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的孤寂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姜曼 刘天平
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9期
[摘要]“空巢”老人的孤寂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日趋凸显出来。孤寂感对“空巢”老人的生活和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在分析了“空巢”老人孤寂产生的原因及对其造成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减少“空巢”老人孤寂感的对策,以期能帮助“空巢”老人减少孤独寂寞感,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加幸福。
[关键词]“空巢”老人 孤寂 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9-0028-01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在物质生活上得到了改善。但由于子女因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离家后,“空巢”老人在心理上产生了孤寂感。因为孤单,他们生活无人照料,抑郁烦闷的情绪无法排遣,“空巢综合症”现象越来越普遍。“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已俨然成为“空巢”老人的真实生活写照。 一、孤寂感给“空巢”老人带来的问题
(一)心理问题。“空巢”老人普遍都有“空巢感”。“空巢感”也就是孤寂感,然而在这种孤寂感里又多了思念、自怜以及无助等等复杂的情感。有“空巢感”的老人绝大多数心情抑郁,惆怅孤寂,从而形成孤独的心理感受。孤独是一种消极的人格特征,并且是长期的、稳定的,它不是一时的消极体验。他们因情感脆弱而孤独,而孤独又加剧了他们情感脆弱的程度。 (二)生理问题。人到老年,身体各项机能发生变化,普遍遭受疾病的困扰。受“空巢”应激影响产生的不良情绪,可导致一系列的躯体症状和疾病更加严重,如睡眠问题、心血管问题以及其他生理疾病等。除此之外,“空巢综合症”的出现还引起了另一种现象——“孤寂感引起的疼痛泛化”:老年人本身的一些慢性疾病虽然没有严重到一定程度,但是在“空巢综合症”的情况下很容易引发疼痛的循环过程。病人看病,检查、治疗、恢复,如果疼痛稍有复发,就会影响到心理,加剧这种疼痛,再回来看病,从而严重影响了其生活质量。 二、“空巢”老人孤寂感产生的原因
(一)个人原因。一是对离退休后的生活变化无法适应,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感到冷清、寂寞,无法把生活的中心进行转移。二是对子女依赖性强,有“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子女离开家后,无法把其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人或事上,再加之子女对其的关心不够及时,导致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孤独寂寞感产生。三是一些老人本身性格方面的缺陷,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加上身体上疾病的困扰,心境抑郁,对生活兴趣索然。
(二)子女的原因。当代社会年轻人,特别是独生子女联姻的年轻人面临着较大的经济压力和赡养父母压力。为了事业的发展或为了取得更好的社会经济待遇,他们的居住地点常常以满足工作需要为首要考虑因素而跨地域迁徙,因此很多子女不能和老人同住,难以实现老人在家由子女照顾、养老的宿愿。而子女们把关注点大部分落在了父母的物质生活上,往往忽略了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交流。久而久之,老人孤独寂寞感产生,并无法消除。
(三)社会的原因。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后,政府和社会对“空巢”老人孤寂问题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还缺乏解决相应问题的对策和经验。我国目前专门针对“空巢”老人孤寂感的保障体系还相对落后和不完善,很多“空巢”老人产生孤寂感和心理问题后得不到及时的解决。
三、减少“空巢”老人孤寂问题的对策
(一)强化子女的精神赡养责任,让浓浓的亲情赶走孤独的阴影。老人需要的不仅仅是钱财,他们需要更多的是精神慰藉,是家的温暖和亲人的关怀。正是缺乏精神上的慰藉,“空巢”老人才会出现所谓的“空巢综合症”。作为老人的子女应该努力承担自己应尽的精神赡养责任。即使工作忙、身居外地,也要争取每天给父母打个电话,与老人聊聊天,转移老人的注意力,增加探视和陪同老人的时间和次数。大量资料表明,子女对于满足父母的感情交流与精神需要的作用远大于非家庭成员,是非家庭成员所不可替代的。
(二)引导社会力量关爱“空巢”老人孤寂问题,让社会的力量温暖他们的心。“空巢”老人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问题,更是社会无法逃避的问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社会力量的支持也是“空巢”老人的精神动力。首先,大力开展关爱“空巢”老人活动,倡导社会各企业单位对“空巢”老人进行资金上的援助。比如:兴建一些免费供他们活动、娱乐的场所和设施等。其次,倡导志愿者服务,由专门机构向社会招募,以社区为依托,长期、合理地为“空巢”老人提供义务服务,经常组织老年人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老年人生活。形成社工与“空巢”老人(或“空巢”老人之间或邻里之间)的结对模式,这种互帮互助的模式能及时对结对老人自身的问题做出针对性解决,让这种温暖不再是形式化、流程化。 (三)积极开展老龄人教育活动,加强对其观念和知识的指导。首先,父母对子女离家独立生活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注意及时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其次,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扩大自己的社会交往,把注意力从儿女身上转移到自己身上,使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以缓解孤独感。再次,对较严重的“空巢综合症”老人,如有严重的心境抑郁、失眠,存在多种躯体化症状,有自杀观念和行为者,社区应及时寻求心理或精神科医生对其进行帮助,接受必要的心理或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庞小燕.“空巢”老人问题与对策探析——基于武汉市六个社区的调查.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83期)2009(5).
[2]徐天天.浅析“空巢”老人现象.南方论刊,2006年,第12期. [3]杜幼新,田毅.体贴“空巢”老人的幸福.山西老年,2005年,第6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