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国有企业构建“大监督”体系
2024-01-18
来源:好走旅游网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Modem Accounting 浅议国有企业构建“大监督"体系 经玉梅 (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 200052) 【摘要】国有企业长效稳定发展离不开监督,而作为主要监督力量的企业内部各监督部门则由于种种原因, 总显得监督力量不足,难以确保监督效果,所以需要整合监督资源,形成监督合力。 【关键词】国有企业大监督体系 标,并且通过并购或其他形式不断扩大企业规模,而伴随 企业规模的扩大,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 的战略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财务风险和法律风险等 企业的稳定发展离不开监督。虽然企业有国家相关 监督机关的外部监督,而作为企业监督的基本力量,企业 内部的各种监督力量在企业发展中通过监督更能起到事 前防范的作用,更能避免企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而如何 让企业各监督部门更加全面地行使监督权力,形成有效的 各种因素引起的风险也会加大,而企业的发展同时也需要 有一个健康稳定的内外廉政环境,所以做好企业内部自身的 监督就显得尤其重要了。而庞大的企业规模、复杂的经营 业务、广大的经营市场,光靠一两个部门、几个人员的监 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足够的监督履盖面和监督频率才 监督机制。在目前现代企业管理中,构建“大监督”体系 成为一个探索的方向,有些企业,如南京晨光集团有限责 任公司就已经开展了这方面的探索。 原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曾指出,“要充分发挥监事会、 能实施有效的监督,这些都使得构建大监督体系显得必要。 财务、审计、纪检监察等监督机构的作用,整合监督资源, 形成监督合力,提高监督效果”。笔者认为,企业构建“大 监督”体系,就是要充分发挥企业纪检、监察、内部审计、 风险管理、财务、资产运营、人事、办公室、党委、工会 等各监督部门和业务部门的职能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共 享监督信息和成果,降低监督成本,提高监督效率,有效 防范各类风险和案件,为企业安全、高效运行提供坚实保 障,以保证企业稳定有序的良性运转。 一3.构建“大监督”体系是整合和加强企业内部监督 力量的需要。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应该是一个很宽泛的 概念,而很多企业主要以内部审计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的 监督为主,其他部门的监督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而 监督工作面广量大,专职监督人员相对不足的矛盾,使企 业的监督力度跟不上企业的发展节奏,很多监督往往也只 能停留在事后监督层面。企业内部虽然各职能部门的功 能、业务程序和侧重点不同,但监督对象和目标是相同的, 、为什么要构建“大监督”体系 都是要推动企业更好发展,所以需要充分发挥企业各种监 督力量的作用,整合企业内部的各种监督资源,形成协同 监督的工作机制,实施全方位动态实时监控,构建企业的 “大监督”体系。 4.构建“大监督”体系是提高监督质量提升监督效 1.构建“大监督”体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监 督是现代管理的一条重要原则,没有监督就谈不上现代管 理与科学管理;监督又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在现 代社会里,人人都要接受监督,不允许有任何至高无上不 受监督的组织与个人,不允许有任何至高无上不受监督的 权力,作为社会一分子的企业更是离不开监督,并且需要 接受各种形式的监督,既包括国际的、行业的、社会的, 也包括国资委、工商、税务、行业主管等国家监督机关的 能的需要。由于企业可能存在领导重发展轻监督,使监督 部门工作开展困难;监督部门职责分工不同,工作条块分 割,部门互相不联系不协调,导致监督资源使用分散,工 作内容重复;监督人员只熟悉自己的业务,或者自身业务 外部监督,更包括企业内部自身的监督,这些监督都可以 是“大监督”体系的一部分。未来的社会是一个高度协同 素质和工作能力有限,导致监督面狭窄,监督结果权威性 差,监督手段落后、监督资源缺乏、监督制度不完整等等, 而企业存在的这些情况,都可能导致企业有监督部门但是 起不到监督的效果,或者监督质量差、监督效能低。通过 的社会,社会上很多研究成果认为,后危机时期管理工作 突出的特点是提升协同效应,而“大监督”体系的构建正 是符合这一发展规律的。 2.构建“大监督”体系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 许多大型国有企业都以进入世界五百强作为企业发展的目 监督资源的整合,各监督部门可以形成互补效应,在对原 有监督制度进行查漏补缺,加强监督力量,改进薄弱环节、 共享监督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监督的合力,提升监督效能。 ■ 新会计2011.7 Modem Accounting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二、如何构建企业“大监督”体系 效,并可使企业取得良好的管理效益、经济效益、廉洁效 益。通过整合企业的监督资源,可以压缩审计管理链条, 集中审计力量,有效提升审计监督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促 1.搭建组织管理监督的平台。构建“大监督”体系, 首先需要有一个监督的平台,也就是需要成立一个“大监督” 工作协调组织,负责“大监督”体系的工作目标的确定、内 容安排、工作协同,协调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 听取各部门参与“大监督”工作的情况汇报,定期对企业 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风险防范、领导经济责任审计、效能 监察、党风廉政建设等工作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有针 对性的指导意见,督促各部门建立健全内控制度,防控各 类风险。 2.建立统一的监督制度体系。“大监督”体系的运行 使企业内部审计与纪委、监察、财务以及监事会的协调联 动机制,做到资源和信息共享,可以最大限度发挥企业内 部监督部门的作用。 企业在日常运行过程中,通过形成预警式的“大监 督”,实现由“检查型”监督向“管理型”监督转变,“处 罚型”监督向“服务型”监督转变,过去单纯查处问题的 事后检查转变成为规范管理的全程监控。企业可以将“大 监督”体系贯穿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使监 督工作渗透到生产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进一步提高监 是需要一套科学、配套的制度体系做支撑的,在充分考虑 不同监督部门的职责分工及工作程序的基础上,可以通过 建立如“大监督”体系的工作领导、日常运行、定期分析、 协调沟通、监督考核等一系列监督工作的制度、办法,以 及通过建立“大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文件材料传递 制度、监督资源共享制度、监督检查项目报备制度、监督 督的效果和效率,实现监督工作的全方位、全过程和全覆 盖,形成协同合力、齐抓共管局面。 四、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1.“大监督”体系是否就是部门合并问题。由于监督 部门职责的不同,如企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与监事会是分 人员集中调配制度等制度体系,使“大监督”工作在规范、 有序的制度指导下开展,确保形成一种促进、互补的工作 机制,并使各部门的监督工作在“大监督”体系下也同样 接受监督,以真正发挥“大监督”的有效作用。 3.建立严格的监督程序和方法。不同监督部门的工 属于不同性质的两个系统的两个部门,他们监督的对象、 内容与目标尽管有一些重合,但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监督 方向各有侧重,监督角度、目的和内容有所不同。所以“大 监督”体系不能理解为是几个部门的简单合并,也不能片 面理解为必须归属于同一个负责人分管。在“大监督”体 系下,各监督部门和业务部门应该有不同分工,有各自不 作侧重点不同,采用的工作方式也不同,要发挥各部门的 监督作用,必须充分运用各自的工作优势,并将不同的监 同的工作视角、不同的专业领域和不同的运行机制,每个 部门都要遵守自己的专业准则,保持自身的“专业、独立、 督工作方式有机结合,如将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常规 检查与突击检查、全面检查与抽样检查、综合检查与专项 检查相结合,将内部审计的不同审计程序与纪检监察的内 查外调有机结合,将专业的审计监督与工会组织职工进行 民主监督有机结合。同时建立起严格的监督程序,按规定 的程序办事,相互之间形成监督,使各部门自身的监督活 动也处于“大监督”体系的监督之中。 4.充分利用各类外部监督资源。国有企业本身也担 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这一特点使企业更要接受企业外部 各方面的监督,所以企业内部“大监督”体系中的各部门 要积极配合外部的监督机关工作,借助外部的监督力量, 权威”,在此基础上形成监管合力,在监督的同时,确保 监督结论的公正、公平、合理,也使监督做到不重、不漏。 2.构建了“大监督”体系监督能力是否就肯定提高 了的问题。尽管企业内部监督有其优势,但往往还是会存 在独立性不强、权威性不够和内驱力不足、监督人员能力 有限、监督手段落后等问题,整合了资源也不一定就必然 导致监督职能的加强,还需要通过借助外部监管部门的力 量,企业提升监督部门的地位,各监督部门和业务部门之 间的不断磨合,监督人员业务素质提升,才能真正形成企 业监督合力,构建完善的企业“大监督”体系,才能保障 充分利用外部监督的成果,形成内外部监督的另一股合 力,使企业经营行为时刻处于监督之中,以达到防微杜渐 的作用。企业还可以通过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进 行审计、检查,以增强企业内部监督的业务能力,提高监 督结果的权威性。 三、“大监督”体系形成的优势 企业管理精细化,实现企业健康发展。 3.“大监督”体系是否使监督工作都去管或都不管的 问题。如果构建了“大监督”体系,企业整个监督形成的 只是一种合力,是一种资源的共享,并没有打乱原有的工 作体系,各项监督工作在“大监督”领导组织的统一安排 下,各监督部门还是有各自清晰的监督目标、明确的分工, 部门上下级之间也是有明确的工作体系,具体开展工作时 有效整合和充分运用各类监督资源,构建“大监督” 体系,不仅可以整合专业监督力量,提高团结协作能力, 丰富惩防体系建设内容,在促使企业良性运转的同时,也 促进了企业的党风廉政建设,同时还可以提高监督工作成 可以相互提供技术或者人员、信息等方面的共享,并不是 工作的乱套或者是体系的混乱。“大监督”的领导组织需 要做好整体协调安排工作,确保各项工作的有序正常开展。 2011.7新会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