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概念整合的角度分析古文语篇连贯
古文对汉民族的认知及思维产生了显著影响,但前人从篇章角度研究古文的并不多,往往只从鉴赏的角度进行文体特征评价,忽视了古文的内在认知特点。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强调心理空间的动态组合和在线意义的生成,对分析古文语篇的连贯具有指导意义。
标签:古文 概念整合 连贯
一、引言
古文的研究由来已久,但前人对古文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微观层面,如:在字词层面,研究的是通假字、字的活用、字的含义等;在句子层面,研究的是词序、句读、语义关系等。宏观层面则涉及较少,主要是从美学或鉴赏的角度分析篇章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文章的结构、行文的特点。本文将从认知的角度对古文语篇进行整体研究,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语篇中在线意义加工的动态过程,探讨其中的连贯性。
二、概念整合理论
(一)概念整合理论概述
20世纪90年代,继心理空间理论之后,Fauconnier进一步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不同的心理空间通过投射、关联,构成了概念整合的网络。Fauconnier认为在一个概念整合网络中至少存在四个心理空间: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输入空间,输入相对独立的压缩概念;一个类属空间,包含不同输入空间中的共有成分;一个合成空间,输入空间中的成分有选择地投射到此空间,完成整合,形成新创结构。整合的过程又分为三步:合并(composition)、组合(completion)和扩展(elaboration)。合并,指将输入空间中不同成分放在一起,找出其中的联系;组合,指运用相关背景知识、认知及文化对这些不同成分进行分析;扩展则是对新结构的进一步认知。
(二)概念整合网络类型
概念整合网络的类型有很多,如:简单网络(simplex networks)、镜像网络(mirror networks)、单域网络(single-scope networks)、双域网络(double-scope networks),以及多域复合网络(multiple blend network),其中相对复杂的是多域复合网络。
简单网络指的是两个输入空间中的一个包含抽象的框架结构(frame)及相关角色,另一个包含框架结构中角色所对应的价值(values),角色及价值在合成空间中完成整合。如:“John kicked the door.”“kicked”一词激活了动作行为框架,这一框架涉及了动作的实施者及动作的承受对象,这些都包含在第一个输入空间
中,而另一个输入空间则包含元素“John”“the door”。在合成空间中,元素与框架结构中的相应的角色对应,即“John”对应施动者,“the door”对应受动者,从而在抽象结构中完成相应角色及其价值的整合。
镜像网络指四个空间共享一个组织框架(organizing frame)。如:“Her eyes remind me of a girl who I met ten years ago.”在这个句子中,四个空间共享的组织框架是“见到一双明眸”。合成空间则将第一个输入空间中“十年前见到的那双明眸”和另一个输入空间中“现在见到的这双明眸”整合在一起,从而跨越时空的障碍,将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事物并置在一起相互比较,完成整合。
单域网络指两个输入空间有各自不同的框架结构,但在合成空间中只取其一作为组织框架。如:“I’m at a crossroads in my life.”此句中一个输入空间的组织框架是选择道路,另一个则是做出人生决定。并且,前者为合成空间提供了组织框架。投射到合成空间中,形成的意义是:人生如同一次旅行,人生中有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刻,而这正如在旅途中碰到岔路口,需要选择道路的时候。
双域网络指两个输入空间有各自不同的框架结构,并部分投射到合成空间,从而完成整合。如:“Giving birth to a baby is usually a bitter-sweet memory.”该句中一个输入空间包含的组织框架是生孩子时经历的生理过程,另一个输入空间包含的组织框架是生孩子时经历的心理过程。投射到合成空间后,第一个输入空间中生理上的痛楚感受和第二个输入空间中精神上的喜悦感受得以整合,从而形成新创层,得出生孩子是一种苦甜参半的体验这一结论。
多域复合网络指由两个以上的输入空间同时投射,从而完成整合;或者将已形成的合成空间作为新的输入空间,与其它输入空间一起进行再整合。
三、个案分析
古文种类繁多,但主要类型不过数种,尤以叙论为最。本文取其中叙事、说理、明志文各一篇,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其中的连贯性。
(一)《郑伯克段于鄢》中的叙事分析
《郑伯克段于鄢》讲述了共叔段叛变,被郑庄公成功镇压的故事,其中详述了共叔段的叛变过程,大臣的进谏过程,以及郑庄公的处理过程。这三个过程各自构成一个多域复合网络。
1.共叔段的叛变过程。从“京不度”,到“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到“又收贰以为己邑”,再到“完聚,缮甲兵,聚卒乘”属于不同的行为,可将其看成四个独立的输入空间。又因这些行为性质相似,且是共叔段一人所为,所以可以共同投射,进入类属空间。最终,不同的行为被置入合成空间。在这里,输入空间虽然多于两个,按照分类属于多域复合网络,但其中的框架结构却与镜像网络类似,都属于“行为”框架。不同时段发生的不同行为平行射入合成空间,行为虽然各异,透露的叛变意图却愈加明显,因而存在递进关系,再经过组合和扩展,得出的结论
是共叔段行将叛变,形势极其严峻。
2.大臣的进谏过程。蔡仲的“君将不堪”,公子吕的“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子封的“可矣,厚将得众”,可看作三个独立的输入空间。由于劝谏的对象是郑庄公,内容又都与共叔段的行为相关,所以可以投射到类属空间。与共叔段的叛变过程类似,这里仍然是多域复合网络的形式,镜像网络的实质。输入空间有三个,但组织框架都是“对叛变行为的担忧”,而从进入合成空间的臣子的谏言可以看出,语气上是愈发急迫的,因此,存在递进关系,可以推出臣子日益急迫,形势愈加严峻。
3.郑庄公的处理过程。针对大臣的进谏,郑庄公的态度分别是“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无庸,将自及”“不义不昵,厚将崩”。这三种态度各成一个输入空间,投射到类属空间的是郑庄公的处理方式。整合空间中得出的结论为郑庄公泰然处之。但当郑庄公得知共叔段举兵的日期时,其处理方式则变为“伐京”“伐诸鄢”。将这两种处理作为输入空间进行整合,可看出此处是一个镜像网络,执行者均为郑庄公,目的均为除掉共叔段,执行行为的地点虽然不同,但却享有共同的组织框架“伐+地点”,在合成空间中可得出郑庄公赶尽杀绝这一结论。若将这一结论作为输入空间,并把前面整合出的“郑庄公泰然处之”作为另一个输入空间,进行再次整合,则形成一个双域网络。执行者仍为郑庄公,目的仍为除掉共叔段,但两个输入空间输入的方式却截然相反:第一个输入空间“处之泰然”投射到合成空间中的是“毫无行动”,另一个输入空间“赶尽杀绝”投射到合成空间的则是“大力执行”。两者看似矛盾,实则郑庄公蓄谋已久,因此不难得出郑庄公老谋深算这一结论。
三种过程看似独立,实则浑然一体。正是因为共叔段的叛变,大臣才急于进谏,郑庄公才会予以处理。这三种过程可以看成三个独立而不孤立的输入空间,各空间内部体现出动态特征,空间内部成分也有着一定的关系。随着共叔段的叛变企图愈加明显,大臣的进谏也愈加急迫,这呈现出对应的关系。而郑庄公的坦然态度则和这两者呈现出对立关系。当三个输入空间平行投射进合成空间,生成的新创层则是对“郑伯克段于鄢”这一事件的评价。
(二)对《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的说理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讲述了邹忌以亲身经历为例,劝谏齐王不要为表象所蒙蔽,而应广纳谏言的道理。
文章开篇以问答形式展开,邹忌三次提出自己与徐公谁更美的问题,他的妻子、小妾以及客人的回答十分类似。妻:“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徐公何能及君也!”客:“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三人的回答可看成三个输入空间,满足了多域复合网络的构成条件,但由于共享“邹忌比徐公美”这个组织框架,又体现出镜像网络的特点。三个输入空间平行投射,使得三人在不同时空针对同一问题的类似回答进入合成空间。这样,在合成空间中,三个人被并入同一时空,并异口同声地给出了“邹忌比徐公美”这一答案,从而完成了问答环节的连贯性。
紧接着,邹忌又从自己观察的角度得出了不同的答案。先是“孰视之,自以为不如”,而后“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这里是一个镜像网络。第一个输入空间中,邹忌把眼前的徐公的模样和脑海中自己的模样进行对比,并“自以为不如”;第二个输入空间中,邹忌把镜中自己的模样和脑海中徐公的模样,进行对比,感觉“又弗如远甚”。这两个空间的共享框架是“徐公比邹忌美”,投射到合成空间后,两个空间中的事实依据可以完成整合,即:邹忌可以把眼前的徐公和镜中的自己做对比,得出自己不如徐公美的结论。这样,自我观察环节得以连贯。
然而,问答环节与自我观察环节的结论却是截然相反的,这两个结论可以再看成两个输入空间,并由此构成双域网络。第一个输入空间“邹忌比徐公美”是别人给出的言语判断,而第二个输入空间“徐公比邹忌美”则是观察所得的事实判断。当言语判断有悖于事实判断时,就说明言语判断中饱含了某种感情色彩或某种目的。因此,两个空间投射入合成空间后,可得出“妻私邹忌,妾畏邹忌,客有求于邹忌”这一结论,而这恰恰是邹忌“寝而思之”后的顿悟。因而,问答环节与自我观察连贯起来,邹忌的比美经历完成。
但是,“比美”经历的论述并不是文章目的所在,邹忌只是以此为例,想让齐王明白其中更为深刻的道理。此处构成了一个单域网络。前文得出的结论“妻私邹忌,妾畏邹忌,客有求于邹忌”为一个输入空间,“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为另一个输入空间。投射到合成空间后,采用前者的“家庭”框架结构:整个朝廷就像一个家,齐王是一家之主,宫妇扮演的是妻子的角色,对齐王有爱慕之情;臣子如同小妾,对齐王满怀敬畏之情;地方民众仿若客人,有各种需求,需要齐王帮忙满足。正如邹忌的妻、妾、客蒙蔽邹忌“皆以美于徐公”一样,宫妇、臣子、民众同样会以美言蒙蔽齐王,由此得出“王之蔽甚矣”这样的结论。至此,比美经历和道理阐述联系起来,完成了明理的目的,达到了连贯的效果。
(三)对《宋玉对楚王问》一文中的明志分析
《宋玉对楚王问》讲述的是当楚王问及缘何百姓对宋玉的负面评价过多时,宋玉以生活中的事例及一系列隐喻表明自己志向的故事。
宋玉先以不同曲目及其和歌者为例,这里涉及的是多域复合网络,存在多个输入空间,但由于共享一个框架结构,所以体现的是镜像网络的特征。第一个输入空间中置入的是曲目《下里》和《巴人》,和歌者数千人;第二个输入空间的内容是曲目《阳阿》和《薤露》,和歌者数百人;第三个输入空间中为曲目《阳春》和《白雪》,和歌者数十人;第四个输入空间是“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和歌者数人。当这四个输入空间投射入合成空间后,各空间中相对独立的歌曲被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显而易见,曲目的难度是逐步加大的,因为不同情境下的和歌者数量在不断减少,由此得出“曲高和寡”的结论,和歌事件的连贯性就此完成。
接着,宋玉以凤和鷃做对比,鲲和鲵做对比,隐喻自己是凤、是鲲、是圣人,因而无法为那些如鷃、如鲵的俗人所理解。此处涉及多域复合网络和镜像网
络。首先,“凤、鲲、圣人”被看作三个独立的输入空间,这满足多域复合网络的特点,但由于前两个输入空间的作用是使第三个输入空间中的特点具体可感,因此,具有单域网络的特征。凤的振翅高飞、翱翔天际与鲲的日游千里、纵情江海对应于圣人的品行高洁、目光长远。这样,在合成空间中便可得出圣人超尘脱俗、卓尔不群的特征。同样,鷃、鲵、俗人三个独立的输入空间中,鷃的甘居藩篱、鼠目寸光和鲵的滞留河塘、坐井观天对应俗人的安于现状、目光短浅。整合之后新创层的意义为俗人目光短浅、理解有限。其次,分别含有圣人和俗人的两个新创层被作为输入空间再次整合,投射到合成空间得出“圣人所为,俗人难解”的结论。
结合“宋玉品行,遭人非议”的问题,和歌事件中“曲高和寡”的结论,以及“圣人所为,俗人难解”的结论,又可形成一个含有单域网络特点的多域复合网络:宋玉品行优良对应曲目难度极大和圣人品行高洁,遭人非议对应和歌者数量稀少和圣人难被俗人理解。因此,合成空间形成的结论是宋玉品行高洁,常人难解,故而非议。这样,和歌事件和后文的隐喻之间不再孤立,合为一体,而目的又在于回答楚王的问题,由此完成全文的连贯。
四、结语
古文与现代文一样,是完整的语篇,因而具备语篇内部连贯的特点。从认知的角度来看,语篇不是静止孤立的文本,而是经由人们心理空间的动态组合形成的连贯的整体。古文语篇正是通过这种心理空间的动态组合,生成了在线意义,从而实现整体的连贯。本文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了古文语篇中的连贯,进一步证明了概念整合理论的强大解释力及普遍适用性,并为分析古文提供了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G.& M.Turner.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J].
Cognitive Science,1998,(22).
[2]Fauconnier,G.& M.Turner.The Way We Think[M].New York:
Basic Books,2002.
[3][清]吴楚材.古文观止[M].钟基,李先银,王身刚译注.北京:
中华书局,2009.
(赵璟 安徽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24100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