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

2023-04-27 来源:好走旅游网
基础专项练1

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文化常识

A.“辞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最早见于诸子散文中,后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称“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B.“九拜”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C.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D.“会试”是明清两代每四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2.下列各句所涉及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不惑,淹留遂无成A.③①②④⑤C.②④③①⑤B.③②①⑤④D.②①③⑤④)②豆蔻梢头二月初)④年近知命,位止方州⑤行行向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祖:庙号的一种,多用于开国帝王。如顺治、康熙都是庙号。B.世职:世代承袭的职位。封建统治者为了奖励手下,按血缘关系让某个家族一代继承一代地连续担任某个爵位或职位。C.部议:旧时指中央各部内的决定。从隋唐开始,中央行政机构设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中央各种事务。D.乞休:自请辞去官职。中国古代官员可以因为年老、疾病等原因请求辞去官职,亦称告老、乞身、乞骸骨等。4.清代《四库全书》分古书为经、史、子、集四部,下列叙述正确的一项是(A.《左传》以鲁史为中心,编年记事,故列于史部。B.屈原作品收录于《楚辞》,故《渔父》须查集部。C.《道德经》为道家最重要的经典,可在经部查阅。D.孟子为先秦诸子之一,故《孟子》一书列于子部。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笄礼,古代女子到了成年时举行的盘发插笄的礼仪。举行笄礼的年龄一般为15岁。B.敕,指皇帝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的文书,由西汉的戒书发展而来。C.手诏,指帝王亲自宣读的诏令,为了以示郑重而由皇帝亲自颁发。D.禊,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修禊事也”中的“禊”就是此意。徐州市第一中学学案语文学科修订人:赵嘉钰专项训练·文化常识1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践阼,指皇帝登临皇位。君主即位也可称作“登庸”“御极”“践祚”“践极”“践统”“登极”。B.淫祀,指不合礼制的祭祀,不当祭的祭祀,妄滥的祭祀。包含越份之祭与未列入祀典之祭两种。C.太守,古代地方职官,是战国至秦朝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主要负责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政治事务。D.立祠,此指立生祠,古代立生祠是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的一种民俗,其对象大多是深得民心的官员。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古人幼时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如屈原名平,字原,“平”“原”意义相近。B.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C.列观,一般的宫殿。观,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D.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故称“有司”。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礼仪中,“拱”是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跪”是指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B.“助教”是古代学官名,是指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C.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牛、豕,没有羊。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D.“箴铭文”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别人或者称述功德以自勉的文章。这类文章,内涵深刻、精警,多有启迪、醒人之作用。语言雕琢、精炼。答案精析

1.D2.D[“会试”是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①束发:系结头发。古代男孩十五岁时束发为髻,成童。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十五岁。②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③加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④知命:《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后用“知命”代称五十岁。⑤不惑:《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用“不惑”代称四十岁。]3.A4.B[太祖是庙号,顺治、康熙都是年号。][A项《左传》以鲁史为中心,编年记事,但属于十三经,故列于经部。C项《道德经》为道家思想最重要的经典,作者为老子,属于子部。D项孟子为先秦诸子之一,但属于十三经,故《孟子》一书列于经部。]5.C6.D7.A8.C[“手诏”指帝王亲手写的诏书。][“自发地”说法不正确。有的朝代,也可能是谄媚者或慑于其势焰者所为。][“古人幼时取字”错,应该是“古人幼时取名,成年取字”。][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徐州市第一中学学案语文学科修订人:赵嘉钰专项训练·文化常识2

基础专项练2

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文化常识

A.从妹,就是堂妹。用“从”称呼,指亲属中次于至亲的亲属,如从子指的是侄子,从兄指的是堂兄。B.乡贡进士是指礼部贡院所举行的进士考试的及第者。参加这一层次的考试需经乡试、府试两级选拔。C.翰林是我国古代文官,常为皇帝起草文书,参与修编国史等,并备皇帝咨询。这一职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唐朝。D.菽水,豆和水,指普通饮食。成语“菽水之欢”指奉养父母,使父母欢乐。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犬马:臣子对君主的自喻,表示忠诚、甘愿服役奔走。成语“犬马之劳”表示愿供驱使,为之效力。B.缗:古代穿铜钱用的绳子或者钓鱼绳。文中指成串的铜钱,一千个方孔铜钱用绳穿连在一起,就是一贯。C.颐:面颊,腮。成语“颐指气使”指不说话,只用面部表情来示意。形容有权势者指挥别人的傲慢神气。D.辎从:“辎”,古代一种有帷盖的大车。“辎从”在文中指车和随从。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和“入”都是我国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出”一般指官员调离任职之地。B.“庶”旧指宗族中嫡亲以外的支属,与“嫡”相对,如“庶子”指非正妻所生的儿子。C.“大理寺”是我国古代的官署名,掌管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D.“致仕”指交还官职、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表示官员退休。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御史,秦以前指史官,明清指主管纠察的官吏,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B.仁义,“仁”是儒家的一种含义广泛的道德观念,是各种善的品德的概括,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义”,儒家学说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准则。C.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要执符节以为凭证,故称出使为“持节”。D.藜藿,两种野菜的名称,古人一般把自家比较好的饭菜说成藜藿,自谦的说法。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子洗马是太子侍从官,平时负责管理宫廷马匹,太子出行时充任先导。B.户部,古代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管理全国土地、赋税及户籍等事宜。C.假节即借用符节,持节者大都镇守一方,战时可以斩杀违犯军令的人。D.祭酒有“首席、主管”意,后指年高德劭、举足轻重的人,军谘祭酒即军中首席幕僚。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殿试由皇帝亲自出题考试,乡试中选者始得参与。B.上元,节日名。正月是农历的元月,俗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也叫元宵节。C.门下省,官署名。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后与尚书省、中书省合称“三省”。徐州市第一中学学案语文学科修订人:赵嘉钰专项训练·文化常识3

D.从子,侄儿。古时统指血缘隔得更远的子侄辈,后来人们将亲兄弟之子称为“从子”。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太宗就是“杯酒释兵权”的赵匡胤,他建立北宋王朝,建都河南开封。后来的南宋王朝被迫建都临安,也就是今天的南京。B.草书、隶书是汉字的书法字体。汉字的书法字体一般分为行书、草书、隶书、篆书和楷书五个大类。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C.御史,秦以前指史官,明清指主管纠察的官吏,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D.《诗经》的六义有“赋、比、兴、风、雅、颂”,“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法:从汉朝开始设立的察举人才的科目之一,意为“明习法令,足以决疑”,唐宋科举考试也设有明法科。B.县尉:与县丞一样,从秦汉开始均为县令、县长的助手。县丞主管文书、仓库等,县尉主管地方治安。之后一直沿用,到明代以典史取代县尉。C.江东:长江在芜湖、南京之间是西南、东北走向,古代习惯上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也指三国时吴国孙权所统治的全部地区。D.先帝:当朝皇帝之前已经去世的历代皇帝,有时也指前朝皇帝。答案精析

1.B2.D3.A4.D5.A6.A7.A8.D[乡贡进士应是“未能及第者”。][“辎从”在文中指车马。][“出”一般是指官员离开京城外调。][“古人一般把自家比较好的饭菜说成藜藿,自谦的说法”错误,“藜藿”指粗劣的饭菜。][洗马即先马,即在马前做先导,没有“管理宫廷马匹”的职责。][贡试(会试)中选者才能参加殿试考试。][宋太祖是赵匡胤,临安是今天的杭州。][先帝,远古帝王,尊称已故的君主;不能指前朝没有过世的皇帝。]徐州市第一中学学案语文学科修订人:赵嘉钰专项训练·文化常识4

基础专项练3

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文化常识

A.免胄,古代将士的行礼方式。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B.车裂,古代的一种酷刑,用五辆车把人体撕裂致死,俗称“五马分尸”。C.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是我国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对月相的观测为主要依据,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D.伯乐,相传为春秋时秦国人,名孙阳,以善相马著称,现在引申为善于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除”有任命官职的意思,例如“除臣洗马”;“除”在文言文中与“迁”“拜”“授”等意思相同。B.“疏”是古代臣下向皇帝条陈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也称“奏疏”或“奏议”。C.“刑部”为六部之一,是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其主官称为刑部尚书。D.“庐居”也称“庐墓”,指古人于父母或师长死后,在其墓旁搭盖小屋居住服丧的行为。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劾,官吏代表国家控告犯罪,负有纠举犯罪责任的官吏主动纠举犯罪,形成案件;也指列举罪状,加以弹劾。B.岁贡生,明清时每年或二三年从各府、州、县学中选送生员升入国子监就读,称为岁贡;如此录用的读书人便是“岁贡生”。C.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故称“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也可泛指官吏。D.乞休,指的是中国古代官员基于某种原因向朝廷主动请求暂时停职休整的一种行为,与“挂冠”“致仕”相同。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助教,古代学官名,晋咸宁时设置,协助国子祭酒、博士教授生徒。B.《孝经》,儒家十三经之一,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C.宗庙,指古代帝王、诸侯以及大臣们祭祀祖宗的庙宇;也代称朝廷和国家政权。D.大吕,古代乐律名。古乐分十二律,阴阳各六,六阴皆称吕,其四为大吕。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庶妻,正妻之外的姬妾。嫡庶制度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核心内容,“嫡”指正妻及其所生子女,“庶”指姬妾及其所生子女。B.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古代常在“迁”字之前或之后加一字予以区分,如降职称“左迁”。C.古代封建王朝以年号纪年,一个皇帝只能用一个年号。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太宗皇帝。徐州市第一中学学案语文学科修订人:赵嘉钰专项训练·文化常识5

D.吏部尚书,中国古代官名,吏部的最高长官。吏部掌管对全国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札记”,也作“劄记”。一种笔记文体。内容或为读书心得,或为校刊、考证文字,等等。B.宫正,古代官名。明朝女官中设有此官职,主管纠察宫闱、戒令谪罪之事,大事则奏闻。C.纳谏,指天子、诸侯等听取臣下意见;也指向君主进谏,即臣子对君主的劝告建议方式。D.“祭酒”是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孟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晦朔,晦是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朔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B.五礼指古代的五种礼制。以祭祀之事为吉礼,以丧葬之事为凶礼,以军旅之事为军礼,以宾客之事为宾礼,以冠婚之事为嘉礼。C.《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与《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合称“五经”。D.三公指国君手下负责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可泛指国家重臣。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国,三国时期孙权建立的割据政权,史学界称之为孙吴。由于与曹魏、蜀汉呈鼎立之势,所统治地区又居于三国之东,故亦称东吴。B.太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吏。C.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D.孝廉,三公九卿之一,是掌管宗庙祭祀和供奉其祖宗牌位之事的官职,属正三品。答案精析

1.C2.A3.D4.C5.C6.D7.A8.D[“以对月相的观测为主要依据”错,应是“以对太阳的观测为主要依据”。][“迁”是官职变动,与“除”意思不同。][“乞休”并非指“暂时停职休整”,而是指自请辞去官职。][“宗庙”指古代帝王和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没有大臣们。][一个皇帝可以改用多个年号;“太宗”不是年号。][“孟子”应为“荀子”。][“晦”指的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而“朔”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徐州市第一中学学案语文学科修订人:赵嘉钰专项训练·文化常识6

基础专项练4

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文化常识

A.“学田”指古时朝廷或地方政府拨给学校的公田,是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经济支柱。B.“驸马”是我国古代对皇帝及皇亲国戚的女婿的称呼,又可称为帝婿、主婿、国婿等。C.“教授”指古时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学官,是讲解经义、掌管学校课试的文职官员。D.“榷茶”指政府对茶叶所实施的课税、管制等措施,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茶叶专卖制度。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建号即建立名号,指自立或受封为侯王后改变纪年的年号,如同光、开运、广顺。B.阙是宫门外两边连接宫门的楼台,因为两阙之间有空缺而得名,也可借指朝廷。C.“义仓”是旧时储粮备荒的一种社会习俗。是由国家组织、以赈灾自助为目的的民间储备。D.赠是朝廷的一种封典,指给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以示荣耀或朝廷恩宠。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这些说明中国古代对鬼神的信仰比较普遍。B.大计,古代官吏每三年考核一次称为大计。这种制度始于周代,到明朝成为定制。明朝考察内外官员,分为京察、外察。C.孝悌忠信,儒家八德中的内容。儒家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儒家倡导的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D.丧去,古代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也叫丁忧。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子、府史杂流等同为国家取士的科目。B.连署,指为证明已签署的文件的可靠性而由其他人连同的签字。“连署”还有一个意思是“同一官署”。C.青宫,太子居于东宫,东方属木,于色为青,故称太子所居为青宫。“青宫”与“东宫”一样可以借指太子。D.赠,仅仅是指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进行追封爵位官职的制度。这既是对死者的尊敬,也能光耀死者门楣。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制策,皇帝有事书之于策以问臣下,称为“制策”。后为科举考试所采用,与进士、明经、词科、任)A.报赛,古时农事完毕后举行谢神的祭祀。“报”是祭祀意,用以答谢神的恩德。古代祭祀酬神为“赛”。A.初元,我国封建时期皇帝即位之初,惯例要改元纪年,改元的第一年称元年,也称“初元”。B.金,中国历史上女真族建立的政权,曾先后灭掉辽和北宋,与南宋长期对峙。C.中原,又称中土、中州、华夏,广义上指以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上指今天的河南省。D.太上皇,中国历史上给予退位皇帝或当朝皇帝在世和不在世父亲的头衔。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参乘”亦作“骖乘”,是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中的“斥候”是古代军队中的侦察兵;“稽首”是古代的一种跪拜礼,为九拜之一。徐州市第一中学学案语文学科修订人:赵嘉钰专项训练·文化常识7

B.“正襟危坐”是整理好衣襟,严肃、恭敬或拘谨地、端正地坐着,而“坐”则是席地而坐,双膝着地,以臀部着足跟;“因跪请秦王”“府吏长跪告”中的“跪”是古代的一种坐礼,需伸直腰股,以示庄敬。C.“倚柱而笑,箕踞以骂”中的“箕踞”是一种极其愤怒的姿态,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燕王拜送于庭”中的“拜”是一种表示敬意的礼节;“再拜献大王足下”中的“再拜”是拜两次,一种隆重的礼节。D.“高渐离击筑”“十五弹箜篌”“请奉盆缶秦王”“今以钟磬置水中”“鼓瑟吹笙”“千载琵琶作胡语”“客有吹洞箫者”“客驰下,吹筚篥数声”“羌笛何须怨杨柳”中的“筑”“箜篌”“盆缶”“钟磬”“瑟”“笙”“琵琶”“箫”“筚篥”均是古代乐器。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葛织品做成的布衣,也叫“褐”。B.“顿首”指古时一种拜礼,俗称叩头;只用于下对上的敬礼,也常用于书信起头或末尾。C.“卒”是古代称大夫的死,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古代诸侯王死叫“薨”,古代其他人的死亡均称为“死”。D.“从事”,官名。汉制,州刺史的辅佐官吏如别驾、主簿、功曹等均称从事史。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都自辟僚属,多称“从事”。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解褐”指脱去粗布衣服,换上官服,入仕做官。上古时期所谓的“布”是指麻织品或葛织品,用麻A.廷对,指廷试、殿试,是皇帝对会试录取的举人在殿廷上亲发策问的考试。B.福建路,相当于今天的福建省。“路”是地方一级行政单位,在唐代时称作“道”,北宋时废“道”为“路”。C.太牢,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牢,本来是养牲畜的圈,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D.太常寺,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秦时称奉常,汉以后改称太常寺。答案精析

1.B2.A3.C4.D5.D6.C7.C8.A[“驸马”只是对皇帝的女婿的称呼。][把“建号”与“改元”混为一谈。“建号”就是建立名号,指自立或受封为侯王。“改元”是指改[“悌”是兄弟姊妹之间的,就是兄弟友爱,相互帮助。][“赠”还包括对已死官员的父祖(亲属)加封官爵;对已死官员追封爵位官职,在古代叫赠官,只是[太上皇是给予退位皇帝或当朝皇帝在世父亲的头衔。][“箕踞”这种姿势是表示傲视对方。][“死”就是指古代平民的死亡,而非泛指除帝王、王后、诸侯王之外所有人的死亡,如士的死称[参加殿试的应为会试录取的“贡士”,而非“举人”。举人是对乡试录取者的称谓。举人经会试录变纪年的年号,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赠”的形式之一。]为“不禄”。]取后称作“贡士”,贡士方能参加殿试。]徐州市第一中学学案语文学科修订人:赵嘉钰专项训练·文化常识8

基础专项练5

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文化常识

A.九州是对古代中国的区域划分,包括冀州、扬州、荆州、豫州、青州、兖州等。B.京兆尹,中国古代官名,汉代时是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之一,其职位相当于郡太守,但可参与朝议。C.丞相,职官名,古代辅佐君主治理国家的最高行政官员,多由一人担任,也可由两人或多人共同担任。D.崩,古代用以称帝王或王后的死。古代等级森严,对不同人的死有不同的称法,如称诸侯的死为“卒”,称百姓的死为“死”。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稼穑是我国对农事的总称,多以春耕为穑,秋收为稼,即播种与收获,泛指农业劳动。B.款塞即叩塞门,指外族前来通好或到边界表示归顺,与“觑边”“窥塞”“寇边”相对。C.交趾原指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盘腿而坐的行为,后与“安南”都指越南北部地区。D.学士原指读书人或学者,现指授予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的学位。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辅,古代指三公、四辅,均为天子之佐,借指宰相一类的大臣。B.食邑,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封地(包括劳动者),到元代成为一种赐予宗室和高官的荣誉。C.铨选,唐宋元明清时期朝廷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除最高职官由皇帝亲自任命外,一般都由吏部按照规定选补某种官缺。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封爵的高官的死叫作“薨”。从汉朝开始皇后的死、唐朝以后二品以上的官员的死也都叫“薨”。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封,指臣子上书言事时把奏折用皂囊缄封呈进,以防泄漏。B.正言,职官名,唐朝有左右拾遗,宋初改为左右正言,掌管对皇帝的规谏讽喻。C.奏议,指臣子向朝廷反省自己工作中的重大错误,“奏”意为“陈奏”。D.公车,汉代官署名。为卫尉的下属机构,设公车令,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臣民上书、征召等,都由“公车”受理。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微服”,指改变常服以避人耳目,如“桓公微服而行于民间”。B.“道”,唐代时是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唐代先分天下为十道,后又分为十五道。C.“流涕”,指流泪。古代的“涕”一般指眼泪,而“泗”指鼻涕。D.“五常”,也叫“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经,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易经》《论语》的合称。徐州市第一中学学案语文学科修订人:赵嘉钰专项训练·文化常识9

B.编户,指编入户籍的平民。官府把民户的详细信息登记在册,并据此征收赋税和摊派徭役。C.商贾,泛指做买卖的人,行走贩卖货物谓之商,住着出售货物谓之贾。D.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分春秋两次,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以“六艺”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B.在古代官职任免升降术语中,“谪”是指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除”是指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C.在古代地理术语中,“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两都”在汉代指长安、洛阳,又叫“两京”。D.“中国”在古代文献中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大致范围是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淮河以西,嘉峪关以东的地区。答案精析

1.D2.A3.D4.C5.D6.A7.B[“称诸侯的死为‘卒’”错,古代称诸侯的死为“薨”。][应是“春耕为稼,秋收为穑”。][从汉朝到清朝,皇后的死都叫“崩”。死后追封的不算,被废的也不算。][“奏议”指臣子因事向君王陈奏,并条列其是非。][“师生”错,在“五常”中没有师生关系,应改为“朋友”。][五经,是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贬”是指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除”指拜官授职。]徐州市第一中学学案语文学科修订人:赵嘉钰专项训练·文化常识10

基础专项练6

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文化常识

A.“牛酒”指牛和酒,古代用作馈赠、犒劳、祭祀的物品。B.“朝贡”古时谓藩属国或外国的使臣朝见君主,敬献礼物。C.“檄”即檄文,古代朝廷或民间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D.“觐”指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天子,后用来泛指朝见天子。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经,一般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儒家经典。B.丁内艰,“丁艰”指遭逢父母丧事,旧称遭父丧为“丁内艰”,遭母丧为“丁外艰”。C.正旦,即农历正月初一,古时这天朝廷会举行百官朝贺天子的礼仪活动。D.枢密院,官署名,主管军国机务、兵防等,至宋代与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并称为“二府”。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幕府是将帅在外临时设置作为府署的营帐,后泛指军政大吏的官署。也借指将帅。B.学士是官职名。在唐代,翰林学士本为文学侍从之臣,因接近皇帝,往往参与机要。C.户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长官为户部侍郎。D.寰内本指京都周围千里之内的地方,后引申为国家全境,即天下。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夏,党项族在我国西北地区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宋朝为夏国,因为在中原西部,故又被称为西夏。B.路,宋元时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是直辖于中央的最高行政区划,高于府、州等,相当于明清时期的省。C.谥,即谥号。古时帝王、诸侯、贵族、大臣等死后,为赞颂其生平事迹给予的称号,如欧阳修死后被谥为“文忠”。D.婚姻,意为儿女亲家,女方的父亲为婚,男方的父亲为姻。在《鸿门宴》中就提到,项伯和刘邦曾“约为婚姻”。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是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B.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宋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C.“羹”即肉汁。有两种:一种是纯肉汁,供食饮;另一种是肉羹,制成五味调和的浓肉汤,后泛指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在古代,肉是“肉食者”才能吃到的,贫苦百姓只能用白水煮菜为羹,这就是所谓的菜羹。D.我国古代家具主要有席、床、屏风、镜台、桌、椅、柜等。席子,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具,最早由树叶编织而成,后来大都由芦苇、竹篾编成。古人常“席地而坐”,足见席子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徐州市第一中学学案语文学科修订人:赵嘉钰专项训练·文化常识11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漕运,水道运输,唐宋以来,指东南各地经水路运粮食往京师或指定的公仓。B.歃血,古人盟会时杀牲滴血敬天地,以示信守誓言的诚意行为。C.鸿胪寺,古代官署名,主官为鸿胪寺卿,掌管朝会、宾客、礼仪等。D.闰月,农历中逢闰年加的一个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称为“闰某月”。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及第,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B.“行营”又叫“移营”,指行军打仗时的军营,旧时主要是指统帅出征时办公的营帐或房屋。C.庶吉士,明、清两代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中有潜质者担任。D.太师,官名,秦置,是辅弼国君的大臣,多为大官的加衔,并无实际的职权。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子宾客,古代官职名,从唐代始置,为太子东宫属官,掌管侍从规谏等。B.进士,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是对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的称呼,凡应试者亦谓之举进士。C.侍郎,古代官名,宋朝时在中央设吏、户、礼、工、刑、兵六部,侍郎是各部的副部长。D.权,指暂代官职。在文言文中表示代理官职的词还有假、摄、领、署等。答案精析

1.C2.B3.C4.C5.B6.B7.D8.D[檄文在古代是一种官方文书,而不是民间文书。][“丁内艰”指遭遇母亲去世,“丁外艰”指子遭父丧或承重孙遭祖父之丧。][户部长官为户部尚书。][“赞颂”一词表述片面,谥号有褒有贬。][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歃血,是指古代举行盟会时,微饮牲血,或含于口中,或涂于口旁,以示信守誓言的诚意行为。][应为“西周置”。][在文言文中,“领”是兼任(较低职务)的意思。]徐州市第一中学学案语文学科修订人:赵嘉钰专项训练·文化常识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