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破瓮救友 教案
《破瓮救友》教学预设 一、回忆课文,作好铺垫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课文《司马光》吗?还记得课文内容吗?
2、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是讲述这个故事的。板书课题:破翁救友
3、指名读正确(读准“翁”后鼻音),猜猜题目的意思,(理解“破:砸破、打破”、“翁:缸”)
4、齐读题目。
5、出示文言文,同学们比比看跟我们学过的课文《司马光》有什么不同?
6、这是两千多年的古人写的文章,叫文言文,因文章短小,又叫小古文。我们二年级的同学能读懂吗?自己先试着读读。
二、示范引领,读通文章
1、第一遍读下来肯定觉得有点难吧,其实只要读好了,读顺了,你会觉得它简单几句话就能表达意思了,想听老师读读吗?要注意记清老师读时的轻重快慢,语气停顿。
2、谁愿意学着老师的样子来读?(逐句出示句子,指导学生读正确,略有节奏。)
第一句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第二句
自是手不释卷,至不知饥渴寒暑。第三句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3、哪一句是写破瓮救友的?(第三句),第一、二句写了什么?(七岁读《左氏春秋》)。
三、趣读“破瓮救友”
1、我们先来读读写破瓮救友的这一句(出示第三句),你能根据学过的课文猜测每一小句的意思吗?通过你的表情来表达你的意思。看其他同学能否猜出来。
预设:
群儿戏于庭:高兴的,追问:为什么这么读?群儿戏于庭,可能会做些什么游戏? 指导高兴地读。
一儿登瓮:紧张的,追问:同学们猜猜为什么要读得那么紧张?(一个孩子爬上水缸,担心掉下来)
足跌没水中:难过,追问:怎么理解这句话呢?(失足掉入缸中被水淹没,足:脚。跌:跌入、掉入。没:淹没。)
指导读好停顿:足/ 跌没/水中
掉入水中会怎样?(无法呼吸,情况危急,不及时抢救就会出人命„„
指导读出紧张的语气。连起来读: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慌张、愤怒
(学生可能会有两种理解:因慌张害怕大家都四处跑去找人;或大家都丢下掉入缸里的人管自己跑了。也可以让学生当其中的一个孩子,说说为什么弃之而去。)
在学生讲自己理解的时候,指出:很多人,大家,在古文中就一个字“众”;
皆:都;弃:抛下(掉入缸中的小朋友)。 光持石击瓮破之:敬佩,沉着,尽心尽力
司马光(使劲)拿起(一块大)石头(重重地)敲击在水缸上,把缸打破了。引导学生想想当时的情景,加上动作读好这个句子,并告诉学生古文简短的文字可以表达很丰富的内容,用现在的话来讲要加进自己的理解。
水迸,儿得活:快活、喜悦、声调上扬、喜不自胜 水流出来了,孩子得救了。
2、短短一句话就描绘了一场悲喜交加的园中嬉戏,更让我们看
到一个遇事沉着、聪明机警的司马光。现在把整句话连起来,加上动作表情练练,看谁读得最生动?
3、指名读,学生评价
4、读着读着,我想同学们已经熟记在心了,试着背一背,还不会的可以看书。学生齐背。
四、猜读第一部分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卷,至不知饥渴寒暑。
1、司马光为什么能这么沉着冷静,遇事不慌张呢?我们去看看第一、二句话,谁能找到原因?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司马光7岁,就像大人一样,听人讲《左氏春秋》,特别喜欢,回来后讲给家里人听,就知道大概意思。)
(1)学生猜测意思的过程中,指出“之”:指的是《左氏春秋》,简单介绍《左氏春秋》。退:回家。
(2)说明司马光少年老成,记性好,聪明。(3)指导读好句子。 自是手不释卷,至不知饥渴寒暑。
(1)从此后非常喜欢《左氏春秋》,手不释卷,以至于不知道口渴、饥饿,不知道寒冷、炎热。
(2)说明司马光爱读书,(3)指导读好句子。 2、试着用古文来介绍司马光,学生练习,指名介绍。 五、尝试背诵
1、这篇小古文的三句话我们都读懂了,现在试着背下来,、。 2、学生练习,齐背。 第二篇:《破缸救友》阅读答案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
18、解释词文中加点的字。(3) 如()释()去()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2) (1)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写了司马光哪两件事?(2) 18、像 放下 离开
19、回去给家人讲解,书中的主要意思他已经完全理解。 司马光拿起石头击破水缸,水从缸中涌出,小孩得救了。 20、司马光闻讲《左传》即爱之;司马光破瓮救友。 第三篇:杀骆驼破瓮原文及翻译
《杀骆驼破瓮》对骆驼的主人盲目听信他人意见的行为进行了讽刺,同时也对那个老人不懂装懂的表现进行了嘲讽。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杀骆驼破瓮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阅。
原文
昔有一人,先瓮②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首不得出。既不得出,其人以为忧③。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即用④其语,以刀斩头。既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
注释
① 选自《百喻经》。《百喻经》的全部名称为《百句譬喻经》。天竺僧人伽司腽肭从修罗藏十二部经中抄录出譬喻,集为一部,共一百个故事。②瓮: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器。③以为忧:以之为忧,为此事发愁。④用:采纳。
翻译
从前有一个人,一开始把粮食存放到了瓮中。一头骆驼偷吃粮食把头伸到了这瓮中,结果头被卡在里面出不来了。因为骆驼的头出不来,这个人就为此事发愁。有一个老人来到见了就说:“你不要发愁,
我教你一个能让骆驼头出来的方法。你把骆驼的头斩断,自然就能够出来了。”这个人听了随即就采纳了老人的意见,用刀把骆驼头斩断了。已经杀死了骆驼,进而又要把瓮打破才能取出粮食。这样行事的人,被后人所耻笑。
他白白杀死了骆驼结果还是要打破瓮才能取出粮食,不加思考的听信别人的话,结果白白损失了东西还未达到目的,所以会被人耻笑。 第四篇:司马光救友文言文翻译
司马光救友文言文选自《宋史》,下面请看司马光救友文言文翻译的详细内容!
司马光救友文言文翻译 原文:
光(司马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撰),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译文:
司马光7岁的时候,就好象成年人一样稳重,听到别人讲述《左传》后,非常喜欢,放学后就自己讲给家里人听,对讲述人的理解非常透彻。
从此后就很喜欢看书,甚至连饥渴寒暑都毫不在意。
和一群儿童在庭院里面玩耍,一个小孩爬大缸子,失足掉进缸里积水中,大家都吓跑了,司马光却拿起石头把缸子打碎,缸里的水流出来,小孩子得救了。
第五篇:《司马光救友》教学设计
《司马光救友》教学设计 虞城县惠民小学黄艳华 教材简析
本课安排的《司马光救友》是一篇文言文,是孩子们很熟悉的故
事。《司马光救友》通过司马光砸缸救友的故事,赞颂了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筋的品质;这则文言文,篇幅短小精悍,内容浅显易懂,叙述形象生动,寓意深刻。
因为学生是初次接触文言文,教学前,应让孩子们知道: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悠久的民族文化,有传统的民族美德,有浩如烟海的文化艺术瑰宝。古代的很多东西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学习一点浅显的文言文,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学时,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先认认真真读课文,多读几遍,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再对照注解,试着读懂每一句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的意思,最后说说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课文中的这个小故事。 4.能联系实际,说说学习课文的体会。 教学准备 1.教师:课件。
2.学生:搜集有关司马光的资料。 教学过程 司马光救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文言文具有语言简练的特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言文是怎样叙述《司马光救友》这个小故事的。老师还要告诉你们学习文言文的诀窍,就是古人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现在老师先读一读,请同学们注意听。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悟大意
1.请同学把课文试读一次,要求读准字音,若有读不准的,请画出来与同桌交流。
--1--
2.大家在读好字音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并读给同桌听。
3.教师抽查学生读文情况,学生评议。 三、看注释,自解句意文意
1.自读自悟。读一句,看这句有关词语的注释,把注释的意思放到句子里,揣摩句子的意思,这样读懂每一句话,自己弄不懂的记下来,留待小组合作学习时提出与同学研讨。
2.小组合作学习。各自汇报对每句话的理解,一句一句相互研讨,说句子意思,弄不懂的语句记下来,留待向全班同学或老师请教。
3.全班交流。
①各组推荐代表说每句话的意思,互相评议,每句意思的说法不求完全一致,但求主要意思不错。学生说不准,教师应予以点拨。
②各组提出疑难问题,同学讨论,教师点拨。 ③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全文大意。 四、朗读课文,感悟人物
1.我们读了几遍课文,应该逐渐开始认识司马光小朋友了,你能说说在课文里司马光做了什么事吗?(先同桌小声交流,再全班交流。)
(1)自己读读,根据句子的意思学做司马光的动作。(光持石击瓮破之)
(2)讨论:你学着司马光做了什么动作?(师走到学生中,询问了解学情。)
(3)情景感悟:请一学生上台做做。
①你做这样的动作能帮助自己理解“持”“击”的意思吗? ②通过朗读体会,让学生提建议怎样把这两个动作做得再好些。(如要举双手,要对准了,要用力等。)
(4)司马光持石击瓮时,心里怎么想?
(5)继续探寻司马光的心理,感受一下砸缸之前司马光在想什么。 (6)小结:原来砸缸不是目的,救人才是目的。司马光的这口缸砸得好!
(7)了解结果,引读“水迸,儿得活”。
2.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引导动脑筋想办法。)
3.从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件事上,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小朋友?你想对他说什么话?
五、品读,读出理解和韵味
1.自己练习朗读,把对词句的理解读出来。“与群儿戏于庭”要读出欢快的语气;“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要读出着急的语气;“光持石击瓮破之”要读出沉着的语气,敬佩的语气;“水迸,儿得活”要读出高兴的语气。
2.指名读。评议是否读出文句的情感、韵味。 3.齐读,读出语气和韵味。 六、拓展延伸
由于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会想办法,所以后来他成了宋朝一位非常有名的人,写下了著名的《资治通鉴》。同学们想进一步了解司马光的话,课后就再去找一些有关司马光的故事读读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