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地震监测技术在文中油田的应用
来源:好走旅游网
科技信息 工程技术 微地震监测技术在文由油田响应用 任福强 曹修恒 侣翠爱 侣张宪 杨海燕 (1.中原油田地球物理测井公司 2.中原油田采油三厂 3.中原油田采油一厂) [摘要]本文介绍微地震监测技术的基本原理、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方法,并以文中油田日常注水破裂监测为实例阐述了该项技术 的关键技术及其监测过程,描述了文中油田裂缝分布、水驱前缘及其剩余油分布规律,其结果与生产实际比较吻合。现场应用结果 表明微地震地下影像技术是应用于油气田勘探开发中的一种新技术,具有很高的推广应用前景。 [关键词]微地震地下影像监测 文中油田 裂缝带 速度反演 1、前言 文中油田是1987年投入开发的高压低渗油藏,期望通过微地震地 下影像技术研究的开展,试图发现在此期间由于注水产生的破裂位置, 以进一步解释该块的裂缝或裂缝带、水驱前缘或主要水淹区、剩余油储 区及其构造等等,从而为油藏下步注采调整和剩余油挖潜提供依据。 2、微地震地下影像技术原理 微地震监测技术是通过观测、分析生产活动中所产生的微小地震 事件来监测生产活动的影响、效果及地下状态的地球物理技术,其基础 是声发射学和地震学。微地震监测主要包括数据采集、震源成像和精 细反演等几个关键步骤。微地震监测的主要依据就是各传感器记录下 的微地震事件信号波形。该波形含有最新的事件发生时震源及其附近 的岩石状态信息,从信号波形中尽可能多地把有用信息提取出来,并用 一些定量的参数(主要用于表征岩石应力、应变的动态演变和同岩的最 终破坏)来表示,以提供给工程应用。微地震地下影像技术是近年来出 现的用于油气田勘探开发中的新技术,地震波波速异常在空间上的分 布往往对应于岩石或土壤成分变化在空间上的分布,据此可以得到深 层构造面的空间状态。可以解析深层地质构造、研究裂缝分布、监测注 水破裂、水驱前缘位置及优势注水方向等,其基础是声发射学和地震 学,主要包括数据采集、震源成像和精细反演等几个关键步骤。 3、微地震地下影像技术配套关键技术应用 3.1数据采集 从2009年6月1日到2011年5月6日,利用微地震数据采集站共46 台,在文中油田8.6km 的范围内的28个观测点,布设成一个小型地面观 测台阵持续进行天然微地震观测。 3-2数据处理 3_2.1数据预处理 将采集到的数据利用CONVERSION软件将各台数据组合为台网 数据库,进行数据检查,模拟触发式记录,挑选破裂(地震)事件,除去受 干扰大的坏分量记录、消除固定噪音源干扰等处理,最后转换为Seg—Y 数据。 3.2.2破裂能量扫描 利用FERT微破裂能量扫描软件,将包含各种振动源的信号记录经 过射线追踪有机的迭加起来以增强振动源信号,同时削弱随机的无用 信号。具体计算过程为: 首先选择100m的粗网格,对每一小时的数据进行扫描,然后选择 释放能量较高的时段采用12.5m的细网格进行扫描,再将它们组合起 来,每一点均选取各时段中最高值作为此点的释放能量的代表值,从而 获得观测期间破裂释放能量的空间分布。 3.2.3破裂定位与地震波速度反演 震源成像是微地震数据处理的首要任务,有纵横波时差法、同型波 时差法、偏振分析定位法及Geiger修正法等多种方法进行震源成像,本 项目中利用了北京京援伟达技术有限公司研发MV软件进行破裂定 位,其主要功能是确定破裂发生时刻、空间位置及震级等,同时该软件 还具有地震波速度模型反演功能,利用射线追踪、多次迭代等方法进行 地震波速度模型反演,并可对模型施加一定的约束条件。 33资料解释及成果分析 微震数据经过以上处理后就可以根据破裂释放能量与裂缝的关 系,进行裂缝、破裂解释,分析管流、渗流水驱前缘及剩余油储带的分 布,由于目前监测时间较短,构造解释不具有参考价值。 3.3.1破裂能量随时间的变化及空间分布 下图(图1)为文中油田储层破裂释放能量扫描最高值(纵轴)随时 间分布(黑曲线),横轴为小时,0是3月28日12时,每小时一个值。可 以看出,对破裂释放能量影响最大的是B区的关增措施,其次是地震的 影响,看不出c区的关增措施对破裂释放能量有何重要关联,同时破裂 释放能量不随白天黑夜变化。 同时从能量的空间分布上可以看出油水井周边没有高的能量显示 区,这是合理的,因为经过长期的高压注水,注水井周边已形成了破裂 通道,很难产生新的破裂,即使有远处的较大地震的扰动及增注水的措 施 372---—— 冈1文中油田破裂能量随时间变化图 3.3.2裂缝带的空间分布及与油井产量的关系 当前监测到的活动裂缝的规律(见图2)是: (1)多呈带状或片状,甚至网状,主要分布在区块内部(即井网密集 区),在块区边界的区域则分布较少; (2)在区块中央井最密集的区域,即压裂裂缝最密集的区域,现今 活动裂缝带反而相对较少; (3)储层内裂缝活动带的走向趋势是近北或北北东(NE10—35。)且 近乎直立。 通过分析监测期间该块主要油井的产量,可以发现距活动裂缝带 较近的井产量较高(见图2),这证明裂缝分布的解释具有较高的参考价 值。 暮10 芝8 6 茬4球2 0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油井距裂缝的距离/(m) 网2井产量及距裂缝带距离的关系 4、应用效果评价 通过文中油田的长期整体监测及其监测结果分析,对该块的裂缝 发育、注采关系及剩余油分布等都有了明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制定了 该块综合调整治理方案,主要依据裂缝发育方向调整注采井别和油水 井配置关系,根据水驱方向和范围进行卡堵水、调剖及压裂引效,共进 行各类油水井措施18次,油藏开发效果得到了明显改善,累计增油 0.62 X 10 t,效果非常显著。 5、结论 (1)微地震地下影像技术通过观测、分析生产活动中天然或诱导的 微小地震事件,用于油田储层裂缝的动态成像和流体驱动监测,为油田 开发提供了一种廉价的技术手段; (2)该项目中裂缝分布的研究结果与用其它技术的研究结果基本 吻合,同时水驱前缘的分布与油井产量的高低也与生产实际基本相符, 说明该项目的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3)微地震地下影像技术在文中油田的成功应用,拓宽了油藏裂 缝、驱动监测思路和途径,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4)进一步延长监测时间,不但可以提高油藏裂缝、水驱前缘及剩 余油分布研究的精度,而且还可以反演地下构造,研究断层分布。 参考文献 [1]刘建中,王春耘等用微地震法监测油田生产动态.石油勘探与 开发,2004.2 [2]刘继民,刘建中等.用微地震法监测压裂裂缝转向过程.石油勘 探与开发,2005,2 [3]赵向东,陈波等.微地震工程应用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2,21(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