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民歌的发展、分类及主要特征
古语有云“凡音之起,由心而生。”音乐永远是人类永恒的伴侣,它能给听者带来强烈的精神共鸣。“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对于音乐的理解,实际上就是情感与情感的碰撞,知吾心者,方知吾曲。
我们伟大的祖国,具有灿烂的民族音乐文化。它历史悠久,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种类繁多,品种齐全,具有独特的魅力,绚丽多彩的民族音乐,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反映着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而民歌则是这其中最为人知,最接近百姓大众的一部分。
原始民歌从五千余年前到今天,作为社会大众最熟悉最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从未中断,而且每个时代都留下了优秀的篇章。早期民间歌唱的篇章,一方面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内容提供了一部分依据,同时也让我们看到,数千年前的先民在以口头形式观察、概括、描述自己的劳作、婚恋、思盼、信仰等行为、感情时所达到的令人惊叹的艺术水准。有关古代的民歌,实际音响已不可能再现,只有它的歌词,从古代文学著作中可见到一些。至于曲谱是没有的,因为民歌一直是口头传唱,就是有了记谱法以后,劳动人民也不用它。宜到19世纪末才有民俗学家用工尺谱记录几首民歌。全面、有计划的搜集、整理、记录、出版民歌只有在新中国才成为现实。只是限于历史条件,20世纪以前的民歌文献几乎全部是歌词集。
民歌的产生和发展
早期的民歌记录:两千多年前刘安在淮南子记载的“邪许歌” -今夫举大木者,前
呼“邪许”,后者应之,此乃举重劝力之歌也.
战国吕不韦组织门下编写的《吕氏春秋》-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中国民歌的历史发展脉络
春秋战国时期-
被称作:诗、辞、声。“诗经”中的305篇作品有165篇为搜集整理的民间诗歌,称“15国国风”。特点:四言体,一般无乐器伴奏,所以也叫徒歌。楚国民歌十分繁荣,“曲高和寡”。“余音饶梁,三日不绝。”
汉魏南北朝-
被称作:歌、谣。从汉武帝时起,成立了专门的音乐管理机构,乐府,对民歌搜集整理。特点:多描写人民疾苦。五言体,加入了乐器伴奏。如《孔雀东南飞》《木兰辞》、《陌上桑》。
宋唐时期-
被称作曲子词。特点:七言四句体。
元代的民歌叫小令、明清叫俗曲、小曲。
民歌的定义
定义: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歌曲艺术。
民歌的特点:
口头性 集体性 流传变异性 短小精悍 鲜明的风格色彩
民歌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民歌的不同风格色彩分为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
2、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
3、西部受佛教文化影响的藏族民歌区;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
5、东北受萨满教影响的狩猎文化民歌区;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
7、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
按照题材形式分为:
号子
山歌
小调
号子的音乐特点
定义:是一种和劳动节奏密切相结合的民歌,它产生在体力劳动之中,直接为生产劳动服务,真实地反映着劳动者的劳动状况和生产者的精神面貌。分为搬运号子、农事号子,工程号子、作坊号子和船渔号子。
劳动号子的特点:
1)即兴编创,内容和生产劳动有关;
2)律动感强,节奏鲜明,风格坚毅质朴、粗犷豪迈;
3)演唱形式以一领众和为主。
号子分类:
搬运号子、工程号子、
农事号子、作坊号子、
渔船号子
山歌的音乐特点
定义:人们在山野,田间,牧场等劳动中即兴抒发思想情感所编唱的民歌。
山歌特点
1、节奏自由、抒情性强
2、题材广泛、歌词常带有即兴性
3、形式多样
4、音调高亢嘹亮
分类:北方-信天游、花儿、山曲、长调
南方-弥度山歌、客家山歌、西南高原山歌
小 调
流传于城镇集市的民间小曲
1、传唱环境:小调的演唱基本上离开了劳动现场,除了农民,它更多地是在市民、商人、小手工业者以至一部分职业、半职业歌手中传唱。
2、流传广泛: 有人说:小调有“脚”,由于在城市中传唱,使得它容易流动于四方。同一首小调常常会有多种曲调。民歌数量最多的一种。
3、题材广泛。成为一种主要是“娱人”的体裁。特别是在出现了以歌唱为生计的民间艺人之后,它的表演性日趋强化。
4、歌词特点:一般不是即兴创作的,小调体裁将抒情性与叙事性融为一体,从而在总体上获得了一种叙咏兼顾的体裁属性。很多小调都是以“五更”“四季”“十二月”等时序以及数字序为基本体式。
5、旋律特点:小调的结构规整、匀称、旋律优美、结构稳定,便于清晰、从容的陈述事物,常常用来叙事和陈述爱情。
6、演唱形式:以独唱为主,也有齐唱,常有乐器伴奏
儿歌 : 亦称童谣、小儿歌
分为三类
叙事抒情性儿歌 教诲性儿歌 游戏性儿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