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学理论.[G]. 2013.(24)
中国茶文化
苏 雪
(武警特警学院,北京102211)
摘要:不喝茶还是中国人吗?茶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茶文化更是源远流长。主要了解 中国文化,中华民族具有纯真、自然、朴素、谦和的民族特征,中国茶道正是在这一民族特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茶道中深藏着“和”、“静”、“怡”、“真”的思想。作为炎黄子孙要热爱民族文化,传承中国茶道精神。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茶的起源及分类;茶艺;茶道;茶文化的传播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219-02
一、源远流长的茶文化
现代作家周作人在散文《喝茶》中用淡泊的言语,勾勒出喝茶时的境界,“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瓦屋下、纸窗内,外面的俗尘屏蔽了,偶尔抿一口清茶,半天的闲情逸致,要抵得过十年纷纷扰扰、忙忙碌碌的生活。淡淡的苦味在舌齿间的停留,弥漫出幽幽的清香,可以使人淡忘生存的愁苦。不喝茶还是中国人吗?茶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茶文化更是源远流长。
(一) 茶文化的定义
从两方面理解茶文化的定义,从广义上说,茶文化是人类以茶为载体,进行茶叶生产,这属于物质文化范畴;从狭义来说,茶文化是指人的自然属性和人的精神行为的和谐统一,喝茶使人得到精神享受,这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中国茶叶大辞典》则把“茶文化”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 茶文化的历史
中华茶文化经历了“发乎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的过程。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开始,中国人就懂得喝茶了。
1.秦汉的启蒙
东汉华佗在《食经》中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三国魏代《广雅》中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
2.晋代、南北朝的萌芽
3.茶文化的萌芽随着文人饮茶的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作用。《世说新语》记载:清谈家王濛好饮茶,每有客至,必以茶待客,有士大夫以为苦,每欲往王濛家去便云“今日有水厄”, 把饮茶看成遭受水灾之苦。
3.唐代的形成
唐代陆羽著《茶经》,这是茶文化形成的标志。《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阐述茶的著作,全方位地总结了茶叶、茶饮和茶文化的各种知识,同时将儒、道、佛的思想与中国古典美学融入其中,从而创立茶学知识体系。
4.宋代的兴盛
宋代是历史上饮茶活动最活跃的时期,民间“斗茶”活动 盛行。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的重要手段。
5.明清的普及
明代文震亨编写《长物志》,书中记载文人“焚香伴茗”的情趣,品茶之时,在室内焚上淡雅的清香,沉香与茶香交织在一起,在香烟袅袅之中,烘托出亦真亦幻的朦胧感,顿时使人忘却尘世的喧嚣。
(三)茶文化的内涵
茶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茶区人文环境、茶叶科技、饮茶器具、饮茶习俗、茶道茶艺、茶的书画艺术等文化艺术形式。 二、茶的起源及分类 (一)茶的起源 1.茶音的探源
相传神农氏长着一个像玻璃一样透明的肚皮,凡是吃进肚子里的食物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有一天,他尝到一种树叶,看见叶子所到之处把肠胃清洗得干干净净,于是他把这种植物叫作“擦”,后来人们就把它叫成“茶”。
2.茶字的由来 陆羽在《茶经》记载:“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意思是:“茶”字的结构,有的写成“草”字头,即“茶”;有的 写成“木”字旁,即“梌”;有的“草”、“木”兼从,写作“荼”。陆 羽在《茶经》中选用了
没有歧义的“茶”字。
3.茶的故乡
茶的故乡在中国。陆羽的《茶经》记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茶树生长在我国南方,寿命可达成百上千年之久。
(二)茶叶分类
按茶的颜色分类,茶可分为六大类,即绿茶、黄茶、白 茶、青茶、黑茶和红茶。绿茶主要包括: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等。红茶主要包括:工夫红茶、英德红茶、祁门红茶等。青茶主要包括乌龙茶、武夷岩茶、铁观音等。白茶主要有福鼎政和白毫银针等。黄茶主要包括: 君山银针、广东大叶青、蒙顶黄芽等。黑茶主要包括:普洱茶、六堡茶、饼茶等。
三、优雅恬静的茶艺
据《陶麾梦忆》中记载:明朝人张岱是识茶辨水的高手,有一天张岱慕名拜访茶人闵老,老人外出,他静心等待。老人回来看见张岱,感觉他是一个有心人,将他引至一室,室内“明窗净几,荆溪壶、成宣窑瓷瓯十余种”,此景让张岱大开眼界,张岱闻闵老:“水何水?”“沏茶用的是什么水?”闵老说:“惠泉水。”张岱却说:惠泉距离这里有千里之远,水质已变,不可能还有这么好的味道。闵老感觉今天遇见了知音,于是大谈运水技巧:洗淘泉井,然后在静夜里等候新泉水,运水的瓮里铺满石子,以保证水质,船行全借风力,尽量不人为地晃动船身。通过这则典故,可见古人饮茶时对水质、茶器以及饮茶环境的讲究。
(一)择水 1.古人观水
清水出茶心,古人泡茶用水,主要有山泉水、江河水、 井水、雨雪水。古人对饮茶用水的选择有四个标准:清,清澈是泡茶用水的最基本要求,清水没有颜色,不浑浊,没有可见物和异味。甘,宋代的蔡襄在《茶录》中说:“水泉不甘,能损茶味。”轻,乾隆皇帝通过多年的品茶经验得出结论: “水轻者泡茶为佳。”“活”字说的就是水源要活,水是经常流动的。
2.今人观水
现代人泡茶较多使用经过加工的水,主要用自来水、纯净水、矿泉水泡茶,用自来水来泡茶是最方便的。纯净水中不含有其他成分,能够最佳地体现茶的香气和滋味,因而是泡茶的理想用水。矿泉水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也是泡茶的理想用
水。
(二)识器
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茶与器的搭配更是一门学问。主要茶器有陶土茶具、瓷器茶具、玉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竹木茶具。在《红楼梦》妙玉烹茶一段中,妙玉随 后另拿出两只杯来。妙玉斟了一盉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宝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们家里未必找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有了上好的茶叶和水,还需有上好的茶器,方为品茶之佳选。
(三) 茶艺
“茶艺”一词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台湾,主要是指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术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
在茶艺过程中处处有美的体现,泡茶者的容貌、姿态要有美的感觉,沏泡者的表情要传神,泡茶者的心灵更要美,心灵美的人方能泡出一壶好茶。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饮茶已和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文化信仰深深契合在一起。
四、淡泊宁静的茶道
据陆羽《茶经》记载泡茶用的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燃烧的木炭从“火”;风炉上煮的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的理念是中国茶道的哲学基础。
(一) 中国茶道的思想核心
中国茶道的“和”是由《周易》中的“保合大和”的观点演化而来的。“保合大和”指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两种要素构成,阴阳调和才是善利万物的人间之道。历代茶人把 “和”作为一种胸襟、一种境界,在茶道中感悟“和”的真谛。
在儒家看来和是“度”、“恰到好处”,在泡茶时,表现为 “酸甜苦涩”调和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时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礼;在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
(二) 中国茶道的修习之道
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之道。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据《五灯会元》记载,一客人向南隐问禅,南隐以茶相待。他将茶水倒入杯中,茶满了仍继续倒
⋯⋯客人说:“大师,茶杯已经满了,不要再倒了。”南隐说:“你的心就像这只茶杯一样,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想法,你不把自己的杯子空掉,我如何对你说禅呢?”可见盛满水的杯中不可能再装入茶水,一个人的心如果不能静下来,就很难接受他人的观点。要想求得真知灼见,必须先把自己的心静下来。
静是中国茶道的必由之径,茶人的心虚至静,能像镜子一样反映出天地万物。郑板桥认为,“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子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这是空灵虚静心的最好范例。饮茶者的心灵在虚静中显得空明,精神在虚静中净化、升华,人将在虚静中与自然融涵玄会,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三) 中国茶道的人心享受
茶事活动的美妙情境会撩动茶人的情感,加深茶人对茶道之美的感悟,使茶人获得“心旷神怡”的心灵感受。“怡神悦志”是指茶人在参与茶事活动时,可以品出茶的物外高意,悟出道的玄机妙理。
(四) 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中国茶道所追求的“真”有四重含义:物之真、情之真、性之真、道之真。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环境是真山、真水,字画是名家的真迹;茶器是真竹、真木、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境要真闲。茶事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在茶事活动中以淡泊的胸襟、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闲适的心态将自己的感性融人大自然中,去追求对 “道”的真切体悟,从而达到品味人生的目的。
五、茶文化的传播
(一)古代边疆茶文化的传播
五代十国,刀光剑影;金强宋弱,分裂、战乱笼罩着中华大地。但茶马古道逐渐延伸,茶马互市逐渐兴盛。漫长的 700多年里,大量的茶和茶具输向中亚、印度、阿拉伯,通过丝绸之路上的骆驼将茶叶带向了西方。
(二)走向世界的茶文化
中华茶文化东传入日本和朝鲜,结出了日本茶道、韩国茶礼两大丰硕成果。之外,茶文化传播到英、法、德等欧 洲国家。开始在欧洲大陆盛行,喝下午茶已经成为英国人的感官享受。
在钢筋水泥的都市丛林中,唯有茶是最沁人心脾的一抹幽淡,从品到悟的过程是一份宁静,一种境界,这种境界虽在一杯茶中,品出的却是人生的味道。人
生如茶,第一杯苦若生命,第二杯甜似爱情,第三杯淡若微风。人生在世少一分名利,多一分淡泊,这样的生活才悠然。 参考文献:
[1]刘晓芬,万华中.千年茶文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2]李佳.茶经漫话[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9. [3]陈书谦.中国茶道[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姚 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