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古代汉语知识一词类活用

2023-10-11 来源:好走旅游网
第一节词类的活用

汉语的词类,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大致可以划分为这样一些小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其中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属于实词。在古代汉语里,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不带宾语,经常在句子中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作谓语,形容词经常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作定语,这些情况古今是相同的。

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语法功能。例如《论语·先进》:“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其中的“风”本是名词,在这句话中,它临时充当动词,作谓语,有吹风、乘凉的意思。《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刃”由名词而临时充当动词,作谓语,并带上了宾语“相如”。又如《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句中的“坚”和“锐”原是形容词,这里临时充当名词,作宾语。这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临时改变词性和用法的现象叫做词类的活用,上古汉语中很常见,后代仿古作品中也不鲜见。现代汉语虽也有这样的现象,如“铁了心”的“铁”,名词活用作动词,“今天你‘布袋’了吗?”中的“布袋”,但总起来说比较少。 词类活用的类型:

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古汉语词类活用的现象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此外,名词用如一般动词和用作状语的现象也很常见。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使宾语具有什麼样的特点意思,它用一种动宾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使结构显得简练。在上古兼语结构很罕见。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為宾语怎麼样或者把宾语看作什麼的意思。凡是由意动词构成的句式都是以主谓词组做宾语的句式。可变换為“以-----為-------”或“把------看作------”。二者的区别在於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而主语主观上认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的方式有所改变。

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精美文档 1

一、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即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做什么”的意思。如《郑伯克段于鄢》:“庄公寤生,惊姜氏”,句子中的“惊”,并不是说主语庄公本人吃惊,而是说使宾语姜氏受了惊吓。实际上,使动用法是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了递系结构的内容,用“动+宾”表示“使+宾+动”的意思。现代汉语一般不用使动用法,而是用递系结构来表示。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本来属于形容词或名词。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动词时,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多见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了宾语。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為。例如: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来”“活”“生”本来都是不能带宾语的不及物动词,在这三个例句中全都带上了宾语,宾语分别有“之”和“死”(死者),它们的意思是“使宾语来、使宾语活、使宾语生”,而不是主语本身“来、活、生”。

有时侯,不及物动词的后面不带宾语,但从上下文看,这个不及物动词仍然用作使动用法。如: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季氏》 这个“来”是“使远人来”的意思。再如: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荀子·天论》 “病”为使动用法,但省略了宾语“之”,下文几乎相同的句式中用了“使之全”,为递系结构,有兼语“之”,由此可知,“病”是“使之病”的意思。 荘公窹生,惊薑氏。(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项羽本纪) 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

功曰:“良医也。”厚為之礼而归之。(左传•晋侯梦大厉) 大车无棿,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论语•為政)

精美文档 2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同上)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时罕,则天不能使之全。(荀子•天论) 有时宾语被省略,参照前后句即知。如上例。

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情况比较少,但也存在。及物动词本身带宾语,在形式上和用做使动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如:武丁朝诸侯。(孟子•公孙丑上) 使动用法

孟子将朝王。(孟子•公孙丑下) 一般动词 欲因此降武。(汉书李广苏建传) 使动用法 涉间不降楚。(史记•项羽本纪) 一般动词

以上两例形式上没有区别。為了区别二者,中古以后人们曾经把用做使动的某些及物动词改变读音(破读),但是不是所有的词语都改变读音;改变读音的也不限於使动用法。使动用法还有如下: 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饮yin4

饮余马于咸池,总余轡於扶桑。(屈原《离骚》 饮yin4

止子路宿,杀鸡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子路从而后) 食si4,见xian4 沛公旦日从百餘骑来见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从,使------跟从,无破读。 使动用法这个语法现象造成了一些特殊现象。例如“胜之”和“败之”意义相同,就因為“胜”字用做一般的及物动词,“败”字是使动用法。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

单看这一句看不出有使动用法,但如结合上下文就不难知道。这一句不是主语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主语晋侯使宾语赵盾饮酒。“饮”是个及物动词,在这里作使动用法,意为“使……喝”。再如: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论语·微子》

“食、见”两个动词原来也是及物动词,此处作使动用,从上下文看,分别是“使之食”“使其二子见”的意思。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和及物动词的一般用法从形式上不容易分辨,必须认真分析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来确定。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中,形容词也常常用作使动,它的意思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这样,形容词也带了宾语。例如:

精美文档 3

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值。 (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膏腴之地。 《触龙说赵太后》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论语·子路》 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 《礼记·礼运》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孟子·梁惠王上》

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 《孟子·滕文公下》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孟子·告子下》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 《荀子·天论》

“高”是“使……增高”,“尊”是“使……尊贵”,等等。“高、尊、富、正、笃、睦、和、远、轻、苦、劳、空乏、强”等形容词用作使动以后,都带上了宾语,作谓语动词。最后一例的“贫”字也是形容词用作使动,但是并没带宾语,不过与下文的“不能使之富”相比较,我们能够看出“贫”是“使之贫”的意思,在这里也是使动用法。

宣子说,乃轻币。(左传•子產说范宣子轻币) 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墨子•尚贤)

其达士,絜其居,美其服,饱其食。(国语•越语上)

彊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荀子•天论) 今媼尊长安君之位。(战国•策赵策)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论语•子路) 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礼记•礼运) 是以君子远庖厨。(孟子•梁惠王上)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於心舆?(同上)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公孙丑下)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告子下)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 至於残害至亲,伤恩薄厚。(汉书•艺文志•诸子略) 能富贵将军者,上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在后代诗词中时有所见,增加了诗词的生动性,如王安石的《泊船瓜州》:“春风又绿江南岸”,形容词“绿”在诗句中是“使……变成

精美文档 4

了绿色”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中,名词有时也用作使动,从意思看,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

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今君为会而灭同姓。 《史记·晋世家》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史记·项羽本纪》 尔欲吴王我乎?(左传定公十年)(吴王僚,為专诸所杀)

今欲并天下,------治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战国策苏秦连横约纵) 然得而腊(音西)之以為饵,可以已大风、挛腕、瘺、痢。(柳宗元《捕蛇者说》) 吴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史记晋世家)

例一“生死”与“肉骨”为对,“生死”不是并列结构,而是动宾结构,“生”是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意思是“使死者复生”;同样,“肉骨”也是动宾结构,“肉”是名词用如使动,意思是“使白骨长肉”。例二“国”是名词用如使动,意思是“使异姓立国”。例三“王”是名词用如使动,意思是“使我成为王”。 用作使动用法的名词有时后面也可以省略宾语。如:

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刘向《新序·节士》)

“臣”和“友”是名词活用作使动,但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不得而臣也”“不得而友也”两句的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这种省略的宾语,要靠上下文的文意去体会和补足。 二、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和使动用法的区别是,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意动用法则是主观上的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如:

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 《孟子·梁惠王下》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两例中“小”都带了宾语,都是形容词用如动词,但第一例是“使之变小”,显然是使动用法。第二例“小鲁”“小天下”,不可能是使鲁变小、使天下变小的意思,而是主观上感觉到鲁国变小、天下变小了。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精美文档

5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事实上不一定具有这个性质或状态。这种用法在古汉语中很常见。甲骨文中有“王吉兹卜”的句子。“吉”是“认為------吉利”的意思。 例如: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小国寡民》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齐策》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庄子·秋水》 今先生不远千里而庭教之。

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史记•李将军列传) 帝壮其节。(后汉书•班超传)

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齐策)

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庄子•秋水)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荀子•天论)

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人重之。(韩非子•五蠹) 是故明君贵五穀而贱金玉(晁错•论贵粟疏) 渔人甚异之。(陶潜桃花源记)

同一个形容词在句中是使动还是意动用法,常常靠上下文来分辨。例如: 左右以君贱之也。(战国•策齐策)

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孟子•告子上)

例一的“甘、美、安、乐”本来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意动,意思是“以……为甘、以……为美、以……为安、以……为乐”;例二的三个“美我”是“认为我美,以我为美”;例三中的形容词“少、轻”也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少、认为……轻”。以上各例活用作意动的形容词都带了宾语。形容词用如意动,它后面的成分就是它的宾语。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如意动,意思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或当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 《谷梁传·僖公八年》 讬地而游宇,友风而子雨。 《荀子·赋》

精美文档 6

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苏轼《前赤壁赋》) 孟尝君客我。(战国策冯諼客孟尝君)

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於中国,则中国之。(韩愈《原道》)

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论》

例一的两个“夫人”是名词活用作意动,它带上了宾语“之”,意思是“把她看作夫人”;例二的“友”和“子”是名词用作意动,全句的意思是“以风为友,以雨为子”;例三的“侣、友”都是这种用法,并且分别和后面的名词构成了动宾结构。

对于意动用法,要把握住它所表示的“认为”这个意义特点,这样,就可以把它和表示

“使令”意义的使动用法区别开来,也可以把它和表示一般支配关系的动宾结构区别开来。

[练习一]

一、请说明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要求:(1)说明活用词原有的词性;(2)说明是哪一类活用;(3)说明活用后所表示的意义。

1.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土:。(曹操《论吏士行能令》) 2.五日平明,良往,久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史记·留侯世家》) 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不辱使命》) 4.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原君》)

5.是子报仇之时也,而子何故乃肯逃我?(《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6.夫以曾参之贤与其母信之也,三人疑之,其母惧焉。(《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 7.其被轰击者,则断壁危楼,或黔其庐,或赭其垣。(《观巴黎油画记》) 8.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史记·苏秦列传》)

9.孔子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韩愈(《原道》) 10.古之用兵者,非利土壤之广,而贪金玉之略。(《淮南子·兵略》) 11、当此三行者,而衣弗友,人君弗臣。(《淮南子·汜论训》) 12.人貌荣名,岂有既乎?(《史记·游侠列传》)

二、请指出下列句中活用为一般动词的名词、形容词,并说明其活用的语法条件。 1、子股肱鲁国,社稷之事,子实制之。(《国语·鲁语》) 2、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凿之患。(《庄子·应帝王》)

3.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之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史记·秦始皇本纪》) 4、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韩非子·说林上》)

三、请说明下列句中用作状语的名词、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的意义。 1.不如魏其灌夫日夜招聚天下豪杰壮士,与论议,腹诽而心谤。(《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2.臣子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於智伯,国土遇我,我故国士报之。(《史记·刺客列传》)

3.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於燕市。(《史记·刺客列传》) 4、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史记·刺客列传》)

精美文档

7

5、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

四、请指出下列句中活用为名词的动词、形容词,并加以翻译。 1、亦以明死生之大。(《五人墓碑记》)

2.秦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史记·刺客列传》) 3.钩党之捕,遍于天下。(《五人墓碑记》) 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水经注:三峡》)

精美文档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