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影响了中国人思想发展的历程,塑造了中华名族性格的主要元典,即是由孔子
及其所创立的儒家学派所整理和创作的一批文化元典,其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论语》,作为圣人的教诲,成为两千多年间中国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的指导手册。孔子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论语》对于中国人的意义,正可比之于基督对西方世界的影响,《圣经》对于基督徒的意义,所以有人称《论语》是中国的“新旧约全书”,然而,与西方不同的是孔子作为中国的圣人,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他所开创的儒家学说不带有任何神秘主义色彩,中华民族从来没有陷入过对宗教的狂热,深受孔子和《论语》的思想熏陶的中国人,所面对的从来都是现实的世界和人生。有人说:几百年出一个爱因斯坦,而几千年才出一个孔子。足见孔子的伟大与不凡。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于是无人能及的。对于孔子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描述。一、孔子的品性。二、一条贯穿《论语》的红线:仁。三则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
一
孔子一生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坎坷,然而他总是那样豁达大度,对生活充满乐趣。孔子的乐是“安贫乐道”,它不同与一般的欢乐,而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积极可贵的人生态度。《论语》中载,子曰:“饭疏食,饮水,回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孔子吃粗食,喝白水,枕着胳膊睡觉,物质条件极为贫乏,但他面对这种情况,不仅能处之泰然,乐在其中,且能不为食物所诱惑,将以不仁的手段获取的富贵看得轻如浮云而不取,这是难能可贵的。孔子的快乐是一种精神的超越,孔子的乐观,是一种心灵无限宁静,不受任何物质所干扰的心平气和的精神境界。而有了这样的精神境界,才会由博大的胸怀,豁达的气度,以君子坦荡荡不忧亦不惧的冷静态度,取处理现实世界中的困难和纷扰。
贵和持中,和谐中庸,着重和谐,坚持中道,是中国国民为人处世,调节人及关系和社会矛盾的基本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中”和“和”的概念,在孔子之前即已产生,并且由许多富有价值的思想,而“中庸”则是孔子的发明。毛泽东曾说:“孔子的中庸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的解释一番。”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升。民鲜久矣。”他认为。中庸是一种最高的道德,人们缺乏这种道德已经很久了。从《论语》中看,中庸思想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过犹不及。我们认为处理一件事情,既要反对过头,也要反对不及,达不到,过头和不及着这两种行为状态都是有害的,应该采取中道。在我们当今社会,存在着大批极端主义者,往往把事情想得很偏激,没有掌握好这个度,最后搞得灰头土脸。中庸思想的第二方面是和而不同,就是说:任何事物的最佳状态都是多种事物的对立统一而构成的和谐。现在我们国家也一直强调要构建和谐社会,而和而不同是重要特色,社会需要和谐,和谐才能长治久安。
二
《论语》是一本语录体的书,从表面看,都是相互没有联系的只言片语,是不同语言环境中讲话的摘录,但是这些语录中,却有一个内在的联系。南怀瑾先生说论语是有系统的,最大的原因就是一个“一以贯之”的东西,而这个东西就是“仁”的思想。
孔子谈论任何政治问题,不论是讲为政,还是讲做人;不论是讲求学,还是讲交友;不论是讲修行,还是讲处世,无不围绕这个“仁”字。“仁”既是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又是人的一切行为的归宿。
“仁”之于政治主要是以德为政,为政宽容,是孔子针对春秋末年政治生活中乱用刑而提出来的。他认为,只有为政者具备宽容的精神,才可能赢得众人的支持。“举贤才,用贤臣”是孔子德政思想的另一重要内容。举贤才,用贤臣,应该有个“贤”的标准,《论语》对此也有论及,在不同的地方,孔子强调了贤的不同方面,而不管哪一方面,则都是“仁“的
体现。也就是说,孔子关于“贤才”的标准,是围绕“仁”去制定的。只有这样,选拔的贤才才能辅佐国君实行仁德政治。如今我们所说的民本主意其实也是德政的一种体现,要坚持以民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仁”之于生活就是要使社会成员养成自觉的内在的仁德修养,把仁爱之心变成一种集体意识。用“仁者爱人”的精神净化仁的心灵,铸造仁的灵魂,人们相互之间自然也就以仁爱之心相待,也就在全社会实现了仁的思想。
三
在历史上,人们尊孔子为“至圣先师”,可以说是个中肯的评价,它肯定了孔子作为首席教育家的地位。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就是人部分类别,不分贵贱,不分民族,部分国别,所有社会成员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这在当时社会是相当伟大的一个做法,特使相当不可思议的。对孔子来说,凡愿来求学的,可谓来者不拒。现在我们国家的有教无类应该说做得还不错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得到普及,许多农民的孩子也进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
孔子有相当丰富的教学经验,《论语》关于教育问题的许多论述,都已成为至理名言,为后人效法和遵循。 ① 因材施教。这是孔子的一个教学原则,也是孔子教学实践中一条宝贵的经验。
孔子教学,重视了解掌握各个学生的特点,各因其材而教之。我觉得这是相当
人性化的,这样做就使教育学达到了真正的结合,毕业以后我也将从事教师职业,对于怎样教育学生,因材施教应该是我一定要遵循的教育原则。
②
学而时习之,温故知新,这是孔子在教育过程中关于学生应该如何学习的主张。在孔子看来,学而时习之不仅可以巩固已学得的知识,而且可以从中获得最新
的认识。其实我们也是深有体会的在这个事情上。我们的记忆力是短暂的,若不去经常温习,那么我们学的东西很快就会忘掉,就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了,要真正做到刻骨铭心,就要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相当丰富的,他还提倡要虚心好学,学思结合,还有关于“诲人不倦”的师德问题,关于学习中应该坚持“多闻阙疑的科学精神问题,关于重视笃实躬行、行学结合的问题等等,都是值得后人借鉴学习的完善内容。
孔子是一个时代的骄傲,是一个民族的骄傲,孔子的思想影响一代又一代人。
对于孔子,任何人都不敢口出狂言说完全了解他的人,甚至是他的作品。而我作为一个才大一的学生,更加不敢妄作评论,他是一个如此饱满丰富的人物,无论从哪方面来写,都有写不完的内容而限于知识积累程度的不足,每每只能蜻蜓点水,不能全面的看到他的各个方面总结一下孔子的作用功绩:打破社会政治上的阶层限制,传统阶层上的君子小人转为品德上,使得可由每个人的努力加以决定,使君子成为每个努力方向上的标志,而不复是阶层上的压制者。2、由孔子开辟了内在的人格世界,以开启人类无限融合及向上之机。3、由孔子而开始有学的方法之自觉,因而奠定了中国学术发展的基础。4、教育价值之积极肯定及对教育方法之伟大启发。5、总结整理了古代文献,而赋予新的意义,从文献旧奠定了中国学术发展的基础。6、人格世界的完成。 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钱穆)
在今天全球文化交流的大潮中,孔子的学说及其思想也逐渐为世界其他文化圈所认识、肯定和吸纳,从而使他留下的这份丰厚的文化遗产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的部分。
以孔子为傲,我们要传承孔子的优良品行,也要吸取他的思想精华,当然我们
也要看到一些他的不足,从而把孔子精神传扬得更远更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