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力资源管理及其价值
名词:
1.人力资源: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被管理者运用产生经济效益和实现管理目标的体力、智能与心力因素的总和及其形成基础,包括知识、技能、能力与品性素质等。
2.人力资源管理:是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绩效考评、合同管理与薪资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
3.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指组织为能够实现目标的行为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有战略意义的人力资源部署和管理行为。
第二章:人力资源开发及其战略
名词解释:
1.人力资源开发:开发者通过学习、教育、培训、管理、文化等有效方式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与发展战略,对既定的人力资源进行利用、塑造、改造与发展的活动。
2.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是指组织为了一定的组织目标,通过培训、职业开发、组织开发等多种形式,促进员工与组织的共同成长,提高组织绩效,进而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3.职业开发:通过职业活动本身提高与培养员工人力资源的开发形式。
4.工作设计:指根据组织目标要求与工作者个人需要而采取的对工作特点、工作方式、工作关系与工作职能进行规划与界定的过程。
5.工作专业化:对整体的工作进行分解,把整体的划为部分的,复杂的划为简单的,让每个员工从事很小的一部分工作,使工作操作得以专门化与标准化。
6.管理开发:指通过管理活动来开发人力资源,把人力资源开发的思想、原则与目的渗透到日常的管理活动之中,通过管理活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开发,是一种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方式与途径。
7.组织开发:指通过组织这个中介对组织中的成员进行开发的一种形式与活动。具体是指通过创设或控制一定的组织因素、组织行为进行组织内人力资源管理的活动与形式。
第三章 工作分析
名词解释:
1.工作分析:是对组织中某个特定工作职务的目的、任务、职权、隶属管理、工作条件、任职资格等相关信息进行收集与分析,以便对该职务的工作作出明确的规定,并确定完成该工作所需的行为、条件、人员的过程。
2.工作日志法:是任职者在规定的时限内,实时、准确记录工作活动与任务的工作信息收集的方法,又称为活动日志、工作活动记录表等。
3.观察法:通过观察,把有关工作各部分的内容、原因、方法、程序、目的等信息记录下来,把所获得的岗位工作信息进行整理。
4.工作说明书:又称职位说明书、职位描述、职位界定或岗位说明等,是用来定义、辨别和描述一个职位的最重要特征。
5.资格说明书:又称工作规范,是工作分析结果的另一种表达形式,主要说明任职者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资格条件及相关素质,才能胜任某一岗位的工作。
第四章 人员招聘与配置
名词解释:
1.人员招聘:是指组织为了发展的需要,根据人力资源规划和工作分析的要求,通过各种信息途径,寻找、吸引那些组织内部或外部的,有能力、有兴趣到需要岗位任职的人员,并从中选出适宜的人员加以录用并合理配置的过程。
2.人员配置:是人与事的配置关系,目的是通过人与事的配合及人与人的协调,充分开发利用员工,实现组织目标。
3.人员测评:又称人员素质测评,指测评主体采用科学的方法,收集呗测评者在主要活动领域中的表征信息,针对某一素质测评指标体系作出量值或价值的判断过程,或者直接从所收集的表征信息中引发与推断某些素质特征的过程。
4.心里测验:指对行为样本组的测量,通过观察被测者的代表性行为,根据已定的标准对被测者的心里特征进行客观推论的一种科学方法。
5.评价中心技术:以测评管理素质为中心的标准化的评价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包含多个主试人采取多种测评方法对素质测评的努力,所有这些努力与活动都围绕这一个中心,这就是管理者素质测评。
第5章 员工的培训与开发方法
名词解释:
1.员工培训与开发:是指组织根据组织目标,采用各种方式对员工实践的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培训和训练的学习行动,使员工不断更新知识、开拓技能、改进态度、提高工作绩效,确保员工能够按照预期的标准或水平完成本职工作或更高级别的工作,从而提高组织效率,实现组织目标。
2.深度素质培训与开发:是指为了适应企业当前和为了竞争环境的需要,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相吻合的、长期的、持续的培训和开发体系,是以素质能力建设为主的职业培训体系,能实现能力培养和潜能开发的有效结合,推动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使人力资源成为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的永续资源。
3.人员分析:对受培训人员的学历背景、工作经验、素质能力等状况进行综合分析,以便设计更有针对性的内容,使不同层次、水平、等级的人员按不同的速度去掌握知识和技能。
第六章 绩效考评与管理
名词解释:
1.绩效:是指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与组织目标相关的并且能够被评价的工作结果、工作行为、工作态度或工作能力。
2.绩效考评:是指在考评周期结束时,根据收集到的信息,选择相应的考评主体和考评方法,对员工或团队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做出评价。
3.绩效管理:是指为了达到组织的目标,通过系统思考、持续沟通与改进,推动团队或个人有利于目标达成的行为,形成组织所期望的利益和产出的过程。
4.关键事件法:是将员工在考评期内表现出来的非同寻常的良好行为或者不良行为记录下来,根据所记录的特殊事件对员工进行绩效考评。
5.平衡记分卡:是一种多维管理体系,以战略目标为核心,通过4个角度:财务、顾客、内部运作流程及员工学习能力来实施策略管理。
6.任务绩效:指任职者通过直接的生产活动、提供材料和服务对组织的技术核心所做出的贡献,主要受经验、能力及工作有关的知识等因素的影响
7.周边绩效:指与周边行为有关的绩效。
第七章 薪酬管理
名词解释:
1.薪酬:就是指直接的物质回报部分,是组织对员工所做出的贡献,包括实现的绩效、付出的努力、时间、技能、经验等所支付的直接或间接的货币收入,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内容。
2.股权激励:是通过赠与员工股票等方式让员工的薪酬与组织未来股票价格和经营业绩密切相关,从而使员工为实现组织价值最大化二努力,实现员工与所有者利益的兼容。
3.福利:组织通过增加福利和设施,建立各类补贴制度和举办文化体育活动,为工作人员提供生活方便,减轻工作人员生活负担,丰富员工文化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事业的总称。
4.序列法:最古老也是最简易的一种方法,他通常以职务说明和职务规范要求为基础,对组织所有职务从整体上按其重要性或相对价值进行比较并排序,以确定职务的高低。
5.分类法:又称套级法,请专家或管理者将组织的所有职务大体划分为若干登记,确定等级标准,再讲薪酬岗位的所有职务与这一标准加以对照,然后将职务分别套入各个等级中,明确确定职位序列。
6.分数法:又称计点法,这是组织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该法讲职务分解为构成要素,再以各个要素为依据,讲职务与标准相比较,比较的结果用数据来表示,然后讲各种要素、分数合计起来,形成该职务的总分数,这一总分数就是该职务的相对价值。
7.因素比较法:将职务与标准职务进行比较来确定其相对价值和工作薪酬的定量方法。
第八章 员工福利和社会保障
名词解释:
1.员工福利的内涵:是企业给予雇佣关系,依据国家的强制法令及相关规定,以企业自身的支付能力为依托,向员工所提供的、用以改善其本人和家庭生活质量的各种以非货币工资和延期支付形式为主的补充性报酬和服务。
2.弹性福利:是指在固定的福利费用预算内,企业针对不同层次员工的个性化福利保障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实施多样化的福利项目供员工选择,使每个员工的福利保障需求得到最大满足的福利项目组合。
3.社会保障:是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的救助和补贴。
4.法定福利:指根据国家政策、法律和法规规定,企业必须为员工提供的具体配套福利,用以保障或改善员工的安全和健康,维持家庭收入和帮助家庭渡过难关。
5.企业年金:指除了政府强制实施的公共养老金或国家养老金之外,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经济状况建立的,为本企业职工提供一定程度退休收入保障的补充性养老金制度。
6.社会保障制度:指国家为了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为公民在年老、残疾、伤残、失业、声誉,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时由政府和社会依法给予物质保障,以保障公民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
第九章 员工激励与员工关系协调
名词解释:
1.激励:就是组织或员工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
2.员工关系: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下,雇主与员工及团体之间
形成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
3.员工关系协调:组织的各级管理人员和人力资源职能管理者,通过执行员工关系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定相关的制度,实施相关的管理行为,正确处理组织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组织目标的实现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的活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