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 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解析

2022-12-18 来源:好走旅游网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 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解析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 ②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学习的必要性,又现身说法地指出学习的可能性,易于让人接受。 B.从鲁肃的由衷赞叹和结友举动,可见他坦诚、率直、敬才爱才。

C.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正面表现吕蒙学有所成。

D.孙权劝学的成功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别人;劝说别人要讲究方式方法。 【答案】 (1)经过;擦拭;对朋友辈的敬称 (2)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推托。

②只是应该广泛(粗略)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3)C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过”是“经过”;“刮”这里是“擦拭”的意思。

(2)本题①句中的“辞(推托,托辞)、以(用)”两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但(只)、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耳(罢了)”几个词是赋分点。

(3)文章叙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是从侧面表现吕蒙学有所成,不是正面描写。故答案为C。

故答案为:⑴① 经过 ;② 擦拭 ;③ 对朋友辈的敬称 ⑵ 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推托。

②只是应该广泛(粗略)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⑶ C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

为辅。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参考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静以修身________ ②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 ③年与时驰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勉的信,主要论述修身治学,强调淡泊宁静的价值。

B.作者阐述“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淡泊”“宁静”是“明志”的前提,要想有才学必须通过学习,求学的过程中要有坚定的志向,心无旁骛。诸葛亮将立志、学习、成才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C.作者先提出”静以修身“的观点,指出唯有宁静专一,才能明确志向,达成志向。接下来先反后正,论述了“静“与“学”“志”三者的关系。最后一句,再从反面论述,强调勤学刻苦,不能荒废学业。

D.从文章中可知,成才需要三个条件:立志、学习、惜时。三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答案】 (1)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增长;疾行,指迅速逝去 (2)①不恬静寡欲就无法明确志向,不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3)C

【解析】【分析】(1)“静以修身”翻译为“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静”意思是“屏除杂

念和干扰,宁静专一”。“非学无以广才”翻译为“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广”意思是“增长”。“年与时驰”翻译为“年华随时光而飞驰”,“驰”意思是“飞驰”。

(2)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意思是“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明志”意思是“明确志向”,“宁静”意思是“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意思是“实现远大目标”。②“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慢”意思是“怠慢”,“励精”意思是“振奋精神,尽心,专心”,“险躁”意思是“冒险急躁,狭隘浮躁”,“治性”意思是“修养性情”。两个句子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3)C.“接下来先反后正”应为“先正后反”。故选C。

故答案为:⑴① 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② 增长 ;③ 疾行,指迅速逝去 ⑵ ①不恬静寡欲就无法明确志向,不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⑶ C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把握,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参考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3.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初 ,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

(选自《后汉书·逸民传·高凤》)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自以为\\大有所益 B.及\\鲁肃过寻阳 C.曝麦\\于庭

D.不觉潦水\\流麦

(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见往事耳 往事:________ ②即更刮目相待 更:________ ③妻尝之田 尝:________ ④时天暴雨 时:________

(3)下列划线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蒙辞以军中多务 旦辞爷娘去 B.治经为博士邪 其后遂为名儒 C.妻尝之田 康肃笑而遣之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见往事耳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妻还怪问,凤方悟之。

(5)甲文中吕蒙的变化让我们明白了________;乙文“高凤流麦”的典故现在多用来形容________。 【答案】 (1)D

(2)历史;重新;曾经;当时 (3)B

(4)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②妻子回来感到奇怪(惊异)询问他,他才醒悟。

(5)吕蒙变化告诉我们:①开卷有益。②读书学习非常重要。③一个人即使基础差,但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一定能学有所成。(写出一点即可);“高凤流麦”的典故形容:专心致志勤奋读书(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分析】(1)“不觉潦水/流麦”改为“不觉/潦水流麦”。句意为:没有发觉雨水冲走了麦子。此题要注意把谓语部分与宾语部分之间划开。故选D。

(2)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往事”:历史。“更”:重新。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时”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当时”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A.前者“推托”,后者“告辞,辞别”。B.都是“成为”之意。C.前者动词“去,到”,后者代词,指卖油翁。D.前者“认清”,后者“了解”。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但”:只。“涉猎”:粗略地阅读。“往事”:历史。“怪”:感到奇怪。“方”:才。

(5)一空,写吕蒙变化的启示。蒙的变化告诉了我们:一个人只要肯学习,什么时候也

不算晚,只要你肯刻苦努力,就一定会有很大的进步。还告诉了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等。二空,可分析“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等句,即可归纳出“高凤流麦”的典故现在多用来形容专心致志勤奋读书的答案。 故答案为:⑴ D

⑵① 历史 ;② 历史 ;③ 曾经 ;④ 当时 ⑶ B

⑷ 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②妻子回来感到奇怪(惊异)询问他,他才醒悟。

⑸吕蒙变化告诉我们:①开卷有益。②读书学习非常重要。③一个人即使基础差,但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一定能学有所成。(写出一点即可);“高凤流麦”的典故形容:专心致志勤奋读书(言之成理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的把握,注意结合语义结合词义。

⑷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⑸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一)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志士(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二)

高凤,字文通,是南阳叶人。在他青年还是书生时,他的家庭以种田为生,但却精通读书,白天黑夜都不停息。他的妻子(曾经)有一次到田地里去,庭院里面晾晒着麦子,让高凤看住鸡(以防吃麦)。后来突然下了暴雨,高凤拿着竹竿读经书,没有发觉雨水冲走了麦子。妻子回来后责问他,高凤这才恍然大悟(小麦被冲走了)。后来高凤成了著名的学者,在西唐山教书。

4.阅读下面的文字后,完成下列小题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公亦以此自矜________②轻吾射________③笑而遣之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卖油翁对陈尧咨“发矢十中八九”只“微颔之”,这里以极其精练的笔墨提出了矛盾后,在读者心中产生了悬念,自然地引出了下文。

B.本文要表达的意思是,做射箭和酌油等事皆可由手熟练就高超的技艺,而不仅止写射箭。

C.本文描写陈尧咨和卖油翁的方法完全相同,都运用了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活动和细节描写等方法。

D.“笑而遣之”既可理解为陈尧咨对卖油的的油技术表示赞许,也可理解为他有点尴尬。 【答案】 (1)自夸;轻视;打发

(2)①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②卖油的老头说:“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3)C

【解析】【分析】(1)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轻”:动词,轻视。遣:打发。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自矜”作为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发矢”:射箭。“但”:只。“颔”:点头。“无他”:没有别的奥妙。“尔”通“耳”,罢了。

(3)本文描写陈尧咨用了语言、神态;描写卖油翁用了神态、语言、动作、细节。没有外貌和心理描写。故选C。 故答案为:⑴自夸;轻视;打发;

⑵①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②卖油的老头说:“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选择即可。 【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温。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欧阳修《卖油翁》)

【乙】

荣州张昭及①刚毅不畏强御,为栎扬主簿,陈尧咨庄仆②恃势干③县政,输赋④不以时,昭及辅而杖之。尧咨闻而叹曰:“张子一主簿而能如此,它日当荐为御史。”使人召之,昭及竟⑤不往也。

(王辟之《渑水燕谈幕》)

【注】①张昭及:栎杨县小吏,担任主簿一职。②庄仆:亦称“世仆”,即一家世代为另一家的奴仆。③干:干涉。④输赋:缴纳赋税。⑤竟:到底,终于。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睨之久而不去________ ②以我酌油知之________ ③康肃笑而遣之________ ④使人召之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张子一主簿而能如此,它日当荐为御史。

(3)【甲】【乙】两文中陈尧咨的性格特点有何异同?请结合原文分析。 【答案】 (1)斜着眼看,不在意;倒油;打发;召唤,召见 (2)①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②张昭及作为一名主簿却能够这样深明大义,有朝一日应当推荐他做御史。

(3)【甲】“公亦以此自矜”显示陈尧咨自命不凡;“尔安敢轻吾射”,表现出陈尧咨的狂妄自大、咄咄逼人;面对卖油翁指出的道理辩驳不倒,只得”笑而遣之”,显示陈尧咨受到启示并心悦诚服。

【乙】“张子一主簿而能如此,它日当荐为御史”显示陈尧咨主张正义,珍惜人才。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酌”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 发:把箭射出去。矢:箭。但:只。颔:点头。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②“张子一主薄”中间省略了“作为”。如此:代深明大义。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张昭及作为一名主簿却能够这样深明大义,有朝一日应当推荐他做御史。

(3)结合陈尧咨的语言、动作、神情分析他的人物形象,【甲】从“公亦以此自矜”可以看出陈尧咨自命不凡;从“尔安敢轻吾射”可以看出陈尧咨的狂妄自大、咄咄逼人;面对卖油翁指出的道理辩驳不倒,只得”笑而遣之”,显示陈尧咨受到启示并心悦诚服。【乙】从“张子一主簿而能如此,它日当荐为御史”可以看出陈尧咨主张正义,珍惜人才。 故答案为:⑴斜着眼看,不在意;倒油;打发;召唤,召见

⑵ ①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②张昭及作为一名主簿却能够这样深明大义,有朝一日应当推荐他做御史。

⑶ 【甲】“公亦以此自矜”显示陈尧咨自命不凡;“尔安敢轻吾射”,表现出陈尧咨的狂妄自大、咄咄逼人;面对卖油翁指出的道理辩驳不倒,只得”笑而遣之”,显示陈尧咨受到启示并心悦诚服。

【乙】“张子一主簿而能如此,它日当荐为御史”显示陈尧咨主张正义,珍惜人才。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⑶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来整体感知。概括时要做到既全

面,又要突出重点。

6.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欢守志

王欢①字君厚,乐陵②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学③ , 不营④产业,常丐食诵《诗》

⑤ , 虽家无斗储⑥ , 意怡如⑦也。其妻患之,或⑧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

“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⑨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⑩。

【注】①王欢:晋朝人。②乐陵:地名。③专精耽学:专心研究学问。④营:谋求。⑤《诗》:《诗经》。⑥斗储:一斗粮的贮存。⑦如:用于形容词后,表示“……的样子”。⑧或:有一次。⑨哂(shěn):讥笑。⑩通儒:通晓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 (1)下列划线字词的用法相近的一项是( ) A.遂为通儒 遂反溯流逆上矣 B.时闻者多哂之 何陋之有 C.欢笑而谓之曰 而钱不湿 D.卿不闻朱买臣妻邪 卿今者才略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3)王欢最终成为一位博学大儒的原因是________。 【答案】 (1)D

(2)王欢却更坚定他的志向,终于成为一位饱学的大儒。 (3)“安贫乐道”“坚守志向”“学习专一”

【解析】【分析】(1)A项,遂为通儒/遂反溯流逆上矣(最终/于是,就);B项,时闻者多哂之/何陋之有(代词,他/提宾标志);C项,欢笑而谓之曰/而钱不湿(表修饰/表转折);D项,卿不闻朱买臣妻邪/卿今者才略(你/你)。故选D。

(2)此在此题中,要注意“弥(更)、固(巩固,指志向坚定)、遂(最终,终于)”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抓住文章中的“安贫乐道,专精耽学”“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欢守志弥固”来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⑴D

⑵ 王欢却更坚定他的志向,终于成为一位饱学的大儒。 ⑶ “安贫乐道”“坚守志向”“学习专一”

【点评】⑴古代的词以单音节为主,一个词往往有几个义项。许多时候,各个义项之间是有关联的。因此我们必须掌握最基本的义项,由基本义项而展开的引申义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

⑵此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⑶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务必注意,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善于从细微处着眼,筛选重要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同时要推敲答案用语的准确性,概括力求要言不烦,不偏不倚,切中要旨。 【附参考译文】

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他安于贫困的现状,以坚守自己的信念为快乐。精神专一地沉迷于学业之中,不谋求家业。常常边乞讨食物边诵读《诗经》。虽然家中没有一斗粮食的储蓄,内心还是安适愉快。他的妻子为这件事感到忧心,有时焚烧他的书而要求改嫁,王欢笑着对他的妻子说:“你没有听说过朱买臣的妻子吗?”当时听到这话的人大多嘲笑他。王欢却更加坚守他的志向,终于成为一位博学的人。

7.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账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是 非 木 柿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3)请结合第②段原文至少两个具体词语,分析作者是如何把讲学家塑造成“目中无人、狂安自大”的。

(4)下列四张示意图,最符合老河兵对河中石鲁应“求之于上流”的原因分析是( )

A.

B.

C.

D.

(5)下列古人的四句话,与《河中石兽》说明的道理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 A.道虽迹,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B.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 C.见闻之知,不如心之所喻,心之所喻,不如身之所亲行焉。 D.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 【答案】 (1)是/非木柿 (2)D

(3)讲学家听了僧人寻找石兽的方法后,第一反应是“笑”,耻笑、嘲讽那些僧人,嘲讽别人其实就是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之后开口就说“尔辈”,这个称呼颇有意味,说明讲学家已经认为自己与众人不是同一类人了。从中能看出讲学家“目中无人、狂妄自大”的形象。 (4)B (5)C

【解析】【分析】(1)语句“是非木柿”的意思是:这(石兽)不是木片。依据主谓间停顿,正确的句读是:是/非木柿。

(2)D项“之”是结构助词“的”的用法,其他三项“之”均为代词。故选D。

(3)本题作答要结合“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中的“笑”和“尔辈”来分析作答。这里的“笑”是对那些僧人耻笑和嘲讽,实则表示自己高人一等;然后用“尔辈”来表明讲学家自己的与众不同。可以看出讲学家“目中无人、狂妄自大”的形象。

(4)本题可依据“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漱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可知。B图最符合老河兵的说法。故选B。 (5)《河中石兽》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语句“见闻之知,不如心之所喻,心之所喻,不如身之所亲行焉”的意思是:从见闻得到的知识,不如心中已了解的,心中了解的,不如经过实践体验得来的。这与《河中石兽》所表明的道理基本是一致的。故选C。 故答案为:⑴是/非木柿 ⑵D;

⑶讲学家听了僧人寻找石兽的方法后,第一反应是“笑”,耻笑、嘲讽那些僧人,嘲讽别人其实就是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之后开口就说“尔辈”,这个称呼颇有意味,说明讲学家已经认为自己与众人不是同一类人了。从中能看出讲学家“目中无人、狂妄自大”的形象; ⑷B; ⑸ C。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答题关键是熟记常见的一些虚词的用法;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即可做出选择; ⑸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把握。结合文章的主旨即可做出选择。 【附参考译文】

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

是更荒唐吗?”

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顾《爱莲说》)

【乙】

黄杨每岁长一寸,不溢分毫,至间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木也。植此宜生怜之心。予新授一名曰“知命树”。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其素行原如是也……因于天而能自全于天,非知命君子能若是哉?最可者,岁长一寸是已。至间年反缩一寸,其义何居?岁闰而我不闰,人间而己不,已见天地之私;乃非止不闰,又复从而刻

之。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乃黄杨不憾天地,枝叶较他木加荣,反似德之者,是知命之中又知命焉。莲为花之君子,此树当为木之君子。为花之君子,茂叔知之;黄杨为木之君子,非稍能格物之笠翁,敦知之哉?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①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①笠翁:李渔,字谪凡,号笠翁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天 不 使 高 强 争 无 益 故 守 困 厄 为 当 然。 (2)根据语境,为下面句中划线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其素行原如是也。 ①易________A.容易 B.改变

②素________A.朴素,质朴 B.向来,平素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莲之爱,同子者何人?丹之爱,宜平众矣。 ②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

(4)【甲】【乙】两文都提到了“君子”,但各有所侧重。请结合两文内容,写出你对“君子”品质的理解。

【答案】 (1)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2)B;B

(3)①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②这样(看来)天地对待黄杨,可以说是不仁不义到了极点。

(4)莲花虽生长在淤泥中却不沾染污秽,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中通外直,不蔓

不枝,香气远播,洁净挺立,可见君子洁身自好、正直不阿、庄重质朴的坚贞品质;黄杨虽每年能生长一寸,年不长反缩,是受到天命限制的树,但它的枝叶却比別的树更茂盛,可见君子不争不显不露、安守困境、低调知命、宽容大度的美好品质。

【解析】【分析】⑴文言文断句考查的是考生的综合阅读能力,是否弄懂该句的大意,是否能根据句式、词性、语感将句子断开,考查的知识点多样,需要考生加以重视。句意是:老天不让他长高,强争也没用,在艰苦环境下坚守是根本。据此断句为: 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⑵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易:动词,改变。素,副词, 向来,平素 。

⑶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字字落实,对号入座。①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宜乎众矣:(爱牡丹的)应当有很多人吧。宜乎:当然(应该)。宜:当。众:众多。 句意是: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②是:这样。待:对待。谓:说。至:极点。句意是:这样(看来)天地对待黄杨,可以说是不仁不义到了极点。

⑷ “君子”一般指品德高尚的人。甲文的莲花: 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清逸超群的令德,特别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风范, 可见君子洁身自好、正直不阿、庄重质朴的坚贞品质。乙文的黄杨:虽每年能生长一寸,年不长反缩,是受到天命限制的树,但它的枝叶却比別的树更茂盛,可见君子不争不显不露、安守困境、低调知命、宽容大度的美好品质。 以黄杨的“知命”劝喻世人当知“艰苦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奋发有为,摆脱困厄以求成功。

故答案为:⑴ 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⑵B;B。

⑶ ①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②这样(看来)天地对待黄杨,可以说是不仁不义到了极点。

⑷ 莲花虽生长在淤泥中却不沾染污秽,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气远播,洁净挺立,可见君子洁身自好、正直不阿、庄重质朴的坚贞品质;黄杨虽每年能生长一寸,年不长反缩,是受到天命限制的树,但它的枝叶却比別的树更茂盛,可见君子不争不显不露、安守困境、低调知命、宽容大度的美好品质。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答题时应注意,首先明白语句大意,,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要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⑷本题考查分析形象的品质。答题时应注意,把握好文言文的形象的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思想品质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思想品质。 【附参考译文】

【乙】 黄杨木生长在千米高山云雾笼罩的岩壁上,以岩缝中的滴水和雨露为养分,可以说吸收了天地之精华而长成。黄杨生长极其缓慢,有千年黄杨长一寸之说。

李渔在《闲情偶寄》里这样评价黄杨木说:“黄杨每岁一寸,不溢分毫,至闰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命也。”黄杨木长得慢是大家共知的,但是至于闰年反缩一寸,倒是未有人考证过。苏轼也有诗云:“园中草木春无数,只有黄杨厄闰年。”但即便是这样,黄杨也安守困境,冬不改柯,夏不换叶,所以李渔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知命树”,安于天命,老天不让他长高,强争也没用。李渔说,按常理,闰年闰月,树木应该多长一寸才是,现在黄杨非但不多长,反而缩短一寸,这造物主对它的安排实在太不公平了。但黄杨并不恨天怨地,而照样把枝叶长得很茂盛。所以李渔评价它有君子之风,说“莲是花中君子,黄杨就是树中君子”了。

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堂铭》)

【乙】

小小短章,无法不备。凡铭多自警 , 此却自得自夸,体格稍变。起以山水喻引,则来不突;末引古结,则去不尽,中间室中景、室中人、室中事,布置层次。末引“何陋”之言,隐藏“君子居之”四字在内,若全引便著迹,尤见其巧处。

(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往来无白丁________ ②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 ③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 ④凡铭多自警________

(2)用现代汉话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②若全引便著迹,尤见其巧处。

(3)【乙】文评论甲文“自得自夸”。请简要分析【甲】文的“自得自夸”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案】 (1)平民(或“没有功名的人”);世俗的乐曲;使……劳累;戒备(或“告诫、警戒、警醒、醒悟”)

(2)①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或“清雅的”)古琴,可以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②如果全部引用就痕迹太过明显,从这里特别能够看出文章的精巧之处。

(3)①高调地拿“山”中之“仙”和“水”中之“龙”来比喻陋室中的自己;②以“惟吾德馨”总贯全篇,强调自己是个品德高尚之人;③写陋室中的景物、来往的宾客和所做的事情,处处突出自己不同凡俗的意趣;④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炫耀自己没有世俗的繁苦;⑤把陋室与著名的“诸葛庐”和“子云亭”作同类相比;⑥借孔子“何陋之有”的话间接表

明自己是个真正的“君子”。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白丁”属于古今异义词,“劳”属于词类活用。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调:弹奏;金经:佛经。故此句可以翻译为:①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或“清雅的”)古琴,可以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②若:如果;著迹:痕迹太过明显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如果全部引用就痕迹太过明显,从这里特别能够看出文章的精巧之处。

(3) 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因此这篇文章处处都是自得自考,从前往后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⑴平民(或“没有功名的人”);世俗的乐曲;使……劳累;戒备(或“告诫、警戒、警醒、醒悟”)

⑵ ①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或“清雅的”)古琴,可以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②如果全部引用就痕迹太过明显,从这里特别能够看出文章的精巧之处。

⑶ ①高调地拿“山”中之“仙”和“水”中之“龙”来比喻陋室中的自己;②以“惟吾德馨”总贯全篇,强调自己是个品德高尚之人;③写陋室中的景物、来往的宾客和所做的事情,处处突出自己不同凡俗的意趣;④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炫耀自己没有世俗的繁苦;⑤把陋室与著名的“诸葛庐”和“子云亭”作同类相比;⑥借孔子“何陋之有”的话间接表明自己是个真正的“君子”。

【点评】⑴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内容的解读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理解。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

10.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喜雨亭记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①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② , 狱③讼繁兴,而盗贼滥炽。则吾与二三子④ , 虽欲优游⑤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注】①忭(biàn):欢乐。②荐饥:连年饥荒。③狱:案件。④二三子:你们。⑤优游:悠闲自得。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余拏一小船________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 ③既而弥月不雨________ ④丁卯大雨,三日乃止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为亭于堂之北/天下之伟观也 B.拉余同饮/余至扶风之明年 C.官吏相与庆于庭/相与步于中庭 D.天与云与山与水/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4)下列对《湖心亭看雪》一文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通过“一痕”“一点”“芥”“两三粒”等数量词的组合,巧妙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和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

B.两个赏雪人见到志趣相投的作者,惊喜劝酒,作者被迫喝下三大杯酒后赶紧离去。 C.“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D.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拏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

(5)《喜雨亭记》一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撑船;哪能;下雨;才 (2)D

(3)①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②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作休息的场所。 (4)B

(5)与民同乐、关心人民疾苦。

【解析】【分析】(1)此题多是古今异义词,如,雨:下雨。乃:才。

(2)A项,都是助词,的。B项,都是,我。C项,都是共同,一同。D项,连词,跟,和/参与,这里指欣赏。故选D。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俱:都。绝:消失。以为:把……当作。 (4)B项,“被迫”是对“强”的误解,文中也没有赶紧离去之意。故选B。

(5)苏轼于嘉祐六年(1061)任凤翔府签书判官,第二年修建此亭,恰逢喜降春雨,于是命名为“喜雨亭”。这篇散文紧扣“喜雨亭”三个字来写,从该亭命名的缘由写起,记述建亭经过,表达人们久旱逢雨时的喜悦心情,反映了作者儒家与民同乐、关心人民疾苦的思想。

故答案为:⑴撑船;哪能;下雨;才; ⑵ D;

⑶①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②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作休息的场所; ⑷B;

⑸与民同乐、关心人民疾苦。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

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⑶.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⑸本题考查短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 【附参考译文】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做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有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于是我在亭子里开酒宴,向客人劝酒而告诉了这件事,问他们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荒废了,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里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①牵牛来责蹊田②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③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④若不见。

【注释】①或:有人,有的人。②蹊田:践踏田地。③策:通“册”。④恬:心神安适。 (1)解释加下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已而复如初(________) ②冕因去(________) (2)文中写佛像“狞恶可怖”,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3)王冕是一个青春励志的典型。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悟呢? 【答案】 (1)又,再;离开

(2)从侧面烘托了王冕痴迷于学习的精神

(3)参考:王冕在艰苦的条件下发愤学习,现在的初中生比王冕的学习条件要优越很多,没有理由不努力学习。

【解析】【分析】(1)本题中①复:根据句意翻译为“又”②去:今义:距离、除去等多重意思,古义:离开,根据句意翻译为“离开”。

(2)文章主要写王冕痴迷学习,写到佛像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是为了突出体现了王冕痴迷于学习,不在乎自己身处何地,这些与学习不关的东西都不是他所在意的,这在人物描写上属于侧面描写。据此作答即可。

(3)文章主要讲述了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我们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启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 又,再;② 离开

⑵ 从侧面烘托了王冕痴迷于学习的精神

⑶ 参考:王冕在艰苦的条件下发愤学习,现在的初中生比王冕的学习条件要优越很多,没有理由不努力学习。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写作方法的把握,注意侧面烘托对人物的个性突出所起的作用。

⑶本题考查阅读感悟能力。解答时,需要疏通文意,反复阅读,整体感知文本,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结合选文内容来分析。 【参考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的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到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晚上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一个人牵了牛来责备牛踩了庄稼。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王冕仍是这样。王冕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为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悄悄地走出去,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亮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坦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1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何泽为洛阳令。唐庄宗好田猎,数践民田。泽乃潜身伏草间伺庄宗,当马谏曰:“陛下未能一天下①以休民② , 而暴敛疲民以给军食。今田将熟,奈何恣田游以害多稼?使民何以出租赋吏何以督民耕?陛下不听臣言,愿赐臣死于马前,使后世知陛下之过。”庄宗大笑,为之止猎。

(选自《新五代史》)

【注释】①一天下:统一天下。②休民:使人民休养生息。 (1) 文中“数践民田”中的“数”的意思是________。 (2)请用“/”为文中画线句断句。 使 民 何 以 出 租 赋 吏 何 以 督 民 耕? (3)通过选文,可以看出何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 (1)多次,屡次

(2)使民何以出租赋/吏何以督民耕?

(3)是一个敢于犯颜直谏,为民请命,不畏身死的好官吏。

【解析】【分析】(1)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数践民田”:曾经多次践踏百姓的田地。“数”:多次,屡次。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使民何以出租赋/吏何以督民耕?译为:这让老百姓拿什么交纳租子,官吏又怎么督促百姓耕作呢?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两个意思之间划开。注意句式结构的对称。

(3)可分析“泽乃潜身伏草间伺庄宗,当马谏”的动作描写,“今田将熟,奈何恣田游以害多稼”“陛下不听臣言,愿赐臣死于马前,使后世知陛下之过”等语言描写,即可分析出何泽

是一个敢于犯颜直谏,为民请命,不畏身死的好官吏。 故答案为:⑴多次,屡次

⑵使民何以出租赋/吏何以督民耕?

⑶是一个敢于犯颜直谏,为民请命,不畏身死的好官吏。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按照现代语法进行断句。注意题干的限制要求。

⑶本题考查文章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文中对人物描写的语句,结合其主旨进行分析理解。 【参考译文】

何泽担任了洛阳的首令。唐庄宗喜欢打猎,曾经多次践踏百姓的田地,(于是)何泽(为了劝谏庄宗)于是藏在草中等候庄宗。在马前直谏道:“陛下没能够一统天下来使人民安康,却暴敛穷苦的百姓来供应部队。如今田里庄稼将要成熟,为什么要践踏农田来害庄稼呢?这让老百姓拿什么交纳租子,官吏又怎么督促百姓耕作呢?陛下不听我的话,希望你让我在马前死了吧,来让后世知道陛下的过失。”庄宗大笑,为了这件事停止了打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