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卷第3期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VoI.3O No.3 2008年5月 Joumal of Xiangt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May.2OO8 汉斯・费梅尔及其目的论 彭 湘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湖南湘潭411106) 摘要:汉斯・费梅尔是功能派翻译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对翻译理论的主要贡献是翻译目的论。这篇文章主要着眼于 介绍汉斯・费梅尔和他的目的论,而对其理论的阐述则是本文的中心所在。 关键词:汉斯・费梅尔;目的论;三个原则;意义;批评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82(2008)03—0138—02 一汉斯・费梅尔的简介 的趋向。(Baker,2OO4:235)它拓宽的翻译研究的领域,把 汉斯・费梅尔1968年出生在德国。他毕业于海德堡大 翻译研究放入了跨文化研究的框架中,而不在局限于原文 学,曾是凯瑟琳娜・赖斯的学生。现在,费梅尔是翻译学的 本与目的文本,或者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目的论以交际 教授。 理论、行为学、文本语言学、文本理论以及接受文学理论研 费梅尔出版了大约12本书。这些书都是德文,所以在 究的成果为基础。它被看作是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 此没有赘述。值得一提的是最重要的《普通翻译基础》 1.什么是目的(skopos) (Grundlegmg einer aUgemeine Translafionstheofies,1984)此书由 目的(Skopos)-词是希腊语中表示目的、目标的词语。 费梅尔和其老师赖斯合著,是阐述目的论的主要书籍。他 在7O年代,费梅尔引进这个词语用来表示翻译或翻译行为 们力求得出一个适用于所有文本的翻译理论。书的第一部 的目的。 分详细的介绍了费梅尔的目的论,第二部分则把赖斯的文 2.目的论的基本概念 本功能分析模式引入到翻译理论中。 翻译行为、委托人、和委托是目的论三个重要的概念。 费梅尔写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普通 费梅尔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定义了翻译。他认为翻译是 翻译理论框架》(A Framework for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 有目的的行为。换句话来说,翻译即是一种人的行为。行 tion,1978)。此文首次论述了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原则和规 为就是行动的过程,也就是说“有目的的产生或阻止自然世 则,认为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一个次范畴。 界中的变化,因此可以把它定义为一个从一种状态到另一 费梅尔对翻译理论的最大贡献当然就是目的论了。在 种状态的有目的转换或转变。”(Nora,2001:16)翻译作为人 我们详细的阐述目的论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德国功能翻 的行为不可避免的带有目的性。在此,我们有必要区分翻 译理论学派。 译行为和翻译之间的不同。从狭义上讲,翻译包括了对一 种原语文本的使用。翻译行为(译者在翻译中的行为)则包 二功能派翻译理论 括了用一种有目的的方式对交际给出建议或警告。翻译是 从20世纪7O年代到20世纪8O年代,翻译理论不再仅 翻译行为中的一个部分。因此,翻译被描述为一种以原文 仅限于以静止的语言学理论为基础,从功能和交际的角度 本为基础,有目的的、人与人之间的、和部分语言上的跨文 对翻译进行研究的方法在德国出现并且发展起来。在7O 化交际的行为。(Nord,2001:18) 年代以前,语言学翻译理论盛行。他们夸大了语言科学的 委托人是翻译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费梅尔用它来 作用,而否认多样性,因此越来越有局限性,不能解决翻译 描述翻译过程中需要翻译文本以作特殊用途的一方,也被 过程中的出现的新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新的翻译理论 称为翻译的发起者。在一个理想的状况当中,委托人会提 就出现了。比如:多元系统,接受美学,语义学等等。功能 供尽可能详细的翻译目的,由此构成一个翻译委托。翻译 派翻译理论是这些新发展的理论中的一支,它试图打破与 委托中则会指明需要什么样的翻译。如果委托人对特定的 语言学的紧密联系。现代功能翻译理论流派的发展主要经 情形下的文本的要求只有一个模糊甚至是错误的概念,翻 过了四个时期:赖斯的功能翻译理论批评;费梅尔的翻译目 译目的则会由译者和委托人的协商产生。如果委托人无法 的论;贾斯塔・赫兹・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诺德的文本分 制定翻译的目的,则会由译者担当起这个责任。在许多情 析模式。他们都是的德国学者,所以我们通常称之为德国 况下,一个有经验的译者通常都能自己拟定翻译的目的。 功能翻译理论流派。 最后一个概念是翻译委托。费梅尔指出“译本的性质 是由翻译的目的或委托决定的O 79 Vermeer,1989:230)费美 三 目的论 尔认为翻译委托包括目的和目的达成的环境(包括交稿底 20世纪7O年代末,目的论在德国发展起来。它的开 线和稿费)。这些都是有译者和委托人协商制定的。 创者是费梅尔。它首次出现在费梅尔的《普通翻译理论框 3.目的论的三个原则 架》一文中。随后费梅尔和其老师赖斯合著了《普通翻译基 以上述概念为基础,费梅尔提出了翻译的原则。目的论 础》。贝克(Mona Baker)指出:这本书表现了从以语言学为 的翻译基本原则包括:1,翻译由其目的决定;2,翻译是在目 主导的翻译研究转向以社会文化和功能为主导的翻译研究 的语和目的语文化中提供一种与原语文化和原语相关的信 收稿日期:20O7—12—25 作者简介:彭湘(1972一),女,湖南湘乡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翻译学理论研究。 13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息;3,目的语和原语文本的信息并不是完全可逆的;4,翻译 必须语内连贯;5,翻译必须语际连贯;6,上诉五条原则按等 级排列,第一条原则最为重要。(Reiss and Vcrmeer,1984:119) 从这些原则中,我们得出三条重要的原则:目的原则, 连贯原则,忠实原则。这三条原则等级不一。忠实原则的 重要性低于连贯原则,而他们又都服从于目的原则。 (1)目的原则 狭隘。翻译的侧重点就逐渐发生了变化。 功能派翻译理论将其注意力集中在翻译的行动过程 上,集中强调了所有参与者,比如,翻译发起人、译者、原作 者、读者等等。功能派认为这些翻译过程中的参与者都有 定的功能,并通过一个复杂的网络而彼此相连。功能派 一着重突出了翻译发起人、译者和译入语读者。到了20世纪 末,这种转向变得越来越明显。特别是译入语读者得到了 翻译理论家越来越多的关注。 目的原则是最重要的原则,在翻译过程中最具有决定 性。在上文中我们已经提及目的是由委托人和译者共同制 定。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遵循目的法则。费梅尔是这 样解释目的论的:每一个文本都是为了相应的目的而产生, 为特定的目的而服务。因此,费梅尔是这样阐释目的法则 五目的论的批评 尽管目的论对翻译理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他依 然遭到了很多批评。有些学者认为目的论不能作为普通翻 的:翻译/1:1译/说/写都要使得译作或者文本能在其环境中 发挥其功能,能在使用它的人身上发挥应有的功效。翻译 的目的涵盖了时间、地点、环境、交际媒介,更为重要的是它 将译文接受者考虑进来。在这些因素当中,译文读者对翻 译目的制定影响最大。因此,翻译的目的又可以定义为:使 翻译能满足特定译作读者群的意图。 (2)连贯原则 连贯原则是指翻译必须在目的语读者的环境中是可以 理解的。换句话来说,就是翻译在目的语读者看来必须是 连贯的。翻译的任务就是在已知目的语读者的知识背景和 环境条件下得出一个对目的语读者来说是有意义的翻译。 用费梅尔的话来说,就是翻译必须遵循语内连贯的原则。 它必须在交际环境或者文化中是有意义的。一个成功的交 际行为在于接受者的理解和他所处的环境是连贯一致的。 (3)忠实原则 目的论的第三原则就是翻译必须遵循忠实原则。忠实 原则是指翻译和原语文本之间的语际连贯。在目的论看 来,翻译是把之前的信息(原语文本)再现(目的语文本)。 那么原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之间必然存在某种关联。费梅 尔将这种关系称之为语际连贯或者忠实。 正如我们上文提到的那样,这三个原则是按照等级排 列,而目的原则则是最重要的原则。如果翻译的目的要求 文本功能的转换,那么翻译的标准就不再是语内连贯,而是 达到目的的充分。如果翻译目的要求语内不连贯,那么语 内连贯原则就不再适用。(Nord,2001:33) 四 目的论的意义 1.目韵论的翻译标准 70年代之前的翻译理论都是把对等作为翻译的基本 原则,包括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严复的信达雅和奈达的动 态对等。他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原语文本和原语读者的反 应上。对奈达而言,翻译的目的就是让译语读者获得原语 读者同样的感受。 但是从目的论看来,充分而不是对等成为了衡量翻译 行为的标准。赖斯和费梅尔的书中把充分描述成为在翻译 过程中遵循翻译目的所形成的原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之间 的关系。换句话来说,如果译本达到了委托所列出的目的, 那么在功能上和交际上就是充分的。目的论使同一个文本 根据翻译目的的不同而可能会产生多个译本。原文和译文 不一定是完全可逆的。只要译本达到了翻译目的,那么它 就是充分的,但不一定是对等的。对等只是原文和译文之 间的功能对等。那么对等就变成了充分的一种形式。这样 一来,不忠实、增补、删减、甚至改写都会得到一个更好的解 释。充分而不是对等成为了翻译的标准。这就是目的论的 主要贡献。 2.从面向原作和原作者转为面向所有参入者及其互动 在翻译研究历史很长的一段时间,翻译都被看作是编 码转换活动。因此人们更多的注意力是放在原作者,原作, 以及那些要在目的文本中保存的特征。翻译活动所寻求的 是对原作的忠实和原作与译作之间的对等。随着翻译学和 翻译实践的发展,这些观点渐渐不能处理新的问题而显得 译理论,它只适用于非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没有特别的目 的,或者在风格上相当复杂。有一些学者认为目的论太过 忽略了原文本的语言学的性质和对原文本微观特征的再 现。即便目的已经充分的实现了,译本在个别部分的风格 上或语义上可能还是不充分。但是本文认为,费梅尔对翻 译理论的贡献远远大于其缺点与不足。 六 目的论在中国 与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相比,当代中国翻译理论的发 展晚于西方并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8o年代末,中国翻 译理论研究才被西方翻译理论成果的新鲜空气所唤醒,开 始对西方翻译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有系统的研究和回顾。 功能翻译理论是在20世纪9o年代左右引入中国的,比它 的出现晚了2o年。对其主要的研究则是在2o世纪末才展 开。现在出现了许多从各方面研究功能派和目的论的学术 论文。在数字图书馆中键入相关的关键字就能找到相关的 研究。有些文章是纯理论的。有些则是紧密联系翻译实 践,将其运用在文学翻译和广告翻译等等研究中,或者同分 析翻译来研究其理论的实用价值。尤其目的论对广告翻译 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能够解释其翻译策略的多样性,使得广 告翻译能够得到更好的接受。但是我们对目的论的研究还 远远不够。希望翻译学者们能够在这个领域做出更多的研 究。 参考文献: [1 J Baker,Mona.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Sh ̄ns— hal: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O4. [2J Gentzler,Edwin.Contemporary Translaiton Theorise.Sh ̄ns- hal:Shanghai Foreing la“g岫ge Education Press,20O4. [3]Munday,Jeremy.Introducing Translaiton Studise.London: Routledge,2001. [4]Nord,Christiane.Translation as a Pu删d Activity. shangl1aj:Shanghai Foreing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o1. [5 J Reiss,K and H.J.Venneer,Grundlegung einer allgemeine Translatiomtheorise,Tubingen:Niemeyer,1989. [6]Vermeer,H.J.(1989/2000)’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alAciton’,in L.Venut(ed.)(20oo),221— 232. [7]卞正东.翻译目的论[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4,(3): 57—61. [8]段自立.翻译目的论介评[J].渝州大学学报,20O0,(2): 81—84. [9] 姜海清.浅谈翻译目的论[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2, (3):87—89. [10]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 版社,1999. [11]许钧.翻译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12]原学梅.功能派翻译理论述评[J].洛阳师范学院学 报,2005,(1):120—121. (责任编校朱正余) l3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