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中介机构在技术转移链中发挥作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作者:黄忠平
来源:《海峡科学》2011年第09期
[摘要]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促进技术转移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该文从技术转移的概念、特征和技术中介机构的作用分析入手,针对技术转移链中存在的“三信”问题,就技术转移的“三化”措施、对策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技术转移 技术中介 创新驿站
通过促进技术转移来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创新能力,这是实现国家发展战略、增强综合国力的关键[1]。中国政府历来关注科技进步的问题,重视科技对经济、社会与民生的保障和促进作用,提出和实施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将科学技术定位为“第一生产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报告还提出:“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技术转移是我国自主创新链条中的关键环节,是实施技术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主体向企业转移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实现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渠道。
技术中介是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和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环节,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世界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展最快、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1 技术转移的概念与特征 1.1 技术转移的概念
“技术转移”的概念于1964年在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上首次提出,联合国《国际技术转移行动守则草案》中将其定义为“关于制造产品、应用生产方法或提供服务的系统知识的转移”。
联合国国际转让行动守则认为:“技术转移是指系统知识的转移,是从产生知识的地方转移到使用知识的地方,其转移的内容不是一种设备,而是涉及到知识、信息、专利等软件,其转移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广泛的运用;其转移的技术一般较过去的技术更为新颖、更加先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Roessner定义技术转移是“关于知道如何做、技术的知识或者是技术从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组织的运动”[2]。
在我国,技术转移则被更为宽泛地理解为一切有利于促进科技进步的活动,既包括国际间的技术转移(如技术引进、技术合作),也包括国内进行的诸如技术革新、技术改造、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等活动。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技术转移具有横向价值让渡性、纵向价值增值性和转移对象系统化、信息化的特点,因此本文将技术转移定义为:不同组织间,为实现技术价值增值而发生的关于技术的系统信息的流动过程。 1.2 Cummings的技术转移模型
Cummings等专家认为决定技术转移进行过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他们在对相关文献总结的基础上构建了九个关键影响因素的技术成功转移模型(见图1),模型分为四个部分:技术部分、关系部分、接受部分和行动部分。九种因素是:技术的内涵性、技术的可表达性、技术源头与接收者之间的距离(自然距离、技术距离、制度距离),源头和接收者的关系(组织距离等)、转移项目的优先级别、接收方的学习氛围以及接收方的活动安排[3]。
由图1的模型解构和九大因素归纳,可以得出技术中介的三大基本功能:沟通信息、弥合距离和要素集聚——通过沟通信息发现转移机会,通过弥合距离降低转移成本,通过要素集聚促进转移行动。 1.3 技术转移的层次
科威国际技术转移有限公司的谭鸿鑫将技术转移分为两个层次:横向技术转移(图2)——技术在不同背景间的水平移动;纵向技术转移——技术被商业化开发的垂直转化过程(图3)[4]。
从横向看,只要技术从一个组织(或地域、领域)向另一个组织(或地域、领域)发生移动,技术转移即可发生,技术的横向转移主要指的是技术的横向价值让渡,更多考量的是技术转移在组织间的关系因素。从纵向看,技术转移即技术被商业化开发的垂直转化过程,分析技术转移的市场化机理,得出技术中介的作用机理和技术转移服务的具体内容。 1.4 技术转移的特征
技术市场运行的主线是实现技术商品伴随其他生产要素的组合,从技术提供方流向技术需求方,并形成围绕主线开展促进技术转移的服务、中介和管理。总体来看,技术转移具有如下几个特征[5]: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是技术转移信息的非对称性。技术转移的本质是一个技术知识的流动过程,是可以操作、可以创造价值的信息传递。在技术交易活动中,技术提供方会拥有技术需求方所不知道或无法验证的信息或知识。即技术供方相对技术需方,拥有更多的“私有信息”,前者对技术所有相关信息掌握程度远远大于后者。因此,技术需方对拟引进的技术知之甚少,相对处于劣势。 但是,如果在签约前,需方已经掌握了供方拥有的核心技术信息,即双方拥有相同的信息,那么,需方就不会产生购买技术产权的欲望。因此,信息的非对称性是技术转移产生的基础和前提,信息的非对称促进了技术交易的发展。
二是技术转移过程的复杂性。技术具有系统性和关联性,一项技术会在不同程度上与其他支持性技术和关联性技术发生关系。所以在技术转移的过程中,有关配套技术的引进和协商往往消耗大量的交易成本。而技术转移过程中,隐性知识能否有效让渡会对技术转移的成功率起到决定性影响。如何避免隐性知识的损失,一直是技术转移中的一个难题。大量的隐性知识蕴藏在所转移的技术中而难以用书面的形式写出,这就极大地增大了交易成本,给技术引进方在技术转移后成功经营带来了极大的隐患,甚至直接导致技术转移交易过程的失败。
三是技术价值的非确定性。技术虽然有较高的潜在价值,但是这种价值的实现却具有不确定性。技术转移活动中,技术需方的知识基础与技术供方的知识基础会存在差距,技术需方往往不能完全理解技术的核心、对技术的接受也会有障碍。因此,技术需方也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吸收,技术供方更不可能在第一时间把技术以及相关信息全部进行转移。 2 技术转移过程中的“三信”问题 2.1 信息不灵问题
技术转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信息的沟通与平衡,但这恰恰又是现实生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总括而言,存在三个最为薄弱的环节:
一是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所致,在技术研发中技术供方与需方之间存在交易预期错层。显然,主要作为技术供方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受纵向管理约束,关注的问题主要是技术本身的价值问题(如技术的新颖性、技术研究对技术人员晋级、评奖的影响等)和完成政府下达的任务,很难苛求他们在进行基础研究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以及将来的产业化问题。因此,有相当部分的技术无法适用或适应企业的需求,只能束之高阁。
二是由于结构方面的原因所致,在技术扩散中存在的技术完善、放样的中试真空。通常,一项新技术的最终应用必须经过萌芽、改进、成熟等几个阶段才能从实验室走向工厂,但由于技术类别五花八门,研发机构很难依靠自身力量建成齐全完备的中试基地,技术的研发一般只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而企业由于投入较大、担心风险或受吸收新技术能力所限,在正常情况下也很难承担后续的改进和扩大规模试验,由此产生了技术转移的中空地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是由于机制方面的原因所致,在技术应用中出现的交流和信任鸿沟。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种现象:即使是在厂院、厂校联盟合作中,供方的技术人员仍然严密地将配方或诀窍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企业只是纯粹地进行加工生产。
这些薄弱环节犹如太空中的黑障区,严重地阻碍了信息的有效交流,使技术转移过程中的各个主体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从而影响了技术转移的意愿和效果。 2.2 信用不高问题
作为技术转移的重要一环,技术中介机构的中介服务作用是不可替代。我国目前的中介机构发展状况还不理想,有如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是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官办的中介机构因其行为是非市场化的,所以缺乏向外扩展的动力;而民办的中介机构则因其占有的资源有限而缺乏向外扩展的张力。缺乏发展能力的企业组织,其信用自然就成了问题。
二是从总体上看,目前中介机构的服务能力还比较低下,尤其是与技术转移有关的技术中介机构专业服务能力不足,无法满足服务对象的多元需求,难以取得服务对象的认可和信任。 三是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健全和竞争壁垒的隔阂,各中介机构往往单兵作战,作用力和影响度都非常有限,资源也得不到充分的整合和利用,形不成强大的行业优势,因此也很难得到政府有针对性的系统支持。这种由于发展动力、服务能力和公关潜力低下所导致的信用和信任危机,往往会使中介机构的发展陷入恶性循环。
此外,社会和政府一些部门对中介机构、尤其是对非政府举办的中介机构存有偏见,认为中介服务是“空手套白狼”、没病也有伤,对中介机构的行为、特别是一些还处于探索阶段的做法,动辄加以整饬,这无形中也损害了中介机构的形象,打击了其积极性。某些制度设计缺乏前瞻性,不能很好地反映和适应中介机构的特性,发挥不了中介机构在市场行为下的公益作用,也满足不了其在公益基础上的自利需求。 2.3 信心不足问题
如果说信息问题主要存在于研发部门、信用问题主要存在于中介机构的话,那么,信心问题主要就是生产企业的问题了。应该说,目前我国企业离成为真正创新主体的目标还任重道远,无论是能力、意识,还是环境条件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的加强。虽然多数的企业在思想上都意识到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但在具体的实践中,或由于体制和市场方面的原因、或由于资金和理念上的问题,对新技术的应用多少存有疑虑和担心,尤其是对还不太成熟的技术,因为新技术的应用必然会打破企业原有的作业模式和习惯,同时还要面临着新的市场风险。 相对于大多数“吃财政饭”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企业不但要考虑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还要承担国家的税费义务。因此,企业在决策时往往会更加谨慎,看重过去的实质、珍重现状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实惠、注重未来的实在。在这种务实态度下繁衍出的企业文化,呈现出强烈的感性特征,这对创新既是一种保护,也是一层樊篱。上个世纪80年代,在企业界曾流行过一句很有代表性的话语“不搞技术改造是等死,搞技术改造是找死”,反映的就是企业对应用新技术所表现出的信心不足问题。
3 技术中介机构的作用 3.1 技术中介机构的功能
技术中介服务机构是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存在主体,主要是指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决策和管理咨询等专业化服务的机构[6]。
技术中介机构为技术转移提供了市场化的公共平台,起到桥梁的作用,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收益[7]。在经济交易活动中,有些市场交易活动必须在某个平台上进行,这个平台通过一定的价格策略向交易双方出售平台产品或服务,并努力促成它们在平台上交易。表1显示了技术中介机构在促进技术转移活动中的行为类型[8]:
在技术转移链中技术中介机构行为的多样性决定了中介机构应具有的多种功能。马继征、童利忠等将技术中介机构的功能归纳为沟通功能、评估功能、谈判功能、协助实施功能、协助经营功能五个方面[9]:
3.1.1 沟通功能。中介机构协助沟通的内容包括:一是技术状态:拟转让技术的功能及所处的发展阶段,技术提供的方式(图纸、工艺文件、样机),技术水平(如获奖或评价鉴定情况),法律状态(是否为专利技术等),已使用或转让情况;二是技术交易意向:以何种方式交易;三是对技术应用前景的初步估计:如所需投资、配套条件、可能的收益等。
3.1.2 评估功能。在供需方初步沟通以后,需方在决定引入技术之前,中介可协助需方对技术进行评估,技术供需双方所需的评估内容与指标见表2。
3.1.3 协调功能。在采用方对技术进行评估并认为可以引入之后,技术中介机构可协助双方就技术转让的条件、价格、合作期限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全面协商,以求达成一致。 3.1.4 协助技术实施功能。在供需双方达成协议后,将进入技术实施阶段,技术中介机构可协助进行的主要内容包括:资金筹集;场地、设备、配套协作条件的落实;各类人员的配套、招募与培训;其他辅助、配套工作。
3.1.5 协助技术经营功能。与企业日常运营不同的是,新引入的技术要解决一系列问题后方能正常运营。技术中介机构协助和支持工作主要包括:新产品鉴定、质量认证;经营发展战略实施方案制定;技术的稳定与完善,设备维修与配件落实;职工的技术培训;管理体系的建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2 技术中介机构发挥的作用
技术中介机构对技术转移的影响,具体作用包括促进产学链的构建、服务专业化、节约成本和缓解信息不对称[10]。
3.2.1 技术中介机构的最主要作用是促进研究成果转移、获得经济利益、保障技术提供方的利益,并激励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此外,技术中介还可以减少科技知识市场的交易成本。与技术提供方的个人或团体相比,技术中介机构更具优势,因为技术中介在技术交易中的专业化和时间的机会成本较低,寻找潜在买家的花费较低,可充分保障技术拥有者的权益,促进技术转移的完成。
3.2.2 技术中介机构能够促进产学链的构建、服务专业化。脱胎于政府机构的技术中介机构,能确保科研机构与企业建立联系时的充分自主,在支持服务、寻找合作伙伴、管理知识产权和商业发展上更加专业化,还可以同政府各部门保持密切的关系,从地区的规划出发,以政策导向为主,实现地区产业链升级。
3.2.3 技术中介机构还具有缓解信息不对称的作用。技术中介机构能够减少不确定性问题,如企业无法肯定地估计技术的价值,中介机构可以使用技术经纪人来对技术进行各种评估。当技术成果数量足够大时,能够共享专业知识。而且通过技术中介机构长期活动积聚的信誉,有助于减少科技知识市场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技术转让产生更高的利润,技术转让更加彻底。
4 技术转移的“三化”措施与对策 4.1 深化对技术转移规律的认识
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应当是在正确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发展、是在全民科学素质提高基础上的发展、是在科学文明和谐社会环境中的发展,科学发展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和引领。
科学技术在传播、扩散、转移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可以通过市场的机制得以实现(如技术的贸易、技术产品的经营等),有一部分则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予以实施(如基础研究的投入、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等),当然,还有相当一部分能够由非营利机构等社会其他组织加以承担(如技术中介、评估和投资分析等)。整条技术转移链的构造比较复杂,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合约失灵和志愿失灵的现象均有存在,这有赖于政府、企业和社会其他组织的相互配合和促进。
除了理论研究之外,深化认识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实践。以福建为例,解放前几乎没有什么工业,解放后又长期处于沿海军事前线,直到改革开放,工业技术基础仍然十分薄弱。在这样的基础上,福建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外引内联”的决策,确立了走技术引进路子来振兴福建经济的方针(包括引进日立公司电视生产技术组建福日公司等在当时较为先进的技术)。改革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开放为福建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技术引进为福建的振兴创造了奇迹,福建省从此步入了一个较长时期的快速发展阶段。 4.2 优化技术转移模式组合
我国在促进技术转移方面曾经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比如,大力建设各类技术转移基地或机构、大量开展各种科技推广和科学普及活动、大胆创新各项科技政策和制度。同时,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努力建设各类大型的公共技术经济交易平台和信息处理发布平台(如:“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等)。
勿庸讳言,我国在促进技术转移的过程中仍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比如,技术中介的组织机构变革,研发项目的立项模式改进,科技推广、科学普及的方式方法创新等。 4.2.1 建立创新驿站网络,变革中介机构组织。当前,创新驿站建设的热潮开始席卷中国。创新驿站并非要对目前大量的体制因素进行改良,而是要在既定的体制条件下,通过将技术转移中涉及的各个主体组成一个网络,形成一个多边的合作体系;同时通过政府在网络中的主导地位,发挥政府的激励与资助手段,来促进网络内部主体之间的技术转移,体现合作、共享、提升、促进的精神。
1995年,欧盟研发信息服务委员会(CORDIS)根据“创新和中小企业计划”资助建立了欧盟创新驿站并形成网络,各个国家的创新驿站主要设在公共机构中(如大学技术中心、商会、区域发展机构和国家创新机构),创新驿站网络由设在卢森堡的中央服务机构——网络秘书处(Network Secretariat)统一协调;作为官方机构,网络秘书处由欧盟企业总司(DG
Enterprise)负责管理。创新驿站的服务内容涵盖与技术成果的开发、创新和转移有关的方方面面,包括提供相关的信息、咨询、培训等,主要工作步骤一般分为:走访企业、识别技术需求或技术潜力、寻找合作者、提供进一步的支持和意见、帮助签订合同 [11]。
欧盟创新驿站成功的主要经验,可用以下几个关键词来描述:合作联盟、规则与标准、信用与沟通、网络信息平台、专业服务等。
4.2.2 改革项目立项管理,加大企业参与力度。目前我国对科研项目立项主要采取“条”型的纵向管理方式,其缺点至少有两个:一是资金来源渠道狭窄,二是供需之间意愿脱节。这种体制导致了在科技投入中资本与人力不匹配、在科技产出中供给与需求不一致的结果,使生产企业参与技贸不积极、科技人员投身创业不踊跃、技术中介机构发展不稳定。改革立项制度,就是为了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2004年6月,加拿大安大略省从经济部和贸易部中分析成立了独立的“研究开发部”(类似于我们的科技厅),其主要任务是:领导制订一个综合统一的大纲;对政府项目进行协调;推广好的项目以及激励未来研发创新一代。其工作特点是:与所有政府部门和与众多的合作伙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包括私人企业、教育研究机构)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使研发工作协调一致;努力寻找机会,评估和把握安省的比较优势及时推出战略计划;协调经济各领域支持研创纲要的顺利实施。主要工作内容有:使研究成果市场化;争取和安排研发资金;实施对原创人员的奖励;关注青少年科技推广项目和地区创新网络项目等。还制订了可以获得政府资助项目的9个评选标准,资助经费也对团体开放,鼓励合作各方联合申请[12]。
假如,我们能够在立项初期就着眼于市场化、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和有关社团联合申请研发项目,以政府资金带动民营(企业)资金,激励企业参与研发、承担中试责任,政府经费惠及技术中介机构等社团,加强对项目的中期评估和后续跟踪等。那么,我们是否会发现一片新的天空?
4.3 强化对技术转移管理的统筹
根据上述对技术转移特点和问题的分析,显然,要破解体制和机制的制约、满足不同主体的需求、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目标,任何单个部门或单一手段都很难有所作为,只有加强领导、统筹协调,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使大多数的技术做到物有所值(有人做)、物有所价(有人卖)、物有所用(有人要)。 参考文献:
[1] 赵沁平. 加强高等学校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建设, 推动企业技术创新[EB/OL].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2001-11-16.
[2] Roessner. J. D.,Technology Transf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in the U.S.A. Time of Change, Longman, London Hill,2000。
[3] J.L.Cummings, B.S. Teng. Transferring R&D knowledge: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knowledge transfer success[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 2003, (2). [4] 谭鸿鑫. 技术转移实务. 第一期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主任培训班讲义, 2008. [5] 厉春雷. 基于知识创造视角的技术转移研究[J]. 学术争鸣,2011,(5):12-13. [6] 杨稣, 贾明德. 关于我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创新与发展[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4,(4): 93-97.
[7] 赵沁平. 加强技术转移,推动产业结构调整[J].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3,(1):13-15.
[8] 李丹, 肖贤勇. 创新的桥梁——技术转移中介机构的角色[J]. 2010, (20): 8-1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9] 马继征. 技术市场化进程中技术中介发展模式研究[D]. 成都: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10] 龚雪媚, 汪凌勇. 技术转移机构的运行模式与绩效影响因素研究[J]. 科技进步对策, 2010(23): 105-110.
[11] 李纪珍, 闰立罡. 欧盟创新驿站网络对中国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启示[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6, (5): 36-40.
[12] 奚业武. 安大略省的创新与研究, 2005年10月赴加拿大考察交流材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