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绪论
二.水文循环与水量平衡 三.河流与流域 四.降水
五.土壤水与下渗 六.蒸散发 七.径流
八.流域产流 十.流域汇流
PS:自己整理,仅供参
一.绪论:
1. 水体:以一定方式存在于某一环境中,具有一定特征和变化规律的水;
2. 水文现象:水在循环过程中的存在和运动形态,如降雨、蒸发、下渗、径流;
3. 水文学定义:水文学是一门研究水体的存在、运动、循环和分布,水体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水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包括与生物特别是人类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4. 水文现象的基本特点: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随机性;在空间上具有相似性和随机性;
5. 水文现象的基本规律:周期性:在一定时间内重复出现;随机性:出现的时间和量的大小事先未知;地区性:地区上表现出一定的形式性和特殊性;
6. 水文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成因分析法:根据水文变化的成因规律,由其影响因素影响预报、预测水文情势的方法。(如:降雨径流预报法、河流洪水演算法) 数理统计法:根据水文现象的统计规律,对水文观测资料统计分析,进行水文情势预测、预报的方法。(如:设计年净流计算、设计洪水计算)
地区综合法:根据气候要素和其他地理要素的地区规律,可以按地区研究受其影响的某些水文特征值的地区变化规律,用等值线图或地区经验公式表示。
二.水文循环与水量平衡
1. 水文循环:水圈中各种水体通过不断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落、下渗、地面与地下径流的循环往复过程。 2. 水文循环分类:
按循环规模和路径:大循环,小循环;
按研究尺度:大尺度水文循环(全球)、中尺度水文循环、小尺度水文循环(水-土壤-植物系统)
3. 水文循环主要环节:降水P、蒸发E、下渗f、径流R 4. 水文循环发生原因:
内因:水在常温下能够实现“三态”转化; 外因:太阳辐射、地心引力。 5. 水量平衡原理:
水文循环过程中,对任意区域或水体、任意时段内输入水量和输出水量之差等于其蓄水量的变化量:It-OtW 6. 闭合流域水量平衡方程:PER 三.河流与流域 1. 河流分段及其特征
(1)河源:河流的发源地,多为溪涧,泉,湖泊,沼泽,冰川; (2)上游:紧接河源,多处于深山峡谷中,落差大,水流急,常有急滩或瀑布;
(3)中游:坡度渐缓,河槽变宽,有滩地,冲淤不明显; (4)下游:位于平原,河槽宽阔,坡度、流速较小,淤积明显,浅
滩、河湾较多。
2. 河流有哪些主要特征及其与径流之间的关系:
河流主要特征有:河流长度L、河网密度KD、水系特征; (1)河流长度与径流:相同的流域面积F,流域长度L越大流域越狭长,汇流越分散,易形成矮胖的洪水过程;反之,已形成尖瘦的洪水过程;
(2)河网密度与径流:河网密度KD越大,流域切割程度越大,坡面径流汇集越快,易形成山洪(尖瘦的洪水过程);河网密度越小,则一定程度上反映流域排水不畅,径流汇集越缓慢,易形成洪灾(矮胖洪水过程);
(3)水系特征与径流:扇形水系汇流时间短,洪水往往表现为陡涨陡落,洪水历时短;羽形水系对应的暴雨洪水过程较平缓,洪水历时长;混合状水系则介于两者之间。 3. 流域、闭合流域、非闭合流域概念:
(1)流域:汇集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的区域,即分水线包围的集水区;
(2)闭合流域:地面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重合的区域; (3)非闭合流域:地面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不重合的区域。 4. 流域主要特征及其与径流关系:
流域主要特征有:形状特征、地形特征、自然地理特征; (1)形状特征包括流域面积F、流域长度L、流域平均宽度B和流域性状系数K;
①流域面积与径流:自然条件相似的两个或多个区域,一般是流域面积越大的区域,河流水量越丰富;
②流域长度与径流:相同的流域面积F,流域长度L越大流域越狭长,汇流越分散,易形成矮胖的洪水过程;反之,已形成尖瘦的洪水过程; ③流域平均宽度与径流:流域平均宽度越小,流域性状越狭长,水流越分散,形成的洪峰流量小,洪水过程越平缓;若宽度B接近于1,则流于形状接近于方形,水流越较集中,形成的洪峰流量大,洪水过程较集中;
④流域性状系数与径流:形状系数K越大,流域性状近于扇形,洪水过程越集中,形成尖瘦的洪水过程线;系数越小,流域性状越狭长,洪水过程越平坦,形成矮胖的洪水过程线。
(2)地形特征包括:流域平均高程Z、流域平均坡度S以及面积高程曲线;
(3)流域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流域下垫面条件。
5. 如何计算河流纵降比? 河段纵断面近于直线时:Jh1-h0h ll 河底高程沿程变化时,在纵断面图上从下断面最低点做一直线,该直线以下的面积与原河底线以下的面积相等,直线的斜率即为河道的平均比降:J四.降水
1. 描述降雨的基本概念有:
(h0h1)l1(h1h2)l2(hn1hn)ln2h0L 2L 降水量、降水历时、降水强度、降水面积、暴雨中心 2. 降水主要类型及各自特点: (1)按气流上升冷却的原因分:
①气旋雨:持续时间短,降雨量大,强度大; ②对流雨:降雨强度大,历时短,雨区较小;
③地形雨:降水量山区多于平原,迎风坡多于背风坡;雨量在迎风坡的分布,先是随着高度的增高而递增,达到最大降水高度后,随高度的增高而递减;降水日数也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 ④锋面雨:降雨历时长,强度小。 (2)按雨量大小、强度及过程特征分:
①暴雨:主要为对流雨,强度大,历时短,笼罩面积不大; ②暴雨型淫雨:历时较长,雨强变化剧烈;
③淫雨:历时长,强度较小,降雨时断时续,空气湿度较大。 3. 时-面-深关系曲线中时、面、深的含义及曲线规律: 时-历时,面-面积,深-平均降水量;
一般规律:面积一定时,历时越长,平均雨深越大;历时一定时,面积越大,平均雨深越大。
4. 流域面降水量的计算方法及对应的适用条件:
(1)算术平均法:适用于流域面积不大,地形起伏变化较小,雨量站分布较均匀的情况;
(2)泰森多边形法:适用于雨量站分布不均匀的地区;
(3)等雨量线法:适用于面积较大,地形变化显著而有足够数量雨
量站的地区;
(4)客观运行法:适用于雨量站较多的情况。 5. 什么情况下一定要用面降水量?
通过雨量站观测得到的降水量属于点降水量,在水文预报、水文分析计算时所用的降水量必须是面降水量,因此需要将观测的点降水量转换为面降水量。 6. 影响降水的因素主要有:
地理位置,气旋。台风路径等气象因子,地形影响,森林影响,水体影响,人类活动影响。 五.土壤水与下渗
1. 根据作用力的不同,土壤水有哪些存在形式:
吸湿水(分子力),薄膜水(分子力),毛管水(毛管力),重力水(重力)
2. 水文学中常用的土壤水分常数有:
最大吸湿量,最大分子持水量,凋萎系数,田间持水量,毛管断裂含水量,饱和含水量。 3. 下渗的基本概念:
供水强度i: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地表所截获的水量; 下渗率f:单位时间从土表进入单位面积土壤的水量; 下渗能力fp:土壤表面供水充足时,的下渗率; 下渗曲线fp~t:下渗能力f随时间t的变化过程线;
累积下渗量Fp:入渗开始后一定时段内,通过单位面积下渗到土壤
中的总水量;
累积下渗曲线Fp~t:累积下渗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实际下渗率f:累积下渗曲线上任一点切线的斜率即为某一时刻的实际下渗率;
稳定下渗率fc:随时间推移下渗率逐渐减小,最后趋于一较稳定的数值,及下渗能力的最小值。 4. 描述下渗的物理过程:
渗润阶段:若土壤干燥时,下渗水主要受分子力作用,被土粒所吸附形成吸湿水,进而形成薄膜水;
渗漏阶段:水分在毛管力和重力作用下沿土壤孔隙做不稳定流动; 渗透阶段:土壤所有孔隙均被水充填时,土壤达到饱和状态,水分主要受重力作用稳定流动。
5. 下渗过程中土壤水分的分布规律:
降雨初期,土壤表层含水量增加,湿润土层增大,下渗水量越来越大,任一点土壤含水率的时刻变化自供水所及区域向四周递减;随入渗进行,土壤含水量增加幅度减小直至保持某一数值不变,此时地表未积水,湿润土层增加且幅度减小,任一点含水率增加的幅度也减小,且越靠近地表,增幅越小;此后,地表开始积水,土壤含水率剖面也基本趋于稳定。
6. 饱和下渗理论的基本假定:
(1)土壤均质,各向同性,初始含水率i极低且在剖面上均匀分布; (2)入渗开始就有积水,且不随时间变化;
(3)湿润锋面是饱和土壤与非饱和土壤的交界面,即湿润锋上部区域为饱和含水率s,下部仍为初始土壤含水率i。 7. 推导饱和下渗理论的下渗公式: fpKssfzfHzfKs(sfHzf)
8. 下渗与雨强的关系:
雨强大于地面下渗容量时,下渗过程按下渗容量进行;雨强小于地面下渗容量时,下渗过程与雨强变化保持一致。 9. 下渗的主要影响因素:
主要影响因素有降雨、土壤、地形、植被、不透水地面、人类活动。
▶课堂测验: (1)填空.
①土壤质地决定土壤的(透水性),土壤结构决定土壤孔隙(毛管作
用)的大小;
②写出闭合流域多年平均水量平衡方程(PER);
③饱和土壤水的土水势(gppZ)、非饱和土壤水的土水势
(gmmZ); (2)简答.
①等雨量线图的作用有哪些?
等雨量线图的作用有研究空间降水分布;分析暴雨中心路径;计算流域平均降水量。
②流域的形状特征有哪些?分别与径流存在何种关系?
流域形状特征有流域面积F、流域长度L、流域平均宽度B和流域性状系数K;
i.流域面积与径流:自然条件相似的两个或多个区域,一般是流域面积越大的区域,河流水量越丰富;
ii.流域长度与径流:相同的流域面积F,流域长度L越大流域越狭长,汇流越分散,易形成矮胖的洪水过程;反之,已形成尖瘦的洪水过程; iii.流域平均宽度与径流:流域平均宽度越小,流域性状越狭长,水流越分散,形成的洪峰流量小,洪水过程越平缓;若宽度B接近于1,则流于形状接近于方形,水流越较集中,形成的洪峰流量大,洪水过程较集中;
iv.流域性状系数与径流:形状系数K越大,流域性状近于扇形,洪水过程越集中,形成尖瘦的洪水过程线;系数越小,流域性状越狭长,洪水过程越平坦,形成矮胖的洪水过程线。
六.蒸散发
1. 水面蒸发、土壤蒸发、植物散发、蒸散发、流域蒸散发概念: 水面蒸发:发生在水体表面的蒸发; 土壤蒸发:发生在土壤表面的蒸发; 植物散发:发生在植物茎叶表面的水分溢出; 蒸散发:通常将植物散发与土壤蒸发统称为蒸散发; 流域蒸散发:流域范围内各类蒸发和散发的总和。 2. 蒸发量、蒸发能力的概念:
蒸发量E:某一时段内从蒸发面消耗的水量;
蒸发能力Em:充分供水时,同一气候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大蒸发量。 3. 影响水面蒸发的主要因素: 能量条件:太阳辐射;
动力条件:温度、湿度、水气压差、风速等; 水体自身:水面面积与形状、水深、水质。 4. 水面蒸发的主要计算方法: 经验公式法、器测法、水量平衡法。 5. 土壤蒸发机制:
稳定蒸发阶段:当气象条件相对稳定时,其土面蒸发强度保持一定稳定状态;
蒸发强度随含水率降低阶段:持续蒸发耗水条件下,毛管水变得不连续,土壤供水能力受到限制,蒸发强度随土壤含水率的减小而减小; 水起扩散阶段:土壤表面形成干土层,水分在干土层以下的表面汽化,蒸发强度很小且基本稳定。 6. 影响土壤蒸发的主要因素:
气象因素:温度、湿度、风速、气压等;
供水能力因素:土壤的含水量、孔隙性、温度分布特点以及地下水埋深等。
7. 流域蒸散发的基本规律:
当土壤含水率很大时,土壤水分供应充足,流域蒸散发以蒸散发能力进行,此时土壤含水率下限为小于田间持水量的某一数值;此后,
随着流域内土壤水分进一步消耗,土壤供水能力逐渐减小,流域蒸散发将随土壤含水率的减小而减小,到毛管断裂含水率为止;当流域土壤含水率减至小于毛管断裂含水率而大于凋萎系数时,植物散发大于土壤蒸发,流域总蒸散发随土壤含水率的减小而减小,直到流域内土壤含水率小于凋萎系数时,只有土壤蒸发了,其蒸散发才趋于稳定。 8. 流域蒸散发的计算方法: 直接计算:面积加权法
间接计算:水量平衡法、热量平衡法、模式计算法。 七.径流
1. 简述径流形成过程:
径流形成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 (1)无雨期:开始降水前的干旱期; (2)初雨期:降水开始最初阶段;
(3)变强度降雨持续期(超渗期):当植物截留和填洼得到满足后持续降雨,雨强大于下渗能力时产生超渗地表径流;流域上较湿润地区因包气带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而产生地下径流;
(4)持续降雨直到全部天然蓄量满足期(蓄满期):持续降雨,流域上各点包气带含水量因下渗作用而增强,直到相应田间持水量,此时流域蓄水量最大,地下径流所占比重增加;
(5)雨止期:降雨停止,径流汇集到流域出口断面,河流水位下降,流量减小,蒸散发活跃,当水位和流量恢复到降雨开始即告结束。 2. 径流深与净雨的区别与联系:
净雨与其形成的径流深在数量上相等,但过程不同,净雨是径流的来源,径流是净雨回流的结果;净雨在降雨结束时就停止,而径流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3. 坡地汇流过程中,不同径流成分的汇流特点:
坡面漫流的流程短,流速大,最先汇入河网;表层流流速比地表径流慢,到达河槽也较迟;地下汇流流程长,流速慢,后到达。 4. 流量、径流量、径流深、径流模数、径流系数的概念及联系: 流量Q: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断面的水量; 径流量W:一定时段内通过某一段断面的总水量; 径流深R:将径流量平铺在整个流域上的水层深度; 径流模数M:流域出口断面的流量与流域面积的比值;
径流系数:某一时段内径流深R与相应时段内平均降雨深度P的比值; 转换关系为:
Q W M R Q QT Q/F QT/(1000F) W W/F (W/T)/F W/(1000F) M Q/F MFT/1000 MT/106 R 1000RF/T 1000RF 106R/T 5. 洪水三要素:
洪峰Qm,洪量WT,洪水过程线Q~t 6. 影响洪水的因素:
天气因素:气流上升运动强弱及持续性,水汽输送情况;
流域下垫面因素:地形,植被,土壤透水性,流域面积,流域性状。 7. 枯水的消退规律如何描述?
随着枯水期的进行,枯水径流将逐渐减小
(具体:枯水期降水量较小,流域蓄水量W与枯水径流Q成正比,即WKQ;枯水期,流域蓄水量与出流量之间存在下列的平衡关系:
-QdW,可推出:QtQ0e-t/K,此式即反映了当枯水期无降雨补给情dt况下的退水规律,即随着枯水期的进行,枯水径流将逐渐减小) 8. 如何确定消退系数?
(1)相邻时段流量相关法:选择退水期无降雨的退水段,每隔相等的t读取一个流量,当t=1时,有平均;
(2)标准退水曲线法:取多次实测洪水过程的退水部分,作流域标准退水曲线,对其两边取对数:lnQtlnQ09. 枯水径流的影响因素: (1)枯水期前的流域降雨量因素
(2)流域下垫面因素:土壤透水性、含水层、流域面积、河网密度、水面面积、植被。
10. 洪水过程线上,如何分割非本次降水形成的径流成分?
基流取历年最枯流量的平均值或本年汛前的最枯流量用水平线分割;前次降雨和下次降雨的径流,利用标准退水曲线法。 11. 同次降水形成的地面与地下径流的划分方法是什么?
t,求得K值。 KQi1e-1/K,求得若干个K值后取Qi 平割、斜割和经验分割。
12. 如何计算次洪径流量及地面、地下径流深?
利用公式计算,次洪径流量WW1W2,径流深R=W/F。 八.流域产流
1. 南方湿润地区、黄土高原的土壤剖面有何异同? 南方湿润地区:分层,上粗下细; 黄土高原:均质,厚度大。 2. 包气带水分的分布特点:
(1)毛管悬着水带:一米范围内为影响土层,近地表的30厘米为水分活跃层,影响径流形成的量与种类;
(2)中间包气带:厚度与地理位置、地下水位有关,水分变化小,水分大小与年降水量、土壤透水性与地下水位有关;
(3)毛管上升水带:厚度一般在1~2m范围内,位置随地下水位而变;
3. 包气带水分的增加、消耗途径:
(1)增加:上界面水分来源主要是降水或灌溉;下界面主要来源于地下饱和水带(毛管上升水),地下水的补给一般处于均衡状态; (2)消耗:上界面主要消耗于土壤蒸发和植物散发;下界面通过内排水过程消耗。
4. 包气带在产流中的作用:
包气带对降水起调节和在分配作用。 5. 流域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以包气带为核心的对降雨的再分配,决定了径流的形成及不同径流成分的分配,包气带是径流的发生场和分配场,而包气带的各个界面又是不同径流成分的发生场和分配场。所以包气带的特征决定了流域的产流特征和产流过程。 6. Qs~t、Qg~t的特点:
7. 不同径流成分组合情况下的Q~t特征:
8. 传统的Horton产流理论:
(1)将径流分成二类条件,四种情况;
(2)流量过程由Rs、Rg两种径流成分组成:Rs是决定一次洪水涨落的主要部分;Rg是维持枯季水量的主要来源; (3)雨强大于下渗能力时,全流域产生地面径流。 9. 单点产流机制:Rs、Rss、Rg、Rsat、Rr:
(1)Rs机制:超渗地面径流的产流机制,供水和下渗矛盾发生于地表;产生条件:有供水,有界面,雨强大于下渗能力;
(2)Rss机制:壤中流产流机制,发生于非均质或层状土壤中易透水层与相对不透水层交界面上;产生条件:包气带土壤非均质,交界面上粗下细;上层界面供水强度大于下层下渗强度;界面有一定坡度界面上形成临时饱和带;
(3)Rg机制:地下径流的产流机制;产生条件:包气带厚度中等,且蓄满;有界面(包气带下界面);界面有供水,且有一定坡度; (4)Rsat机制:饱和地面径流的产流机制;产流条件:具备壤中流的发生条件;界面以上土层全部饱和; (5)Rr机制:回归流的产流机制;
10. 单点产流模式、单元流域、流域产流模式(三个表) (1)单点产流模式
(2)单元流域产流模式
(3)流域产流模式
11. 蓄水容量面积分布曲线、下渗能力面积分布曲线 12. 产流面积的变化特点:
(1)蓄满产流:产流面积FR随降雨过程(P~t)进行逐渐变大;产流面积大小与雨强无关;
(2)超渗产流:产流面积随降雨过程进行时大时小;产流面积与雨强、流域初始蓄水量有关。 13. 降雨径流相关图的规律、应用:
(1)规律:降雨量P相同,前期影响雨量Pa大,产流量R大,故Pa等值线从左至右增大;前期影响雨量相同,降雨量大,损失相对降雨量小,P~R线的坡度随降雨量P的增大而减小,但不小于45度。
(2)应用:已知:P~t,Pa0;求:R~t 基本步骤:
①根据Pa0,在②由P1在
P~Pa0~R中找到P~R;
P~R上读出R1;
(R1R2)-R1 P~R上读出R1R2,R2③由P1P2在
④重复计算R3,R4......
14. 蓄满产流模型法的产流计算(原理、步骤、例题)
15. 超渗产流的产流计算:依据、图解法与下渗曲线法过程、初损后损法的概念、参数确定与应用: 依据:下渗曲线fp~t或下渗公式fp(t) 16. Pa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参数的确定、应用 Pa:前期影响雨量 十.流域汇流
1. 汇流时间、流域汇流时间:
汇流时间:流域内各处的净雨净雨汇集至出口断面所经历的时间; 流域汇流时间m:流域内流程最长的水质点流达出口断面所经历的时间,即最大流域汇流时间。 2. 为什么流域具有调蓄作用?
在涨洪时段内,流域续存水量增加;在退水时段内流域续存水量逐渐减小。
3. 经验单位线的概念、假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概念:单位时段内在流域上均匀分布的单位净雨在流域出口断
面所形成的地表径流过程线; (2)倍比假定、叠加假定
(3)问题:洪水大小,解决:洪水分大中小,分别推求相应的单位线;问题:暴雨中心,解决:暴雨中心分上中下游,分别推求相应单位线。
4. 瞬时单位线的概念、假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概念:流域上分布均匀、历时趋于无穷小、雨强趋于无穷大、总量为1个单位的地面净雨量,在流域出口断面形成的地面径流过程线u(0,t)
(2)假定:流域对地面净雨调蓄作用近似为一系列串连的线型水库 5. 等流时线法的概念、假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问题及解决:净雨分布不均匀问题:同一时段,不同等流时面积上净雨不同;流速变化问题:与实测洪水对比判断;河槽调蓄能力:适用于小流域,河槽调蓄能力小,将大流域划分为若干个小流域。 6. 经验单位线法与等流时线法的联系、转换与区别:(不会) 7. 地下径流的汇流计算方法: 线性水库演算法,概化三角形法
8. 流域出口断面流域的计算方法:(不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