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体育专业研究生历年考试练习题

2023-08-11 来源:好走旅游网


体育专业研究生历年考试题

一、填空题(本大题20个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归根到底产生于 。 2.我国古代教学内容中的“五经”是指《诗经》、《书经》、《易经》、《礼记》、《 》。 3.欧洲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骑士七技”指的是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和 。 4.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主要规律是顺序性、 和个别差异性。

5.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

6.教学计划一般包括 、学科顺序、教学时数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等部分。 7.在近代教育史上,重视训练学生的智力而忽视传授知识的理论被称为形式教育论;而把重视知识的有用性但忽视智力培养的理论称为 。

8.赫尔巴特及其学生创立的“五段教学法”是指预备、 、联系、总结和应用。

9.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可以将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 。 10.学生已经达到的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是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所能

达到的水平是学生的 。

1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间接性、简捷性和 。 12.教学方法中讲授法的具体方式有 、讲述法、讲读法以及学校讲演法等。

13.教育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 、道尔顿制和分组教学。

14.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包含哪些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的顺序、

和相互关系。

15.教师劳动的主要特点有 、创造性、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16.班主任工作总结一般分为全面总结和 总结。

17.课外活动的特点有灵活性、开放性、综合性、 和自主性。 18.德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 教育。

19.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 和与学生已有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构成了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20.美育的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 ,培养审美情趣,发展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二、简答题(本大题4个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 21.简述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 22.什么是班级上课制?它有哪些特点?

23.什么是德育原则?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有哪些? 24.良好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三、论述题(本大题2个小题,每题25分,共50分) 25.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试用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互关系的原理解释说明其辩证关系。

26.试述知、情、意、行的相互关系。

一、填空题(本大题20个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1.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学著作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撰写的《 》。 2.教育的两个社会职能是传递生产经验和 ,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3.欧洲奴隶社会时期,曾出现过 和雅典教育两种教育体系。 4.我国古代教学内容中的“四书”指《大学》、《 》、《孟子》、《中庸》。

5.欧洲封建社会教育内容的“七艺”是指文法、修辞、 、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 6.我国近代史上,由政府颁布并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 7.社会环境是人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对人的发展起 作用。

8.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的人身心素质做出规定,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 做出规定。

9.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 及其进程和安排。 10.编排教科书的两种方式是直线式和 。

11.教学中的直观手段一般分为三类,即实物直观、 直观和语言直观。 12.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教学任务而 。

13.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所提出的“五步教学法”包括困难、问题、 、验证和结论。

14.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 、上课、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课后辅导和成绩的考核与评价。

15.教育学中的德育包括培养学生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 。

16.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 之间的矛盾,构成了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17.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理论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和 。 18.教师劳动的主要特点有 、 创造性、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19.美育是指运用艺术美、 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的教育。

20.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一般包括三大类,即群众性活动、个人活动和 。

二、简答题(本大题4个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 21.教育如何适应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22.教师备课应该做哪些工作?

23.什么是教学原则?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的主要教学原则有哪些? 24.良好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三、论述题(本大题2个小题,每题25分,共50分) 25.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试用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互关系的原理解释说明其辩证关系。

26.试述知、情、意、行的相互关系。

一、填空题(本大题20个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1.最早将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教育专著是德国教育家 撰写的《普通教育学》。 2.“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是由 提出的。 3.我国古代教学内容中的“四书”指《大学》、《 》、《孟子》、《中庸》。 4.欧洲封建社会的两种教育体系是 教育和骑士教育。

5.欧洲奴隶社会中的斯巴达教育特别重视对青少年的 。

6.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 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

7.教学工作在学校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 地位。 8.根据教学大纲系统表述学科内容的是 。

9.教学计划一般包括 、 学科顺序、教学时数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等部分。 10.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间接性、简捷性和 。 11.赫尔巴特及其弟子提出的“五段教学法”是指预备、提示、联系、 、应用。 12.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包含哪些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的顺序、 、及其相互关系。

13.我国学校教学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是 。

14.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提出“教学与发展”教学论思想,他认为教学 应当促进学生 的发展。

15.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可以将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 。

16.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 与学生已有的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构成了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17.美育是指运用艺术美、 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的教育。

18.班主任工作总结一般分为全面总结和 总结。

19.教师劳动的主要特点有 、创造性、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20.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内教育的共同之处在于 。

二、简答题(本大题4个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 21.简述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 22.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3.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规律是什么?它在教学过程中是如何表现的? 24.简述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三、论述题(本大题2个小题,每题25分,共50分) 25.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试用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互关系的原理解释说明其辩证关系。

26.试述知、情、意、行的相互关系。

一、填空题(本大题20个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1.《 》一书汇集了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关于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方面的言论。 2.1632年,捷克的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 》,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3.1916年出版了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 》。

4.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出版的《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 )和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

5.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 )。 6.欧洲奴隶社会出现的两种教育体系中,( )的教育特别重视对子女进行体操和军事训练。 7.儒家的经典著作“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 》。

8.教育目的的结构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对人的( )做出规定,其二是对人的社会价值做出规定。

9.1904年,清朝政府颁布了( ),这是中国实行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端。 10.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包括学科设置、( )、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等内容。 11.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编排通常采取( )与圆周式/螺旋式两种。 12.赫尔巴特及其学生的五段教学法包括预备、提示、联系、( )和应用的教学过程。

13.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 )、引导性和简捷性。 14.直观教具种类繁多,一般可分两类,( )和模象直观。

15.( )教学,是指教师通过语言传授和示范操作使学生接受、掌握系统知识与技能的教学。

16.教师的课前准备需要写出三种计划,包括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与( )。 17.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 )和总结性评价。 18.教育学上的德育范围较广,包括培养学生一定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 )。 19.美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 )、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20.( )群体是学生个人乐意把它的目标、标准和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动机、调节自己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群体。

二、简答题(本大题4个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 21.比较古代学校教育与现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区别。

22.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为什么教育在其中起主导作用? 23.简述教育目的论中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24.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三、论述题(本大题2个小题,每题25分,共50分)

25.试述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的相互关系。教学中应如何防止出现两种偏向? 26.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大力发展教育,提高民族素质。试用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相互关系的原理论述教育在提高民族素质中的作用。

首都体育学院200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教育学》试卷

二、简答题(本大题4个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 21.班机上课制的特点

22.德育的过程以及德育的原则?

23.简述教育目的论中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24.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三、论述题(本大题2个小题,每题25分,共50分)

25.论述遗传,环境,教育以及个人主观能动性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 26.论述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教育学历年题库

填空(选择):

1.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2.欧洲封建社会中的教会教育内容包括“三科”、“四学”,其中“三科”是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是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合称“七艺”。

3.教育有两大社会职能,一是传递社会生产经验,传递社会生活经验, 二是促进新生代的成长。

4.教育的直观手段一般分为三类,即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5.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

6.“春风化雨”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陶冶教育法;教师采用小红花、插红旗等方式鼓励学生的德育方法是品德评价法。

7.最早建立在心理学和论理学基础上的教育专著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撰写的《普通教育学》。

8.我国古代教学内容中“四书”指《大学》、《论语》、《孟子》、《中庸》。 9.欧洲奴隶社会曾出现两种教育体系,分别是斯巴达和雅典。

10.赫尔巴特及其弟子提出的“五段教学法”是指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和应用。 11.德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12.教学的几种水平:记忆水平、理解水平、探索水平。

13.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基本形式)、道尔顿制和分组教学制。

14.学生已经达到的、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是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该促进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15.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16.孔子的《论语》和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中都记载着有关教育方面的言论思想。

17.国外最早的教育著作是古代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 18.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是捷克的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并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

19.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教学体系形成的标志。

20.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规定了教学步骤是:明了、联想、系统、方法。这也是他的教学过程理论。

21.实用教育学派(现代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杜威,其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主张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社会、从做中学。

22.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23.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24.把教育看成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或教育的本质。 25.《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其中《五经》包括《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

26.在欧洲封建社会里出现了教会学校和骑士教育两种类型的教育。

27.“骑士七技”指的是: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

28.学校教育区别于社会教育的几点是,学校教育加强了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 29.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30.人的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1.学生身心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其主观能动力。(内因)

32.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3.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补充)狭义的教育是: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也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刊授教育、广播学校和电视学校的教育等。它是根据一定的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

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34.所谓教育的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35.所谓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有:个人本位论,以卢梭为代表;社会本位论,以涂尔干为代表),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36.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

37.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如果问及双重任务,回答: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教育打好基础)。

38.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9.1902年,首次指定了近代学制,即壬寅学制,这个学制还没有来得及实施,到1904年又颁布了kui’mou学制,这是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解放初期我国所用的学制是壬戌学制,即“六三三制”。现代教育学制有:“六三三制”和“五四三制”两种。 40.学校的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41.形式课程论和实质课程论是资产阶级两种对立的教育理论。近代课程论有:学科课程论和活动课程论。

42.我国中小学课程的三种表现形式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43.教学计划是课程安排的具体形式,是根据教学目的和不同层次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44.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由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组成。 45.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反映某一学科目的、任务、教材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 46.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编排通常采取直线式和圆周式两种。

47.教学是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我国,教学是以知识的授受为基础的,通过教学,学生的学在教师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引导下,主动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所以,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48.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具有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显著特点,即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

49.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他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50.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主要有: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51.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补充)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谈论法、研究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方法。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巩固知识的方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练习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或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或知识的方法。

实验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实习作业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方法。 谈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辩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研究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注意对每种教学方法的理解,对号入座)

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组合有三种:传授—接受教学(是指教师通过语言传授和示范操作使学生接受、掌握系统知识与技能的教学)问题—发现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独立研究来发现、获取知识的教学)程序教学(是一种使用程序材料并以个人自学形式进行的教学)。

52.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53.班级上课制(夸美纽斯最早论述,清朝末年我国就开始使用了。)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的向全班集体上课。

54.根据一节课所完成的任务的数量可分为单一课(一节课只完成一个任务)和综合课。(只有综合课才有课的结构)。课的类型一般也可以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55.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包含哪些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56.备课中的“三写”是: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57.备好课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 58.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

59.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进行课程的评价。 60.根据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的不同,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61.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的评价。(例如:摸底考试)

62.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及时评价。(例如:在课上进行的口头提问和书面测验)

63.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终结时对学生成绩的总评,也称终结性评价。

64.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不同,可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

65.相对性评价适宜于人才的选拔,但不能明确表示学生的真正水平,不能表明他在学业上是否达到了特定的标准。

66.绝对性评价适宜于升级考试、毕业考试、合格考试,不适用于人才选拔。

67.德育的基本功能在于:它能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对学生施加思想影响,引导他们的道德实践,培养他们的品德。

68.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教导下,学生主动的积极的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社会主义的品德的过程。

69.德育中的三种内部矛盾是:认识性质的矛盾、能力性质的矛盾、思想性质的矛盾。 70.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71.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一般方法有:说服、榜样、锻炼、修养、陶冶以及表扬、奖励与批评、惩罚等。

72.说服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73.说服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榜样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锻炼是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修养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方法。

陶冶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注意对说服方法的理解,对号入座)

74.中国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学记》。

75.评定学生成绩的方法除百分制记分法外,还有一类等级制记分法。 76.《学记》上说:“不凌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P.233 “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巩固性教学原则(P.236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启发性原则(P.230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 可接受性原则:古代墨子云“夫智者必量其所能至而从事焉”。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我国古代以来提倡“文以载道”。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我国古代教育家非常注重知与行的研究。

直观性原则:夸美纽斯曾说过“逻辑不是别的东西,而是自然界里的事物和现象的联系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

77.1975年,前苏联出版了心理学家、教育家赞可夫的《教育与发展》一书。 78.与活动课程论相对立的一种课程理论是学科课程论。

79.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五步教学法是: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80.现代教育的三中心:学生、活动、直接经验。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书本知识、课本教学。

81. 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82. 一节综合课的结构包括:组织教学、检查与复习、提出教学目的并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参考):

1.我国古代奴隶社会学校教育内容的“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

2.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它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3.教师备课时,必须做好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三方面的工作。

4.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包含两个层次:一是注重德育的现实性;二是讲求德育的理想性。 5.教师备课要求写出三种计划,这三种计划是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和课时或教案计划。

6.在遗传、环境、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问题上,曾出现过教育万能论、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等错误理论观点。

7.学生既是教育客体,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8.美育的主要任务包括受教育者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以及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9.教学方法中讲授法的具体方式有讲述、讲解、讲读以及学校讲演。

10.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要求全面发展和具有独立个性。 11.教育方法中讲授法的具体方式有讲述、讲解、讲读以及学校讲演等。

12.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理论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 13.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一般包括三大类,即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

14.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5.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包含哪些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16.教育学上的德育,是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划分的,其中包括培养学生一定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

17.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发展多样化阶段、理论深化阶段。 18.所谓教育目的结构,也就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其核心部分是关于身心素质的规定。

19.普通中小学教育具有基础性、全面性和全体性的特点。

20.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的制订突出表现为整体性、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全面性几个特点。

21.古罗马的昆体良提出了“摹仿、理论、练习”三个循序递进的学习过程理论。

22.德国赫尔巴特试图根据心理学来阐述教学过程,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揭示了课堂教学的某些规律性。

23.德育的基本功能在于:它能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对学生施加思想影响,引导他们的道德实践,培养他们的品德。

24.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25.班主任工作的总结可分为全面总结(一个学期的整个工作的总结)和专题总结(工作中的一个问题或一个方面的总结)

26.决定教育性质的主要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27.学生年龄特征应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特征。

28.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

29.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最简便易行、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观察法。 30.课外校外教育是指教育计划和教学大纲以外的多种教育活动的总称。 31.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心理学。

32.根据教学大纲系统表述学科内容的是教科书。

33.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内教育的共同之处在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 34.班级体的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形成了正确的舆论。

35.1632年,捷克的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写出了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 36.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

37.教师具有参与管理的权利和独立工作的权利,教师的义务是指教师依法应尽的责任。 38.教师的劳动价值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社会价值是指最突出表现教师对延续和发展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 问答:

1.学生掌握知识包括哪几个基本阶段.(2002) 引起求知欲;感知教材;[理解教材(中心阶段);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基本阶段)。

2.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是什么.(2003)(2005)

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规律和教学特点;本门学科具体内容及其教学法特点;学生的可接受水平;教师本身的条件;教学的条件;教学时限;预计可能取得的真实效果。 3.班级上课制的概念和主要特点是什么.(2004)

现阶段,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什么...它的只主要特点和功能有哪些.(2005) 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的向全班集体上课。 班级上课制的主要特点(功能)是:

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 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

便于系统的传授各课知识; 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我国普通学校应遵守哪些德育原则.(2004)

(与教学原则相结合记忆)——(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包括: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疏导原则;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在集体中进行教育原则;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可能每个原则单独出简答)。

5.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及其基本要求有哪些。

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 基本要求是:

“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对学生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消极的一面;既要看他们的过去的表现,也要看后来的变化和现时的表现。 长善救失,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 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修养。)

6.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及其基本要求有哪些.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其基本要求是:

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花朵、人类的未来,爱护、尊重与信赖学生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基本品德。

严格要求学生,教师向学生提出要求就是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培养,为了取得好的效果,这种要求应当是正确的、简明的、又计划的和严格的。 7.因材施教原则及基本要求有哪些.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其基本要求是: 深入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的进行教育。

8.启发性原则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是什么.(2002)(2005)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的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

9.为什么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为什么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2003)(2005)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组织的影响过程,又是有计划的、全面的、系统的影响过程,它特别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

学校教育由经过专门培养过的教师和教育工作人员进行施教,使学生在培养人方面具有好的效果; /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学校教育采取集中时间和集中学习的形式,使青少年集中精力受教育,适应青少年的身心特点,适合时代的要求。 /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10.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规律是什么…它在教学过程中是如何表现的.(2003)(2005)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规律主要是通过学习书本知识认识客观世界。 他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呈现为互相联系的四个基本阶段: 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知识的巩固与保持; 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11.德育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可循.(2003)

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的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 教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1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哪些方面.(2004)

所谓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13.在教学过程中防止运用中出现简单化和形式主义的偏向要注意哪几点. 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注意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要割裂;

每个阶段的功能都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14.合格的人民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养.(2004)

高尚的师德;现代人的素质;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掌握教育科学和教育能力。 15.教育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规律有哪些.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的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16.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是什么.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第一,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第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第三,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第一,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第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第三,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17.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第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第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第三,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伟大影响作用: 第一,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第二,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第三,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注意与社会中的大的现象相结合,如:“神六”反映我国人才储备上的能力,来源于教育。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为生产力、经济、政治服务。) 18.比较教育史上,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区别.

个体本位论者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在他们看来,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社会本位论论者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在他们看来,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和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19.比较学科课程论与活动课程论的区别.

学科课程论主张分科教学,这一派理论的特点是: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与准备;重视教材的逻辑组织;强调训练的价值。学科课程论重视学生知识的系统学习,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但完全从成人的生活需要出发,不重视甚至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活动课程论反对分科教学,他们要求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这一派理论特点是: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重视教材的心理组织;认为教育即生活的准备。活动课程论重视课程要适合儿童的兴趣、需要和教材的心理组织,重视从活动中进行教学和教育,在促进儿童积极学习上有好的一面,但夸大了儿童个人的经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结果只能使学生学到一些片段、零碎的知识,降低了教学质量。 20.教学的作用和任务有哪些. 教学的作用:

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教学的任务: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21.德育的途径有哪些.

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班主任工作。

22.教师劳动的特点有哪些. 强烈的示范性; 独特的创造性;

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23.联系当前教改实际,论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2003)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见解有效的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针对教师能否引导学生积极学习而言的,它主要体现在善于按照教学任务和教学过程规律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讲解和指点上,以便使学生积极而高效的掌握知识、提高自身的才能与修养。因而学生的主动性调动的怎样,学习的效果怎样,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好坏的主要标志之一。(注:阐述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意义)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学生是有能动性的人,他们不是教学的

对象,而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主题作用发挥的怎样,直接影响并最终决定着他个人的学习效果和身心发展的水平。(注:阐述调动学生主动性的意义)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以教学为前提的,是对教师教的积极配合,是在教师引导下自觉、专心、刻苦学习,善于创造完成独立作业,背离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具有盲目性,费力而效果甚微。但随着学生年龄增长、知识增多、能力增强,他们在学习上的主动性、独立性、自主性也将日益提高。考虑到这些特点,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教学时,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要求也应有所变化。(注: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要随着不同阶段协调) 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而要使学生自觉掌握知识主要靠调动学生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如果师生两个积极性能相互配合就能获得教学的最佳效果,这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之间的必然联系。(注:总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相互关系和必然联系)

24.试述在教学过程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统一关系.(2004) 24.智力活动和非智力活动的必然联系.(2005)

非智力活动依赖与智力活动,并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教学中学生的智力活动主要指为认识事物、掌握知识而进行的观察、思维、记忆和想象等心理因素的活动,学生的非智力活动,主要是指在认知事物、掌握知识的过程中的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因素的活动。在学生认识世界、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两种活动都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相互渗透。

学生在教学中的心理活动,首先是智力活动,因为只有智力活动才能使学生认识事物,获得知识。但是,智力活动有赖于非智力活动的推动和调节。所以,为了有效的进行智力活动,又必须进行非智力活动。

一般来说,在教学中非智力活动依赖于智力活动,因为智力活动是非智力活动的基础。同时,非智力活动又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因为学生是有能动作用的人,他们有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因素,常表现为内驱力量作用于智力活动,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巨大的影响。 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效的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学的任务。学生的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是复杂的、多变的。它们可能是一致的,两者相互推动,也可能不一致,两者相互干扰。要按教学的需要从两方面调节非智力活动。一方面,通过改进教学本身,使教学的内容和过程都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民主性,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具有吸引力,引起和保持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信心、抱负和毅力,养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品质。

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逐步培养他们的智力因素品质,使他们能够自觉的按教学要求调节自己的智力因素及其活动,积极进行智力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的智力活动和非智力活动的配合一致是成功进行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两者常常出现不一致,但如能按教学需要随时引导和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就能使两者协调一致,相互促进。

这是智力活动和非智力活动的必然联系。

25.试述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2005)

要上好一堂课,必须以现代教学为指导,遵循教学规律,全面贯彻教学原则,善于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此外,还要注意几点要求。

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以教材为依据,从学生实际出发制订的。它包括知识教学目的、启智目的、审美目的。教师的活动要围绕教学目的进行,因此,是否实现了预定的教学目的,是衡量一节课成功或失败的一个重要的依据。

其次,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也是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在科学性上,教师要正确无误的传授知识和进行操作,及时而准确的纠正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种种差错,理论联系实际的引导学生掌握重难点,抓好双基教学。在思想性上,要深入发掘教材蕴涵的思想性,以饱满热情讲解,激起学生思想的共鸣,使他们深受教育。

再次,还要在教学当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堂好的课,教师要有控制和驾驭学生和课堂气氛的能力。所以,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认识活动,只有调动双方的积极性,才能上好一堂课。

然后,教师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比如原先预计的难点,学生觉得不难,时间有余,而学生感觉新课的知识比较难理解,所以,教师就要在这个时候灵活的分配时间,执行教学计划。

之后,教师还要组织好教学活动,使整个课堂有高度的计划性和严密的组织性,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并要防止和消除破坏课堂纪律的不良现象发生,对偶发事件要机智的处理,不使其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

最后,在课堂教学结束的前一分钟左右布置好课外作业,以使学生明确作业的要求,以免影响作业的质量。

如果做到了以上几点要求,就不难上好一堂课了。 26.如何才能备好课?

编出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这是对一个学期工作所作的总的准备和制订的总计划;并且还要写好课题计划,一个课题的教学开始前,教师必须对这个课题的教学作全面的考虑和准备;最后还有课时计划,即教案,上课前教师一定要写好并熟悉教案。教案是在课题备课基础上,对每一节课进行的深入细致的准备。这是备课的三个大的环节。

备好课还需要做好另外三个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所谓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相关的参考书。教师掌握教材有一个深化的过程,一般要经过懂、透、化三个阶段。懂,就是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要弄清楚,弄懂;透,就是透彻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和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化,就是教师的思想情感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化在一起了。达到化的境界,就完善的掌握了教材。

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他们的方法和习惯等。在此基础上,还应对学生学习新知识有哪些困难,可能产生哪些问题,要采取哪些防范措施,对于这些问题教师都应有预见,才能使教学卓有成效。

考虑教法就是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它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确定课的类型,如何安排每一节课的活动,如何运用各种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此外,也要考虑学生的学法,包括预习,课堂学习活动与课外作业等。 27.比较古代教育于现代教育的异同? 古代教育的特点: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于生产劳动相脱离;

学校教育被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学校教育成了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

学校的组织形式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科学和治人之术; 教学的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

学校于社会相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被隅于狭小的天地里,是一种封闭式的教学。 现代教育的特点:

现代的学校教育于生产活动紧密联系,并密切结合; 自然科学作为教育内容大大增加;

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不但培养政治上的人才,还培养生产劳动者;

学校教育比在被垄断,走向大众化、民主化。初中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成人教育的发展; 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使用; 教学的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度; 教育步受限制,是一种开放式系统。

28.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又由道德的知、情、意、行等四个因素构成,所以德育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知、情、意、行的品德及其培养。

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

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它常表现为意志活动。

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动。道德行为是衡量人们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

德育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

品德结构种的知、情、意、行,各由自己的特点于作用。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相促进,推动品德的发展。因此,进行德育必须更注意发挥品德结构内部诸因素的整体功能。 首先,德育要注意全面性,要全面关心和培养学生品德种的知、情、意、行对他们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使四者相辅相成,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其次,德育要由针对性。由于在德育的发展中,知、情、意、行四个因素往往使不平衡的,有的快,有的慢,容易出现薄弱环节,导致各因素之间的不协调和严重脱节。如:“言行不一”,所以,要针对品德结构中诸因素发展不平衡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弥补其薄弱环节,改变其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使知、情、意、行四者的整体功能又重新获得最大的发挥。 29.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德育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

德育过程具有以系列的复杂矛盾。这些矛盾的斗争、转化于发展,便推动了德育过程的进展,推动青少年学生品德的成长,因此,德育过程使一个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各种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的水平之间的矛盾。

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

解决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落实在学生品德上,必须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为此要解决三种性质的不同矛盾。

认识性质的矛盾,是由于学生缺乏道德知识、经验而呈现出认识上的差距或产生的错误思想、行为与道德要求的矛盾。常常是“有错不知错“解决这种矛盾,需要向他们反复讲解道德规范,提高他们的理论修养,认识水平。

能力性质的矛盾,是由于青少年学生道德能力不强,未能履行道德要求而出差错产生的矛盾,常常“犯错不自觉”,对于这种矛盾,必须引导学生注意总结生活经验和加强道德的实际锻炼 ,通过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和道德修养能力。

思想性质的矛盾,是由于学生沾染上或已形成某些不良的思想与习气,所以不能遵循或根本不愿意遵守道德规范,而犯的错误,常常是“知错也犯错”。使他们积极而认真进行思想斗争,自我反省,找出错误的根源。悔悟自新,并督促他们努力改正错误,这样才能解决矛盾。 调节学生品德的外部矛盾的转化。

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主要指学校德育的要同社会家庭等方面对学生的影响不一致而产生的矛盾。一种使家庭教育或社会教育同学校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不一致而产生的矛盾。另一种使学校教育与环境对学生产生的各种自发影响的矛盾。

解决上述,首先,学校要主动同家庭和有关社会机构取得联系,互相协作,及时交流学生的表现情况,共同研究德育问题。以利于学生德育培养,其次学校要联合家庭与有关社会机构,有木的,有计划的控制,调节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要限制和消除环境种那些对学生的不良影

响,其三,学校还要努力提高学生识别善恶是非的能力和抗腐浊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错误的思想影响。

30.论述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各方面的发展。生理方面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身体的发育、机能的成熟和体质,体质的增强。心理方面的发展主要是指受教育者的智、德、美几方面的发展。

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也就是说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

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我国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二者是不相互排斥的,所谓“全面发展”,说的是学生个体必须在体、智、德、美、劳诸多方面都得到发展,不可欠缺,即个性的全面发展,所谓“独立个性”说的是体、智、德、美、劳等素质在学生身上的特殊组合,不可一律化,即全面发展的个性,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31.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必然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使他们提高思想。 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

因为人们的思想观点和世界观的形成都离不开人们的认识,都需要以一定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尤其是培养学生的正确人生观,科学观,更需要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从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中产生出来的典范。

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才能使他们自己的思想得以提高。教学的特点是通过传授富有思想性的科学文化知识来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但是学生掌握了知识并不一定能够提高思想。这里有一个态度问题,情感问题,有知识到思想的转化问题。只有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和情感来吸取知识,科学知识中所蕴涵的思想观点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观点、信念,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思想修养。

学生思想的提高对推动他们积极的学习知识,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是一个能动的认识过程,他们的思想状况,他们的学习动机、目的、态度,对他们的学习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是有教育性的,但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必须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才能使掌握的知识转化为他们的观点,促进他们思想的提高,学生思想提高了又必将积极推动他们进一步努力学习,这是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的必然联系。 32.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有哪些.(2002)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它是遗传作用的核心,结合狼孩的例子分析遗传提供的可能性,以及狼群的环境对他的制约与发展。) 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33.学校教育为什么要坚持以教学为主.

第一,教学使紧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第二,教学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第三,建国以来,我国教育实践的经验和教训,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主的原则,教育质量九能提高,反之,教育质量就必须下降,因此,要办好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质人才,就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4.在教学中怎样处理好重点和难点的关系.

抓好重点,就使要把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当作课堂教学的重点,把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重点上,围绕重点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开展对话、议论、讨论,进行作业及其评议,以保证学生正确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在重点问题上不能马虎,如果搞成“夹生饭”,学生一知半解,

以后即便教师多次采取补救措施,也难弥补学生的知识缺陷。

难点不一定是重点,它是针对具体的学生而言的,不同学生又不同的难点,每个难点都有不同的形成原因,所以,突破教学中的难点要针对学生的困难所在采取措施,如果学生缺乏感性认识,要加强直观,学生基础差要注意为他复习、补课,概念、公式或技能本身过程复杂的,则要进行分解,分为几个层次,即分成步骤的便于逐步掌握,难点过于集中的,可适当分散。

35.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必然联系. 知识是经验的概括总结。

智力是指个人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能力系统。

智力的发展依赖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因为系统的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的智力的发展离不开知识和经验。人们常说的“无知无能”很又道理,对学生来说,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智力运用的过程,只有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获取这些知识的认识方法,才能逐步发展自己的智力。

同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他们智力的发展,因为人们的智力同样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只有智力发展好的学生,他们的接受能力才强,学生效率才高。较差的学生在学习中则又较多的困难。

引导学生自觉的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的发展他们的智力。

通过传授知识来发展学生的智力是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但是知识不等于智力,一个学生的知识多并不一定能标志他的智力发展的高低,如果知识进行“填鸭式”教学,就会造成“高分低能”、“书呆子”等。因此,不是任何一种知识教学都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因为学生的智力不仅与他们掌握知识的性质年、难度、分量又关,更重要的式与他们获取这些知识的方法和运用这些方法的态度有关。

可见,在教学中,如果能引导学生自觉积极的进行学习,正确理解知识,掌握获取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就能有效的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 36.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有哪些.

学生的认识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获取直接经验,即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另一方面是获取间接经验,即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指人类长期的认识技术形式表现的知识信息。 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儿童的认识始于直接经验,并不断扩大对世界的认识,但是个人的活动范围太狭小,仅靠直接经验来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现代社会的学生要适应高度发展的社会,就必须掌握人类长期积累的基本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必须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否则,个人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人类长期认识世界的水平。以间接经验为主组织学生学习,可以把人类创造的知识,从而促进社会发展。

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怎样才能把学生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个人精神财富,现成的书本知识、认识成果、间接的经验是抽象不易理解的,学生要把这种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理解知识,就必须依靠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所以,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以有的经验,增加学生学习新知识所必须有的感性认识,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可见教学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是学生赶上人类知识,获得自身发展的捷径,要使学生高效的掌握书本知识,则必须根据教学的需要充分利用丰富间接经验,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

防止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或忽视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一种是在传统教育观影响下产生的偏向。只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而不重视感性知识,忽视了实际活动等直接经验的培养。另一种是:在实用主义教育观影响下产生的偏向,过于重视学生的个人经验积累,忽视了书本知识的学习。

1教学方法的组合有传授—接受教学、问题—发现教学、发现教学

2 新授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检查式复习、提出新课的目的、内容要点与学习要求、讲授新课、小结、布置作业。

3 复习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提出复习目的与要求、引导学生复习、小结、布置作业。 4 综合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检查与复习、突出教学目的并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5 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作业、参观、讲座、辅导。

6 教学评价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指导性原则、计划性原则。

7 教学评价的方法中测验的质量指标有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测验的种类论文式测验、客观性测验、问题情景测验、标准化测验

8 科学的教学目标,即评价目标包括知识、智能、情感态度三个方面 9 考查包括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书面测验

10 德育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道德品质 11 我国德育包括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

12 美育的原则形象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创造性原则 13 广义的体育有身体锻炼和卫生保健教育

14 体育的组织形式体育课、早操和早锻炼、课间活动和课间操、课外群众体育活动、各种运动队、体育运动竞赛

15 1951年的学制的组织系统分为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1 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2 教育目的的结构: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3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4 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历史过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也为这种历史过程所制约

6 课程:是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过程和安排 7 形式教学论—英国洛克、实质教学论—斯宾塞 8 赞科夫—最近发展区

9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教育过程》,发现法 10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11 我国当前对教学过程性质的认识: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12 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中评教的要求:

(3) 着重分析教师的教学质量,而不是评价他的专业水平 (4) 根据学生的成绩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 (5) 注意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13 德育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品质,制约他们的发展方向;决定学校教育的性质;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14 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的个别智力活动或操作活动

15教学方法组合: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稳定特点的教学活动的模式。

16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17 德育的内容:爱国主义教育;革命理想与革命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民主、

纪律与法制教育;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正确的人生观与科学的世界观的教育

18 美育的任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发展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19 学校卫生工作的主要内容:向学生进行卫生知识教育;宣传爱国卫生运动的意义,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建立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注意劳逸结合;采取措施,搞好教学卫生,劳动卫生,运动卫生;改善校舍和教学设备,使其符合卫生要求;定期对学生进行体格检查,加强疾病防治的工作。

20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 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使身心发展的动力

(2) 离开了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现实

(3) 从个体的各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意义上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21 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

(2) 学校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是促进普通教育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 学校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需要。

(4) 是引导学生创造物质财富,增加劳动受益,改善办学条件的需要。 (5) 是促进学生职业定向的需要

22 家庭教育的任务:关心子女的身心正常发展;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培养子女独立自强的精神;培养子女遵纪守法的观念;支持学校教育,同学校密切配合。

23 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个别联系;家长会;开放日活动;教育讲座;家长委员会。 24 班集体的概念及培养方法:一个真正的班集体,有明确的目标,健全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与传统。培养方法:确定集体的奋斗目标;健全组织,提高干部已形成集体核心;有计划地开展集体活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25 高尚的师德:教师的道德首先表现在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上;热爱教育事业必须具体体现在热爱学生上;教师的道德还突出表现在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上。 26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改革:(1)明确教育的战略方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改革不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教育思想。(3)做好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划。(4)进行合理的教育投资。(5)调整教育结构。(6)改革教育的管理体制,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

27 现代化学校教育的改革趋势

(1) 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的衔接

(2) 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 (3)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三?一的方向发展 (4)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 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教育学资料(1)

教 育 学 绪论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他广泛的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去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原则、方法的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

教育学的任务与教育的方针政策有所不同,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依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教育方针政策只是符合了教育规律,却不能代替教育规律。 教育学也不等同于教育经验汇编。

我国的教育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着重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批判地继承教育遗产,吸取当代外国的有益的教育经验,阐明教育的普遍规律和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特殊规律及其原则、内容、方法,用以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实践,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教育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1.教育的萌芽阶段

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比外国最早的、古罗马的《论演说家的培养》早300来年。但萌芽时期所有的教育学方面的著作,无论是我国还是欧洲,都多属论文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因而只可以说是教育学的萌芽和雏形。 2.教育学的独立阶段

资产阶级教育家为了为了阐明他们的教育主张,总结教育方面的经验,写出了一些教育著作,出现了体系比较完整的教育学(家),教育学逐渐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捷克,夸美纽斯,《大教育论》,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班级授课制,教育原则。

德国,康德,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出版了《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这一阶段,教育学已经具有独立的形态,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现象的描述过渡的理论的说明,开始运用心理学知识。但是,论证方法,不是依靠与自然现象相类比,便是采用思辨式的演绎和推理,未能运用实证和试验的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因而,还未达到真正科学化的地步。

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英国,斯宾塞,《教育论》,反对思辨,主张科学只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他运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知识的价值问题,认为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最有价值,其次是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其他的知识价值次第下降。在教学方法方面,主张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反对形式主义的教学。斯宾塞重视实科教育的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大工业对教育的要求,但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

德国,梅伊曼,首先提出的“实验教育学”另一德国教育家拉伊,出版了《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教育学的系统论述。主张学生的学习,首先通过观察,获得印象,构成知觉感受;其次是把所获得的印象和知觉进行加工整理,最后付诸于行动表现。实验教育学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教育,是教育学的一个进步,但是,实验教育学者把人和动物同等看待,把儿童的发展解释为纯生物学的过程,忽视了人的社会性,是错误的。 美国,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说,《民本主义教育》,是以经验为基础,以行动为中心,带有狭隘经验主义特点。被标榜为“新教育”“现代教育”从此,西方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对立局面。 苏联,凯洛夫,《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主要缺点是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发展学生的智力重视不够。 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美国,布卢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看书 美国,布鲁纳,《教育过程》 苏联,赞可夫,《教育与发展》------看书 苏联,巴班斯基,《教育过程最优化》 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1.常用的教育学研究方法有: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等。 (1)历史法

第一步是史料的搜集。文字史料、非文字史料,二手资料要考察出处、转述者的立场和治学态度,尽量做到全面。第二步是对史料的鉴别。第三步是对史料进行分类。注意以下几点: a.要坚持全面分析的方法

b.要把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结合起来 c.要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 (2)调查法

分为: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在运用调查法研究教育问题是,要确定好调查的目的,选择适当的调查对象,拟出调查提纲,计划好调查的步骤和方法。 具体方法:观察、谈话、问卷。 (3)实验法

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对改善教育问题的设想,创设某种环境,拟制一定条件,所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

分为三种: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法、循环试验法。 (4)统计法

揭示所获得的数据、信息所蕴含的特征和规律。 2.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的科学研究方法 (1)控制论的基本方法

控制论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把研究对象看成是一个整体,称为被控系统,“信息输入”、“信息输出”、反馈。

(2)信息论的基本方法

信息论是把系统(整体)的运动过程当做信息的输入、传递和转换过程来研究。特点是撇开了研究对象的物质和能量的具体形态,而把研究对象抽象为信息及其变换的过程。 (3)系统论的基本方法

所谓系统,就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或子系统)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运动规律的整体。 基本理论包括:

a.整体的功能不等于个部分功能之总和 b.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 c.动态观点 d.最佳观点

第一章 教育的概念

第一节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他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动物界是一种本能活动,是一种程序化了的动作反映系统列。

法国,卢梭,认为:教育应当依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培养儿童所固有的观察、思维和

感受的能力。

瑞士,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 德国,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全部问题可以用一个概念--道德--包括。

教育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与品德,使他们身心得到发展,称为社会所要求的人。教育的任务就是要研究这些转化活动的规律。

*在中外教育史上,尽管对于教育的解说各不相同,但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基本点,即把教育看作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使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第二节教育的基本要素

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三者相互联系。 一.教育者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目的性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缺少这一要素,就无法构成教育活动。 三.教育措施

教育措施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办法,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的内容是根据教育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的影响物。教育手段是指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 第三节教育的历史形态 一.原始的教育形态--看书 二.古代的学校教育形态 1.奴隶社会的教育

剩余产品和文化科学的发展,为专门从事教育的工作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使教育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形态。在奴隶社会中,教育具有了阶级性,成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

欧洲奴隶社会的斯巴达和雅典两种教育体系。 2.封建社会的教育

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较之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在规模上逐渐增大,类型上逐渐增多,内容上日益丰富。基本上也是与生产劳动脱离的。

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年来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儒家的封建伦理道德是维系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学而优则仕”的主张,成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

在欧洲社会里,宗教成了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和统治人民的工具,僧侣垄断了文化和学校教育,科学成了宗教的奴仆。两种类型的教育:教会学校和骑士教育。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基本上是与生产脱离的;学校教育为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学校成了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科学和治人之术;教学的组织形式是采用个别教学;学校与社会生活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被限制在狭小的天地里,所以古代的学校教育是一种封闭式的教育。 三.现代的学校教育形态

与古代和原始的区别:现代的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发生着密切联系,越来越紧密结合;自然科学的教育内容大为增加,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培养政治上所需要的人才,而且还担负镇培养生产工作者的任务;学校教育不再为少数剥削阶级所垄断,而是逐渐走向大众化,具有民主性,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逐渐普及,成人教育不断发展;班级授课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广泛的被采用;学校教育不再受围墙的限制,走向多种形式办学,与社会发生密切联系,逐渐成为一个开放系统。

1.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

由于资本主义存在着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质量高的学校学费十分昂贵,劳动人民的子女与资产阶级子女在受教育的机会上存在着不平等。从教育内容上看,他们的学校教育中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和宗教精神,所以,资本主义深灰的教育绝不是超阶级的。

2.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教育。是全民性的教育。社会主义社会的学校教育的特点之一是教育与宗教分离,教育工作不受任何宗教的影响。

总结以上各节得出结论: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或教育的本质。 在教育学中又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刊授教育、广播学校和电视学校等。

教育学中研究的教育主要是狭义的教育,概念是: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教育学资料(2)

第二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不外乎四种: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便不能变为现实。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环境使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人的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因为: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有人认为用现代科学技术来代替教师,从而提出“学校消亡”和“教师取消”的论点,这是肤浅的错误的方法。--看书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能动性的产生:客观环境不断向人们提出新的要求,当这些客观要求为人们所接受,就引

起了人的需求,包括生物方面和精神方面。需求在人的心理活动中,总是代表着新的一面,他与人的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构成了人的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这种内部矛盾的运动,就是推动人们心理向前发展的内因或动力。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另外,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与人的发展的,他们是一个整体系统,从动态上来研究和把握各因素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不同发展阶段)

3.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应该指出的是: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等于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他们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断提高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

----------------------------------------------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人们对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在概念上有了某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的形象,这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的形象,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目的。 教育学研究的教育目的,是研究社会上的总体上的目的。

学校是社会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设立的专门的机构,所以教育目的首先是学校教育的目的。但是不应当由此得出的结论说教育目的只是学校的教育目的。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教育目的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社会生活目的的一部分。

所谓教育目的的结构,也就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一是身心素质,二是社会价值。(看书)

关于身心素质的规定是教育结构的核心部分。教育目的中关于受教育者未来社会价值的规定,对教育者的发展起着定向的作用,但不能说它是教育结构的核心部分。因为,教育的专门职能在于培养人。形成受教育者的合理的素质结构,提高受教育者的自身的价值。在这个基础上,受教育者才能在社会实践中能动的创造社会价值,为某种社会目的或社会理想的实现做出贡献。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只有制定一个明确的教育目的,才能使大家步调一致,紧密协作,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属于意识范畴,形式是主观的。有其现实的社会根源,内容是可观的。

教育受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他所面临的问题是要解决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既促进教育者的社会化,引导他以某种方式参与社会生活。受教育者只能在现实的社会生活条件下获得发展,教育者也只能在现实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促进教育者的发展。这就决定了教育的目的必然为社会历史地的客观进程所制约。教育目的,实际上是社会对其成员质量规定的客观需求在他们意识中的反映,使他们所处时代的产物。这就是所谓教育目的的社会

制约性。

生产方式是教育目的的产生和变化的现实基础。

首先,教育目的是受生产力制约的。是最终决定因素。

其次,教育目的也受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设施的制约。孔子:德治、仁政。孟子:明人伦。英国洛克:绅士。

在考虑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的同时,还要考虑受教育者的特点。对受教育者特点的认识时提出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

首先,教育目的所指向的对象是受教育者。

其次,要把教育目的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个性,就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认识发展、心理发展和生理反战的规律和过程。 再次,教育目的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实现的,要注意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经验储备。 第四,受教育者不仅是教育活动的对象,还是主体。

但以上这些不能说明受教育者的特点可以决定教育目的的社会性质和社会内容。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的基本观点。 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人们提出教育目的,是从他们的利益出发,从他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需要出发,有所权衡有所选择,在观念上构建出一个自认为理想的形象,作为教育活动所要实现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目的本身就体现着人的一种价值追求。

所谓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

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争论最多影响最大的也最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是教育活动究竟是注重与人个性的发展还是注重于社会的需要。 在教育史上,有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冲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社会本位论正好相反。

也有人试图调和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分歧,做到两者兼顾。例如,美国,杜威。主张个人特性与社会目的和价值协调起来。虽有积极因素,但不能说是成功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历史过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也为这种历史过程所制约。三层含义:

一.从社会历史进程看,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

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作为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承担者,他对自身个性的发展的追求的实现,对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它的目的不仅反映社会对人的发展的需要,而且也反映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对自身发展的追求,二者有着内在的统一性。 二、个人的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有矛盾的,这种矛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还很尖锐。个人之间的发展机会或受教育机会是不均等的,个人之间的发展程度或受教育程度是分层次的,个人的个性也是片面的、畸形的,受到扭曲的。在这种有限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社会只能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从而保证人类整体力量的发展,才能推动历史前进。

三、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与社会才能达到高度统一,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趋向才能完全一致。无论从目的上说,还是从手段上说,人的个性发展问题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与此相应,教育也被认定为“立国之本”。因此,教育只有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展人饿潜能,增进人的主体意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心理素质,才能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依靠,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的基本点

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 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也指出了我国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 第一、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念。 第二、坚持全面的人才观念。

第三、坚持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相结合的观念。 2、要求全面发展

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人的发展,是一种多层次多因素的发展。首先第一个层次是个体的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第二个层次是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又包括多种因素。第三个层次是每一个因素又有多种因素组成。我们只有深入了解各个层次所包含的因素及其在整体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明确人的素质的组合规律和最佳结构,才能使培养目标的设计具体化、系列化、科学化。 3、具有独立性

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性就是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

全面发展与具有独立个性并不矛盾。全面发展,说的是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是个性的全面发展。独立个性,说的是德智体美等因素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全面发展不能不使个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过程,不能不使个人的个性形成过程。

要求全面发展和具有独立性的统一。但统一性不等于一律化、模式化,不能排斥个性的自由发展。社会化并不排斥个性化。这也是我们教育改革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所说的独立个性是全面发展的独立个性,所说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同向的个性化,所说的自由发展是与社会同向的自由发展。

独立个性的发展,是受教育者的高层次的需要,也是他们的使命感、事业心、创造性的源泉。

综上所诉,我国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我国中小学实现教育目的的对策 1.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 性质是基础教育,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具有基础性、全面性和全体性的特点。 我国基础教育的意义十分重大,任务也十分艰巨。不仅是因为受教育对象数以亿计,更是因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基础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有数以亿计的农业人口进行劳动转移,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发生巨大变化。需要人们的经济意识、政治意识、文化意识和社会心理发生巨大变化。我们面临的这种形势和任务,都与基础教育有关。家畜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处于基石的地位,起着基石的作用,直接关系着现代化建设的成败。 基础教育的重要并非是我国独有的现象。 2.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

(1)体育.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要求:(看书)

(2)智育.至于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智利的教育。要求:(看书)

(3)德育.德育是引导学生领悟无产阶级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要求:(看书)

(4)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要求:(看书)

(5)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要求:(看书)

要坚持五育并举,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其相辅相成,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随时都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防止和克服厚此薄彼、顾此失彼的片面性,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但也不主张无差别的平均,要承认学生的个人特点,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别,把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结合起来。 3.两个值得注意的倾向

第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之所以产生,有多方面原因。有社会根源,也有教育内部的问题。首先,(看书)其次,(看书)最后,(看书) 第二.流生增长倾向。

从社会的原因看,流生问题与片面追求升学率问题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种表现。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教育作价值判断和选择时采取狭隘的功利主义态度。应该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进行理性疏导,政策调节,法律限制。其中最重要的是政策调节。从教育内部的问题看,主要是深化教育改革,坚持教育目的,坚持基础教育的性质,遵循教育规律,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普通中小学教育是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但这种服务必须坚持普通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教育性质,而不是放弃和改变基础教育性质。衡量普通教育的质量,评价普通教育是否为经济建设服务,只能看他是否为学生的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了基础,看他是否为民族素质的提高打好了基础。

第五章 学校教育制度 第一节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学校教育制度。 二.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1.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首先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又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是为了把他们的子弟培养成为剥削阶级的继承者。是为维护专制统治服务的。资产阶级社会,也是为了巩固政治统治和经济剥削。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是真正为了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科学文化、思想道德和健康水平,为发展生产力,为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服务。

2.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考虑人口状况。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事业的投资、教育事业的规模、教育发展规划的制定、教育结构的调整等,同人口问题都十分不开的。

3.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要考虑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且和他们智力和体力的发展水平。

4.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吸取原有学制中的有用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那种把学制在形式上是不是双轨,作为区别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学制的标准,作为衡量学制是否优越的标志的观点,是一种脱离经济条件来观察和评价教育制度的得不正确的观点。 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世界各国重视学前儿童的入学准备,已成为一种趋势。这种既不把幼儿教育小学化,又重视即将入学的儿童适应小学教育和教学的新起点,从生理、心理方面做好准备的做法,对我国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在致力于教育制度“现代化”改革的同时,提早了入学年龄,并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延长了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职业教育直接为各国的经济发展服务,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一些发达国家恢复和发展经济,无不得益于职业教育。从发展上看将会使欧同教育和职业教育互相接近乃至和为一体。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1)层次增多(2)短期大学迅速发展(3)开放性的招生政策和严格的选拔考试相结合,不拘一格培养人才。(4)加强大学与新兴工业的联系,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

5.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由于科学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完全依靠“一次教育”,科技人员的知识就会落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倡终身教育,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第二节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一.旧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中国建立现代教育制度是从清末开始的。由于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制度腐败,经济上贫困落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停滞不前,决定了旧中国的学制带有鲜明的斑痣民对半封建的特点。

二.新中国建立后的学校教育制度 (看书),信血脂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劳动人民在文化教育上无权利、无地位的时代已经过去,标志着我国学制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优越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看书)

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学校教育系统中的地位

1.铺一九年义务教育是学校教育系统的基础,提高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保证,是现代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

2.我国城乡经济体制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的明显改善,不仅对九年义务教育提出了要求,而且也提供了基本条件。

3.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必须从小学做起,在普及小学教育的基础上普及初中教育,严格按照教育规律和特点办事,不能操之过急。

4.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具有强制性。

教育学资料(3)

第六章 课程

第一节课程的基本理论 一.课程的概念

学校的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课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它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课程论是研究学校课程设置体系和内容结构的理论。

二.历史上课程论评述

1.学科课程论与活动课程论

学科课程论,主张分科教学。孔子。美国的巴比特。又称传统派。 特点是:(1)重视承认生活的分析与准备(2)重视教材的逻辑组织(3)强调训练的价值 学科课程论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学习,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这是好的。但是完全从成人的生活需要出发,不重视甚至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则是其缺点。

活动课程论与上面对立。美国杜威。主张课程的内容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接受能力。要求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也叫儿童中心派。 特点:(1)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2)重视教材的心理组织(3)认为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

课程教学轮重视课程要适合儿童的兴趣、需要和教材的心理组织,重视从活动中进行教育和教学,在促进儿童积极性上有好的一面,但他们夸大了儿童个人的经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结果只能使学生学到一些片断、零碎的知识,降低了教学质量。 2.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对课程论的影响

形式教育论是一功能心理学为基础的,主张中学应开设形式学科。因为学校的任务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智力有迁移作用,可以在学生毕业后顺利从事各种工作,而这种形式学科对于训练学生智力能起到很大作用!这种主张看到了学生发展智力的重要性和学科对治理训练的作用,但片面强调古典科学,忽视了学科和教材的实用性,曲解了智力发展与知识掌握的关系,使学校脱离生活,因而是片面的。

实质教育论主张学校应开设现代语、历史等具有实用意义的所谓实质学科。因为学校只有向学生传授实用的知识才能为他们以后从事各种工作做好准备,至于发展之力则是无关紧要的。这种理论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性质,忽视了发展智力,因而也是片面的。

这两种理论都有其合理的部分,也都存在片面性,其必然趋势是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把他们二者统一起来。 我们认为:学科课程论注重课程教材的逻辑组织,可以保证学生掌握各门科学的系统知识,较好的认识客观世界,但是活动课程论也不能完全否定,课程的编制也必须注重儿童的需要、兴趣与心理规律,重视课程教材的心理组织,考虑知识的综合性。 三.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

“范例教学”成为联邦德国课程现代化的一个特色 特点:

1.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化、综合化

充实现代科学的成果,扩大理论知识的比重,加强理论知识教学,各门学科由分化到综合,一些传统的概念和范畴正在有综合性的范畴和概念代替。 2.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

强调基础学科的知识必须是系统的,教给学生学科的基本结构,对所教的知识要加以精选,具有范例性。

3.重视治理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 4.重视个别差异

四.我国课程编制的原则

1.符合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2.适合各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3.适合教学的认识规律

4.要有统一性、相对的完整性和一定的灵活性

既要适当保持衔接和沟通,又要尽可能保持学生在各阶段学习到相对完整的知识。我国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要因地制宜,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第二节我国中小学的课程

我国中小学的课程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科学等三种形式

一.教学计划

1.教学计划的意义和基本内容

教学计划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有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基本内容: (1)学科设置

开设哪些学科是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按照恩格斯对科学的分类理论,把全部知识分为三大类。我们选择其中最一般的、对青年一代最需要的科学知识构成学科,纳入教学计划。 学科是根据学校的任务、学生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选择必须掌握的某门科学的基础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也就是某门科学的基础。而科学则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科学是从一般理论的结构和原理出发,而学科则多是从具体事物和现象的描述开始,后转向关系、定义、规律的揭示。 (2)学科顺序

要按规定年限、学科内容、各门学科之间的衔接、学生的发展水平,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合理安排。

(3)课时分配

(4)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我国中小学教学计划的改革

3.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的制订 (1)整体性

(2)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3)全面性 二.教材的编写

1.教学大纲的意义、结构和作用

(1)说明部分 主要是为了明确本门学科的教学指导思想。 (2)本文部分 是对一门学科讲授的基本内容所作的规定 (3)其他

2.教科书和视听教材的意义和作用

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教科书不同于一般的书籍,它是为一定年级的学生掌握某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而编写的书籍。视听教材也属于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3.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1)在内容上要做到科学性、思想性、效用性的统一。教材还应处理好基础知识与先进科学成就之间的关系。

(2)在教材的编排,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直线式、圆周式。 (3)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