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1、 骨折功能对位:是指骨折在整复后,无重叠移位,或仅有轻微的重叠移位,旋转、成角
畸形基本得到矫正,肢体力线基本正常,长短大致相等。
2、 骨折对位:两骨折端和接触面完全良好。
3、 骨折对线:两骨折端纵轴上的关系。
4、 颈椎关节突跳跃征:颈椎单纯全脱位时,上一椎体的下关节突位于下一椎体的上关节突 之前,产生关节交锁。
5、 髋内翻:股骨颈和股骨干之间形成的颈干角正常值为110°~140°,颈干角小于正常值
即为髋内翻。
6、 反常呼吸:胸部多根双处骨折时,胸部失去支持而出现反常呼吸,吸气时骨折处胸壁塌
陷,
呼气时反而隆起,影响呼吸和循环功能,产生呼吸困难、紫绀,甚至休克等严重症状。
7、 功能复位:骨折复位虽然尽了最大努力,某些移位仍未能得到完全纠正,但骨折愈合后,
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影响者。 对线:骨折旋转中心必须完全矫正,成角移位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成人<10 °,儿童<15。 对位:干骨折至少达1/3,干骨骺骨折至少达3/4。 长度:儿童缩短<2cm,成人缩短<1cm。
8、 骨折不愈合:是指骨折愈合功能停止,骨折端已形成假关节,X线照片显示骨折端互相
分离,间隙增大,骨端硬化或萎缩疏松、髓腔封闭,用一般的固定方法无法使它连接者。
9、 跟距关节结节关节角:跟骨结节上缘与跟距关节面形成的30°~45°结节关节角。 10、孟氏骨折:尺骨上1/3骨折合病桡骨头脱位。是指尺骨半月切迹以下的上1/3骨折,桡
骨头同时自肱桡关节、上桡尺关节脱位,而肱尺关节无脱位。 11、Pauwel氏角:股骨颈骨折时远端骨折线与两髂嵴连线所形成的角度,判断股骨颈骨折
是否稳定,Pauwel角越大,剪力越大,骨折也越不稳定。 Ⅰ型(外展型):<30°,为稳定骨折,多有嵌插,剪力小、较稳定,愈合率高;常可用持
续牵引治疗,处理不当可发生移位,转为不稳定型。
Ⅱ型:30°~50°,稳定性界于外展型和内收型之间;
Ⅲ型(内收型):>50°,为不稳定骨折,常有移位,剪力大,固定困难,不连接率高。常
需内固定治疗。 Pauwel角易受骨折的旋转和嵌插等因素的影响。
12、关节脱位:是指组成关节各骨的关节面失去正常的对合关系。
13、弹性固定:脱位后,骨端位置的改变,关节周围为撕裂的肌肉痉挛、收缩,可将脱位后
的骨端保持在特殊位置上,在对脱位关节作任何被动运动时,虽然有一定的活动度,
但存在弹性阻力,当去除外力后,脱位的关节又回复到原来的特殊位置,这种体征变化称为弹性固定。
简答
1、 标准的踝部骨折内翻三度与外翻三度骨折移位有何不同?
答:内翻暴力:发生在足强度内翻时,如由高处落下,足外缘首先着地;或小腿内下方受暴
力直接打击,或步行在不平的路面上,足底内侧踩在凸处使组突然内翻。暴力加大,则偶尔可见胫骨后缘(后踝)骨折,向后移位。距骨向内、后脱位,即三踝骨折。
外翻暴力:由足强力外翻所致,如由高处落下时,足外翻位着地,或小腿外侧下方受暴力直接打击。暴力加大,偶尔可因伴有距骨撞击胫骨下关节面后缘,造成三踝骨折,距骨向外、后脱位。
【内翻三度:后踝、距骨后移位,内踝断端向前方成角,内移位; 外翻三度:后踝、距骨后移位,外踝骨折断端向前成角,外移位;】
2、 股骨干不同部位骨折后夹板固定时压垫当如何放置? 答:①、上1/3骨折,平垫放在近端的前方和外侧;
②、中1/3骨折,平垫放在断端的外侧和前方;
③、下1/3骨折,平垫放在近端的前方。
3、 简述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
答:临床愈合标准:①、局部无压痛,无纵向叩击痛; ②、局部无异常活动;
③、X线照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
④、功能测定:在解除外固定前提下,上肢能平举1kg重物达1min,下肢能连续徒手步行3min,并不少于30步。
⑤、连续观察2周骨折处不变形。
4、 腰椎斜位X线片外观像“狗影”,“狗影”不同部位分别代表腰椎椎骨的何种部位? 答:上关节突为“狗耳”; 横突为“狗头”; 椎弓根峡部为“狗颈”;
椎板与棘突为“狗身”; 两下关节突为“前后腿”;
5、 怎样判断肩关节、肘关节、髋关节脱位手法复位是否成功? 答:肩关节:“方肩”畸形消失,肩部丰满,与对侧外观相似,腋窝下、锁骨下、喙突下等
扪不到肱骨头,搭肩试验阴性,直尺试验阴性,肩关节被动活动恢复正常功能。
X线表现肱骨头与关节盂的关系正常。
肘关节:肘部外形恢复正常,与健侧对比相似,肘关节屈伸活动功能恢复正常,患侧手
可触及同侧肩部,肘后三角关系正常;(陈旧性肘关节脱位,复位成功后,肘关节X线片仍可见关节腔有增宽现象,这是因为关节间隙仍有肉芽组织和瘢
痕组织填充,在日后活动中,可逐渐恢复正常。)肘关节正侧位X线片,可以证实复位是否成功,并确定肱骨内上髁、鹰嘴或冠状突是否有新的骨折。
髋关节:①、复位后双下肢等长,仰卧位屈膝时,双膝高度相等; ②、臀部隆起畸形消失;
③、股骨头转子顶端位于髂前上棘与坐骨结节连线上; ④、疼痛减轻,髋关节活动障碍消失,脱位时畸形消失;
⑤、X线片,髋部正位片见股骨头纳回髋臼中,股骨颈内缘和闭孔上缘连线的
弧度恢复正常。
6、 孟氏骨折、桡骨下端骨折伸直型与屈曲型在X线照片方面怎样区分?
答:孟氏骨折:伸直型:X线片,尺骨上1/3斜形骨折,骨折端向掌侧及桡侧成角移位,桡骨头冲破或滑出环状韧带,向前外方脱出。
屈曲型:X线片,尺骨上1/3横断或短斜形骨折,骨折端向背侧、桡侧成角
移位,桡骨头向后外方脱出。
桡骨下端骨折:伸直型:科氏骨折,骨折远端向桡侧和背侧移位,桡骨下端关节面改向背侧倾斜或成为负角;向尺侧倾斜减少或完全消失,甚至向桡侧倾斜而成为负角。严重移位时,骨折断端可有重叠移位,腕及手部形成“餐叉样”畸形。
屈曲型:骨折远端向桡侧和掌侧移位,桡骨下端关节面向掌侧倾斜,手腕部形成“锅铲样”畸形。
【伸直型:孟氏骨折,尺骨上1/3斜行骨折尺骨骨折端成角方向与桡骨头脱位方向一致均向 前外方,
桡骨下端骨折,X线片可见骨折下端向桡、背侧移位,近端掌侧移位,因此表现
出典型的畸形体征,可同时伴有下尺桡关节脱位。】
【屈曲型:孟氏骨折,尺骨上1/3斜行骨折尺骨骨折端成角方向与桡骨头脱位方向一致均 向后外方,
桡骨下端骨折X线片可发现典型移位,近端向背侧移位,远端向掌侧、桡 侧移位,与伸直型骨折移位方向相反,成为反科斯骨折。】
7、 比较肱骨外科颈骨折外展型与内收型移位有何不同?
答:外展型:骨折近端的肱骨头内收,骨折远端的骨干外展,两骨折端外侧嵌插而内侧分离,
或两骨折端重叠移位,骨折远端位于骨折近端的内侧,两骨折端形成向内成角畸形或向内、向前成角畸形,常伴有大结节撕脱骨折。 内收型:骨折近端的肱骨头外展,骨折远端的肱骨干内收,两骨折端内侧嵌插而外侧分离,或两骨折端重叠移位,骨折远端位于骨折近端的外侧,两骨折端形成向外成角畸形或向外、向前成角畸形。
【外展:暴力较大时骨折近端受冈上肌冈下肌牵拉呈轻度外展外旋移位,远端向上向内向前
移位,两骨折端形成向内成角畸形或向内向前成角。
内收:受肌肉牵拉力影响,骨折近端呈轻度外展外旋移位,骨折远端向外侧移位,受背阔
肌、大圆肌、胸大肌及三角肌牵拉,可有短缩移位和向外向前成角。】
问答题
1、 肱骨髁上骨折、科氏骨折、踝部骨折内翻、外翻三度,诊断、手法复位与夹板固定。 答:肱骨髁上骨折:诊断:①、无移位骨折肘部疼痛、肿胀,肱骨髁上处有环形压痛,肘关 节活动障碍。
②、有移位骨折肘部疼痛、肿胀较明显,肿胀严重者甚至出现张
力性水泡,肱骨髁上部有异常活动和骨擦音,肘后的肱骨内、外上髁和尺骨鹰嘴三点关系仍然保持正常。
③、伸直型骨折肘部呈半伸位,肘后突起,呈靴形肘畸形,在肘
前可扪及突出的骨折近端。 屈曲型骨折肘后呈半圆形,在肘后可扪及
突出的骨折近端。
④、有侧方移位者,肘尖偏向一侧。尺偏移位者,肘尖偏向内侧;
桡偏移位者,肘尖偏向外侧。 ⑤、X线,肘关节正侧位片可显示骨折类型和移位方向。 手法复位:P85.
夹板固定:伸直型骨折固定肘关节于屈曲90°~110°位置3周。 ①、 夹板长度应上达三角肌中部水平,内、外侧夹板下达肘关节,前侧夹板下至肘横纹。
②、 为防止骨折远端后移,可在鹰嘴后方加一梯形垫; 为防止并发肘内翻畸形,尺偏型骨折可在骨折近端外侧及骨折远端内侧分别加一塔形垫。 桡偏型骨折的内、外侧
一般不放置固定垫,如移位严重者,可在骨折近端内侧及远端外侧分别加一薄平垫,防止矫枉过正而引起的肘内翻畸形。 ③、 颈腕带悬吊患肢。 ④、 屈曲型骨折应固定肘关节于半屈伸位40°~60°位置2周,前后垫放置与伸直型相
反,以后逐渐将肘关节屈曲至90°位置1~2周。 【肱骨髁上骨折:伸直型----单纯伸直型、伴尺偏、伴桡偏;骨折近端向前向下移位;远端向后向上移位; 可采用三人复位法----拔伸牵引、旋转复位、捺正屈曲、内收外展。
屈曲型----尺偏型和桡偏型;骨折远端向前向上移位,骨折处向后成角
畸形; 可采用伸直复位和屈曲复位法。】
科氏骨折:诊断:①、伤后腕关节上方有明显肿胀、疼痛,桡骨下端处压痛明显,有纵
向叩击痛,腕关节活动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手指作握拳动作时
疼痛加重,有移位骨折常有典型畸形。
②、伸直型骨折(科氏骨折)远端向背侧移位时,腕掌侧隆起,而其
远侧向腕背侧突出,从侧面可见典型“餐叉样”畸形。骨折远端
向桡侧移位并有缩短移位时,桡骨茎突上移至尺骨 统一水平甚至高于尺骨茎突的平面。从手掌正面观,可见腕部横径增宽和手掌移向桡侧,呈“枪刺状”畸形。
手法复位P133
固定:四块夹板超腕关节固定。伸直型骨折在骨折远端背侧和近端掌侧分
别放一平垫。在骨折远端的背桡侧尚可放一横档纸垫,一般长约6~7cm,以能包绕前臂远段的背、桡侧二侧面为度,宽1.5~2cm,厚1.5~2cm,如放横档,则在背侧不用再放平垫。压垫放置妥当后,再放上夹板。夹板上端达前臂中、上1/3,背侧夹板和桡侧夹板的下端应该超过腕关节,限制手腕的桡偏和背伸活动。掌侧夹板和尺侧夹板不超过腕关节。
踝部骨折:内翻三度:诊断:①、伤后局部疼痛、瘀肿、压痛和翻转畸形,功能障碍,可扪
及骨擦音。
②、内翻骨折时,足内翻畸形,三度骨折,距骨向内、后脱位,可见胫骨后缘骨折。
③、X线片可明确类型及程度。
外翻三度:诊断:①、同上。
②、外翻骨折时,足外翻畸形,三度骨折,距骨撞击胫骨下关节面后缘,距骨向外、后脱位。
③、X线片可明确诊断。
三踝骨折复位:若后踝不超过关节面1/3者,可用手法复位,胫骨下端向后推,握足向前拉,徐徐背伸,使向后脱位的距骨回到正常位置。 若后踝骨折超过胫骨下关节面1/3以上时,可采用长袜套悬吊牵引,袜套上达
大腿根部,下端超出脚尖的20cm,用绳扎紧下端,上端用胶布粘好,固定作悬吊滑动牵引。
有内、外踝骨折时,先整复好内、外踝骨折并作两侧夹板固定。将膝关节置
于屈曲位,用牵引布兜于腘部作悬吊牵引,利用肢体重量,可使后踝逐渐复位。
固定:①、内外踝的上方各放一塔形垫,下方各放一梯形垫,或空心垫,防止夹板直接压在两踝骨突处。
②、用五块夹板进行固定,其中内、外、后板上自小腿上1/3,下平足
跟,前内侧及前外侧夹板较窄,其长度上起胫骨结节,下至踝关节上方。 ③、夹板必须塑形,使内翻骨折固定在外翻位,外翻骨折固定在内翻位。 ④、先捆扎小腿三道绑带,后捆远端足底一道,将踝关节固定于90°位置4~6周。
【手法复位:矫正旋转及内外翻移位,矫正前后移位;牵引复位----跟骨骨牵引、袜套悬
吊牵引、撬拔复位。】
2、 试分析桡、尺骨干双骨折在矫正重叠移位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①、若一为稳定骨折,另一骨为不稳定骨折,应先整复稳定骨折;
②、两骨均为不稳定骨折,上段骨折先整复尺骨,下段骨折先整复桡骨,中段骨折先
整复尺骨。
③、假如一骨为斜形骨折,背靠背移位,应先整复 ④、上段骨折在稍旋后位整复
3、 股骨颈骨折的分类与预后判断之间的关系。
答:根据发生部位可分为头下、头颈、颈中、基底型; 前三种骨折,骨折线均在关节囊内,又叫囊内骨折,移位较多,骨折近端血液供应破坏严重,故骨折不愈合、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率高。 基底型骨折,又叫囊外骨折,一般移位不多,骨折近端供血较好,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故,囊内骨折预后较囊外骨折预后差。
4、 比较腕舟骨不同部位骨折预后的差别,以及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 答:①、腕舟骨近端骨折愈合差,而腰部与结节部较好;
舟骨结节骨折,一般不影响骨折端血运,约6~8周可愈合;
舟骨腰部骨折,舟骨韧带可断裂,骨折不稳定,大部分10~12周可愈合,可因局部血运不好而愈合缓慢;
舟骨近端骨折,根据血运分布情况决定愈合时间,骨折固定时间与腰部骨折类同。
②、舟骨营养血管主要从结节部和外侧中部进入。舟骨周围大部为软骨面,无骨膜附着,骨折后靠内生骨痂才能连接,骨折后损伤营养血管。
5、 功能锻炼的作用与胸腰椎骨折自身复位功能疗法。 答:功能锻炼的作用:①、活血化瘀,消肿定痛; ②、濡养筋络,滑利关节; ③、促进骨折愈合; ④、防止肌肉萎缩;
⑤、避免关节粘连和骨质疏松; ⑥、扶正祛邪,促进功能恢复。
胸腰椎骨折自身复位功能疗法:P245安全简便,效果可靠,恢复快,合并症少。同时
能发挥患者的在复位和治疗中的主动作用。以背伸肌为动力。增加前纵韧带及椎间盘前部纤维环的张力,使压缩的椎体逐渐张开。组织畸形逐渐得以矫正。背伸肌力的加强,即形成一个有力的肌肉夹板,对脊柱的稳定起重要作用。此法可免除长期石膏固定的痛苦,避免了骨质疏松。由于坚持背伸肌锻炼,骨折的后遗症也明显减少,同时改善全身血液循环。早期消除全身症状,增加饮食,增加体力,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仰卧位锻炼法---五点支撑疗法;三点支撑疗法;四点支撑疗法; 俯卧位锻炼法--- 】
6、 小夹板固定后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①、抬高患肢以利消肿;
②、密切观察伤肢血运; ③、防止骨突皮肤压伤; ④、及时调整夹板送紧度; ⑤、定期进行X线检查;
⑥、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炼;
选择填空
1、 小夹板固定时二、三垫放置压垫法的作用
维持骨折整复后良好位置,并有轻度矫正残余移位。
2、 孟氏骨折成角与脱位方向分别为:
伸直型---骨折端向掌侧及桡侧成角移位。桡骨头向前外方脱出。 屈曲型---骨折端向背侧、桡侧成角移位。桡骨头向后外方脱出。 内收型---骨折端移位较少或仅向桡侧成角。桡骨头向外侧脱出。
3、 正骨手法的适应症---骨折、脱位、筋伤、骨关节退行性变、损伤后遗症。 手摸心会---
拔伸牵引---克服肌肉拉力,矫正重叠移位,恢复肢体长度。 旋转回绕---矫正骨折断端间的旋转及背向移位。 屈伸收展---矫正骨折断端间成角畸形。
成角折顶---矫正重叠移位明显而单靠手力难以纠正的横断或锯齿形骨折。 端挤提按---矫正骨折的前后和侧方移位。
夹挤分骨---矫正两骨并列部位骨折。
摇摆触碰---用于横行、短斜形和锯齿形骨折经手法整复后,对位对线虽可,但因骨折面交错
不平而未完全吻合,仍存在间隙。
4、 小腿双骨折在固定中后期用两枕法、盘腿法的作用; 两枕法----维持小腿的生理弧度和避免骨折端向前成角。 盘腿法----矫正胫骨轻度向内成角。
5、 足底三点负重---跟骨、第一跖骨和第五跖骨头三点组成之负重面上。
6、 骨折、关节脱位特征
骨折----畸形、异常活动(假关节现象)、骨摩擦音 关节脱位---关节畸形、关节盂空虚、弹性固定、触摸骨端
7、 伸膝装置---股四头肌、髌骨、髌韧带
8、 肱骨下端前倾角、肘关节外翻角,桡骨下端尺偏角、掌倾角
9、 桡尺骨上、中、下1/3骨折整复、固定体位
10、
月骨脱位诊断
11、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整复后,第一掌骨固定体位 第一掌骨外展,拇指对掌位。
12、掌骨颈骨折手法整复与固定体位 保持掌指关节和近侧之间关节屈曲90°。
13、外科颈骨折大头垫放置方法
内收型----朝向肱骨内上髁的上部; 外展型----应顶住腋窝部;
14、骨牵引牵引进针方向与进出针点
①、尺骨鹰嘴—由内向外进针,防止进针时损伤尺神经-----在鹰嘴尖端向远侧1.5横指,与距尺骨嵴1cm画线交点处。
②、股骨下端—由内向外进针,防止进针时损伤股动脉-----在髌骨上缘2cm处或内收肌结节
上2横指处。 ③、胫骨结节—由外向内进针,防止进针时损伤腓总神经-----在胫骨结节向后一横指处。 ④、跟骨牵引—由内向外进针,防止进针时损伤胫后动脉-----在外踝定点下2cm,再向后2cm
垂直线的顶点处,或内踝定点下3cm垂直顶点处。
15、肱骨髁上骨折出现肘内翻的原因
由于尺偏、尺倾移位或尺侧骨皮质遭受挤压而产生塌陷嵌插,或内旋移位未矫正。
16、成人脊髓末端水平到达的位置---第一腰椎下缘。
17、肱骨髁上骨折夹板固定纸压垫的放置 防止骨折远端后移---鹰嘴后方放一梯形垫;
防止并发肘内翻畸形---尺偏型骨折在骨折近端外侧、骨折远端内侧放塔形垫; 桡偏型骨折的内外一般不用。如移位严重,可在骨折近端内侧、远端外侧放一平垫。
18、掌托试验常用于--- 股骨颈骨折复位成功与否。
19、髌骨骨折手法复位的适应症--- 有移位骨折,骨折块分离间隙在1cm左右。 20、股骨颈骨折内收型外展型骨折,Pauwel氏角的划分--- <30°为外展型;>50°为内收型。
21、脊柱骨折的搬运时病人体位
屈曲型脊柱骨折与脱位的伤员,切忌屈曲搬运,保持脊柱过伸。 伸展型损伤者,应在轻度屈曲位搬运。
22、肱骨内上髁骨折中,易合并的神经损伤是----尺神经。
23、成人下尺桡关节间隙超过多少为下尺桡关节脱位----2cm
24、髋关节后脱位、前脱位典型畸形体位
后脱位---患肢屈髋、屈膝,内收、内旋、缩短,患侧臀部隆起。 前脱位---外旋、外展和稍屈髋畸形,患肢较健肢稍长。
25、股骨颈移位骨折畸形有哪些 患肢缩短,呈外旋外展屈髋屈膝畸形。
26、骨折手法复位后夹板固定时松紧度
扎带捆扎后,用手指捏住活结,能在夹板上上下移动1cm。
27、肱骨下端骨化中心出现时间
肱骨小头1岁左右; 内上髁4~5岁; 桡骨头5~15岁; 滑车8岁左右; 外上髁10岁; 尺骨鹰嘴10~14岁;
28、科氏骨折后,骨折远端移位与畸形的关系 骨折远端向桡侧和背侧移位,“餐叉样”畸形。
29、骨折常见的移位方式有---成角、侧方、缩短、分离、旋转
30、踝部骨折根据损伤程度分度
一度骨折(单踝); 二度骨折(双踝); 三度骨折(三踝合并距骨脱位)
31、肱骨干不同部位骨折移位特点
肱骨干上1/3骨折(三角肌止点以上):骨折近端因胸大肌、背阔肌和大圆肌的牵拉而向前
向内移位,骨折远端因三角肌、喙肱肌、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牵拉而向上向外移位。 肱骨干中1/3骨折(三角肌止点以下):骨折近端因三角肌和喙肱肌的牵拉而向外向前移位, 骨折远端因肱三头肌及肱二头肌的牵拉而向上移位。 肱骨干下1/3骨折,骨折远端移位的方向可因前臂和肘关节的位置而异。
【胸大肌止点以上骨折---近端向外旋转,远端向上向前;
胸大肌与三角肌止点之间---近端向前向内,远端向上向外;
三角肌止点之下---近端向前向外,远端向上重叠移位;】
32、踝部骨折袜套悬吊牵引的适应症----三踝骨折之后,踝骨折块超过胫骨下关节面1/3以上者。
33、气胸、血胸患者胸腔引流的穿刺点 气胸-----锁骨中线第二肋间隙; 血胸-----腋后线第6~7肋间隙;
34、股骨颈、股骨转子间骨折压痛点---患侧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大转子部。
35、正常肘部X线片,正侧位桡骨与肱骨小头的关系
桡骨与肱骨小头相对,桡骨干纵轴向上延长,通过肱骨小头中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