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员工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
【摘 要】 以高管和员工的生产行为作为中介变量,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高管—员工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结果发现:薪酬差距对高管和员工产生了不同的激励效应,扩大薪酬差距对高管的生产行为产生了正向影响,但对员工的生产行为却产生了负向影响;高管和员工的生产行为对企业绩效都具有正向影响,但员工的生产行为与企业绩效的敏感性更强;总体来看,扩大薪酬差距对提高企业绩效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高管—员工薪酬差距; 企业绩效; 高管的生产行为; 员工的生产行为; 中介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高管与普通员工之间的巨大薪酬差距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普遍质疑高管“天价”薪酬与其工作和努力的匹配程度,认为巨大的薪酬差距是一种严重的社会不公。为了消除薪酬差距过大产生的不良影响,200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的指导意见》,要求央企高管年薪不得超过普通职工平均工资的20倍。薪酬差距本是企业薪酬分配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通过给不同层级、不同岗位、不同绩效的员工设计有差距的薪酬,实现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薪酬激励效果的目的。但是日益增大的薪酬差距也可能使员工产生被剥削和不公平感,导致员工懈怠、凝聚力下降等问题。目前学术界对于薪酬差距的激励效果就存在两种竞争性的观点:一是锦标赛理论,该理论认为薪酬差距可以改善员工的工作态度,创造更高的绩效;二是社会比较理论,该理论认为加大薪酬差距会破坏员工之间的合作,对企业绩效造成负面影响。相关的实证研究结论也不一致,如Lallemand等(2004)、刘春等(2010)、胥佚萱(2010)发现高管—员工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Cowherd等(1992)、卢锐(2007)、刘正堂(2008)的研究表明高管—员工薪酬差距没有带来企业绩效的显著提升;陈丁等(2010)、赵睿(2012)验证了高管—员工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众多相互冲突的研究结论说明有必要对高管—员工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做进一步探讨。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薪酬是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一种心理契约,这种契约通过员工对薪酬状况的感知来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行为和工作绩效。薪酬差距是薪酬契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员工不同职位或技能等级之间薪酬数额的差别,员工对这种差别的感知必然会影响其态度和行为,即薪酬差距也会通过影响员工的态度和行为进而影响员工的绩效甚至是企业的绩效。高管—员工薪酬差距是高管与普通员工之间薪酬数额的差别,高管和普通员工也是通过对这一薪酬差距的感知来决定或是改变其自身态度和行为而最终影响整个企业绩效的,这就是个人行为在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作用机理。但现有文献在研究高管—员工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关系时往往直接研究二者的关系,而将高管和员工的行为视作一个“黑箱”,这种做法忽视了高管和员工的行为在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可能会使研究结果失真或缺乏说服力。本文的目的是在研究高管—员
工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关系时,引入高管和员工的行为变量,探讨薪酬差距如何通过高管和员工的行为影响企业绩效。根据锦标赛理论和社会比较理论,薪酬差距可能使员工产生促使企业绩效提高的积极的生产行为;也有可能使员工产生破坏企业绩效的消极的反生产行为。本文着重考察高管—员工薪酬差距的激励效果,因此以高管和员工的生产行为作为中介变量研究我国上市公司高管—员工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本文从行为视角出发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高管—员工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将进一步丰富和推进现有的研究,同时探索并揭示高管—员工薪酬差距对高管和员工产生的不同激励效应,对企业设计合理的薪酬契约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参考意义。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现有研究大多从锦标赛理论和社会比较理论两个竞争性理论去解释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的关系。锦标赛理论强调最大限度地奖励最有生产效率的员工,将薪酬差距看作员工努力工作获得晋升后得到的额外奖励,额外奖励有助于刺激其他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额外奖励越高,对其他员工的激励效果越好,从而达到提高整个企业经营绩效的目标。因此,锦标赛理论预期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国内外许多实证研究都支持锦标赛理论。社会比较理论源于公平理论,它认为个体通过与他人的比较进行自我评价和判断,并获得是否被公平对待的认知。若感觉自己被公平对待,就会心情舒畅,努力工作;若感觉自己没有被公平对待,就会满腔怒气,消极怠工。可见,社会比较理论强调公平和合作的重要性,认为过大的薪酬差距和竞争性奖金会破坏员工之间的合作,使薪酬较低的员工产生不公平感和不满情绪,导致消极怠工等反生产行为,从而降低企业绩效。因此社会比较理论预期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呈负相关关系。国内外同样有不少实证研究支持社会比较理论。根据这两个竞争性理论本文提出两个竞争性假设:
假设1a:高管—员工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假设1b:高管—员工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呈负相关关系。
公平理论认为,一个人不仅关心自己收入的绝对值(自己的实际收入),而且关心自己收入的相对值(自己收入与他人收入的比较)。不管是高管还是普通员工都会通过比较来感知薪酬状况并最终决定自己的努力程度。对高管来说,薪酬差距不仅能体现个人的独特价值和职位等级,甚至还代表了高管拥有的权力和社会地位。因此,扩大薪酬差距有助于增强对高管的激励,使高管产生有助于企业绩效提高的生产行为。对普通员工来说则有两种可能:一方面是提高薪酬差距产生激励作用。员工为了获得更高的薪酬或额外的奖励,只有通过努力工作晋升到更高一级的岗位才能实现,所以扩大薪酬差距会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员工产生积极的生产行为。但另一方面,提高薪酬差距也有可能降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我国自古就有“均贫富”、“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平均主义”、“集体主义”有较深的文化溯源。社会主义体制和国有企业的性质也容易使员工产生较高的平均分配的要求。此外,我国国有企业的高管大多具有政治身份,既是政府官员又是企业管理者,国企的普通员工想要通过努力工作晋升到领导岗位的可能性很小,由此导致高管—员工薪酬差距很难对普通员工产生激励作用。再联系我国
的实际,改革开放前,企业主要采用平均分配的政策,“大锅饭”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改革开放后,企业逐渐拉开了员工的收入差距,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显著提升。但是近年来,上市公司高管的“天价薪酬”又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强烈不满。因此,扩大薪酬差距可能对员工产生两种不同的影响,既可能提高员工的生产行为,也可能降低员工的生产行为。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假设2:高管—员工薪酬差距与高管的生产行为呈正相关关系。
假设3a:高管—员工薪酬差距与员工的生产行为呈正相关关系。
假设3b:高管—员工薪酬差距与员工的生产行为呈负相关关系。
不管是锦标赛理论还是社会比较理论都认为,提高高管和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有助于提升企业绩效,因此可以预期高管和员工的生产行为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4:高管的生产行为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假设5:员工的生产行为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来源
为了控制行业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本文以2011年沪深两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其中企业绩效数据为2012年度)。制造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且该行业常常将压低劳动力成本作为主要竞争手段,容易导致劳资关系紧张、企业绩效偏低。样本主要数据来自国泰安CSMAR数据库,补漏数据来自巨潮网公布的上市公司年报,并经过以下处理:(1)剔除了金融类上市公司;(2)剔除了ST、*ST类上市公司;(3)剔除了高管平均薪酬小于或等于员工平均薪酬的上市公司;(4)剔除了相关数据缺失及异常的上市公司,最终得到780个有效样本。数据处理使用SPSS 18.0和Amos 17.0。
(二)变量设计
本文根据研究需要设计了薪酬差距、企业绩效、高管的生产行为和员工的生产行为4个潜变量以及相关8个可测变量。
1.薪酬差距的计算
借鉴刘春等(2010)的研究,用两种方法计算高管—员工薪酬差距,一是前三高管—员工薪酬差距,等于货币薪酬最高的前三名高管的年度货币薪酬平均值除以员工年度货币薪酬平均值;二是全部高管—员工薪酬差距,等于全部董事、监事及高管的年度货币薪酬平均值除以员工年度货币薪酬平均值。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P=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所支付的现金-董事、监事以及高管年度货币薪酬总额
前三高管—员工薪酬差距=(前三名高管年度货币薪酬总额/3)/[P/(员工人数-董事、监事以及高管人数)]
全部高管—员工薪酬差距=[(董事、监事以及高管年度货币薪酬总额/领取报酬的董事、监事以及高管人数]/[P/(员工人数-董事、监事以及高管人数)]
其中,“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所支付的现金”来源于上市公司的现金流量表。
2.企业绩效的计算
借鉴刘绍娓等(2013)的研究,选取衡量公司盈利能力的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以及衡量企业发展能力的可持续增长率三个指标来衡量企业绩效。
3.高管生产行为的计算
刘振(2012)认为高管在受到有效激励后会产生投资行为来增加企业价值。不少研究也发现,增加投资可以使企业获得规模效益和技术效益,实现企业绩效的提升。因此本文采用企业投资效率来衡量高管的生产行为,具体指标是新增投资比例和新增净投资比例。
4.员工生产行为的计算
黎文靖等(2012)认为目前很难找到一个完全分离了高管的员工业绩指标,全要素生产率是相对准确的员工业绩指标,因此本文采用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员工的生产行为,并通过建立以下回归模型计算全要素生产率:
其中,OUTPUT是销售成本与存货变动额之和的自然对数,PPE是固定资产的自然对数,EMPL是员工人数的自然对数。全要素生产率是由上述模型回归后的残差?着。所有变量的名称、符号和定义如表1所示。
再使用SPSS 18.0对薪酬差距(GAP)、企业绩效(PERF)、高管的生产行为(MPB)进行信度检验,得到的Cronbach ?琢系数分别是0.798、0.888、0.996。可见,本研究潜变量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均在0.7以上,表明数据的信度较高。
(三)模型设计
为了验证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设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图1是其路径图。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之间的虚线表示薪酬差距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间接效应。模型的目的是探索高管和员工的生产行为在高管—员工薪酬差距和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
作用。
四、研究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表2报告了所有可测变量的均值、方差和相关系数。由GAP1的均值可知,样本企业前三高管的平均薪酬是员工平均薪酬的8.34倍,由GAP2的均值可知,样本企业全部高管的平均薪酬是员工平均薪酬的3.74倍,由GAP1和GAP2的标准差可知,各企业之间高管—员工薪酬差距的差异很大。比较ROA、ROE和RSD的均值和标准差,说明样本企业普遍绩效不高且差异很大。比较INV1、INV2的均值和标准差,说明样本企业新增投资不多且差异很大。由于TFP是由普通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的残差,回归过程满足零均值假定,因此其均值为0。TFP的标准差很大,说明样本企业之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差异很大。从相关系数来看,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强。
(二)结构方程模型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技术对假设进行验证,模型的拟合指数及相应的分析结果如表3和图2所示。由表3可知,Х2/df值介于0至3之间,NFI、CFI、GFI在0.90以上,RMR、RMSEA小于0.05,说明模型都拟合得较好。
图2反映了高管—员工薪酬差距通过高管和员工的生产行为影响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由图可知,薪酬差距对高管的生产行为和员工的生产行为都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标准化系数分别是0.21和-0.12,说明高管—员工薪酬差距对高管和员工产生了不同的激励效应,扩大薪酬差距对高管的生产行为产生了正向影响,但对员工的生产行为却产生了负向影响,假设2成立,假设3b成立。高管和员工的生产行为对企业绩效都有积极的预测作用,标准化系数分别是0.27、0.31,假设4、假设5成立。从图中还可以看出,前三高管—员工薪酬差距,全部高管—员工薪酬差距与薪酬差距的载荷系数分别是0.94、0.78,在1%的水平上显著;企业新增投资比例、企业新增净投资比例与高管生产行为的载荷系数分别是0.73、0.78,在1%的水平上显著,全要素生产率与员工生产行为的载荷系数是0.75,在5%的水平上显著;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可持续增长率与企业绩效的载荷系数分别是0.81、0.90、0.82,在1%的水平上显著。高管和员工的生产行为对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的中介效应如表4所示。由表4可知,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之间的间接效应为0.02,总效应为0.02,说明薪酬差距对企业绩效有一定的正向影响,假设1a成立。
五、结论与启示
目前,关于高管—员工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已成为公司治理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热点问题。国内实证研究普遍将高管和员工的行为作为一个“黑箱”,而直接研究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这种做法忽视了高管和员工的行为在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可能会使研究结果失真或缺乏说服
力。因此本文以我国2011年沪深两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对象,以高管和员工的生产行为作为中介变量,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高管—员工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结果发现:薪酬差距对高管和员工产生了不同的激励效应,扩大薪酬差距对高管的生产行为产生了正向影响,但对员工的生产行为却产生了负向影响;高管和员工的生产行为对企业绩效都具有正向作用,但员工的生产行为与企业绩效的敏感性更强。总体来看,扩大薪酬差距对提高企业绩效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表面上看高管—员工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支持锦标赛理论,但实际上薪酬差距对高管和员工产生了不同的激励作用。扩大薪酬差距仅仅是提高了高管的工作积极性却损害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因此上市公司频发的“天价薪酬”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强烈不满,六部委针对央企出台“限薪令”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相对于高管的生产行为,员工的生产行为对提高企业绩效具有更显著的作用,因此企业在设计薪酬契约时,不能仅把目光集中在高管身上,还应该深入思考调动普通员工积极性的方法,加强对普通员工的激励,只有平衡好对高管和普通员工的激励,才能获得最大化的企业绩效。
【参考文献】
[1] Lazear E. , S. Rosen. Rank-order Tournaments as Optimum Labor Contracts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1, 89(5): 841-864.
[2] O’Reilly C. A. , Main B. G. , Crystal G. S. CEO Compensation as Tournament and Social Comparison: A Tale of Two Theories [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88,33(2):257-274.
[3] Lallemand T., Plasman R, Rycx F. Intrafirm Wage Dispersion and Firm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Linked Employer-Employee Data[J]. Kyklos,2004(57):533-558.
[4] 刘春,孙亮.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来自国企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10(2):30-39,51.
[5] 胥佚萱.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经营业绩与公司治理[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7):86-92.
[6] Cowherd D. M., Levin D. I. Product Quality and Pay Equity Between Lower-level Employees and Top Management: AnInvestigation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Theory[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2(37):302-320.
[7] 卢锐.管理层权力、薪酬差距与绩效[J].南方经济,2007(7):60-70.
[8] 张正堂. 企业内部薪酬差距对组织未来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8(9):81-87.
[9] 陈丁,张顺.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的倒U型关系研究——理论模型与实证探索[J].南开经济研究,2010(5):35-45.
[10] 赵睿. 高管—员工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J].经济管理,2012(5):96-104.
[11] Rosen, S. Prizes and Incentives in Elimination Tournament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6(76):701-715.
[12] Festinger, L. A theory of 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es[J]. Human Relations,1954(7):117-140.
[13] 刘绍娓,万大艳.高管薪酬与公司绩效:国有与非国有上市公司的实证比较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2):90-101.
[14] 刘振.高管报酬、行为选择与公司绩效[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5):41-48.
[15] 黎文靖,胡玉明.国企内部薪酬差距激励了谁?[J]. 经济研究,2012(12):125-13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