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茨淮新河抗旱灌溉效率建议
2021-04-03
来源:好走旅游网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Sci.Bul1.2009,15(12) 191 提高茨淮新河抗旱灌溉效率建议 李智勇 (阜阳市茨淮新河茨河铺管理所,安徽阜阳236134) 摘要:本文介绍了2008年茨淮新河防汛抗旱情况,并针对如何提高茨淮新河的灌溉效率,如何发挥其灌溉工程的 实际效益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茨淮新河;防汛抗旱;实际效益 中图分类号¥2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31(2009)1 0-1 91—002 l概述 了祖国的半壁山河,给茨淮新河流域内百万亩小麦带来了 为解决颍河洪水和汾泉河、黑茨河、西肥河内水出路, 严重的灾害。国家防汛总指挥部分别于2009年1月2日、2月 并减轻淮河洪水负担,于1971-1992年开挖了一条人工河 4El和2月5日先后启动三级、二级、一级抗旱应急响应;安 道一茨淮新河。它上起颍河左岸茨河铺,经颍泉、颍东、利 徽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在1月20日和2月5日先后启动了抗旱 辛县、蒙城县、潘集区、凤台县、怀远县于荆山口南侧人淮 二级响应和抗旱一级响应。在这场抗旱斗争中,茨淮新河 河,全长134.2km;截引面积6 960km ,设计分泄颍河洪水 流域各个排灌站、灌溉站全部启动,抽调茨淮新河水源,展 2 000m Is。 开了抗旱保苗的战斗,茨淮新河上桥翻水站于2月2日至2 茨淮新河流域建有4座大型枢纽工程,各类涵闸约l70座, 月18 lE开启4台机组,抽水9 246万m ,保障了茨淮新河流域 排灌站7O多座,灌溉. ̄460N,灌溉渠系建筑物2 572座,其中 抗旱的水源供应,最终战胜了这场特大干旱,茨淮新河流 上桥枢纽和阚疃建有大型翻水站,上桥翻水站装机9 600kw。 域现在是一片葱绿,麦苗生长茂盛。 茨淮新河自建成以来,在防洪、排涝、灌溉、航运等方面均发 3得高灌溉效率的建议 挥了重要的作用。 3.1提高知识由于茨淮新河两岸农作物主要以小麦、红 2 2008年茨淮新河的防汛抗旱情况 芋、大豆等旱季作物,很少种植水稻,加上夏季雨量充沛, 2.1抽水灌溉,保障水稻栽种茨淮新河沿岸受地理位置影 在多年的治水过程中,把主要精力投入在防汛排涝基础建 响,夏收夏种时期,茨淮新河上桥至阚疃段,由于河道库容 设上,灌区建设相对薄弱,国家投资的各灌溉站、渠首、及 有限,降雨量少,水稻种植面积大,用水集中等原因,供水 干渠很少发挥作用。经过这场抗旱保苗的战斗,使我们认 十分紧张。2008年1—6月份总降雨量为287.7mm,(由上桥 识到水利农田基本建设的重要性,也看到灌溉设施利用效 水文站统计雨量分析)比常年(357.3mm)少20%,其中5—6 率低,有的灌渠利用系数只有0.3—0.4,水量损失大。此次 月份降雨仅98.7mm,比常年(357.3mm)少70%。5-6月份 抗旱斗争,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财力, 是此地水稻育秧、泡田、栽插的用水高峰,形成了比较严重 由于农田灌溉基础设施薄弱,投入与产出比大打折扣。因 的干旱。针对水稻春旱,茨淮新河上桥抽水站于6月9日至6 些各级领导要提高认识,切实处理好抗旱与农田灌溉的关 月19 El、6月25El至6月27日先后2次抽水,累计运行1 064台 系。 时,抽水9 729m3o有效地解除了灌区用水的紧张状况,保障 3.2加大农田基本建设投入加大农田基本建设的投入,搞 了灌区百万亩农田及时栽种。 好田间配套工程,农建事业的兴衰关键在于投入。 2.2多雨季节排池涝水2008年7月份以后,茨淮新河流域 3.3加大管理力度加大管理力度,认真落实工程管理责 进人多雨季节,仅7月份降雨量就达345.7mm,8月份降雨 任制,特别是群管的涵闸、机电排灌站等,要进一步加强管 112.5mm。针对茨淮新河流域的内涝,从2008年7月15 Et开 理,严防人为破坏,切实解决用建脱节、重建轻管的问题。 始,上桥闸全年7次开闸排涝运行,排泄涝水9.8亿m。,最大 3.4加快土地流转一家一户的耕种模式,制约了现代大农 排涝流量1 120m3/s。插花节制闸全年共启闭闸f167次,排 业的发展。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的发展,农业机械化 泄水量6.5亿m 。阚疃节制闸全年共启闭闸f]97次,最大泄 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导,在土地使用权不变的前提下应 洪量1 560m Is。排泄水量8.2亿m 。 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实行公司化、大承包等方式发展现代 2.3秋季干旱,灌溉保苗进入秋季,一场罕见的旱灾袭击 农业。这样既降低种植成本,(下转205页) .、 作者简介:李智勇(1961一),男,工程师,从事水利工程管理工作。 收稿El期:2009—04—16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 .Sci.Bul1.2009,15(12) 205 浅谈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张海军 耿雪侠 李俊 查岭生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安徽淮 ̄t235000) 摘要:文中分析了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中存在问题,提出了解决的相应对策。指出提高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质量 的几个关键之处:师资队伍建设、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合适教材的选择、灵活多样教法的使用、分班教学、评价体 系的改进等。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教材选择;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 31(2 009)12—205—003 Preliminary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 in Bilingual Teaching of Molecular Biology Zhang Haijun Geng Xuexia Li jun Zha Lingsheng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Huaibei Coal Industry Teachers College,Huaibei Anhui 235000)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author 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bilingual teaching of molecular biology, propose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s.And indicated a few keys to improve the bilingual teaching quality of molecular biology:building the teacher team;improving the English level of students;choosing proper teaching material;using all kinds of teaching methods;divided into some small classes for teaching;making better evaluation system and SO on. Key words:Molecular Biology;Bilingual teaching;Choosing teaching niaterial;Evaluation system ’ 分子生物学是生物学的生长点,是现代生命科学中最 别老师外语水平较高且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能胜任双语 具活力的前沿学科之一,其基础理论和相关技术已渗透到 教学任务。 生物科学的所有领域。而分子生物学本身极具抽象性和 1.2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分子生物学的双语教学要求 前瞻性,理论与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概念层出不穷;国 学生的英语水平具备一定的程度,但学生英语水平相差太 内院校分子生物学在教学与科研方面均与美、英等发达国 大,上课时,对于那些英语水平低的学生,专业课教学就成 家存在较大差距,这就决定了只有借助英语才能迅捷、精 了单纯的英语听力课,学生理解困难fI】,如听天书,一节课 确地掌握该学科知识、追踪该学科进展。因此,淮北煤炭 下来老师累的口干舌燥,部分学生也如坐晕车。据调查,部 师范学院生科院将分子生物学设计为双语教 Bilingual 分学生不愿意上双语课,产生畏惧和厌学情绪;英语水平 teaching 程。笔者自2005年起担任该校生科院分子生物 高的学生感觉老师讲的太简单,没有兴趣,这些直接影响 学课程双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在此和同 教学的效果。 行作一些交流和探讨。 1.3可选教材具有局限性教材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基 1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存在的的问题 本载体,但直到现在,分子生物学很难找到适合双语教学使 1.1双语教师数量有限我院只有少部分教师能胜任分子 用的教材。原版教材虽然具有内容丰富、语言规范、资料新 生物学“双语教学”工作,有的老教师专业水平很高,但外语 颖等优点,但由于中西学科体系的差异,很难找到与现行 水平低,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欠佳,难以胜任双语教学任 课程教学大纲完全相符合的原版教材,且原版教材价格昂 务;有的年轻老师外语水平高,但专业知识不扎实。只有个 贵,学生负担大,如组织教师编写,需要有较高水平的双语 基金项目: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教学研究项目(2004年) 作者简介:张海军(1971一),男,安徽萧县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和研究。 收稿日期:2009—05—20 (上接191页)更有利于土地的平整、搞好水利田间配套工 灌溉设施进行合理的综合改造,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和灌区 程,也有利于工程设施的管理和农业灌溉水费的征收。 管理效率,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大农田水利基本 4结语 建设的投入,合理配置水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掘茨淮新河 综上所述,茨淮新河必须配合灌区种植结构的调整,对 的潜能。 (徐爱民编,张桂林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