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信息
案例名称:走在世界前列的港珠澳大桥 二、案例格式 (一)案例主题
一座大桥的跨度,折射中国创新力的涅磐重生 (二)案例意义
港珠澳大桥是国家工程、国之重器,它集成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克服了许多世界级难题,创下了多项世界之最,该桥被业界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被英媒《卫报》称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也是中国从桥梁大国走向桥梁强国的里程碑之作,它不仅代表了中国桥梁先进水平,更体现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坚持自主创新能力的中国智慧。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奇迹启示我们中国的伟大事业基于创新,我国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续写更多创新领域并跑、领跑的神话。
(三)案例描述 1、教学内容
伶仃洋海天一色,烟波浩渺,港珠澳大桥碧海虹飞,连接三地。想当年,“零丁洋里叹零丁”,看今朝,“伶仃洋上望复兴”,伶仃洋见证了一个东方大国的复兴与自信。“非常了不起”的赞誉,是习总书记对港珠澳大桥建设克服世界级难题、创下了世界之最的高度肯定,更是习总书记对“世界之最”纪录背后所反映出的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高度赞赏。
创新在新发展理念中排第一位,习总书记在《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这篇文章中,纵论古今,旁征博引,用《荷马史诗》中“阿喀琉斯之踵”这个人们耳熟能详的典故以及大量历史事例,深刻阐明了创新对于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决定性意义,强调创新能力不强是我国这个经济大块头的“阿喀琉斯之踵”。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正在由过去的跟跑为主,逐步地转向更多领域中并跑、领跑。但从总体上看,创新能力依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短板,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面对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越来越大的压力,拼投资、拼资源、拼环境的老路已经走不通。
新路在哪里?就在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上。基于对创新与发展关系的深刻把握,习总书记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一系列重要论断,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总书记2013年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2018年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2019年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再次强调,“创新就是生产力,企业赖之以强,国家赖之以盛”。习总书记对“创新”念兹在兹,大声疾呼,强力推动。
2、教学理念
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是00后或泛00后,他们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融媒体时代的“智能人”,他们观世界的方式不同于以往时代的人们,他们善于用改变的眼光看世界,而他们自己便是这种改变世界的动力源和主体,他们期待在
任何活动中都是拥有一定话语权的个体。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成长环境的变化,在教学模式上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在运用本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创新是新时代中国燃起来的重要利器时,使用的是由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的对分课堂,该模式将课堂教学过程界分为前后启承、秩序不可颠倒的三个过程: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该课堂模式加之蓝墨云班课教学平台的配合使用能够很好的满足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需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