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农村普惠金融对创新精准扶贫的策略研究

2022-05-17 来源:好走旅游网
J金

INRONGTIANDI

融天地

农村普惠金融对创新精准扶贫的策略研究李家瑞

摘要:目前,精准扶贫是我国的一项重要任务。以普惠金融和精准扶贫的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深入探讨农村精准扶贫后,发现贫困人口基数大、传统扶贫的有效性差、金融服务的基础设施不健全等问题是影响当下扶贫效果的重要原因,针对

“数字”这些问题,通过加强贫困地区金融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规避传统的粗放式扶贫、大力发展金融等措施,可以使得农

高效性。村普惠金融在推动精准扶贫方面更加具有针对性、

关键词:普惠金融;精准扶贫;农村脱贫

进入新时代,我国管理机构开始了全面深化金融领域

:“坚决的改革。*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

”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近年来,我国大力推

农村电商、农村信贷、农村医疗等进农村的脱贫攻坚工程,

逐步健全完善。当下,通过普惠金融的方式来推动脱贫已经成为现代学者们所讨论的热门话题。

一、农村普惠金融推进精准扶贫的相关理论与发展现状(一)农村普惠金融推动精准扶贫的相关理论

从事农农村普惠金融特指为服务于居住在乡村地带,

业活动,拥有农业户口的农民阶层的普惠金融。精准扶贫

环境、文化、素质、收入水平等各种因素指的是根据地区、

的状况,运用常规却又科学并且行之有效的手段对需要扶

从而对真正的贫困对象进行持的贫困对象进行精确识别,

。“尤努斯模式”帮扶、治理、管理的一种脱贫治贫方式又

“尤努斯穷人理念”,其认为农村如果可以从农业生被称为

产的组织特点和农业社区生活的特点出发,结合自身国家乡村特色,发展为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小型信贷银行,不

更能有效地促进农村地区的仅可以有效地带动经济发展,

快速脱贫。

(二)农村普惠金融推动精准扶贫的发展现状《2015年国务院管理机构工作报告》在和中共中央国《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了在第一个一百务院

年时要让我国7000万农村人口脱离贫困,实现生活的富裕充足,提出加快金融科技的改革,推动“数字金融”的快速

坚持精准扶贫,坚持金融扶贫的战略政策。发展,

近年来,在管理机构以及社会各组织的共同努力与建

农村小额信贷和微小金融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便设之下,

民利民的金融体系不断得到完善,通过普惠金融的方式推动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逐步在我国全面展开。国务院在2016年发布《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这一报告指出我国的普惠金融将在本质上定义为具有商业

机会平等、参与平等、普及性的特征,以金融可持续原则、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服务的方式向全社会展开。同时,

也为农村精准脱贫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二、农村普惠金融推动精准扶贫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一)贫困人口的基数大

交通不便造地理位置因素对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

成广大农村地区不能脱贫的重要原因。首先,偏远农村受

对外的联系不密切,无法第一时间内获得最交通的制约,

先进的技术和文化。其次,大量的农村人口由于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缺乏过硬的技术和谋生手段,只能通过外出

大家缺少法治打工或者从事单一种植业维持生计。再次,

意识,真正贫困的居民在自己权利受到侵犯时,不能及时

导致贫困户得不到及地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时帮助的现象也时常存在,这也导致了农村难以实现快速脱贫。

(二)传统粗放扶贫的影响深远

由于我国管理机构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来长期以来,

进行贫困人口的相关数据分析,但是,这样的数据分析具有极强的随机性,这就导致了扶贫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低

低效、低能的问题,扶贫资金发放多却被随意使用,而质、

“贫困居民底数不清”“贫困对象实际过程中又存在着诸如

等问题,以致造成了当下国家的扶贫成了名帮扶不精确”

“形式扶贫”。还有一些地区,正言顺的故意不摘扶贫帽,

只是为了能在国家手里捞取更多资金,有些县城只依靠领取扶贫资金用以脱贫,而从不主动寻找自己能够快速脱贫的出路。

(三)金融服务的基础设施不健全

金融服务的基础设施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础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不足,近年来,人民银行推行了银行卡助农取款业务,但是由于村镇之间、农户用户之

服务点之间的政治、经济状况以及不同业务之间需求间、

的不同,导致了大量的服务点没有发挥出利民金融服务的基本作用。二是金融排斥现象依然存在,其主要有以下两

一是信贷方面的排斥。商业银行一味地追求低风个方面,

基金项目: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项目编号:YCSW2019151。项目名称:传统乡贤文化在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

——以江头村爱莲文化为例。的价值与实现路径研究—

13

险、高效益,从而拒绝或者排斥向农村方向的投资。二是保险方面的排斥。我国的农业保险品种主要针对传统的种植业和畜牧业,而真正可以带来高收益的新型农业项目,却不在国家当前的保险保障范围内。三是小额金融供

农户作为贷款主体,信用等级偏低和信用体系不给不足,

健全等问题十分突出。农村贫困人口贷款后的违约率高、还款意识淡薄,甚至贷款后无力还款的现象也常常存在,制约金融机构资金投放积极性。

三、农村普惠金融对创新精准扶贫路径的策略和建议(一)加强贫困地区金融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起对称性的金融服务供给体系。应该增加并且

增加建立不以盈利为着重建立农村普惠金融的服务机构,

目的具有扶贫性质的互助社数目,目标针对贫困人口的具体需求。还应积极增强扶贫金融发展的财务可持续性。鼓励社会组织依据法律向农村农业提供金融服务,转变发展方式,坚决打击小额贷款的垄断机构与投机者,增强国

尤其是国有银行向农村农业放贷的活力,加强监有企业,

管,抵制金融排斥,加强金融服务对农村的大小供给额,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鼓励广大农民利用业余时间重返学堂、通过教育提升农民的借贷信用以及还款意识,积极为农民寻找开财源之路。

(二)规避粗放式扶贫的后续影响

粗放式扶贫对贫困的真正状况分析不明确,针对性与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的问题。我们应积极指向性不强,

调整创新扶贫的相应措施,将资源、资金、人力、物力等准

“尤努斯模式”的借鉴必不可少,深入研究孟确投入。国外

加拉国的乡村银行模式,允许民间私人小额资本进入金融(上接第12页)零部件供应商,也提供相应的绿色金融发展支持,在传统供应链上实现绿色金融全覆盖。

除了在绿色信贷方面的发展,也要拓宽银行从事绿色

这样有助于金融的业务渠道。注重绿色债券产品的发行,

为绿色产业的发展积累低成本、高质量的资金,为国家推行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四)为绿色金融培养专业化人才现阶段银行业从事绿色信贷业务工作人员多是从传

虽然在信贷业务上经验丰富,但统信贷业务转岗过来的,

对于绿色金融发展战略认识不够,且在绿色信贷业务的开展与管理上缺乏经验。绿色信贷的风险与环境评估紧密相关,以传统的信贷团队来评估业务风险是不够全面的。

随着绿色金融的深入发展,培养专业化的绿色金融方面的人才迫在眉睫。一方面,银行可以求助于社会力量,在业务的开展上聘请相关专业的教授来评估业务的可行性,对业务的发展提供战略性意见,也可以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为银行的金融团队提供咨询帮助。另一方面,银

会计等行内部也要培养选拔多元型人才。在已有的金融、

岗位上,选拔化工、能源和环保等领域的人才来充盈银行现有的金融团队。银行也要定期给职员进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培训,使业务人员可以从战略角度理解认识绿色金融。

大力发展中小型企业的微小金融服务,进行利率的领域,

定价权下放至各个金融机构,建立符合中国市场化改革,

国情,符合农村乡镇企业,符合农村乡镇银行的小额信贷放贷管理办法等,推进农村普惠金融的精准扶贫。

(三)大力发展“数字”金融建立信用档案、健全信用评价体系、完善数字化信用

农村金融创新、农村金融管理系统。设立农村金融服务、

贷款的保险,从国家的角度上,建立健全数字化的农村保险机制与数字化的农村风险防范机制。管理机构各部门积极引导社会各组织、国有银行信用社、农村私人金融服务机构等将其所有的社会资源向着信用良好的农村农业

集体户、私人农村农民企业倾斜。个体户、

参考文献:[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

N].人民日报,2017-10-28(001).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2]国务院.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J].甘肃金融,2016(01):71.

[3]李克强.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李克强总理作《2015年国务院管理机构工作报[R].城市规划通讯,2015(05):1-2+4.告》[4]佚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J].老区建设,2015(23):8-16.定[

作者简介:李家瑞,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桂林。

参考文献:

[1]高璐.引入绿色金融对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研——以兴业银行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究—[2]——以江苏郑文灏.地方绿色金融发展路径研究—

D].南京:南京审计大学,2018.省为例[[3]杜慧荣.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业务对其利润的——基于16家上市商业银行数据分析[D].北京:首影响—

2018年.都经济贸易大学,

[4]J].金崔雅欣.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绿色金融[

2019,04:034.融视线,[5].任佳丽.我国区域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

2018.太原:山西财经大学,

[6]王涛.ZX银行山西分行绿色金融发展战略研D].西安:西北大学,2018.究[[7]2013年至2017年6月国内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

J].政策研究局,2018.贷数据[[8],曾刚,万志宏.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实践[M]经济

2016版.管理出版社,

作者简介:

李婷婷,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安徽合肥。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