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三则教学案例都体现了哪种学习理论的应用?这种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谈谈 它的优势和不足。
答:这三则教学案例都体现了刺激—反应学习理论的应用。 桑代克试误学习理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
(2)一定 的联结是通过试误建立起来的(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3)动物的学习是盲目的,人 的学习是有意识的。
巴甫洛夫条件作用理论
(1)实验:经典条件反射食物唾液铃声 + 食物 唾液声唾液
(2)经典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获得与消退;泛化与分化。
华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心理学的对象不是意识而是行为;心理 学的任务在于预测和控制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是客观的方法而不是内省法;个体的 行为不是先天遗传的,而是后天环境决定的。
(2)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习惯。
(3)习惯形成 遵循的规律:频因律:在其它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得越多,习惯形成得就越迅 速。近因律: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新近的反应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加强。
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经典行为主义走向新行为主义)
(1)经典实验。
(2)应答行为与操作 性行为。
(3)正负强化。
(4)惩罚与消退。
(5)程序教学与行为矫正。
格斯里邻近学习理论及赫尔驱力还原学习理论 格思里的邻近学习理论
(1)刺激的某一组合,如果有某种动作伴随它出现,则当这一刺激 组合再次出现时,某种动作也会随之发生。(Guthrie,1935)
(2)格思里消除不良习惯的方法: 阈限法、疲劳法、对抗条件作用。
赫尔驱力还原学习理论
(1)基本观点有机体是借助于对环境的适应而生存的。有机体对环 境的适应依靠两
种 S-R 的联结。一种是神经组织中固定下来的不学而能的 S-R 联结,它是 有机体在面对经常发生的紧迫情境自动作出适当行为的机制,是学习的起点。另一种是进化 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是后天确立的、通过学习得来的 S-R 的联结,是在一定的需要 及内驱力水平下发生的。
(2)基本假设Ser(反应潜能)=K(诱因动机)×D(内驱力)× H(习惯强度)
2、这种学习理论给您的教学带来哪些启示,在教学中如何恰当地运用?
答:作为一名教师,恰当地运用表扬与批评,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之一。因为这种 表扬与批评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成绩肯定与否定的一种强化方式。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 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激发上进心、自尊心、荣辱感和集体主义精神等。然而,不正确 地表扬与批评,则会使学生或是盲目骄傲,或是灰心失望,丧失学习的自信心。 表扬能起到推动学习的作用。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一般来说,表扬多于批评。不过,如果 用之不当,过分或过多的表扬会造成学生的骄傲、忽视自己缺点的倾向,并可能导致学生将 主要的学习目标置于脑后而片面地追求表扬,从而产生消极的结果。批评当然不如表扬容易 受学生的欢迎,不过,适当的批评,尤其是对成绩好的学生的批评也能取得一定的好效果。 当然,过分或过多的批评会造成学生对教师和学生的厌恶、怀疑、憎恨等不良的后果。根据 优秀教师的经验,把奖惩结合起来运用,则会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在运用表扬与批评手段时,要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受表扬与批评的历史状况。如对经常受表扬的学生,要适当地指出他的缺点,让 较好的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有助于让自己得到进步。而缺点较多的学生,当他有了一些进 步就要及时肯定。虽然这种进步在一般学生中是微不足道的,也要及时予以肯定,使后进学 生看到自己的进步,让他对自己有信心。
(2)学生本人对表扬与批评的重视程度。有些后进学生,由于过去长时间受到“冷落”,已 经对奖惩产生了淡漠的态度。因此,表扬与批评,都起不到什么作用。这时,除了要对他们 的优点给予公正的评价外,还需要“动之以情”,或从引起学生对学习产生直接兴趣入手, 以激发他的学习积极性。
(3)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互相尊重也对奖惩的效果有直接影响。只有尊重学生,教师才 能提出恰如其分的表扬与批评;只有尊重教师,学生对教师的表扬与批评才能重视,不然, 就会产生意义障碍,使表扬与批评无法达到其应有的作用。
(4)教师的评价一定要公正。无论对哪一类学生,如果评价不公正,不实事求是,都不能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态度的不公正,往往是引起学生发生意义障碍的重要原因。
3、举出更多的课堂教学经历或片断,它们能体现出这种学习理论的应用。
答:课堂教学经历或片断1:记得有一次我在任教的班级讲一份习题,其中有一篇课外 现代文涉及到人物语言、神态、外貌等描写手法的作用问题。对于描写手法的作用,在习题 中经常会遇到,我也反复的强调了很多遍,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从哪几个角度来回答。因此, 这一次我没有直接讲析,而是先请学生回顾我们讲过的知识点,以达到巩固旧知,扎实积累 的作用。 晓东同学在班里成绩中等偏下,平时不太爱说话,上课时有时会开小差。我想知 道他掌握的情况如何,于是请他回答语言描写有哪些作用。在我看来他应该会回答这个问题 的,没想到他沉默了一会儿竟回答不知道。这对我来说真是当头一棒,怎么办?如果当时我 不做任何评价就让他坐下,其他同学以后遇到类似情况肯定会效仿或有所想法。如果我当众 把他批评教育一番,又会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就在这时,我灵机一动对晓东说:“你是一 个诚实的孩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但老师希望你今后能及时复
习已学知识,牢固地掌 握住。你先请坐。” 接下来,我又请晓旭同学来回答神态描写的作用。他看着我一句话也不 说,只是微微地笑,似乎还有点不好意思。我当时心想今天真是怪了,怎么抽起来一个、两 个竟然都不会,看来这个知识点掌握的不好,那就借此机会强化记忆吧。于是,我对晓旭同 学说:“你是一个腼腆的孩子。不会的情况下,不好意思说,只是冲着我微微地笑。你也坐 下吧!” 于是,我转而对大家说:“同学们,你们仔细回味,分析一下,老师刚刚对他们两 人做出的评价,其实已经包含了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的作用。我说晓东同学是一个腼腆的孩 子。谁能说说看,这里面�6�7�6�7 课堂教学经历或片断2:例如,当老师在教《荷花》一课时,作者被荷花的美景吸引住了, 师为了让学生在美景中陶醉,就要求学生读出陶醉之情。当学生没读到位时,师说,我有5 分沉醉,但没到如痴如醉;当学生读得比较重时,师又说,要读轻一点,老师才能沉醉其中; 当学生读得有沉醉的感觉时,师却说,你们仿佛让我沉醉其中了。可见老师激励性的评价语 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将课文读得很有感情时候,师说,老师真喜欢听你的声音, 像播音员一样。相信学生听了这样的话下次会读得更好。上课当有学生开小差时,师说,倾 听是一种美德,学会倾听也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听了师的话很快集中了注意力。当学生在 学习一组生字时,老师为了让学生观察生字的特点,说,细心的孩子不难发现“难”字是多 音字。当两小组在比赛时,必定有一输一赢,为了激励学生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比赛,师说, 胜不骄,败不馁。当学生在初读课文时,老师为了让学生边读课文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 解的词语,师说,不动笔墨不读书,你们真是会学习的孩子。老师的这句话即激励了会学习 的孩子,又提醒了学生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课堂教学经历或片断3:今年春节,一位已参加工作的学生来看我,言谈中,他说起在学校 里我的一堂语文课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至今难忘。他说的这一堂课,我也记忆深刻。细说 起来,这堂课竟然是一个“意外”。 那天,我在上课,学生们听得很认真,教室里显得 十分安静,忽然,一只小鸟从敞开的教室后门飞了进来,落在最后排的一个学生头上,继而 又飞到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后面的几排学生有了察觉,不禁扭过头,看着小鸟。看到这种情 况,我停止了讲课,看着学生也看着小鸟,只见小鸟扑扑翅膀,飞到教室内侧靠后的窗玻璃 上,接着又飞到教室讲台右边的墙角。此
刻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位不速之客的身上, 他们有些兴奋地盯着小鸟,小声议论起来,但囿于课堂里的规矩,又不敢放出声来。小鸟在 大家的注视下,似乎感觉到了什么,又飞了起来,这次有点紧张地停在教室吊着的一盏日光 灯的灯架上,班上不少学生发出了轻轻的嘘声,有的学生情不自禁地想要站起来或离开座 位�6�7�6�7 看来课是没办法上下去了。我心里一动,索性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提了几个 问题:小鸟的羽毛什么颜色?嘴、脚、眼睛、尾巴是怎样的?能不能打比方的方式来表述? 学生们似乎得到了鼓励,叽叽喳喳地嚷嚷起来。有的说:背上的羽毛是灰褐色的,上面还有 黑黑的几条斑纹,象绣上去的花;有的说:腹部的绒毛白白的,尖尖的小黄嘴,细细的金黄 色的小脚�6�7�6�7 我又顺势利导:小鸟怎样飞进来的?又是怎样起起落落后停下了?停下 后的神情、动作呢?学生们越发兴奋,说得更加起劲了。 这时,小鸟不知是出于惊慌 还是被学生的热情感染了,在教室里飞来飞去。有的学生忍不住伸手去捉,教室里更加热闹 了。我一边提醒着不要伤了小鸟,一边又提示其他学生注意伸手捉鸟同学的动作、神情。 终 于,小鸟被一个男同学小心翼翼地捧在了掌中,我便问他手上的感觉,心里的感受。恰在这 时,下课铃响了,便征求学生“处理”小鸟的意见,大部分学生都建议到走廊上去“放飞”, 只有几个男孩表示要带回去喂养。我便询问他们怎么养?可能结果会怎样?他们可能从我的 问话中听出,“放飞”是对小鸟最好的爱护。于是,在全班学生的注目下,小鸟飞起来,在 空中打了个旋儿,在走廊旁的栏杆上停留了片刻后,展开翅膀,渐渐消逝在大家关切的目光 中。 接下来第二堂正好还是语文课,上课了,我干脆丢下计划中的教学内容,要求学 生把上堂课“鸟入课堂”的“意外”,写成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体裁不限。学生都愉快地 接受了任务。不少学生一改往常见到作文就搜索枯肠、抓耳挠腮的样子,兴致勃勃地打开了 “小练笔”本,认真地写起来。 学生有了生活的源泉,有了切身的感受,真是“下笔如有 神”。一堂课结束,从交上的作文来看,内容也丰富了,语言也生动了,表述也具体了,还 有的学生展开了自己的想象,把自己当成那只小鸟,用拟人的手法,写成了一篇温馨的童话。 没想到,事隔多年,学生还对这堂课记忆犹新。确实,这堂“意外”的课,也引发了我对语 文教学很多的思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