一、1.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3.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 4. 朱淑真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5. 梅花象征( ),兰花象征( ),牡丹象征( ),竹子象征( ),红豆象征( ),浮云象征( ),秋扇象征( ),子规象征( )。
6.柳永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主要运用了( )手法
7.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诗人采用( )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上翠搂”,后面才写她忽见柳色而“悔恨”不已,形象地刻画出少妇情绪的微妙变化,表现出她的感伤和哀怨。
8.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 9.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10.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11.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 )的手法。
1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13.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14.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15.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李商隐的《锦瑟》) 16.《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到樯橹灰飞烟灭”。 17.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18. 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9. 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二、 1. 鹧鸪天 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辛弃疾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1
【注】①辛弃疾作此词时被罢官而闲居在江西上饶,年仅42岁。②青帘:借指酒家。③缟袂:白衣。④外家:娘家。
(1)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词作,请结合具体句子谈谈词人在上下阕分别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2) 这首词在写法上很有特色,词人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抒发了自己什么样的情怀?
2. 镇江至江宁山行杂述(十二首其九)
清 潘德舆
江头不断山,山腰不断枫。 衣裳染云碧,门巷铺霞红。 居人淡然忘,我乃行画中。
注释:此词作于道光八年秋。是年八月乡试,潘德舆以四十三龄而中举。这首诗即写于此次赴试途中。
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结合诗歌进行赏析。 3.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2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才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2)本诗第四句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4. 太湖恬亭
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船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 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 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5.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餱粮。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
3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插:也同“锸”。铁锹。 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做赏析。
6. 雨后池上 刘攽(bā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7.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诗歌鉴赏答案
一、1.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直抒胸臆 )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直抒胸臆 ) 3.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白描 ) 4. 朱淑真的《生查子•元夕》:(对比)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4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上阕写去年元夜时的幸福欢乐,下阕写今年元夜时的苦闷伤感,对比鲜明,突出景物依旧而人事已非的悲伤情怀。
5. 梅花象征坚贞,兰花象征高洁,牡丹象征富贵,竹子象征气节,红豆象征相思,浮云象征游子,秋扇象征弃妇,子规象征悲愁。
6.柳永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主要运用了( 虚实结合 )手法 7.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诗人采用( 欲扬先抑 )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上翠搂”,后面才写她忽见柳色而“悔恨”不已,形象地刻画出少妇情绪的微妙变化,表现出她的感伤和哀怨。
8.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比喻 ) 9.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借代 ) 10.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夸张
11.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 )的手法。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1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列锦) 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13.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设问)
14.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反问 15.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李商隐的《锦瑟》)起行 16.《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到樯橹灰飞烟灭”。(衬托)
5
17.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以动衬静 )
18. 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烘托主要指用乙物来托甲物,使甲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是侧面描写的一种方式。诗的前两句通过对冬天恶劣环境的描写——远处峰峦耸立,万径纵横,然而山无鸟飞,径无人踪,烘托钓叟的清高脱俗、兀傲不群的个性特征。
19. 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反衬就是从反面衬托,利用同主体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以动衬静,以声衬寂,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等,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环境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这是以动衬静,以声衬寂。
二、 1. 鹧鸪天 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1)上阕:春入平原,荠菜花开,新耕雨后,群鸦觅食,一派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乡野春色。下阕:意态悠闲,生活井然,牛栏边种有桑麻,新妇趁闲走娘家——一幅闲适、古朴的村居图。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的写作手法。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春天,多么希望能为国家出力,但联想到自己罢官的现实,报国无门而年齿徒增的惆怅便油然而生;而对闲适、古朴的村居生活的描写,更让人感受到词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甘闲居却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态。 赏析:清新俊逸即兴之作,可见热爱生活意兴洋洋生气勃勃。《铅山县志》,“鹅湖山在县东北,周回四十余里。”山上有鹅湖,稼轩闲居带湖时常往来鹅湖游赏。这首题在酒店墙壁上的小令以描写农村风光和一般农民日常生活为主,声韵欢快,运笔轻灵。一本小序作“春日即事题毛村酒垆”,可见所写都是眼前实景。如一首田园抒情诗,使人嗅到雨后田野清新泥土和庄稼的气息。首句写所见,感发生命的春天融入巨细──平原和小小的野荠菜花;雨后新耕的泥
6
土上落下群鸦,好象它们也蒙受了春天的神秘律动。“多情白发春无奈”,词人在这美好的“闲适”中莫可奈何的烦恼心情,无意识领域的压抑。“晚日青帘酒易赊”,小酒店的青旗颇富吸引力,酒易得但真的陶醉却并不容易。──话一露头却卡住了,顾左右言他。叶嘉莹女士所谓“欲飞还敛”、“闲而不适”。 下片又转入欢快自然的农村生涯。农民精耕细作,见缝插针,牛栏近旁的一点隙地也种上了桑麻。忽然闪过一个人影,是一位青裙白衫的农村妇女经过,趁养蚕前的闲空走娘家吧?语气亲切,对农村生活十分熟悉。 2.【镇江至江宁山行杂述(十二首其九)】
答案:(1)时空结合,由远及近。诗的前两句连用两个“不断”不仅在空间上描绘出“青山”“红枫”组成的江山秋色图,而且在时间上展现出诗人行船进程中的远眺近观。(2)色彩对比。诗歌的前四句“青山”“红枫”“碧云”“红霞”形成色彩上的鲜明对比,描绘出一幅明丽和谐的秋色图。(3)细节描写。三四句用“染”“铺”两个动词,把眼前的景色描绘得更加充盈、浓丽。(4)对比。最后两句通过对比手法写出诗人与居人的不同感受,表现作者面对眼前如画山水的欣喜之情。 答出三条即可
3. (1)B E
(2)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 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 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4. 太湖恬亭
(1)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2)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7
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
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任选一种) 5.采地黄者
叙述: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6. 诗中描画了一幅雨后池塘图。前二句着眼于“静”,写雨后池上的静态美,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后二句则由静而动,写雨后池上的动态美。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7. 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