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五至八单元教材分析
青神县学道街小学:龚霞
开学初,从邵主任处接受这个任务,诚惶诚恐。虽然从上学年就知道要换教材,但一开学一拿到新教材,没有教师用书也没有练习册,就一本裸书,还是有点无所适从的感觉。因此对于这次的教材解读,只是我不太成熟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大家且听且看,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今天的我的解读分为四个板块:一、教材的基本结构;二、教材的主要特点;三、5—8单元的教材解读;四、阅读作文的建议。
第一部分: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 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轻叩小说的大门,围绕中心意思写作,珍爱我们的家园,艺术的魅力,初识鲁迅。
本册教材共有课文27篇,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9篇。这八组教材的编排体例与高年段前三册一致,每组由 “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五部分组成。课例包括2-4篇课文。每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个别略读课文后也有思考题。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 “阅读链接”和“资料袋”,全册安排“阅读链接”4次,分别在2课《丁香结》、4课《花之歌》、8课《灯光》、25课《好的故事》;安排“资料袋”3次,分别在5课《七律.长征》、13课《穷人》、21课《文言文二则》。“口语交际”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在全册共安排了四次,分别安排在第二、第四、第六、第七单元,主题分别是演讲、请你支持我、意见不同怎么办、聊聊书法;
“习作”是每单元都有安排,主题分别是:变形记、多彩的活动、笔尖流出的故事、围绕中心意思写、学写倡议书、我的拿手好戏、有你,真好;除了这8次专项习作外,课文还安排了两次小练笔,分别安排在13课《穷人》和24课《少年闰土》的后面。全册共安排“语文园地”七次,“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书写提示”“快乐读书吧”穿插安排,其中,“书写
1
提示”在第二和第八单元各一次,“快乐读书吧”在第四单元安排了一次。 本套教材学习到五年级下册,学生累计认字3000个,提前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前三学段识字量。故从本册教材开始不再安排识字任务。本册要求会写180个字。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教材后附生字表。
第二部分:教材的主要特点
教师用书上对本册教材的特点概括为(一)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二)加强整合,使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三)加强导学功能,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 “口语交际·习作” 的编排,加强指导,明确要求;(五)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其实除了这些,本册教材还兼具以下特点:
(一)选文精美。 入选中外诸多名家的作品:老舍、范锡林、谈歌、鲁迅、梁衡…… 列夫·托尔斯泰 、周晔; 不少课文“文学味儿”浓:《草原》《竹节人》《桥》《穷人》《青山不老》…… 文体多样化:诗歌、小说、散文、科学小品,就诗歌说,有古体诗、律诗、词、曲以及现代诗中的自由诗、十四行诗,还有儿童写的诗等。
(二)、精心组织专题 1.具有“双专题”特征,即从内容和语文读写点两方面去考虑专题,如第三和第五单元,前者是一个阅读策略单元,后者是一个习作单元。2、组元的角度多样。如“走进鲁迅”。3、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如,“感受自然”“轻叩小说的大门”。4、关注儿童与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外部生活和内心诉求。各个专题的读写点、训练点也不一样。
(三)各个专题加强整合,导学有方。每个专题都自成系统: 导语→ 精读课文﹙思考与练习﹚→略读课文﹙连接语﹚ →口语交际·习作 →语文园地 1.导语:激发兴趣,提示、布置单元学习内容
2.课后题和连接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并注意突出单元学习重点 3.口语交际·习作:结合单元知识积累,注重由读到写的迁移 4.语文园地:归纳、梳理,适当拓展,引向课外交流平台:课外书屋:引导学生在课外“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体现由单篇课文到整本书的拓展阅读。
第四、本册教材资源丰富前面已经提到过的1.资料袋; 2.阅读链接; 3.“快乐读书吧” 引导读书; 4.插图;最值得一提的是 5.“日积月累”内容
2
的丰富性: (1)情景相生(形式:古诗《过故人庄》)(2)热爱祖国〔形式:名人名言〕 (3)自然风光(形 式:古诗《春日》) (4)思念家乡〔形式:古诗《回乡偶书》〕 (6)五诀〔形 式:五行 五谷 五音 五彩〕 (7)艺术的魅力〔形式:成语〕 (8)鲁迅名言〔形式:鲁迅语录〕
第三部分、5—8单元的教材解读
第五单元:围绕中心意思写作学习写作方法 这个单元包含两篇文章《夏天里的成长》《盼》。
第15课《夏天里的成长》是一篇散文,文笔清新朴实,处处彰显着生命的蓬勃。作者用简洁朴素、清新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夏天里万物都在生长的自然现象。开篇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中心句引领全文,结尾点明中心,收束全文。启迪我们:人要把握时间,尽量地用力地长。
第16课《盼》是当代著名作家铁凝的一篇文章,写了妈妈送给“我”一件新雨衣,为了能穿新雨衣,“我”急切盼望下雨,经过“漫长”等待,终于得偿所愿。课文通过细致的心理描写,刻画了少年儿童的天真可爱,充满了童真童趣。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还要注意学习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表达中心意思。
第六单元:珍爱我们的家园,环保旋律
包含《古诗三首》《只有一个地球》《三黑和土地》《青山不老》几篇文章。 编排本组教材的目的: 一是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二是引导学生注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运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是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第17课《古诗三首 》中,《 浪淘沙 》 这首绝句作者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了作者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 江南春 》 一诗作者运用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又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书湖阴先生壁》 一诗作者暗用“护田”与“排阔”两个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诗人运用了对偶、拟人、借代的修辞手法,把山水描写得有情有趣。
第18课《只有一个地球》一文运用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科学地介绍了地球的多方面知识,有力地说明了“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同时,课
3
文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现了科学小品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第19课《三黑和土地》一诗描绘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重获宝贵土地的情形,表现了农民得到土地之后的极度欢喜和无边的幸福感。
第20课《青山不老》一文语言简练、生动,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叶茂、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展示的还有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也从侧面表明了老农的勇敢和所创造的巨大生态价值。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这个单元除了这些,我再来谈谈我的古诗教学。古诗教学从四年级开始我就让告诉学习古诗的三个步骤:一、知诗人,解题意;二、释诗句,明诗意;三、多诵读,悟诗情。这三个步骤简单明了,易于操作。许多古诗的创作与作者的身份以及历史背景有相当关联,而很多古诗的题目便是内容的眼,如本册教材中的《夜行黄沙道中》《江南春》都是这样。我们通过第一个步骤就解决了写作背景,理解题目,然后紧扣题目让学生猜想内容,在猜想的过程中了解诗人写作的内容,自然进入第二个步骤。第二个步骤的从理解重点字词出发到整句的意思,让学生大胆猜测,连句成篇,教师适时点拨,对于意思解决就不是难题。至于第三点,中国古代诗歌形象,往往是借助客观物像,如花、草、山、河等表现主观感情,所以让孩子们多诵读,透过这些事物的表象,体会内蕴的情感。教学诗歌用这三个步骤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孩子们只要遇到诗歌教学,他们在课前的预习目的很明确,带着目的性的去完成预习任务,第二天的课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七单元:艺术的魅力,穿越时空,跨越国界 包含《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文章。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一是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 三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四是多渠道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艺术。
第21课《 文言文二则》中,《伯牙鼓琴》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荡气回肠、耐人寻味,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书戴篙画牛》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篇散文,用简单的手法叙述了一件事情,并讽刺了凭空想象的外行人。
第22课《月光曲》一文思想性强、意境隽永、文质兼美。文章抓住贝多芬、
4
穷兄妹这些人物的外在形象,揭示他们的心灵美,使我们感受到他们高尚的人格魅力。
第23课《京剧趣谈》一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京剧的一些相关知识,让我们初步了解到了京剧的艺术特色,感受到了京剧作为中国国粹的魅力,懂得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同时还要学会把感受、看法写出来。
第八单元:初识鲁迅、走近鲁迅、亲近鲁迅
本组包含《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四篇文章。
本组课文在编排上煞费苦心1、从鲁迅的文学作品中认识鲁迅—— (安排了鲁迅先生的作品——《少年闰土》); 2、从亲人与普通读者的回忆中认识鲁迅—— (侄女对伯父的真情回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以及鲁迅先生关自己创作的《好的故事》,阅读链接冯雪峰、李何林的文章等)3、从歌颂鲁迅的文学作品中认识鲁迅—— (臧克家的《有的人》,对鲁迅的总结和评价。) 本组课文的学习可以进行单元整合: 一、
通过单元导读,初识鲁迅
初识鲁迅初识鲁迅 (摘录教材中描写鲁迅的句子) 他人眼中的鲁迅 (摘录教材中对鲁迅评价的话语) 我眼中的鲁迅 (自学本单元后对鲁迅的评价) 我的质疑 (自学本单元所遇到的问题) 我的探究 (列出我还想了解鲁迅的哪些内容) 开展综合实践,走进鲁迅
活动内容 鲁迅的一生 纵观鲁迅一生,明白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影片欣赏 观看《鲁迅》(纪念鲁迅诞辰
二、 活动主题 活动准备 师生参与 老师准备 时间安排 单元导读后 穿插在整组汇报方式 交流 写观后感 5
鲁迅名言 走近鲁迅读书周 我眼中的鲁迅 《有的人》教诵读课 完 阅读关于鲁迅的书籍和作品老师推荐 贯穿整组教读书会、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学 后感、手抄野先生、》《故乡》、《阿Q正传》报 《孔乙己》《药》 通过搜集鲁迅文学、版画等方学生准备 在整组课文手抄报、幻面的成就,全面了解鲁迅 教学之后 灯片、总结 100周年)、《鲁迅之路》、《祝福》、《啊Q正传》等影片 搜集鲁迅名言 教学中 师生 三、文本感悟,亲近鲁迅 1.
学习外貌描写的方法,体会人物性格品质
《少年闰土》的片段: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摸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片段: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 “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他嚼着东西,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2.联系背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少年闰土》: 他们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天空。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这样的一组教学后水到渠成得出鲁迅是可亲、可敬、可爱的人,是我们的精神导师,是我们的朋友,让孩子们不错过与这位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文学家、思想家精神对话的时机。
第四部分、阅读作文的建议。
一、阅读教学
对于本年段的阅读教学,首先应正确把握高年级阅读教学要求和重点 。“ 课标 ” 确定的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目标共有 11 条,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下列 4 个方面。 1 .默读有一定速度,学会浏览。 2 .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 3 .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4 .学会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和说明性文章。
然后深入研读教材,扣本备教。1 .深入研读教材做到三读。 一读,和作
6
者对话,领会文本主旨; 二读,和编者对话,把握教学意图; 三读,和学生对话,预设学习活动。 2 .注意区分不同文体。 3 .重视单元备课。
第三,要遵循阅读教学规律,突破传统的、线性的、封闭的阅读教学模式,构建新型的、块状的、开放的阅读教学模式。阅读教学过程可包括以下几个板块: (1) 读前,营造强烈的阅读期待。 (2) 熟读,自由交流内心感受。 (3) 研读,关注兴趣点与触发点。 (4) 延伸读,拓展阅读视野。
第四,加强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对于这一点首先要做的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概括能力,是高年级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如16.《盼》: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18.《只有一个地球》:默读课文,结合关键句,说说课文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学生在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要给他们提出具体要求:(1)忠于原文。(2)要点齐全。 (3)重点突出。(4)尽量语言简练。然后加强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理清文章脉络。 一般来说,文章的脉络主要是“纵向”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和“横向” ﹙按人或事物的几个方面﹚两大序列。《开国大典》:想想从群众入场到举行游行,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连起来简要说说开国大典的过程。《只有一个地球》:默读课文,跟同学讨论: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作者回忆了鲁迅先生生前的哪几件事,说说第一部分和其他部分的联系。这样课前设计好主线问题,在课堂上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中首先应重视作文的远指导。我认为变传统的“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的思想为“作文教学应融汇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的思想是首要的。 提早动手,做好作文的远指导至关重要。作文教学应贯穿于课内外阅读、课外活动、社会生活、日积月累、观察感悟中,只有在孩子生活中去寻找素材,他们才能言而有物。我记得上学期一次语文课上,一个孩子的兵乓球就掉到桌子下面去了,我让孩子把球捡起来代表正义消灭不听话的球,然后让孩子们写小随笔,20分钟不到的时间,孩子们文思泉涌,写出了不少精彩的语段。后来在不同的半命题作文中孩子们能将这个事情运用其中。
第二、注重读写结合。《课程标准》第2页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学生的作文能力需要在写作实践中形成。在读中学写作,掌握习作技巧,是习作的一个好方法。 读书就像蚕吃桑叶,写作就像蚕吐丝,让蚕不断的吃桑叶,自
7
然它就会吐丝,不给它吃桑叶,它就不能吐出丝! 所以课后的小练笔一定要重视。而且我们还可以适时对 “小练笔”可以随时补充:(举例:《只有一个地球》学写自己要怎样保护地球;学完古诗《江南春》改写古诗,体会江南春天的特点。)
第三、习作教学的转变:在修改评价中指导作文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文不厌改”之说。新课标说:“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1、如何修改作文。简单的说 ⑴自悟自查,学生自改。(2)相互换读,商议修改。(3)选准范例,集体修改。 2、把重习作前的指导变为重习作后的交流和评价
第四、鼓励年轻教师写下水文。这样既可以可以体验个中甘苦,有利于指导作文。又有着示范作用
第五、提倡作文连堂上,不让学生课后写作文。
老师们,不管教科书怎么改变,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解读出来的永不改变的都是那一行字── “一切为了学生!” 让我们静心品读它, 放声朗读它, 细心揣摩它, 大刀阔斧使用它! 期待山花烂漫时, 我们都在丛中笑!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