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涂⼭
此⼭今名崖⼝、蛤蟆崖,矗⽴于嵩县城南洛栾快道旁。
涂⼭为⼤禹娶妻之地,。《尚书·益稷》⾥记载⼤禹的话说:“予创若时,娶于涂⼭,⾟壬癸甲,启呱呱⽽泣,予弗⼦,惟荒度⼟功。”《史记·夏本纪》记载:“夏后帝启,禹之⼦,其母涂⼭⽒之⼥也。”禹⽈“予娶涂⼭,⾟壬癸甲,⽣启予不⼦,以故能成⽔⼟功。”。历史上有个著名的“涂⼭之会”,发⽣在涂⼭。《左传·哀公七年》记载:“禹合诸侯于涂⼭,执⽟帛者万国”。当年,来嵩县涂⼭朝见禹的⼈⼿⾥都拿着⽟帛,拜见时还要举⾏隆重的仪式,有万国之多。《左传》⼜记载:“防风⽒后⾄,杀⽽戮之”,有个叫防风⽒的部落⾸领,姗姗来迟,禹认为怠慢了他的命令,便将其斩杀。防风⽒之死,标志着⼀种凌驾与超越⽒族制度的强权体制已经产⽣,⼤禹与其他⽒族⾸领的关系已不再是平等协商的关系,⽽是⾂属的关系了。正是涂⼭之会,确⽴了⼤禹天下共主的地位。
关于涂⼭的地望,《⽔经注》⾥说:“伊⽔历崖⼝,⼭峡也,翼崖深⾼、壁⽴若阙。崖上有坞,伊⽔经其下,历峡北流,即古三涂⼭也。”“《⽅舆纪要》:“三涂⼭在河南府嵩县西南⼗⾥”。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说:“今河南嵩县西南⼗⾥伊⽔北之三涂⼭,俗名崖⼝,⼜名⽔门者也。”闻⼀多《天问疏证》说:“涂⼭本即三涂,在今河南嵩县。”“三涂即涂⼭本地,在今河南嵩县。”顾颉刚《古代巴蜀与中原的关系说及其批判》也指出:“这三涂⼭⼤约就是熊⽿⼭的东⾓。禹娶涂⼭,从禹传说的核⼼来看,应当在这⼀边才对,所以我以为涂⼭即是三涂⼭的简称。”钱穆《周初地理考》:“后世⾔地理者,皆谓涂⼭在今安徽寿春,今以会稽之例推之,江淮⾮禹迹所到,寿春之说疑不然也。……三涂⼭在河南府嵩县西南⼗⾥……以⼆南之地望推之,则涂⼭之近伊嵩(嵩县)可知也。”
2.滽滽之⽔、厘⼭、王母涧、蚤⾕
厘⼭,即今嵩县天池⼭。在乾隆三⼗⼆年康基渊编纂的《嵩县志》中名天池⼭名为“仰天池⼭”,天池⼭上的飞来⽯名“摞摞⽯”。
滽滽之⽔,⽔出仰天池⼭和梁王顶,⼊⽟⼥溪、⼆郎沟,沿黄⽔庵⾄德亭镇与左峪⽔交汇,过梅⼦沟、蛮峪,后注⼊伊河。
王母涧,即王莽寨。王莽寨疑为王母涧叫转⾳⽽成。
蚤⾕,即嵩县德亭镇左峪川。清康基渊《嵩县志》已称此川为左峪川,疑即“蚤⾕”之演变也。
故亭,即德亭。德亭之名《嵩县志》称来⾃隐居于三涂之李怀德,或是两个故事拼成。北魏《⽔经注》中已有德亭有“故亭”之说,德亭之“亭”当来之于此。
《⼭海经》:滽滽之⽔,出于厘⼭,南流注于伊⽔。今⽔出陆浑县之西南王母涧。涧北⼭上有王母祠,故世因以名溪。东流注于伊⽔,即滽滽之⽔也……有七⾕⽔注之,⽔西出⼥机⼭之南七溪,⼭上有西王母祠。⼜北,蚤⾕⽔注之,⽔出⼥机⼭之东⾕,东经故亭南,东流,⼊于伊⽔。
其定位依据:1、⼥⼏⼭即宜阳花果⼭,这是历史上可确定的⼭。嵩县天池⼭南与宜阳花果⼭紧挨,都属熊⽿⼭脉。⼥⼏⼭之南七溪,当为天池⼭及其周边⼭上所发之⽔。2、从地图上可见天池⼭、⼥⼏⼭周边⼭脉有着丰富的⽔源,确实流下⼏条较⼤的河流如⼤章河、左峪河、德亭河等,注⼊伊河,南⼭七溪名副其实。3、根据《⽔经注》叙述的顺序可定。4、王母涧、王莽寨;蚤⾕,左峪;故亭,德亭……,根据今名与古名的相似度及渊缘,也可以揣测。 3、⽅⼭、孤⼭、伏流岭、⿅髆⼭、焦涧⽔
⽅⼭、孤⼭,即今西岩⼭,⼜名思远⼭,⼜名⽩果树⼭。 伏流岭,即今陆浑岭。 ⿅髆⼭,即今露宝寨⼭。
焦涧⽔,即从青沟湖流下之⽔,过嶝嶝峡,焦涧川,⼊伊河。
岑参《送陈⼦归陆浑别业》⼀诗中有:“故园伊川上,夜梦⽅⼭花。”⽅⼭在何地?《⽔经注》中说:伊⽔⼜东北径伏睹岭,左纳焦涧⽔,⽔西出⿅髆⼭,东流径孤⼭南。其⼭介⽴丰
上,单秀孤峙,故世谓之⽅⼭,即刘中书澄之所谓县有孤⼭者也。东历伏睹岭南,东流注于伊。
《⽔经注》:“伊⽔⼜东北,经伏流岭东,岭上有昆仑祠,民犹祁焉。刘澄之《永初记》称:陆浑县西有伏流坂者也。今⼭在县南崖⼝北三⼗⾥许,西则⾮也。”《元和郡县志》“伏流城,即今县理城,东魏孝静帝武定⼆年所筑,以城北焦涧⽔伏流地下,西有伏流阪,因以为名。今伏流岭在嵩县东北”。明末清初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读史⽅舆纪要》中有这样的记述:“嵩县……,伏流城在县北。
焦涧⽔源⾃露宝寨⼭,过陆浑岭流⼊伊河。此⽔虽未过西岩⼭,但确实在西岩⼭南流过,且距西岩⼭仅有数⾥。遍查嵩北之⼭,称得上介⽴丰上,单秀孤峙者,只有西岩⼭了。西岩⼭平地突起,如同⽇本富⼠⼭,⼗分扎眼,正如清代诗⼈董铎笔下所写: 西岩突出万⼭头,⽚⽚瑶光翠欲流。 树⾊苍范⾼复下,鸟声映带去还留。 云⽣⼏处飞霞彩,⽉到群巅挂⽟钩。 世事荣枯⽆有定,⼭岚爽⽓⽃千秋。 4、涓⽔、禅渚、故城、陆浑⼭
涓⽔,近名封尧河、凤阳河、马涧河。今在马涧河村有两源汇⼊顺阳河,⼀⽀源⾃宜阳,⼀⽀源⾃嵩县(未能查其源头,当地⼈称源⾃露宝寨,⽽露宝寨正位于熊⽿⼭西⼭七⾕⼀
带)。在马涧河以下流过的村分别为:马涧河、周堂、西官庄、东官庄、张家凹、乔贾岭、杨湾、河北、上湾、下湾,然后⾃⽥湖古城与洒落间流出,东南注⼊伊河。
禅渚,当在今⽥湖镇洒落和千秋间。《⼭海经》记其陂⽅⼗⾥,佳饶鱼苇。《⽔经注笺》记载西晋郭景纯(郭璞)的话说:“禅为墠,墠⾳填”。则⽥湖⼀名之由来疑与“墠渚”有关。 故城,今⽥湖镇古城村为陆浑故城遗址。
陆浑⼭,《元和郡县图志》:“陆浑⼭,俗名⽅⼭,在县西五⼗五⾥”。即今西岩⼭,古⼜名⽅⼭、孤⼭,今名思远⼭、⽩果树⼭、磨钟⼭。
《⽔经注》:伊⽔⼜东北,涓⽔注之。⽔出陆浑西⼭,即陆浑⼭者也。寻郭⽂之旧居,访胡昭之遗像。世去不停,莫识所在。其⽔有⼆源俱导,⽽东注虢略,在陆浑县西九⼗⾥也。司马彪《郡国志》⽈:县西虢略地,《春秋》所谓东尽虢略者也。
北⽔东流,合候涧⽔,⽔出西北候溪,东南流注于涓⽔,涓⽔⼜东,经陆浑县故城北。平王东迁,⾟有适伊川,见有被发⽽祭于野者,⽈:不及百年,此其戎乎!鲁僖公⼆⼗⼆年,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故县⽒之也。
涓⽔东南流,右合南⽔。⽔出西⼭七⾕,亦谓之七⾕⽔。阻涧东逝,历其县南。⼜东南,左会北⽔,乱流左合禅渚⽔。⽔上承陆浑县东禅渚,渚在原上,陂⽅⼗⾥,佳饶鱼苇,即《⼭海经》所谓南望禅渚,禹⽗之所化。郭景纯注云:禅⼀⾳暖,鲧化⽻渊,⽽复在此,然已变怪,亦⽆往⽽不化矣,世谓之此泽为慎望陂。陂⽔南流,注于涓⽔,涓⽔⼜东南,注于伊⽔。昔有莘⽒⼥采桑于伊川,得婴⼉于空桑中,⾔其母孕于伊⽔之滨,梦神告之⽈:“⾅⽔出⽽东⾛。”母明视,⽽见⾅⽔出焉,告其邻居⽽⾛,顾望其⾢,咸为⽔矣。其母化为空桑,⼦在其中,有莘⽒⼥取⽽献之,命养于庖,长有贤德,殷以为尹,⽈伊尹也。 ⼜东北过新城县南。
在记涓⽔时,忽插⼊伊尹故事,则有两种可能:⼀是伊尹⽣长于涓⽔⼀带。⼆是知伊尹为陆浑境内⼈,却搞不清具体⽅位,只能在陆浑章结束前含混地写伊尹。 5、放皋之⼭,狼睾⼭、狼皋⼭、狼嗥⼭、明皋⼭、鸣皋⼭
放皋之⼭,狼睾⼭、狼皋⼭、明皋⼭、鸣皋⼭、九皋⼭这⼏个名字均是古⼈对九皋⼭的称呼。
放皋之⼭,出⾃《⼭海经》:“⼜东五⼗⼆⾥,⽈放皋之⼭。明⽔出焉,南流注于伊⽔,其中多苍⽟。有⽊焉,其叶如槐,黄华⽽不实,其名⽈蒙⽊,服之不惑。有兽焉,其状如蜂,枝尾⽽反⾆,善呼,其名⽈⽂⽂。”
狼睾⼭,见《⽔经注·伊⽔》:北与温泉⽔合,⽔出新城县之狼睾⼭西南⾩下,西南流,会
于伊⽔。
《寰宇记》,明皋⼭即放皋⼭,在梁县南六⼗⾥。《⼀统志》谓狼皋⼭在汝州西南六⼗⾥。
因明⽔发⾃放皋之⼭,故后⼈⼜叫放皋之⼭⽈明皋⼭。但在唐代之前的书⾯记载中,未见有记此⼭为“鸣皋⼭”者。因明、鸣同意,陆浑当时⼜是京畿所在,⼈⽂荟萃,所以以李⽩为⾸的浪漫诗⼈,才会把明皋⼭当成诗经中鹤鸣之地的鸣皋⼭来歌咏。鸣皋(镇)这⼀地名在隋唐以前也不见记载,其兴也应⾃隋唐始。6、福先寺
德亭镇左峪川现佛泉寺村和佛泉寺庙之“佛泉寺”,当为福先寺,叫转⾳故也。据康熙版《嵩县志》记载庙观时载:
“西观⾳寺县西德亭保,元⾄正初建。 福先寺县西德亭保,元⾄正中建。 坐静寺县西德亭保,成化元年建。”
西观⾳寺在德亭南台村之蛇沟,2013年当地村民在寺庙原址挖出明正德年间所刻⼀⽅⽯碑,上明确记载该寺庙名为观⾳寺,并详细记载了观⾳寺的规模及在当地的影响⼒。由县志记载可见观⾳寺与福先诗皆建于元代⾄正初年,约在1341年 - 1370年之间。7、五崖⼭
李⽩《鸣皋歌奉饯从翁清归五崖⼭居》诗云:“忆昨鸣皋梦⾥还,⼿弄素⽉清潭间。觉时枕席⾮碧⼭,侧⾝西望阻秦关。麒麟阁上春还早,著书却忆伊阳好。青松来风吹古道,绿萝飞花覆烟草。我家仙翁爱清真,才雄草圣凌古⼈,欲卧鸣皋绝世尘。鸣皋微茫在何处,五崖峡⽔横樵路。⾝披翠云裘,袖拂紫烟去。去时应过嵩少间,相思为折三花树。”
从(zòng)翁,指丈⼈之堂兄弟。李⽩的⽼丈⼈的堂兄弟——清先⽣要到五崖⼭隐居,李⽩备酒菜并唱出这⾸鸣皋歌为其送⾏。五崖⼭即今德亭镇杨湾、元湾村⼀带的崖⼭。在康熙版《嵩县志》的地图上,对其已有标明。详见拙著《⼤唐伊阳县及鸣皋⼭、五崖⼭地望考》 8、伊阳
为唐先天元年(712年)从陆浑县分出的⼀个县。《唐会要》:伊阳县,先天元年⼗⼆⽉⼆⼗三⽇。洛州长史李杰奏割陆浑置。《新唐书》:“伊阳,畿。先天元年析陆浑置。有太和⼭。有银、铜、锡。伊⽔有⾦。”其管辖范围⼤约包括今之嵩县⼤章、旧县、车村及栾川潭头,县衙在今之旧县街。旧县之名即来于此。后伊阳县置撤销⼜复设,在明初前所称之伊阳县,地均在嵩县。
明成化⼗⼆年,朝庭析嵩县东、汝州西⼜复置伊阳县,⾪属汝州直⾪州。明清时属于汝州直⾪州的下辖县。因与宜阳县同⾳,1959年改伊阳县为汝阳县,因县治位居汝河之北,故名。 9、⽊峪⼭
郭落⼭。即今之⽼君⼭。⽔经注:(伊⽔)东北过郭落⼭。
⽊峪⼭。即今之龙峪湾与⽩云⼭。清代康熙版《嵩县志》地图上显⽰⽩云⼭与龙峪湾为⽊峪⼭。
10、伊⽔门
伊⽔门即位于河南嵩县境内的三涂⼭,⼜名崖⼝。《⽔经注疏》:“伊⽔历崖⼝,⼭峡也,翼崖深⾼,壁⽴若阙。(会贞按:《禹贡锥指》,俗呼为⽔门。)崖上有坞,伊⽔迳其下,历峡北流,即古三涂⼭也。” 唐代楼颖《伊⽔门》诗云:
朝涉伊⽔门,伊⽔⼊门流。惬⼼乃成兴,澹然泛孤⾈。 霏微傍青霭,容与随⽩鸥。⽵阴交前浦,柳花媚中洲。 ⽇落阴云⽣,弥觉兹路幽。聊以恣所适,此外知何求。
11、桃花汤温泉
宋之问《陆浑南桃花汤》诗云:“氛氲桃花汤,去都三百⾥。远峰益稠沓,具物尽奇诡。借问采药⼈,冥奥从此始……”韩愈在《送侯参谋赴河中幕》诗中,亦有“陆浑桃花间,有汤沸如烝”的诗句,可见诗中的“桃花汤”指的是⼀处温泉,并且还⽐较有名。
北魏郦道元《⽔经注·伊⽔》写伊⽔陆浑段有温泉的地⽅⽌有⼀处:(伊⽔)北与温泉⽔合,⽔出新城县之狼皋⼭西南⾩下,西南流会于伊⽔。伊⽔⼜东北径伏睹岭,左纳焦涧⽔,⽔西出⿅髆⼭,东流径孤⼭南。其⼭介⽴丰上,单秀孤峙,故世谓之⽅⼭,即刘中书澄之所谓县有孤⼭者也。此温泉即当为唐之“桃花汤”。狼皋⼭为九皋⼭唐代以前的名字,故此温泉当为今之“曲⾥温泉”,⼜名“汤池”者也。“曲⾥温泉”为嵩县古⼋⼤景之⼀。唐陆浑县治所在今之⽥湖古城,故称“陆浑南”。12、嵩县
嵩县地名最早见于北魏。魏迁都洛阳,因嵩⼭的关系,常云洛阳为“嵩县”、“嵩洛”。《魏书·宣武帝纪》载建昌元年夏四⽉诏云:“迁京嵩县,年将⼆纪。” 《魏书·帝纪⼗⼆》:“……⾼祖孝⽂皇帝式观乾象,俯协⼈谋,发⾃武州,来幸嵩县……” 卷九《肃宗纪》云:“⾼祖孝⽂皇帝,远遵盘庚,将迁嵩洛。”
宋绍光九年(公元1139年),嵩县被升格成州名为“顺州”,⾦统治时将包含今嵩县、洛宁和宜阳县西部地改名为嵩州,属南京路。元⾄元三年(1266年)废州治伊阳县⼊州,嵩州直辖原伊阳县地,属南阳府。明洪武⼆年(1369年)降州为县,取县名为嵩县,沿⽤⾄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