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水害及治理评估报告(doc 46页)
普安县楼下镇开泰煤矿
水害及防治风险评估报告
贵州丰联矿业有限公司
二〇一六年七月
前 言
普安县楼下镇开泰煤矿是贵州丰联矿业有限公司下属的一对生产矿井,该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21万t/a。
近期,贵州多地发生强对流天气,诱发洪水、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其中兴义、盘县等地有矿井被淹,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6月29日和7月4日,贵州省安监局召开安全生产紧急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各煤矿集团公司对下属生产的煤矿进行水害危险性及防治能力进行评估。2016年7月7日,贵州丰联矿业有限公司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对开泰煤矿进行水害及防治风险安全评估。评估目的是查找矿井在水害及其防治方面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与风险,并提出矿井水害防治的安全对策措施。
本《水害及防治风险评估报告》的评估主要依据是:《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煤矿安全规程》、《煤矿防治水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第28号令)、《煤炭工业小型矿井设计规范》、《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普安县开泰煤矿(整合)开采方案设计》、《普安县开泰煤矿(整合)安全设施设计》等。评估范围为开泰煤矿的水害防治管理体系、矿井的防治水系统和该矿提供的有关防治水方面的图纸、资料等所涵盖的内容。
、
本《水害及防治风险评估报告》根据该矿井水害及防治状况,做出风险评估结论,为煤矿企业进一步搞好矿井的防治水工作提供参考。
1
第一章 概 述
第一节 水害及防治风险评估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年11月1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1993年5月1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1996年12月1日); 4.《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86年3 月19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5年1月1日); 6.《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2004年1月13日); 7.《煤矿安全监察条例》(2000年11月7日); 8.《煤矿安全生产基本条件规定》(2003年8月1日); 9.《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
10.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
11.《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规定》(煤安监办字[2004]42号)。 12.《煤炭工业小型矿井设计规范》(GB50399-2006); 13.《煤矿安全规程》(2009年版,以下简称《规程》); 14.《煤矿防治水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第28号令); 15.《普安县开泰煤矿(整合)开采方案设计》; 16.《普安县开泰煤矿(整合)安全设施设计》 17.《贵州省普安县开泰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18.《普安县开泰煤矿水文地质补充勘探报告》; 19.开泰煤矿有关图纸、管理制度及技术资料。
第二节 风险评估对象、范围和目的
一、风险评估对象
风险评估对象: 贵州丰联矿业有限公司普安县楼下镇开泰煤矿(以下简称开泰煤矿)。
2
二、风险评估范围
的范围:目前开泰煤矿的水害防治管理体系、矿井的防治水
系统和该矿提供的有关防治水方面的图纸、资料等所涵盖的内容。
风险评估
三、风险评估目的
风险评估的目的:查找矿井在水害及防治方面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与风险程度,并提出矿井水害防治的安全对策措施,为煤矿企业进一步搞好矿井的防治水工作提供参考。
第三节 水害及防治风险评估工作程序
对该矿井的水害及防治风险评估按以下程序进行:
1.前期准备。明确评价对象、范围与目的,初步了解矿井状况,收集国内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与评估对象相关的煤矿行业数据资料。
2.现场安全调查。针对该矿井的水文地质特点,对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对该矿井的安全管理体系、防治水系统等进行安全调查,并对类比工程进行调查,以获取有关技术资料。
3.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根据该矿的开拓工艺、开采方式、生产系统和辅助系统、周边环境及水文地质与其它自然条件等特点,识别和分析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
4.水害危险因素辨识与分析。根据该矿井的安全管理体系、防治水系统及水文地质条件等特点,进行矿井的水害危险因素辨识与分析。
5.风险评估。选择科学、合理、适用的评估方法,对可能引发事故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定性、定量评估,给出引起事故发生的致因因素、影响因素及其危险度,为制定安全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6.提出安全对策措施。根据现场安全检查和评估的结果,对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行为、制度、安全管理机构设置和安全管理人员配置,以及不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工艺、场所、设施和设备等,提出安全对策措施;对可能导致重大水灾事故发生或容易导致水灾事故发生的危险因素提出安全技术措施、安全管理措施。
3
7.作出风险评估结论。列出该矿井水害及防治方面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与风险程度,作出该矿井水害及防治风险评估评估结论。
8.编制风险评估报告。将风险评估对象、风险评估过程、采用的风险评估方法、获得的风险评估结果、提出的安全对策措施等写入风险评估报告。
4
第二章 开泰煤矿基本情况
第一节 矿井概况
一、矿井位置
开泰煤矿矿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4°58′21″~104°58′49″、北纬25°25′09″~25°25′49″。矿区位于贵州省普安县南部。普(安)—兴(义)公路从矿区中部穿过,距普安县城约60km,距兴义市约50km。距南昆铁路清水河站约15 km。交通方便。
二、井田范围
开泰煤矿由8个拐点坐标圈定,井田走向长约1.10km,倾斜宽约1.0km,矿区面积1.0383km2,开采深度+1530~+1350m。拐点坐标见表1。
表1 开泰煤矿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表 拐点坐标(西安80) 拐点编号 X Y 1 2813591.15 35497712.41 2 2812566.14435497720.4073 2812316.14235497855.4074 28111891.1435497935.4065 2811551.13935497520.4036 2811779.14335497420.4037 2812216.14335497170.4038 2812481.14835496810.401矿区面积:1.0383km2 开采深度+1530~+1350m 三、矿井的建设与生产简况
开泰煤矿属资源整合矿井,根据贵州省人民政府文件《省人民政府关于黔西南州兴义市等六县(市)煤矿整合和调整布局方案的批复》(黔府函[2006]201号),开泰煤矿由水利水电开发煤矿、金星煤矿、原开泰煤矿三个生产矿井整合而成,设计生产能力21万t/a,于2008年开始进行整合建设,2010年10月验收投产。矿井采用平硐—斜井联合开拓。主斜井安装胶带运输机,担负矿井煤炭运输、行人、线缆敷设和进风任务;副平硐敷设铁轨,担负矿井材料、设备、风管、水管铺设和进风任务;回风斜井担负矿井回风、排水管和瓦斯抽
5
放管敷设任务。矿井通风、供电、运输、通讯、监测监控、压风、供水、排水等系统比较完善。矿区范围内主要可采煤层从上而下依次为17号、18号、19号、26号煤层。目前井下无回采工作面,为确保机械化改造顺利进行,正在对矿井运输、回风和行人系统进行优化布置,目前仅在运输石门布置一个掘进工作面。
第二节 矿井自然条件
一、地质构造
(一)地层
矿区内出露最老地层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最新地层为第四系(Q)。区内二叠系地层出露不全,仅在矿区南部出露有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长兴组(P3c)。
1、龙潭组(P3l)
深灰、灰黑色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炭质泥岩及煤为矿区主要含煤地层,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岩系。岩性由灰层、灰岩组成。具水平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含腕足类、瓣鳃类、介形虫等动物化石,含大羽羊齿、鳞木等植物化石及植物化石碎类、介形虫等动物化石,含大羽羊齿、鳞木等植物化石及植物化石碎片、煤核等。组内连续沉积,含煤13~29层,一般20层左右,可采煤层为17、18、19、26号4层。本组平均厚205~248m,平均222 m。根据岩性及其组合、沉积特征分为上、下二段:
下段(P3l1):B7顶界至铝土岩底界。中上部以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为主,多含植物化石;中部为26号全区可采煤层;下部夹1~4层灰岩,含动物化石,含零星可采的29号煤层。厚度50~96m,平均80m。
上段(P3l2):B7顶界至12号煤顶界。岩性以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为主,局部夹细砂岩、灰岩。主要含动物化石,中上部含煤数层,有17、18、19号三层全区可采煤层,其它为零星可采煤层,中下部夹多条煤线,不可采,含植物化石碎片,一般厚度131~157m,平均厚度142m。
2、长兴组(P3c)
6
含煤地层顶界至12号煤层顶界。岩性以灰色灰岩、浅灰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为主,夹钙质泥岩及泥岩,具水平层理、微波状层理,富含腕足类及瓣鳃类等动物化石,含植物化石碎片。含煤1~5层,均不可采。本组地层在地表上常呈一小陡坎,顶部呈一小平台。一般厚度105~148m,平均厚度116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3、三叠系下统(T1)
区内出露不全,仅在矿区北部有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 )分布。岩性主要为灰绿色、灰色、紫灰色、灰紫色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灰岩等,具波状层理、交错层理,含瓣鳃类及腕足类动物化石。组内连续沉积,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一般厚度525~630m,平均厚度580m。根据岩性分为五段:
第一、二段(T1f 1+2 ):分布于矿区南中部,主要为灰绿色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粉砂岩,夹细砂岩、鲕状灰岩及泥质灰岩,含瓣鳃类、舌形贝等动物化石。底部具水平层理及植物化石碎片。一般厚度169~221 m,平均厚度为198m。
第三段(T1f 3 ):分布于矿区北部大片地区,岩性主要为灰紫色、紫灰色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细砂岩、泥岩。一般厚度137~184 m,平均厚度为155m。
第四段(T1f 4 ):分布于矿区西部小片地区,岩性主要为绿色、灰绿色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灰色中厚层状灰岩、泥质灰岩,顶底均为一层灰岩。此外,尚夹少量钙质砂岩、粉砂质泥岩及细砂岩。含瓣鳃类动物化石。一般厚度106~160 m,平均厚度为128m。
第五段(T1f 5 ):岩性主要为紫色、灰紫色、灰绿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夹粉砂岩、细砂岩,含瓣鳃类动物化石。一般厚度82~110 m,平均厚度为99m。该段未出露。
4、第四系(Q)
零星分布于区内地层地层之上及河沟、低洼处,含煤地层之上较厚。岩性为灰、褐灰、黄灰色粉质土、砂质土、砾石等,一般厚度约0~20m。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矿区地层情况见表2。
7
表2 矿区地层表
地 层 代号 厚 度 (m) 松散砂质土、粉质土、粘土、砾石等。 主 要 岩 性 第 四 系 Q 0~20 第四T1106~灰绿色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上飞三 仙 叠关段 段 f4 160 岩、粉砂岩中夹泥质灰岩。 f3 184 砂质泥岩、粉砂岩及细砂岩。 T1f1+2第三T1137~灰紫色薄层状泥质粉砂岩、粉统 组 第一、二段 上二 叠统 长兴组 169~灰绿色薄层状粉砂质泥岩、泥221 质粉砂岩、粉砂岩中夹灰岩。 P3105~灰色灰岩、粉砂质泥岩、泥质c 148 粉砂中夹钙质泥岩。 205~黄灰色、深灰色粉砂岩、泥质248 粉砂岩夹煤层及薄层灰岩。 龙潭组 P3l (二)构造
矿区属兴义煤田,位于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六盘水断陷“普安山字型”弧形构造反射西翼的鱼龙向斜与泥堡背斜之间,属鱼龙向斜的南东翼。总体构造形态为一走向北东,倾向北西的单斜构造。
8
开泰煤矿区位于泥堡勘探区中段南部(10线)附近,地层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8~30°。地层倾角沿走向变化不大,顺倾向浅部为15°左右,深部为8°左右。区内地表未发现次一级褶曲及较大断层,只在井下遇见少量小断层。区内总体构造复杂程度类型属简单。
二、煤层特征
区内主要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岩性为灰、浅灰、灰黑色薄—中厚层状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炭质泥岩,灰岩及煤层等,含煤13~29层,可采煤层4层,其它为零星可采或不可采煤层。
1、17煤层
位于龙潭组上段顶部,煤层采用厚度变化不大,是本区主要可采煤层。 煤层厚2.65~4.99m,平均3.20m。该煤层含夹石0~1层,煤层上部的一层夹石较稳定,单层厚度0.05~0.57m,为炭质泥岩;下部夹石不稳定,单层厚度0.05~0.21m,主要为泥岩。煤层厚度变化主要与基底起伏有关。较厚的煤层出现在原先地势的低处,较薄的煤层则出现在高处。由于植物遗体都首先在低洼处堆积,随着泥炭层的不断堆积加厚而逐渐连成一片。
2、18煤层
位于龙潭组上段上部。煤层采用厚度有一定变化,为全区可采煤层,煤层厚0.80~2.25m,平均1.30m。该煤层一般含一层夹石,单层厚度0.09~0.30m,主要为泥岩。
3、19煤层
位于龙潭组上段上部,煤层厚度变化不大。为全区可采煤层,煤层厚1.50~3.06m,平均2.00m。 该煤层一般含夹石0~1层,单层厚度0.06~0.76m,主要为炭质泥岩。顶部0.10~0.40m为含根泥岩。
4、26煤层
位于龙潭组下段中部。煤层厚度有一定变化。为大部可采煤层,煤层厚0.62~5.63m,平均2.38m。该煤层一般0~1层夹石,不稳定,单层厚度0.10~0.42m,为炭质泥岩、含炭泥岩。埋藏较深。
综上所述,由于矿区内主要可采煤层均为较稳定型煤层,所以区内煤层稳定类型属较稳定型。可采煤层特征见表3。
9
表3 可采煤层特征表 煤层厚度 (m) 极 值 均 值 2.65-4.99 17 3.20 煤层 编号 18 0.80-2.25 1.30 1.50-3.06 2.00 0.62-5.63 2.38 煤层倾角 (°) 极 值 均 值 8-25 12 8-25 12 8-25 12 8-25 12 夹 石 层 数 极 值 一 般 0-3 0-1 0-2 0-1 0-3 0-1 0-5 0-3 对比 可采 可靠 程度 程度 可靠 全区 稳 定 程 度 稳定 煤层间距 (m) 极 值 均 值 8.40-14.79 12.88 9.47-32.08 18.40 可靠 全区 稳定 114.10-142.60 124.35 可靠 全区 较稳定 19 26 可靠 大部 较稳定 三、水文地质条件与类型
本区属云贵高原与广西丘陵盆地过渡带的中高山地形,地势总体为西北部高,东南部低,山体多与构造线一致。北东向延伸的主要山脊属珠江水系支流北盘江与南盘江之分水岭。在碳酸盐岩区发育岩溶地貌,非可溶岩区发育河谷地貌。枯水期为12月至次年3月,洪水期为6~10月,最高洪水位高于平常河水面1~7m左右。河水流量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本区主要河流为南盘江水系的楼下河与北盘江水系的南冲河,其流量分别为15660l/s(1996.7.10,热水塘)、497.71 l/s (1988.7.15,潘家庄附近)。
该区由可溶性碳酸盐岩组成的关岭组、永宁镇组、茅口组及飞仙关组部分层段一般有暗河或特大岩溶泉出露。各地层中水质主要为HCO3-Ca2型,部分地带SO42-含量略高。煤矿一般属以大气降雨为主要补给水源的裂隙含水层直接充水矿床,矿井涌水量变化与降雨量变化初步一致。
本区处于鱼龙向斜南东翼,属地下水、地表水补给区。山势总体为东北部高,西南部低。地层中灰岩有越靠近向斜轴,岩溶越发育现象。
1、地层富水性
(1)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强含水层。
矿区内未有出露,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该组厚度约340m-870 m。地貌上多为溶丘—洼地,发育宽大溶隙、落水洞和溶洞,尤其落水洞较多,深浅不一,
10
深者可达百余米,形状为竖井状、锥状、管状及不规则状。该组基岩裸露区面积大,吸收大气降水能力强,为该层地下水的强补给区,地下水竖向径流强烈,径流深度大,矿区内地表泉点少见,地下水在河谷地带排泄。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该组地下水一般为PH值中性、低矿化度的HCO3—Ca或HCO3.SO4—Ca型水。
从区域看, 在老鬼山背斜的楼下河,该组有流量为2.95-18.5l/s的温泉出露, 标高约为1125m,水温高达44.50℃,一般为21-38℃,水质为HCO3-Ca型, 有时为SO4·HCO3-Ca型,矿化度为0.185-0.282 g/l。该组富水性为强至极强,含水不均匀。
(2)峨嵋山玄武岩组 (P3β)—弱含水层
矿区内未有出露,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该组厚度约200m~740m。岩性主要为灰绿色玄武岩、拉斑玄武岩、火山角砾岩。
该组出露地段地形较陡接受降雨补给条件差。根据泥堡勘探区内揭穿该段的钻孔资料显示,区内该组地层的钻孔未发现有涌漏水现象。该组含水性弱。
(3)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弱含水层。
该组地层呈条带状出露于矿区及外围,岩性以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等碎屑岩为主,夹数层煤及灰岩,地层平均厚度223m。
该组地层由于以碎屑岩为主,岩石含泥质成分多,因而岩石普遍抗风化能力弱,露头区有较厚的强—中风化带,易渗入大量大气降水,含浅层风化裂隙潜水,越往深部,岩石裂隙发育程度减弱,岩石含水性相应降低,仅含微弱基岩风化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该组为一弱含水层。水质为SO4-Ca·Mg 型有时为HCO3·SO4-Ca型,矿化度为0.095~1.608 g/l,PH值为3.3, 具腐蚀性。
(4)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3c)—中等含水层
该组呈条带状出露于矿区,岩性以燧石灰岩、泥质粉砂岩为主,厚度105-148m,平均116m。露头区灰岩遭受风化作用和岩溶作用较强烈,岩溶裂隙发育,含较丰富的岩溶裂隙水,为区内中等含水层。水质为HCO3-Ca型, 矿化度为0.052-0.27 g/l。
(5)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第一、二段(T1f1+2)—弱含水层(隔水层) 由灰绿色、灰黄色薄层状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组成。厚度169~221 m,平均为198m。
11
根据泥堡勘探区内揭穿该段的钻孔资料显示,钻孔均未发现有异常涌、漏现象。总体上该组地层仅含少量风化、构造裂隙水,其透水性、含水性微弱,可视为一弱含水层(隔水层)。水质为HCO3-Ca型,矿化度为0.067~0.102 g/l。
(6)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第三段(T1f3)—弱含水层(隔水层)
岩性主要为灰紫色、紫灰色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细砂岩、泥岩。厚度137~184 m,平均为155m。
根据泥堡勘探区内揭穿该段的钻孔资料显示,钻孔均未发现有异常涌、漏现象。该段浅部含风化裂隙水。可视为一弱含水层(隔水层)。水质为HCO3-Ca·K+Na型,矿化度为0.062 g/l。
根据泥堡勘探区内揭穿该段的钻孔资料显示,该段中夹的灰岩层大部分有溶隙水。水质为HCO3-Ca型, 矿化度为0.068-0.18 g/l。富水性中等。
(7)三叠系统飞仙关组第四段(T1f4)—中等含水层
岩性主要为绿色、灰绿色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灰色中厚层状灰岩、泥质灰岩,顶底均为一层灰岩。厚度106~160 m,平均为128m。
根据泥普勘探区内揭穿该段的钻孔资料显示,该段中夹的灰岩层大部分有溶隙水。水质为HCO3-Ca型, 矿化度为0.068~0.18 g/l。富水性中等。
(8)第四系(Q) )—弱含水层
出露于矿区南部,面积小。主要由松散的崩塌物、坡积物、沟谷冲积物、粘土等组成,厚度0~20m。
调查中发现泉点很少,流量也小,总体上该层为一弱含水层。水质为HCO3—Ca型,局部SO42-含量增高,矿化度为0.073-0.351 g/l。
2、断层带水文地质特征
矿区地表未发现较大断层。根据泥堡勘探区地质资料及实地调查,内区及外围断层或破碎带在碎屑岩地层中含水性弱,导水性差。
由于矿区内无大落差断层,一般不会造成强含水层与煤层拉近或对接而造成矿井突水,发育于以塑性岩石为主的含煤地层中的多数小断层仅具有微弱的含水、导水性能,对矿井充水影响小。但是当井巷穿越地下浅部发育的小断层时,由于周围岩层的风化节理裂隙较发育,有利于大气降水的入渗,井巷可能发生渗水、淋水和涌水现象。
3、矿井涌水通道
12
根据涌水途径的类型和地下水的水力学特征,本矿有如下几种涌水通道: (1)岩层的孔隙:这种通道多存在于疏松未胶结成岩的岩石中。其透水性能取决于孔隙的大小和连通情况,而不取决于孔隙度。岩层的孔隙度大,连通程度好,则巷道穿过时,涌水量大,否则涌水量就小。
(2)岩层的裂隙:岩层的风化裂隙或成岩裂隙、构造裂隙都能构成矿井涌水通道。对矿井涌水量有普遍而严重威胁的是构造裂隙(断裂),其中包括各种节理、断层和巨大的破碎带。在开采过程中,当采掘工作面和它们相遇或接近时,与它有关的水源则会通过它们导入井下,造成突水。
(3)岩层的溶隙:岩溶可以从细小的溶孔直到巨大的溶洞,可以是彼此连通也可以形成单独的管道或似格架状岩溶体。其中可赋存大量的水或沟通其它水源,当巷道接近或揭露它们时易造灾害性冲溃。矿井总涌水量随主要巷道的增长和开拓面积的增大而有规律的增大。
(4)人工作用对矿井涌水条件的影响:矿井采空区内积水的静水压力与矿区压力综合作用,使煤岩层局部产生裂隙,形成涌水通道。采煤层采空后,矿区压力对采空区上部岩层造成破坏,从而打破井下岩层的原始平衡,局部产生裂隙,形成涌水通道。
4、充水因素分析 (1)充水水源 ①地表冲沟水
冲沟水沿途接受泉水及煤窑水补给,雨季还有较大面积大气降水汇入,水量较大,这些冲沟多位于含煤地层露头地带,冲沟附近的网状、脉状裂隙密集,它们与煤层风化、氧化带直接接触,将来沿沟溪一带开采煤层时,冲沟水可能沿风化裂隙或采矿裂隙渗入或突入矿井,为矿井浅部开采的直接充水水源。
②第四系孔隙水
矿区内覆盖的第四系,含水性弱,加之厚度不大,分布不广,蓄水量有限,对煤矿开采影响小。
③茅口组强含水层
主要岩性为灰岩、燧石灰岩,灰色、深灰色,泥晶粉屑结构,中厚层状,波状层理,富水性总体强,含水量相对会较大。
④小煤矿、老窑采空区积水
13
小煤矿、老窑内存在着一定的积水,是浅部矿井开采的重要充水因素,在开采浅部煤层时,采空区积水易渗入矿井而成为矿井直接充水水源。
(2)充水通道 ①岩石天然节理裂隙
矿区内的吴家坪组含煤地层在接近地表附近,岩石风化节理、裂隙很发育,而深部则发育成岩或构造节理、裂隙,尤其是内部菱铁质细砂岩等脆性岩石更为发育,它们是地下水活动的良好通道,并沟通上覆含水层与含煤地层的水力联系。
②人为采矿冒落裂隙
未来的采煤活动将产生大量的采矿裂隙,这些人为裂隙也会沟通上覆含水层与含煤地层的水力联系,成为地下水活动的良好通道。
③断层破碎带
矿区虽无大落差断层,但也发育小落差断层,这些断层破坏了地层的完整性、连续性,降低了岩石的力学强度,塑性岩石中断层破碎带含水性和导水性不强,刚性岩石中断层破碎带有一定含水性和导水性,可能连通含煤地层上部的中强含水层或地表水,加之未来矿床开采中,人工采矿裂隙大量出现,改变了断层带附近应力场和地下水的天然流场,地表水、地下水更可能沿断裂带进入矿井。
④小煤矿和老窑采空区
矿区内小煤矿和老窑,其废弃采面或巷道会成为老窑水、采空区积水、部分地表水进入矿井的通道。
(3)充水方式
由于矿井直接充水含水层露头分布不广,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不强,为中等~弱含水层,充水通道主要以岩石原生和采矿节理、裂隙为主,规模一般不大,少量为断层、老窑巷道、岩溶管道导水,因此未来矿井充水方式主要以渗水、滴水、淋水为主,局部可能发生突水。
煤层赋存于较厚的隔水层中。强含水层如永宁镇组、茅口组等对煤矿开采可能不会产生重大影响。未发现断层或破碎带形成强含水带或构成矿床充水通道。
5、水文地质类型
14
据小煤矿调查资料,小煤矿充水部位在浅部风化带,水量为数天一次以15~40m3/h的排水量抽排数小时到十多小时。据现有资料分析,本矿床充水水源主要为大气降水、覆盖在煤层之上的第四系松散物或滑坡中的裂隙水、孔隙水、含煤地层的风化裂隙水及其间夹的灰岩层溶隙水、小煤矿积水及部分河、沟水。
本矿床应属—裂隙充水矿床,本区水文地质条件应属中等。 6、矿井涌水量
根据开泰煤矿目前开采情况,掘进巷道煤层顶板局部有少量滴水现象,17煤层采掘回风平巷煤层顶板有滴水现象,雨季增大,用水泵间隙排出。老窑采空区有积水,因老窑及采空区无通风等原因无法进入,收集到资料为正常涌水量30m3/d,最大涌水量正常50m3/d。
根据该矿提供的现状开采条件涌水量实测资料,采用比拟法进行估算未开采区域的矿井涌水量:
Q=F×KF 式中:
Q—预测矿井涌水量(m3/d) F—矿区开采面积(m2) KF—单位面积含水率(m3/m2)
本矿已开采采空区面积181000m2,由此得 KF正常为0.0001657m3/m2 KF最大为0.0002762m3/m2
根据上述公式预测矿井开采最低标高时的矿井涌水量如下: Q正常= F×KF正常=1048900×0.0001657=173.8 m3/d=7.24 m3/h Q最大= F×KF最大=1048900×0.0002762=289.7 m3/d=12.07 m3/h 本次设计考虑到矿井生产规模扩大及对上部采空区的放水工作,故设计取正常涌水量40m3/h,最大涌水量正常90m3/h进行水泵选型计算。
矿井在建设生产中注意收集有关水文地质资料,对矿井的充水因素,补给条件、涌水量进行分析和测定,以便为矿井的生产提供指导,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矿井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加强探放水的措施,坚持“预测预报、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探后采”的原则。
7、供水水源
矿区水流平常清澈,水质较好。
15
四、矿井开采情况
1、矿井开采范围
因17、18号煤层基本采空,目前主要在19号煤层布置采掘工作面。 2、与临近矿井关系
矿井东部有安利来煤矿、西部有福安煤矿、北部为未开采的泥堡井田、南部为煤层露头,无矿井。
3、老窑及采空区情况
老窑多沿煤层露头开采,开采深度50~100m不等。
现矿区范围内17号煤层已只剩下下部两个区段,18号煤层+1460m标高往上基本已采空,19号煤层+1388m标高往上基本已采空。
4、井巷维修及报废情况
每月根据生产计划相应编排井巷维修计划,重点对底鼓比较严重的运输石门和暗斜井进行维修,确保满足通风、行人和提升运输安全。对已经回采结束的工作面按规定进行密闭。
第三节 矿井主要生产系统
一、开拓与开采系统
开泰煤矿采用平硐-斜井综合开拓方式,布置有主斜井、回风斜井及副平硐三条井筒,全矿井划分为一个水平二个采区开采,上煤组17号、18号、19号煤层划分为一采区,下煤组26号煤层划分为二采区。
主斜井布置在19号煤层底板岩石中,井口标高+1485m,井底标高+1388m,方位角162°,坡度12°,全长约464m,井筒掘进断面为9.5m2,净断面为8.7m2;主斜井在+1388m标高,通过运输石门至18号煤层,然后沿18号煤层布置18煤运输下山,至+1352m标高后落平,通过运输石门到达17号煤层。
副平硐从19号煤层底板岩石中,硐口标高+1485m,方位角140°,坡度3‰°,长约178m,井筒掘进断面为6.2m2,净断面为5.6m2;在副平硐178m位置沿18号煤层底板岩石中布置暗斜井上部车场、绞车房及上平台,变坡后沿18号煤层底板岩层,按12°布置暗斜井至+1390m标高后落平,通过轨道石门
16
至17号煤后沿17号煤往下布置17号煤材料下山至+1352.3m标高,布置采区下部车场与17号煤运输石门及17号煤运输下山沟通,在17号煤材料下山与运输石门之间布置采区下部水仓及泵房,形成系统。
回风斜井在19号煤层岩石中,井口标高+1485m,井底标高+1389m,方位角165°,12°倾角,斜长约466m,井筒掘进断面为8.2m2,净断面为7.5m2。回风斜井在+1389m标高后,通过回风石门至17号煤层,然后沿17号煤层布置17煤回风下山;在主斜井和回风斜井下部布置水仓,在运输石门与回风石门之间布置机电硐室和消防材料库。
二、通风与安全监控系统
矿井采用中央并列抽出式通风,主斜井和副平硐进风,回风斜井回风。回风井安装有2台主要通风机,其中:1台型号为FBCDZ-6-№16型(电机功率2×75kW,风量为1320~3960 m3/min,风压为600~2100 Pa);另1台型号为BDK65-6-№19型(电机功率2×90 kW,风量为1980~6840 m3/min,风压为850~2200Pa)。
该矿井安装了一套KJ90N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地面中心站配备2台主机、1台UPS电源、1台交流稳压器、1台打印机、1台电话交换机。井上下共设9个监控分站。该安全监控系统安装有甲烷、温度、负压、风速、水位、设备开停、风筒风量开关、风门开关等传感器,对井下各地点进行实时监测监控。
三、防尘、防灭火系统
该矿井建立有较完善的防尘、消防供水管网,地面建有一座防尘、消防水池,容量为200m3。地面工业场地的防尘、消防供水管路为DN100钢管,各重要场所均安设消防栓,地面煤场安设喷雾装置。井下的防尘、消防供水主管路为DN100钢管,从副斜井敷设,采区巷道内敷设的防尘、消防供水支管为DN50钢管。
四、防治水系统
(一)矿井涌水情况
矿井设计正常涌水量为40m3/h,最大涌水量为90m3/h。
17
(二)矿井排水系统
1.中央泵房及其系统
该矿井在+1388m水平设置中央泵房,安装150D-30×5型多级离心水泵2台,DF280-43×3型多级离心泵2台,其中1台工作,2台备用,1台检修;沿回风斜井井筒敷设3趟互相联通的排水管路直通地面,其中一趟为Φ209mm,另两趟为Φ159mm,长度均为476m,排水高度为97m。主要水仓设主、副水仓,水仓总容量为448m³。主泵房形成独立的通风系统,有两个安全出口,其中1个通往运输大巷,另一个连通总回风巷,高差约7m。主泵房地面标高高出+1388m运输石门0.5m。通往运输大巷的两个安全出口通道内均安设有既能防火又能防水的密闭门。
2.其它排水点其排水系统
在采区最低处设有下部水仓,安装DF155-67×4型多级离心水泵4台,其中1台工作,3台备用,1台检修;沿总回风巷敷设2趟直径排水管路直通地面排。
采掘工作面涌水通过排水沟或建临时水仓蓄水由潜水泵向下部水仓或中央水仓排水。
(三)隔水煤柱
为安全开采,该矿井对井田范围内与邻近矿井的各主要积水区留设了防水煤柱,各种煤柱尺寸见表4。
表4 各种煤(岩)柱尺寸表(单位:m)
名 称 井田边界煤柱 导水钻孔防水煤柱 水淹区或老窑积水区掘进隔离煤柱 水淹区或老窑积水区下采煤隔离煤柱 煤层露头防水煤柱 18
数 量(m) 20 20 30 20 30
井筒及大巷而留设的煤柱(m) (四)探放水
20 该矿井配备有2台ZDY-750型探水钻机,并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探放水方针,采取“探、防、堵、疏、排、截”等综合防治措施,认真开展矿井的探放水工作。
五、提升运输系统
1.副平硐采用蓄电池电机车运输,暗斜井采用JTKB-1×0.8绞车,完成全矿的设备、材料等提升和下放任务。
2.主斜井安装DTL80/40/2×75型带式输送机,带宽为800mm,带速2.0m/s,配套电机功率2×75KW。
六、压风系统
1.供气方式
该矿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进行设计,为保证安全,采用在地面建空压机站集中向井下供风的供风方式,同时还可实现压风自救。本矿设立地面压风系统,在采煤工作面、巷道施工过程中一方面作为风动工具的动力用,另一方面作为发生灾害时向井下输送新鲜空气用。
2.空气压缩机设备型号、数量、主要技术参数、设置地点
该矿在地面副井口附近50m处建有两台螺杆式空气压缩机房,主机型号VLG185M-8、功率185KW、容积流量为32.5m3/min、压力0.7/0.8MPa;备机型号LG110G-8、功率110KW、容积流量为20m3/min、压力0.7/0.8MPa。
七、供电与通信系统
(一)地面供配电
矿井采用来自不同母线两回路10kV电源直接供电,I回路为泥堡变电站开泰煤矿专线,II回路为楼泥II回线路。地面设备供电变压器设5台,每台变压器的容量为:315KVA,两台作为主要通风机专变,负荷为2×75KW;两台为空压机、瓦斯抽放专用变压器;一台S9-315/10变压器提供地面照明及其它工业用电。
19
(二)井下供电
由地面变电所向井下机电硐室提供10KV供电,机电硐室设有2台KBSG-R-630/10矿用隔爆型干式变压器、主要向井下动力和排水泵提供电源;另两台为井下局部通风机提供电源。井下局部通风机采用双风机双电源运行方式,两台变压器互为双风机的备用电源、两台供电变压器同时运行。
(三)保护接地、漏电保护与防雷
该矿井在中央泵房设主要接地极,各采区变电所、配电点等设局部接地,所有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均接地,接地极通过高、低外皮及低压橡套电缆第四芯线连成井下接地网。
低压系统各安装有2台JY82―3型检漏断电器,实现漏电保护。井下低压供电系统过流、漏电、接地三大保护基本齐全。
地面变电所安装有避雷针,地面高压线路安装有Hrsws-10/30型和FS-6型避雷器。入井的管路、铁轨均在入井处安装有两处接地极。通信电缆、安全监控系统传输线缆在入井处安装有避雷器。
(四)通信
该矿井地面安装一台HJ262L-24型程控交换机(24门),配备不间断电源。通过HUVV-20型煤矿用通信电缆入井,井下爆破材料库、主排水泵房、采区变电所、采区泵房、采区绞车房、井底车场、采掘工作面等处共安装有12门HBZK矿用本质安全型电话机。地面变电所、主要通风机房、绞车房、调度室、主斜井井口等处共安装有12门HCD2968/TSDL型电话机。地面各办公场所和要害地点均安装有程控电话机与外界联系,同时,调度员和矿井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均配备有移动电话。矿井的通信系统能保证井上与井下、井上与外界的通信需要。
八、矿山救护系统
该矿与普安县救护队签订救护协议。
20
第三章 矿井水害危险因素辨识与分析
第一节 矿井水害危险因素辨识与分析
一、矿井水灾危害的严重性
矿井水灾一旦发生,轻则增加排水设施和费用,造成原煤成本上升,生产环境恶劣或造成局部停产;重则造成多人伤亡或淹井、淹采区事故,给职工生命安全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21
二、水灾事故发生的基本条件
发生矿井水灾事故,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一)矿井充水的来源
1.地表水。大气降水渗入或流入井下;地面河流、湖泊、水库、池塘水等渗入或流入井下。
2.地下水。有矿井含水层、流砂层和砾石层的孔隙水与石灰岩含水层中的溶洞水等,井下巷道或采煤工作面一旦揭露这些水源,水便会涌入矿井,其危害性较大。
3.老空水。已采过的老空区、小煤窑以及废弃的巷道常常有很多积水,当采掘工作面揭露采空区或隔水抵抗线磞溃时,会有大量的积水涌入矿井,造成透水事故,其危害性很大。
(二)透水通道
导致水灾的透水通道主要有:井口、井筒、开采深陷裂隙、断层裂隙、采后塌陷坑、老井、老采空区、废旧钻孔等。一旦这些透水通道与水源相通,就构成了矿井充水。
(三)失控
对矿井充水水源和充水通道的管理达不到预定的要求,导致淹井停产甚至人员伤亡等事故发生。
三、矿井发生水灾的主要原因
(一)工程技术方面的原因
1.地面防洪、防水措施不当。防洪设施在设计、施工方面有缺陷,达不到防洪要求标准,或防洪设施失效,以及在面塌陷、裂隙未处理,使地面洪水由井巷、塌陷、裂隙等通道进入井下造成矿井水灾;
2.水文地质不清。井巷或采掘工作面接近充水断层、强含水层、岩溶陷落柱、含水溶洞、老空积水等充水水源和通道时,未采取任何防范措施,而造成透水事故;
3.井巷位置不合理。设计中将井巷置于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或离强含水层太
22
近,导致顶、底板透水;
4.工程质量低劣致使井巷塌落冒顶、跑沙、透水。封闭不良的各种钻孔有时也可导致透水;
5.乱挖滥采破坏防水煤柱造成矿井透水;
6.测量误差导致巷道进入采空区积水而造成矿井透水; 7.排水设备能力不足,机电设备事故而造成矿井透水;
8.防水闸门未按要求设计修建;或质量低劣不能起到防水作用;或由于不注意日常维护和试验,当井下出现灾情时无法发挥作用而淹井;
9.排水设施平时缺少维护,如水仓、水管、水沟不按时清理,突水时失效而导致淹井。
(二)管理方面的原因
1.认识不足。各级管理人员对水害的认识不足,思想麻痹,往往会导致发生不该发生的透水事故;
2.由于人力物力的不足,致使许多水文地质情况不清,相应的防范措施跟不上而发生透水事故;
3.对各种防水工程质量验收把关不严,未按《规程》规定定期检查,及早发现隐患、及时整改;
4.对以水为介质的泥浆、泥石流,以及以水为载体的有毒有害气体的危害认识不足,没有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5.不能严格执行“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基本原则,心存侥幸。员工安全技术素质低,没有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职工没有掌握透水预兆、避灾路线、避灾自救方法等基本知识,致使发生水害引起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四、矿井突水机理
矿井水害主要来自突然涌水。矿井突水是指开采煤层顶底板含水层的水,在水压、矿压等因素作用下,克服煤层和含水层间相对隔水层的岩体强度及断层、节理等结构面的阻力,以突然方式涌入井内的现象。矿井突水存在以下机理:
1.地质构造为突水通道创造基础条件:最容易突水的部位是断层交叉点或
23
端点、帚状构造的收敛处、褶曲轴部、应力集中岩性破碎的断裂密集带等;
2.老窑和采空区积水是引起突水事故的主要水源; 3.不当的采掘活动对突水起诱导或触发作用; 4.水压是突水的前提条件。 4.隔水层强度是突水的抑制因素
五、容易发生矿井水灾事故的场所
矿井容易发生水灾事故的场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井田范围内或邻近矿井的老窑、采空区有积水; 2.井田范围内或邻近矿井地面塌陷区有积水;
3.上部煤层采空区积水及各含水层对下组煤采掘有影响; 4.地面各井口受历史最高洪水位的威胁;
5.受承压水开采的矿井遇到地质构造与其含水层沟通的地点; 6.封闭不良的钻孔; 7.陷落柱、断层破碎带。
六、开泰可能发生水灾事故的基本条件分析
(一)矿井充水的水源分析
1.地表水
地表为陡坡,无法集存积水,可能的地表水是山洪爆发形成的地表冲沟水。 2.地下水
根据地质补勘报告,本区域无地下水。 3.老空水。
大气降雨、老空水是矿井充水的主要补给水源。
(二)透水通道分析
1.岩溶管道
计划掘进的运输石门布置在19煤底板,根据地质报告,19煤底板为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是弱含水层,该地层无溶洞、陷落柱等水体。
2.断层裂隙
计划掘进的运输石门布置在19煤底板,从周边已揭露的巷道显示,在运输
24
石门布置的范围内已探明无断层及裂隙带。
3.不当的采掘活动人为造成透水通道
主要有井巷位置不合理,将井巷布置于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或离强含水层太近的区域和乱挖滥采破坏防水煤柱等。
第二节 矿井防治水系统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一、防水工程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一)未进行水文地质条件的勘察
由于矿井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情况不清,在采掘过程中遇到或接近充水断层、强含水层、岩溶陷落柱、含水溶洞、老空积水等充水水源和通道时,未采取任何防范措施,而造成透水事故。
(二)井口位置不合理
井口位置选择不合理和井口标高不合理,防洪沟堵塞,泄洪不畅,导致洪水涌入井下。
(三)井巷布置不合理
设计中将井巷置于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或离强含水层太近的区域,导致顶、底板透水。
(四)地面防洪、防水措施不当
防洪设施在设计、施工方面有缺陷,达不到防洪要求标准,或防洪设施失效,以及在面塌陷、裂隙未处理,使地面洪水由井巷、塌陷、裂隙等通道进入井下造成矿井水灾。
(五)各种防隔水煤岩柱留设不符合要求
各种防隔水煤岩柱在设计或施工方面有缺陷,达不到防隔水要求标准,在采掘活动中乱挖滥采破坏防水煤柱,造成矿井透水。
(六)未按规定建造防水闸门或防水闸门失效
未按规定建造防水闸门及硐室;或质量低劣不能起到防水作用;或由于不注意日常维护和试验,当井下出现灾情时无法发挥作用而淹井。
25
(七)钻孔封闭不良
封闭不良的各种钻孔为透水提供充水通道。
二、排水设备及设施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一)水泵排水能力不足
由于设计缺陷,或不按设计施工,或由于机电设备故障,而导致水泵排水能力不足,最终造成矿井水灾事故。
(二)排水管路不能满足排水要求
由于设计缺陷或不按设计施工,或者平时对排水管路缺少维护、维修,降低排水系统排水能力,特别是处在矿井的最大涌水量或突水时期,排水管路不能满足排水要求,造成矿井水灾事故。
(三)供电系统故障
由于设计缺陷或不按设计施工,未形成双电源对泵房供电,或电力变压器超负荷运行造成故障,造成矿井水灾事故。
(四)水仓容量不足
由于设计缺陷或不按设计施工,或未及时清理水仓,致使在矿井的最大涌水量或突水时,由于水仓容量不足而导致淹井。
(五)水泵房、管子道、防水密闭门不符合规定
由于设计缺陷或不按设计施工,水泵房、管子道、防水密闭门不符合规定,致使在矿井的最大涌水量或突水时,水泵房、管子道、防水密闭门失去扩灾能力,造成矿井水灾事故。
二、井下探放水设备及设施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一)未按规定进行探放水
在采掘过程中没有按规定进行探放水,致使老空区积水或地下水突水,造成矿井水灾事故。
(二)探放水设备不符合规定
由于探放水设备不符合规定,造成探放水钻孔位置达不到预期效果,不能
26
有效实施探放水,造成矿井水灾事故。
(三)探放水工艺不合理
由于设计缺陷,探放水工艺不合理,不能有效实施探放水,造成矿井水灾事故。
三、开泰煤矿防治水系统情况分析
(一)中央泵房及其系统
该矿井在+1388m水平设置中央泵房,安装150D-30×5型多级离心水泵2台,DF280-43×3型多级离心泵2台,其中1台工作,2台备用,1台检修;沿回风斜井井筒敷设3趟互相联通的排水管路直通地面,其中一趟为Φ209mm,另两趟为Φ159mm,长度均为476m,排水高度为97m。主要水仓设主、副水仓,水仓总容量为448m³。主泵房形成独立的通风系统,有两个安全出口,其中1个通往运输大巷,另一个连通总回风巷,高差约7m。主泵房地面标高高出+1388m运输石门0.5m。通往运输大巷的两个安全出口通道内均安设有既能防火又能防水的密闭门。
(二)其它排水点及其排水系统
在采区最低处设有下部水仓,安装DF155-67×4型多级离心水泵4台,其中1台工作,3台备用,1台检修;沿总回风巷敷设2趟直径排水管路直通地面排。
采掘工作面涌水通过排水沟或建临时水仓蓄水由潜水泵向下部水仓或中央水仓排水。
(三)隔水煤柱
根据开泰煤矿的实际情况,经计算留设的各种煤(岩)柱尺寸见表5。
表5 各种煤(岩)柱尺寸表(单位:m)
名 称 井田边界煤柱 导水钻孔防水煤柱 水淹区或老窑积水区 27
数 量(m) 20 20 30
掘进隔离煤柱 水淹区或老窑积水区下采煤隔离煤柱 煤层露头防水煤柱 井筒及大巷而留设的煤柱(m) (四)探放水
20 30 20 该矿井配备有2台ZDY-750型探水钻机,并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探放水方针,采取“探、防、堵、疏、排、截”等综合防治措施,认真开展矿井的探放水工作。
第三节 人为失误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一、安全管理方面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矿井在防治水安全管理方面的危险有害因素主要有:
1.认识不足。各级管理人员对水害的认识不足,思想麻痹,往往会导致发生不该发生的透水事故;
2.对以水为介质的泥浆、泥石流,以及以水为载体的有毒有害气体的危害认识不足,没有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3.由于人力物力的不足,致使许多水文地质情况不清,相应的防范措施跟不上而发生透水事故;
4.对各种防水工程质量验收把关不严,未按《规程》规定定期检查、及早发现隐患、及时整改;
5.不能严格执行“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基本原则,心存侥幸。
二、人员素质方面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矿井在防治水人员素质方面的危险有害因素主要有:
1.员工安全技术素质低,没有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职工没有掌握透水预兆、避灾路线、避灾自救文法等基本知识,致使发生水害引起人员伤亡和财产
28
损失;
2.实施探放水过程中不执行有关规定,人为造成水灾事故; 3.突水时未能及时关闭防水闸门和防水密闭门; 4.水泵工违犯劳动纪律,不按规定上岗作业。
三、指挥操作方面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在防治水指挥操作方面的危险有害因素主要有:
1.不执行“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防治水方针,不按规定进行探放水,盲目指挥、组织生产;
2.探放水时,不遵守有关规定,未撤离受水害威胁区域人员,盲目探放水; 3.不按施工图设计,组织进行防治水设施施工;
4.当堵水墙等设施承压超过设计压力时,仍继续组织人员生产; 5.突水时,井下作业人员撤离与防水闸门关闭指挥不当; 6.在各类防水煤柱范围内,指挥进行采掘活动。
四、开泰煤矿防治水管理情况分析
(一)专门安全管理机构与防治水机构的设置
矿井设置有安全监察科、生产技术科、通风防突科、机电运输科等专门安全管理机构。在防治水方面,该矿成立了防治水领导小组,由矿长担任组长,总工程师任副组长,成员有各分管副职矿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共12人。
(二)安全管理人员的配备
各科室均配备有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其中:安全监察科管理人员2人、工作人员4人;生产技术科管理人员4人、工作人员3人;通风防突科管理人员2人、工作人员5人;机电运输科管理人员2人、工作人员6人。
(三)防治水机构的职责与权利
1.做好矿井水害预报预测:查清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对矿井生前采区的地质构造情况、水害类型等进行预测预报,提出预防处理水害措施。编制矿井中长期防治水工作计划。根据矿井年度、季度、月度生产作业计划,提出相应时期内各作业区域水害的预测预报,确定矿井水害防治重点。
2.建立井下涌水量动态观测,做好日常水文地质观测工作,定期观测资料,
29
为防治水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3.落实矿井防治水措施,在预测预报的基础上,分析可能构成水害威胁的区域,采用钻探等手段查明有水害疑点的作业区域,提出作业区域水文地质报告。如发现存在水害问题以及水文地质异常区域,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水害治理措施。
4.对井田范围内及周边小窑的积水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老窑积水资料,寻找发生水害事故的原因,提出防范措施。
5.落实地面的各种防排水工程,防止或减少雨季地表水体涌入工业广场或溃入井下。
6.推广应用先进的各种防治水技术,为矿井安全生产服务。
(三)安全管理制度与岗位责任制度
根据《安全生产法》、《规程》和《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规定》要求,该矿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度体系。通过建立健全并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度,矿井的安全生产工作得到了保障。该矿的安全管理制度主要有以下20项:
1.安全生产责任制; 2.安全办公会议制度; 3.安全目标管理制度; 4.安全投入保障制度; 5.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制度; 6.安全教育与培训制度; 7.事故隐患排查制度; 8.安全监督检查制度; 9.安全技术审批制度; 10.机电设备使用管理制度; 11.矿井主要灾害预防管理制度; 12.煤矿事故应急救援制度; 13.安全奖惩制度;
14.入井检身与出入井人员清点制度;
30
15.安全操作规程管理制度;
16.法定代表人和管理人员下井带班制度; 17.安全生产现场管理制度; 18.“一通三防”管理制度; 19.职工群众安全监督制度; 20.安全风险抵押金制度。
在防治水方面的管理制度与责任制度主要有以下11项: 1.矿井防治水管理制度; 2.矿井地质安全管理制度; 3.矿井水文地质安全管理制度; 4.保安煤柱管理制度; 5.测量工作管理制度; 6.防水设施检查制度;
7.水文地质组安全生产责任制; 8.测量组安全生产责任制; 9.矿井水害排查工作制度; 10.水情观测工作方案; 11.填图审图制度。
(四)安全管理模式与制度的执行情况
该矿按照“矿—职能部门(工区)—班组”直线职能制的安全管理模式,建立了“矿长(副矿长)—职能部门领导(工区领导)—班组长”三级安全管理执行体系。矿井的安全管理模式和安全管理执行体系反映了该矿特点,即引入了大型国有煤矿企业—百色百矿集团有限公司多年来较为成熟的安全管理经验。据调查,该矿的安全管理执行体系运行基本正常。
该矿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规章制度体系,各种责任制度和规章制度在日常工作中基本能得到执行与落实。并且在执行与落实各种责任制度和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引入了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一定程度地促进和保障各种责任制度和规章制度的实施。
(五)矿井防治水管理情况分析
31
该矿井的防治水管理体系基本能适应矿井的安全生产要求;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防治水管理制度的落实执行情况基本满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 矿井的防治水保障体系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基本能够满足煤矿实现安全生产的要求。
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煤矿防治水规定》的有关规定,将防治水安全管理方面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第四章 开泰煤矿水害及防治风险评估
一、防治水技术管理风险评估
该矿井的防治水管理体系基本能适应矿井的安全生产要求;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防治水管理制度的落实执行情况基本满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 矿井的防治水保障体系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基本能够满足煤矿实现安全生产的要求。
目前,该矿井的防治水技术管理风险较低。但仍存在一些技术资料更新不及时、措施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煤矿防治水规定》的有关规定,尤其是探放水、截流堵水等规定,将防治水安全管理方面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二、地表水防治风险评估
开泰煤矿地表为陡坡,无积存水,地表水防治风险程度较低。但必须采取措施,防止极端恶劣天气造成涵洞被堵而导致地表水倒灌井下。
三、老空区充水防治风险评估
(一)老空区积水情况
矿区范围内17号煤层基本采完,18号煤层+1356m标高往上基本已采空,17号煤层北东翼的采空区在布置回采巷道时已探放完毕,故采空区已无积水,由于两翼采空区标高差别不大,故南翼的17号煤层采空区的积水量不大,18号煤层采空区形成的时间较短且工作面巷道均为平巷,故积水量也不是很大。根
32
据11908运输巷掘进过程中的探放水情况,未发现上覆的17号、18号煤层采空区存在积水。
(二)防水煤柱留设情况
为安全开采,该矿井对井田范围内与邻近矿井的各主要积水区留设了防水煤柱,各种煤柱尺寸见表6。
表6 各种煤(岩)柱尺寸表(单位:m)
名 称 井田边界煤柱 导水钻孔防水煤柱 水淹区或老窑积水区掘进隔离煤柱 水淹区或老窑积水区下采煤隔离煤柱 煤层露头防水煤柱 井筒及大巷而留设的煤柱(m) (三)老空区充水防治的风险分析
数 量(m) 20 20 30 20 30 20 作业点在19煤底板,且19煤轨道下山穿过煤层露头附近采空区,采空区积水已疏干,发生突水的可能性很低。但开泰煤矿井田内煤层露头老窑较多,各老窑之间联通情况不明,必须加强截流堵水工作,降低老空水充水风险。
四、矿井排水系统风险评估
(一)中央泵房排水系统风险评估
矿井设计正常涌水量为40m3/h、最大涌水量为90m3/h。
该矿井在+1388m水平设置中央泵房,安装150D-30×5型多级离心水泵2台,DF280-43×3型多级离心泵2台,其中1台工作,2台备用,1台检修;沿回风斜井井筒敷设3趟互相联通的排水管路直通地面,其中一趟为Φ209mm,另两趟
33
为Φ159mm,长度均为476m,排水高度为97m。主要水仓设主、副水仓,水仓总容量为448m³。主泵房形成独立的通风系统,有两个安全出口,其中1个通往运输大巷,另一个连通总回风巷,高差约7m。主泵房地面标高高出+1388m运输石门0.5m。通往运输大巷的两个安全出口通道内均安设有既能防火又能防水的密闭门。
中央泵房的排水泵、排水管路、水仓等均能满足矿井排水要求。但必须加强维护、检修与管理,确保所有排水设备、设施处于正常状态。
(二)其它排水点排水系统风险评估
在采区最低处设有下部水仓,安装DF155-67×4型多级离心水泵4台,其中1台工作,3台备用,1台检修;沿总回风巷敷设2趟直径排水管路直通地面排。采掘工作面涌水通过排水沟或建临时水仓蓄水由潜水泵向下部水仓或中央水仓排水。
下部水仓和其它临时水仓均能满足矿井排水要求。但必须加强维护、检修与管理,确保所有排水设备、设施处于正常状态。
第五节 开泰煤矿水害及防治风险评估结果
一、防治水技术管理风险评估结果
目前,该矿井的防治水安全管理风险较低。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煤矿防治水规定》的有关规定,尤其是加强探放水方面的技术管理,将防治水安全管理方面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二、地表水防治风险评估结果
开泰煤矿地表为陡坡,无法积水,地表水防治风险程度较低。但必须采取措施,防止极端恶劣天气造成涵洞被堵而导致地表水倒灌井下。
三、老空水防治风险评估结果
老空水防治风险较低。但老空区接受地表水补给向矿井充水的可能性较大。必须加强截流堵水工作,降低老空水充水风险。
34
四、地下水防治风险评估结果
本区域无地下水,地下水的风险较低。
五、矿井排水系统风险评估结果
矿井排水系统风险较低。矿井中央泵房、各排水点的排水泵、排水管路、水仓等均能满足矿井排水要求。但必须加强维护、检修与管理,确保所有排水设备、设施处于正常状态。
第五章
安全对策措施35
第一节 针对水害隐患的整改措施
通过对该矿井进行现场检查与安全检查表分析,查找出矿井主要存在的水害隐患共7项,现针对矿井存在水害隐患提出以下整改措施,详见表7。
表7 开泰煤矿存在的水害隐患及整改措施表 序号 水害隐患存在情况 整改措施建议 1 主斜井沉淀池淤泥较多 2 3 4 5 较多 运输石门水沟淤泥多,排水不畅通 下部水仓4号水泵泵体与排水管之间连接闸阀损坏 袋数量不足 职工宿舍楼前垃圾、杂物堆积较多 加强对沉淀池的清理 的清理 加强对排水沟的清理 及时更换闸阀 上部水仓副仓入水口淤泥加强对上部水仓入水口主斜井、副平硐井口防洪沙补充防洪沙袋,确保发生洪水时不会倒灌入井 清挖排水沟 清理垃圾和杂物 6 工业广场局部积水较多 7 第二节 安全技术对策措施
1.相邻矿井的分界处,应当留防隔水煤(岩)柱;矿井以断层分界的,应当在断层两侧留有防隔水煤(岩)柱;受水害威胁的矿井,应当留设防隔水煤(岩)柱。
2.各种防隔水煤(岩)柱的尺寸必须符合《煤矿防治水规定》第53条规定。矿井防隔水煤(岩)柱应当由矿井地测机构组织编制专门设计,经矿井总
36
工程师组织有关单位审查批准后实施。
3.矿井防隔水煤(岩)柱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动。严禁在各类防隔水煤(岩)柱中进行采掘活动。
4.开采水淹区下的废弃防隔水煤(岩)柱时,应当彻底疏放上部积水。严禁顶水作业。
5.有突水历史或带压开采的矿井,应当分水平或分采区实行隔离开采。在分区之前,应当留设防隔水煤(岩)柱并建立防水闸门,以便在发生突水时,能够控制水势、减少灾情、保障矿井安全。
6.矿井应当配备与矿井涌水量相匹配的水泵、排水管路、配电设备和水仓等,水泵、排水管路、配电设备和水仓等应当符合《煤矿防治水规定》第58条要求,确保矿井能够正常排水。
7.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或者极复杂的矿井,可以在主泵房内预留安装一定数量水泵的位置,或者增加相应的排水能力;有突水淹井危险的矿井,可以另行增建抗灾强排水系统。
8.矿井主要泵房应当至少有2个安全出口,一个出口用斜巷通到井筒,并高出泵房底板7 m以上;另一个出口通到井底车场。在通到井底车场的出口通路内,应当设置易于关闭的既能防水又能防火的密闭门。泵房和水仓的连接通道,应当设置可靠的控制闸门。
9.矿井主要水仓应当有主仓和副仓,当一个水仓清理时,另一个水仓能够正常使用。主要水仓与采区水仓必须符合《煤矿防治水规定》第60条规定。
10.水泵、水管、闸阀、排水用的配电设备和输电线路,应当经常检查和维护。在每年雨季前,应当全面检修1次,并对全部工作水泵和备用水泵进行1次联合排水试验,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水仓、沉淀池和水沟中的淤泥,应当及时清理;每年雨季前,应当清理1次。
11.生产矿井延深水平,只有在建成新水平的防、排水系统后,方可开拓掘进。
12.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极复杂的矿井,应当在井底车场周围设置防水闸门,或者在正常排水系统基础上安装配备排水能力不小于最大涌水量的潜水电泵排水系统。
37
13.在矿井有突水危险的采掘区域,应当在其附近设置防水闸门。不具备建筑防水闸门的隔离条件的,可以不建筑防水闸门,但应当制定严格的其他防治水措施,并经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审批同意。
14.建筑防水闸门应当符合《煤矿防治水规定》第68条规定。防水闸门应当灵活可靠,并保证每年进行2次关闭试验,其中1次在雨季前进行。关闭闸门所用的工具和零配件应当由专人保管,并在专门地点存放,任何人不得挪用丢失。
15.井下需要构筑水闸墙的,应当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设计,按照设计进行施工,并按照规定进行竣工验收;否则,不得投入使用。
16.报废巷道封闭时,在报废的暗井和倾斜巷道下口的密闭水闸墙应当留泄水孔,每月定期进行观测,雨季加密观测。
17.煤层(组)顶板导水裂缝带范围内分布有富水性强的含水层,应当进行疏干开采。
18.如果煤层顶板受开采破坏后,其导水裂缝带波及范围内存在富水性强的含水层(体)的,在掘进、回采前,应当对含水层采取超前疏干措施;进行专门水文地质勘探和试验,并编制疏干方案,选定疏干方式和方法,综合评价疏干开采条件和技术经济合理性。疏干方案由煤矿企业总工程师审定。
19.当承压含水层与开采煤层之间的隔水层能够承受的水头值大于实际水头值时,开采后,隔水层不容易被破坏,煤层底板水突然涌出可能性小,可以进行带压开采,但应当制定安全措施,由煤矿企业总工程师审批。
20.当回采工作面内有导水的断层、裂隙或陷落柱时,应当按照规定留设防隔水煤(岩)柱,也可以采用注浆方法封堵导水通道;否则,不准采煤。
21.工作面煤采完后,对于已经失去使用价值而需关闭的局部疏水降压钻孔,应当进行注浆封闭,并在有关图纸上标明其位置。
22.对于采掘工作面受水害影响的矿井,应当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进行充水条件分析,并遵守《煤矿防治水规定》第81条规定。
23.在矿井受水害威胁的区域,进行巷道掘进前,应当采用钻探、物探和化探等方法查清水文地质条件。地测机构应当提出水文地质情况分析报告,并
38
提出水害防范措施,经矿井总工程师组织生产、安监和地测等有关单位审查批准后,方可进行施工。
24.矿井工作面采煤前,应当采用物探、钻探、巷探和化探等方法查清工作面内断层、陷落柱和含水层(体)富水性等情况。地测机构应当提出专门水文地质情况报告,经矿井总工程师组织生产、安监和地测等有关单位审查批准后,方可进行回采。发现断层、裂隙和陷落柱等构造充水的,应当采取注浆加固或者留设防隔水煤(岩)柱等安全措施。否则,不得回采。
25.采掘工作面遇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进行探放水: ①接近水淹或者可能积水的井巷、老空或者相邻煤矿; ②接近含水层、导水断层、暗河、溶洞和导水陷落柱; ③打开防隔水煤(岩)柱进行放水前;
④接近可能与河流、湖泊、水库、蓄水池、水井等相通的断层破碎带; ⑤接近有出水可能的钻孔; ⑥接近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
⑦采掘破坏影响范围内有承压含水层或者含水构造、煤层与含水层间的防隔水煤(岩)柱厚度不清楚可能发生突水;
⑧接近有积水的灌浆区; ⑨接近其他可能突水的地区。
探水前,应当确定探水线并绘制在采掘工程平面图上。
26.采掘工作面探水前,应当编制探放水设计,确定探水警戒线,并采取防止瓦斯和其他有害气体危害等安全措施。探放水钻孔的布置和超前距离,应当根据水头高低、煤(岩)层厚度和硬度等确定。探放水设计由地测机构提出,经矿井总工程师组织审定同意,按设计进行探放水。
27.布置探放水钻孔应当遵循《煤矿防治水规定》第94条规定。 28.井下探放水应当使用专用的探放水钻机。严禁使用煤电钻探放水。 29.在安装钻机进行探水前,应当符合《煤矿防治水规定》第96条规定: 30.探水钻孔超前距离和止水套管长度,应当符合《煤矿防治水规定》第98条规定。
31.在探放水钻进时,发现煤岩松软、片帮、来压或者钻眼中水压、水量
39
突然增大和顶钻等透水征兆时,应当立即停止钻进,但不得拔出钻杆;应当立即向矿井调度室汇报,派人监测水情。发现情况危急,应当立即撤出所有受水威胁区域的人员到安全地点,然后采取安全措施,进行处理。
32.探放老空水前,应当首先分析查明老空水体的空间位置、积水量和水压。探放水孔应当钻入老空水体,并监视放水全过程,核对放水量,直到老空水放完为止。当钻孔接近老空时,预计可能发生瓦斯或者其他有害气体涌出的,应当设有瓦斯检查员或者矿山救护队员在现场值班,随时检查空气成分。如果瓦斯或者其他有害气体浓度超过有关规定,应当立即停止钻进,切断电源,撤出人员,并报告矿井调度室,及时处理。
33.钻孔放水前,应当估计积水量,并根据矿井排水能力和水仓容量,控制放水流量,防止淹井;放水时,应当设有专人监测钻孔出水情况,测定水量和水压,做好记录。如果水量突然变化,应当及时处理,并立即报告矿调度室。
34.在采掘过程中,当发现地质条件变化,需要缩小防隔水煤(岩)柱尺寸、提高开采上限时,应当进行可行性研究,并经省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审查批准后方可进行试采。
35.发现矿井有透水征兆时,应当立即停止受水害威胁区域内的采掘作业,撤出作业人员到安全地点,采取有效安全措施,分析查找透水原因。
第三节 安全管理对策措施
1.煤矿企业、矿井应当按照本单位的水害情况,配备满足工作需要的防治水专业技术人员,配齐专用探放水设备,建立专门的探放水作业队伍。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极复杂的煤矿企业、矿井,还应当设立专门的防治水机构、装备必要的防治水抢险救灾设备。。
2.煤矿企业、矿井应当建立健全水害防治岗位责任制、水害防治技术管理度、水害预测预报制度和水害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3.煤矿企业、矿井应当编制本单位的防治水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
4.煤矿企业、矿井的井田范围内及周边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不清楚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查明水害情况。在水害情况查明前,严禁进行采掘活动。发现
40
矿井有透水征兆时,应当立即停止受水害威胁区域内的采掘作业,撤出作业人员到安全地点,采取有效安全措施,分析查找透水原因。
5.矿井应当对本单位的水文地质情况进行研究,编制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并确定本单位的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由煤矿企业总工程师负责组织审定。
6.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应当每3年进行重新确定。当发生重大突水事故后,矿井应当在1年内重新确定本单位的水文地质类型。
7.当矿区或者矿井现有水文地质资料不能满足生产建设的需要时,应当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项水文地质补充调查。矿区或者矿井未进行过水文地质调查或者水文地质工作程度较低的,应当进行补充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质补充调查范围应当覆盖一个具有相对独立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的地下水系统。
8.矿区、矿井地面水文地质观测观测点的布置,应当尽量利用现有钻孔、井、泉等。观测内容包括水位、水温和水质等。对泉水的观测,还应当观测其流量;观测点应当统一编号,设置固定观测标志,测定坐标和标高,并标绘在综合水文地质图上。观测点的标高应当每年复测1次;如有变动,应当随时补测。
9.矿井应当在开采前的1个水文年内进行地面水文地质观测工作。在采掘
过程中,应当坚持日常观测工作;在未掌握地下水的动态规律前,应当每7-10日观测1次;待掌握地下水的动态规律后,应当每月观测1-3次;当雨季或者遇有异常情况时,应当适当增加观测次数。水质监测每年不少于2次,丰、枯水期各1次。
10.当采掘工作面上方影响范围内有地表水体、富水性强的含水层、穿过与富水性强的含水层相连通的构造断裂带或接近老空积水区时,应当每日观测涌水情况,掌握水量变化。
11.当井下对含水层进行疏水降压时,在涌水量、水压稳定前,应当每小时观测1-2次钻孔涌水量和水压;待涌水量、水压基本稳定后,按照正常观测的要求进行。疏放老空水的,应当每日进行观测。
12.矿井井口和工业场地内建筑物的标高,应当高于当地历年最高洪水位,如果在山区,还应当避开可能发生泥石流、滑坡的地段。
41
13.矿井井口及工业场地内建筑物的标高低于当地历年最高洪水位的,应当修筑堤坝、沟渠或者采取其他防排水措施。
14.当矿井井口附近或者塌陷区内外的地表水体可能溃入井下时,应当采取安全防范措施。严禁开采煤层露头的防隔水煤(岩)柱。
15.矿井应当与气象、水利、防汛等部门进行联系,建立灾害性天气预警和预防机制。
16.矿井应当安排专人负责对本井田范围内可能波及的周边废弃老窑、地面塌陷坑、采动裂隙以及可能影响矿井安全生产的水库、湖泊、河流、涵闸、堤防工程等重点部位进行巡视检查。当接到暴雨灾害预警信息和警报后,应当实施24 h不间断巡查。在矿区每次降大到暴雨的前后,应当派专业人员及时观测矿井涌水量变化情况。
17.矿井应当建立暴雨洪水可能引发淹井等事故灾害紧急情况下及时撤出井下人员的制度,明确启动标准、指挥部门、联络人员、撤人程序等。当发现暴雨洪水灾害严重可能引发淹井时,应当立即撤出作业人员到安全地点。经确认隐患完全消除后,方可恢复生产。
18.矿井在雨季前,应当全面检查防范暴雨洪水引发事故灾难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对检查出的事故隐患,应当落实责任,并限定在汛期前完成整改。防治水工程应当有专门设计,工程竣工后由矿井总工程师负责组织验收。
第四节 其它方面措施
1.煤矿企业、矿井应当根据本单位的主要水害类型和可能发生的水害事故,制定水害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应急预案内容应当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处置方案应当包括发生不可预见性水害事故时,人员安全撤离的具体措施,每年都应当对应急预案修订完善并进行1次救灾演练。
2.矿井管理人员和调度室人员应当熟悉水害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 3.矿井应当设置安全出口,规定避水灾路线,设置贴有反光膜的清晰路标,并让全体职工熟知,以便一旦突水,能够安全撤离,避免意外伤亡事故。
4.井下泵房应当积极推广无人值守和远程监控集控系统,加强排水系统检测与维修,时刻保持水仓容量不小于50%和排水系统运转正常。受水威胁严重
42
的矿井,应当实现井下泵房无人值守和地面远程监控,推广使用地面操控的潜水泵排水系统。
5.现场发现水情的作业人员,应当立即向矿井调度室报告有关突水地点及水情,并通知周围有关人员撤离到安全地点或升井。
6.矿井调度室接到水情报告后,应当立即启动本矿井水害应急预案,根据来水方向、地点、水量等因素,确定人员安全撤离的路径,通知井下受水患影响地点的人员马上撤离到安全地点或者升井,向值班负责人和矿井主要负责人汇报,并将水患情况通报周边所有矿井。
7.矿井应当根据水患的影响程度,及时调整井下通风系统,避免风流紊乱、有害气体超限。
8.矿井应当将防范暴雨洪水引发煤矿事故灾难的情况纳入《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和《灾害预防处理计划》中,落实防范暴雨洪水所需的物资、设备和资金,建立专业抢险救灾队伍,或者与专业抢险救灾队伍签订协议。
9.矿井应当加强与各级抢险救灾机构的联系,掌握抢救技术装备情况,一旦发生水害事故,立即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争取社会救援,实施事故抢救。
10.排除井筒和下山的积水及恢复被淹井巷前,应当制定防止被水封住的有害气体突然涌出的安全措施。排水过程中,应当有矿山救护队检查水面上的空气成分;发现有害气体,及时处理。
11.矿井恢复后,应当全面整理淹没和恢复两个过程的图纸和资料,确定突水原因,提出避免发生重复事故的措施意见,并总结排水恢复中水文地质工作的经验和教训。
43
第六章 开泰煤矿水害及防治风险评估结论
通过对开泰煤矿进行水害及防治风险评估,查找出该矿井存在的主要水害隐患,全面分析了该矿井的防治水体系的风险程度,同时提出了针对水害隐患的整改措施、安全技术对策措施、安全管理对策措施与其它方面措施。采取措施后,矿井的水害及防治的风险程度将会明显下降,矿井的水害能得到控制。开泰煤矿的水害及防治风险评估结论如下表:
开泰煤矿水害及其防治风险评估结论表
序号 现 状 采取措施后 项目 风险程度 主要问题 风险程度 整改关键点 按《煤矿安全规程》、1 防治水技术管理 较低 资料不齐全。 较低、《煤矿防可控 治水规定》规定加强管理 44
山洪暴发时2 地表水防治 低 地面涵洞存低、可在被堵的可能 老空水防治 矿井排水系统 老空区接受低 地表水补给向矿井充水 低 排水点较多 控 采取修筑堤坝、沟渠或者采取其他防排水措施 低、可加强截流控 堵水 低、可控 优化排水系统,增加抗灾能力 按《煤矿安全规程》、较低、《煤矿防可控 治水规定》规定加强管理 3 4 5 全矿井 较低 综上所述:采取措施后,开泰煤矿矿井的水害及防治的风险程度较低,矿井能达到安全生产基本条件。但遇到极端恶劣天气的强降雨时,矿井仍有一定的风险,只要开泰煤矿按照本报告提出的针对水害隐患的整改措施、安全技术对策措施、安全管理对策措施与其它方面措施,认真执行《煤矿安全规程》、《煤矿防治水规定》,矿井水害及防治的风险程度将会进一步降低。
4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