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评述

2023-05-28 来源:好走旅游网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评述

(人文学院 中文101 周克盈)

【摘要】:赫尔巴特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一生以哲学、心理学为基础致力于建立科学教育学,为教育科学事业的建设,整整奋斗了44年,为教育学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近代教育史上,没有任何以为教育家能与之比肩。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教育思想对于当时乃至百年后的今天的学校教育实践及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赫尔巴特 教育思想 心理学

赫尔巴特,德国教育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有着“教育学之父”的称谓,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则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他是近代第一个试图把教育建立为一门科学的人,古代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曾提出了自己的教育体系,但都没形成科学的规律形式。他以伦理学阐述目的、心理学论证方法、实验学校为实践基础,建立起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严密系统的经验教育学体系,成为科学教育学诞生的重要标志。

在科学教育学上,他认为伦理学和心理学应该是教育学的基础,而教育学也应该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才能称之为一门科学。他以其哲学思想为依据,建立了他的伦理学和心理学体系。

在心理学上,赫尔巴特认为哲学的全部问题就是观念,观念是心的基本构成单位,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全部是观念活动,由观念的交互作用形成意识(与经验主义提倡的观念联想

不同),达到个人的觉知状态,构成心之内容。另外,他在继承康德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感觉是唯一我们所能把握的本源事件。”

在观念的基础上,他还提出了“统觉团”这一新概念,即众多观念的组合体,也是指由很多已理解的观念所组成的综合性意识,即当时的经验与知识。而这“统觉理论”也是赫尔巴特心理学思想的核心,这一理论与前人的不同之处就是吸收了英国联想主义的思想和当时力学关于引力与斥力的概念来说明观念之间的关系。

赫尔巴特对于心理学的研究,其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求支撑教育学体系的科学论据。他认为心理学是教育学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建立科学教育学的首要科学。他通过对观念的研究,提出“统觉理论”,认为统觉团限定了灵魂作用的领域,因而强调经验和兴趣是学习与认识过程的核心。他认为教育者应该不断扩大儿童的观念,而扩大儿童观念的方法就在于教授知识,教授儿童通过主动不断的学习多方面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而且可以增强感情,培养意志。同时,他提出观念具有同化作用,人们已有的、旧的观念能够同化、吸收新观念,丰富自身,并且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观念。在他的这个心理学思想中,站在我的角度看,他应该提出的是提倡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主动性的教育思想,但可惜的是受当时德国社会保守思想的影响,他认为儿童有一种“不服训的烈性”,重视儿童管理,采用惩罚的威胁、监督、命令和禁止、惩罚等手段来管理学生,以防止儿童的意志倒向“反社会的方向”,以培养维护德国当时社会秩序的人,这显然是保守的。

当然,他提出的思想对于我们研究教育方法还是有着重要的借鉴和警惕意义。个人认为在研究赫尔巴特的某些教育思想时可以联系中国古代孔孟儒家的教学理论,可以将儒家提倡的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与赫尔巴特的管理思想相结合,采取“中庸”之道来管理学生,避免束缚学生的思维、意志。

而在教育学的另一基础伦理学上,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唯一的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他把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确定为五种道德观念,以此作为他的伦理学的基本原理。这五种道德观念为:“内心自由”的观念、“完善”的观念、“善意”的观念、“正义”的观念、“报偿”的观念。

赫尔巴特依据以上论述伦理学思想,讨论了教育目的的问题。在他看来,教育目的可以分为两部分:一般目的——多方面的兴趣立足于社会和最高目的——道德培养。一般目的,它是指培养和发展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和兴趣,以便将来选择职业。赫尔巴特把培养多方面的兴趣作为教学的核心活动,认为教学论的基础是多方面的兴趣,兴趣是专心所随、审思所聚的对象,兴趣能激起爱好并过渡到欲望或意愿,激发学生主动追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是接受新知识形成新观念的基本条件。发展个人多方面的兴趣和能力,体现出了赫尔巴特尊重人的个性,他并没有因强调伦理学的社会需求而不顾人的个性发展,因心理本身也具有社会属性,他努力追求着二者的和谐统一,在教育目的中兼顾了个性发展与社会需求。

而对于道德的目的,就是指培养五种道德观念,使之具备完美的道德品质。他所倡导的五种道德观念着眼于人的内心世界,关注改造儿童内部的心理结构,发展儿童明辨的见识及相应意志,促进心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赫尔巴特把教育的所有目的和最高目的指陈为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道德是观念持久地存留在意识中,具有自愿而持久的意志,结合着他对于心理学中观念与教育学的研究,就可知教育能够促进着观念的发展、持久,也就是道德培养,因而也就不难理解道德的目的就是教育的最必要、最高的目的。在他看来,“明辨的识见以及与它一起的相应的意志力”是人们从事任何事情所必须具备的。因此,通过教育培养道德这也是必须的。道德教育不仅直接影响儿童的心灵,而且能指导他们的感情、愿望和行为,形成他们的性格。而在通过教育培养道德时应该依靠学生已有的美德。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找到

学生的善良特征,甚至学坏了的学生的善良特征。用一个火花燃起另一个火花。总结他提出的道德培养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约束学生;限定学生;规定明确的行为规则;使儿童心灵保持“宁静和明朗”;以奖励和谴责去鼓舞儿童的心灵;劝告规律的生活方式,家长要保证儿童合理的生活秩序,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分辨是非,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但从某些方面来看,他提出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压抑了儿童自身的创造性,使他们只知服从。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不仅对德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还对世界其他许多国家的教育也有较大影响。他在伦理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的教育学体系对于当时中国教育观念的变革和教育实践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同时,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于现今的教育学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也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广州市广外附设外语学校通识教育文本《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2】肖朗 叶志坚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4第4期—万方数据

【3】百度百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