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暂无
来源:《美术界》 2010年第12期
■TEXT/邱厚峰
古今中外,一流的艺术作品,莫不传达着深厚的情感,打动着观众的内心。这就是情到深处。正如黑格尔所说:“情致是艺术的真正中心和适当领域,对于作品和对于观众来说,情致
的表现都是效果的主要来源”。①脱离了情感的艺术,只有艺术的外壳,而失去了艺术的内核。
一、艺术与情感的相互关系
(一)、形象是艺术与情感的纽带
人们在从事生产劳动中,或是进行一些其它的社会活动时,会产生一些相对应的心理反应形式,即喜、怒、哀、乐等心理形式,这就是情感。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会将平时的一些感悟、感想在作品中进行表达。欣赏者在观赏其艺术作品时,也能或多或少地感觉到作者的一些想法、情绪和感情。但这都是通过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为媒介的。
艺术家在创作这种艺术形象时,投入自己的情感,使得形象生动、饱满、有血有肉。观众在欣赏时,被打动心弦,产生共鸣。归根结底,一方面,艺术形象的唯一来源是现实的客观的存在,而不是艺术家主观的内心的情感。即使是情感本身,它也是一种心理反应形式,也是一种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其自身也是来源于客观存在。另一方面,艺术形象的创造,需要艺术家的情感的投射。这是赋予艺术形象灵魂的唯一途径。
(二)、情感是艺术作品的外化存在
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之前,会进行情感的积累、酝酿。在创作过程中,释放情感。这两个阶段,情感都是依赖于人这一客观主体,以思维的形式而存在的。艺术作品完成后,即第三阶段,情感则已外化成一种自由的存在,艺术作品本身就是情感。不管观众能否看到它的存在,它都在那儿。
显然在第三个阶段,情感已经独立于艺术家之外。它既是一种外化的存在,更是一种内化的精神。艺术作品中的艺术语言,反映着错综复杂的情感,而所有的这些情感,集中起来,达到一定的高度、深度,就升华成为一种精神,渗入到艺术作品的各个角落。
二、情感参与在艺术活动中的作用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一个人“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并且在唤起这种情感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这种情感,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③所以在艺术活动中,情感参与的重要性体现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两个阶段。
(一)、艺术创作需要感性支持
一个敏锐、情感丰富的艺术家,会将平时的点点滴滴记录在心,用心感受周围的一切给他带来的感动、触动,使之化为各式各样的情感。待到创作之时,在理性控制的范畴之内,任情感在艺术语言中流露。文森特一梵高,用真挚、强烈的情感,赋予其作品《向日葵》以生命。
他的朋友看到他的这些画后,感动到落泪。他的画中,无处不体现着情感的跌宕起伏。这正是情感赋予艺术创作的力量,为其提供感性支持。
(二)、艺术欣赏需要感性支持
既然审美是一种心理需求、情感需要,它也有一定的期望值。艺术作品超越了欣赏者的审美期望值,人就会感到高兴,感官上会有一种兴奋状态;等于期望值,就会感到满足;低于期望值,就会感到失望乃至厌恶、排斥。
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需要人们的情感参与,随之而起,人们会获得相应的心理反应,这时,就产生了审美情感。另外,欣赏者的审美情感也与他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相互牵连,认识、理解得越深刻,审美情感就越强烈。情感参与在艺术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界定艺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对象
现今越来越多的艺术作品混淆了情感与艺术情感的两者之间的区别。两者概念的定义似乎也越来越模糊,但是,不是所有的情感,都能成为艺术情感。能反映人的社会属性的情感,即社会情感,经过艺术加工,就能蜕变成艺术情感。反映人的自然属性的情感,即自然情感,则不属于艺术情感取材的范畴,无法成为艺术情感。
(一)、社会情感
社会情感的表现形式多样。人们在从事生产、交易、社交等活动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反应。有正面的情感,例如愉快、敬仰、爱慕、乐观、热情、豁达、洒脱等等;也有负面情感,例如伤心、愤怒、哀怨、苦恼、焦虑等等。无论是正面情感,还是负面情感,都是在社会活动中产生的情感,反映的都是社会生活,因而都能反映人的社会属性。
历史上,表达正面情感的作品数不胜数。例如,任伯年的《蕉荫纳凉图》,刘文西的《祖孙四代》,李可染的《麦森教堂》和《万山红遍,层林尽然》等等。当然,有人会怀疑,景色怎么能作为社会题材。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景色是艺术家眼中的景色,是一种人化的自然,并非自然景色的原貌。同样,表达负面情感的优秀作品也不在少数。但是,艺术家的目的并不是称赞、歌颂这类情感,而是从反面来教育人们。很多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都会对反派人物进行精心刻画,角色越是形象饱满,越是丑陋,越能衬托出正派角色的美。其实也有很多人喜欢反派。他们注意到的并不是反派本身,而是艺术家在描绘反派时所用到的艺术语言。这类语言往往是艺术家才情的一种表现,是对负面情感在语言形式、表达技巧上的美化。所以,并不是美的、正面的情感才能为艺术所取材,丑的、负面的情感,也能变为美的化身。
社会情感能转换成艺术情感,原因有两方面。一,整个社会有一套完整的价值评判标准和一个道德观念体系。在这个社会层面下产生的任何情感都是属于这个社会的,反映这个社会的。不论社会对这些情感持何种态度,赞赏也好、批评也好,它都是承认这些情感的,至少它是社会的情感、人类的情感。这是社会情感成为艺术情感的根本前提。二,艺术家在这个社会价值、道德的框架下,选出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情感,进行“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④整个艺术的取材、构思、加工、处理、完成的过程中,贯穿着美的规律、艺术家的个性表达、创作理念。这是社会情感成为艺术情感的必要条件。
社会情感是艺术家个人与社会相统一的情感。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艺术家的情感既具有普遍性,反映出社会上人们的共同情感,又有特殊性,是艺术家独有的情感。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道出人们的心声,与欣赏者产生共鸣,又能区别于其它作品,给人一种新的感受。例如,让两个画家对同样的题材进行创作,要求表达同样一种情感,从画中就可看到,
对同样一种情感的把握,还是会有细微的差距的,毕竟个人的情感经历不同,这就是特殊性所在。
(二)、自然情感
自然情感的定义及其表现形式。一切与人的生理本能相对应的情感都是自然情感。其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但不像社会情感那样具有正负之分,其本身无所谓好坏,是与生俱来的。除非它触及到道德、法律、社会和谐问题,否则人们不会去议论它。具体说来,人有很多生理需求:饮食、休息、代谢、生殖、安全。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时,生理上会有一种舒适感,这时人比较平缓、安定。反之,则狂躁、惊恐、冲动等等。所以自然情感是一种比较低级的、原始的情感。
自然情感不能成为艺术情感,原因有两方面。一,艺术是美的集中体现。它是崇高神圣的、永恒的、有深度的,而非低俗浅陋的。自然情感不是人类的高级情感,无法体现人类的精神、气质,因而不在艺术情感的取材范围之内。这是根本原因。二,审美有一定的标准和取向。主流的审美标准并不认同自然情感,认为其中不具备审美价值,不符合审美需求,更谈不上具有艺术性。这是外在原因。
情感包含艺术情感,大于艺术情感。情感分为自然情感和社会情感,艺术情感则仅取材于社会情感,由社会情感经过艺术加工演变而来。即艺术情感是社会情感的进化。现在有部分艺术家在作品中执着地表达自然情感,其目的无疑是商业炒作。这是一种明显的功利行为。为了吸引欣赏者的眼球,大量色情、暴力的内容充斥其中。或许,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感官刺激和精神亢奋,但却失去了艺术的崇高感、悲剧感、神圣感,丧失了艺术的社会教育功能。艺术情感是艺术作品的真正核心,是区别作品真伪艺术的关键。
参考文献:
①《美学》第1卷P295
②《罗丹艺术论》P3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版
③《论艺术》P47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④《艺术问题》P7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邱厚峰,徐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