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教育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化教学模式设计

2023-08-24 来源:好走旅游网


教育信息化建立与信息化教学模式设计

刘洪纪

信息社会的高度开展要求教育必须改革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

求,同时,信息社会的开展也为这种改革提供了环境和条件。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必将有效地促使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是教育面向信息社会的要求和必然结果。 教育部领导屡次强调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开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开展的需要,必须把现代教育技术当作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对此我们需要以全新的视角,重新认识教育信息化建立的重大意义——离开了教育信息化,教育创新就没有载体和必要的物质根底。

一、深刻理解教育信息化的内涵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界出现了以信息技术(IT)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

开展趋向,国内学者称之为教育信息化现象。如果将教育信息化视为一个过程,那么这一过程开展到最后其结果是必然形成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信息化教育。如何正确理解教育信息化的深刻内涵,是教育信息化建立的前提条件,主要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以电脑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根底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其开展势头之强,影响面之大,令许多教育者感到困惑,无所适从。

教育信息化,是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学习、教育教

学管理,以便形成新的教育教学目标和模式,到达新的教育教学效果,从而有效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载体,并

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对教育系统以信息的观点进展信息分析,并在此根底上进展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教育信息化建立大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建立

主要表现在多媒体课室、网络教室、校园网、教育城域网、各级资源中心、小区

教育宽带网等的硬件建立;可以这样认为,一种设施环境,其本身并无优劣可言。在信息化建立成败的问题上,设施形式、硬件设备、投资额都是说明不了什么的。判断教育信息化环境建立的成败,归根结底还是看应用,看使用者应用的程度以及应用背后所支撑的教育理念。

2.教育信息化软件资源建立与使用

软件资源建立表现在各种应用软件平台建立,多媒体素材(包括文字、图片、图形、

动画、音频、视频)、多媒体课件及优秀教学案例、电子教案、题库、电子文献(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的积累和建立。教育信息化软件资源的建立,不应该追求资源的数据量和多媒体的形式,不应该只是书本内容的简单翻版,而应该尽可能积累真正表达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目标有机整合的资源,使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应用中到达最恰当和最优化。

3.全面开展信息技术教师培训

对教师开展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观念、教学方法、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等培训,

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为了实现教育信息化,为了实现国家信息化,需要培养大量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教育信息化应为我国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培养大量的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它是教育信息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硬件环境建立:最终落实到实际应用

软件资源建立:最终落实到数字化环境

教师培训建立:最终落实到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正确认识教育信息化建立的目的

教育信息化是硬件与软件的结合后在教育中的具体应用,教育信息化建立的主要

目的是培养跨世纪的创新人才,加快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教育信息化应以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指导信息技术在教育的各个部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应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利用信息技术,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促进教育现代化,提高国民素质,推进我国现代化建立。切忌不要将教育信息化的建立停留在用媒体设备代替教师讲课,用多媒体课件代替教师写板书,用电子文档代替印刷教材的初级阶段,这样必将使教育信息化建立走向歧途,也不可能培养跨世纪的创新人才,这也决不是教育信息化建立的目的。对此要强调在科学的教育观指导下,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与教育观念更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信息技术对教育体系、内容、方法和手段进展全面的改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效劳。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要从传统的课件制作,转移到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和学习信息技术;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的推动作用。

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硬件设备与软件资源的引入过程。教育信息

化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技术的观点对教育行业进展系统分析,从而到达全新与超前认识的过程。只有在此根底上指导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才是我们教育信息化建立的主要目的。

三、加强信息化教学设计,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一)信息化教学与信息化教学设计

所谓信息化教学,是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的现代教学的一种表现形态,它以信息

技术的支持为显著特征,在更深层面上,它还涉及到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和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

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不再(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维持自己作为“专家〞的角色,

而是通过帮助学生获得、解释、组织和转换大量的信息来促进学习,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跨学科的真实任务)。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承当着自我学习的责任,通过异质协同作业、自主探索的方式进展主动的知识建构。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强调以学为中心、促进学习者综合能力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

特点:

设计核心:教学过程设计,重视学习资源的利用

学习内容:穿插学科专题

主要教学模式:探究/研究型学习、资源型学习、合作型学习

教学周期:以单元为单位

教学评价:采用过程评价、作品集评价、集体评价、构造化评价的方式。

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展基于资源、基于合作、基于

研究、基于问题等方面的学习,使学习者在意义丰富的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因此,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根本原那么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以学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是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

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

2.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

3.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在相关的有具体

意义的情境中确定和教授学习策略与技能;

4.强调“协作学习〞,这种协作学习不仅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也包括

教师之间的协作,如实施跨年级和跨学科的基于资源的学习等;

5.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

(二)信息化教学模式

(1)利用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上课

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收集相关材料,制作成相关课件;课上教师交

待课堂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任务的理解掌握情况,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自主探索、寻求、交流问题的答案或解决的方法;然后教师给出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上课方式充分使得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向知识的探索者的转变;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重点解决自己尚未掌握的知识,从而防止了以往课堂上已经掌握了知识的学生无事可干或者尚未掌握前一局部知识的学生又无所适从的被动局面。这种模式非常有助于解决班级授课制之中的分层次教学问题、个性化教学问题。网络教学允许一局部同学先行一步,使得学生因材施学成为可能,教学效率必将得到大幅度提高。这正是班级授课制前提下,网络教学的最强生命力之所在。

由此也可以看出,上好一堂网络课最重要的是教师对各层面学生应有更深的了解,

这样才能设计出符合个层面的学生学习网络课教案。切忌将所有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简单的、一古脑儿地堆在网上,然后说同学们你们去学吧。认为只要学生找到了答案便是解决了问题完成了任务。学生看到的信息便是学生自己的信息了吗?学生需要多少时间理解消化所看到的信息?学生通过何种方式理解掌握信息?很明显看到了不代表理解了、掌握了,否那么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大堆教科书,还需要各科教师吗?一些网络课的组织者为了告知同行们:学生在本堂网络教学课中理解了、掌握了,课前花大量时间让学生看材料、帮学生分析材料。结果是可以想象:课堂交流气氛特热烈,所有学生的问题看上去解决了、任务也都完成了。殊不知,这些问题是这堂课上解决的吗?这些任务是在本堂课上完成的吗?其实本堂课仅仅进展了一个集体汇报,而作为课最重要的局部:引导各层面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被无情的抛弃了。这里只注意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重要性,却忽略了教师主导作用。这样的教学与牧羊人放羊没什么两样。提高教学效率只能成为一个美好的愿望。

怎样更有效的引导各层面学生理解掌握知识一直是教育者研究的最重要的课题。

在常规的教学活动中要研究,在网络教学中更不容回避。无视了这个过程不是教育方法的

进步而是教育方法的倒退。

(2)利用网络先进的技术上课

网络课上教师将局部课堂任务用BBS或电子邮件发布,同学们用BBS或在线聊天

进展课堂交流,学生用BBS或电子邮件的形式交课堂作业。

网络有先进的BBS、在线聊天等实时交流技术,它为各个使用者提供了一个平等

交流的时机。网络教学使交互式学习成为可能,为他们创设一种相互交流、信息共享、合作学习的环境。网络教学使师生之间在教学中以一种交互的方式呈现信息,学生在网络中不仅承受,同时也在表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应情况调整教学。学生可以与教师发生交互作用,向其提出问题,请求指导,并且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之间也可发生这种交互作用,从而有利于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进展协同式学习。这种交互式的教学加强了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交流,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利用一切工具进展教学活动皆以提高效率为前提。利用网络先进的技术改变师生

的交流方式上课,要注意适度使用:

一方面现阶段使用这种交流的技术尚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是师生利用这种工具

表达思想的技能相差很大。我们不能排除有些同学有很好的观点,但通过这种方式表达时束手束脚,反而影响课堂效率的现象存在;其次利用这工具所能表达的内容本身也有很大的局限。社会课的问题讨论多以文字为主,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交流。但是它无法准确表达学生的情绪(学生的情绪一般可以通过音量、语速、语调来表达);在自然科学课程问题的讨论中有许多问题是通过公式、符号、过程来表达的,现阶段交流平台(bbs、在线聊天等)解决这个问题显得力不从心。

另一方面即使网络技术能够解决上述问题,也不能用技术完全取代课堂教学,特

别在根底教育领域,因为课堂教学所具有的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较之教师完全通过现代化媒体教学,学生通过媒体学习这种间接的交流方式,在许多方面仍然有其优越性。如:班级课堂秩序的管理;自然科学课程还有很多操作能力的要求(如:解题能力、运算能力、逻辑能力等),仅仅通过这种文字讨论的方式无法实现培养这方面能力的目的。

教学的关键在于人,在于组织教学的教师;网络教学强调了教学的主体,能够在

一定程度上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但如果在网络教学中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可能无任何效率甚至还会产生一些不良后果。如果单纯把课本、作业移入网络,而不去研究上课的方式、上课的主体,那必将导致另一种“人灌转机灌〞、“新瓶装老酒〞、“走形式、花架子〞的变态教学,轻松了教师,累死了学生。提高不了教学的效率、也玷污了网络。利用网络这种先进的工具解决怎样进一步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怎样进一步培养能力是网络教学研究的实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