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5黄河颂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2020-10-08 来源:好走旅游网
5 黄河颂

1.朗读课文,感受黄河的形象与魅力,领悟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2.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做批注。 3.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体会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一、导入新课 播放导入视频。

同学们刚刚所看见的,是著名的作曲家冼星海为《黄河大合唱》谱曲的选段,为何他在看到诗稿时如此激动?为何黄河在一个中国人眼中有如此魅力?也许,读了《黄河颂》一文,你能获得启示。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创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作者背景: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今老河口西北)人。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创作背景:光未然写这首诗歌时,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许多进步的作家、艺术家开始通过自己创作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了《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此为其二。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的图景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幅壮阔的历史画卷。

探究:请同学们初步朗读诗歌,并结合历史创作背景,谈谈该如何朗读本篇诗歌。 明确:(1)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总结:既要读出对黄河热爱赞颂的深情,又要读出黄河奔流的气势。 朗读活动:

1.四人小组中的成员进行朗读交流,相互做出评价。

2.请两到三名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在课堂上朗读,并请全体学生讨论如何读得更好,更能读出感情。发言者也可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达意见。

目标导学二:由朗读到理解,整体感受诗歌内容

一首诗拥有莫大的感染力,也依赖于它文本的语言组织,让我们尝试解析文本语言,深入把握文本内容,感受其感情是如何寄托于全诗的。

1.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内容是赞扬黄河精神——伟大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2.歌词部分在“颂黄河”之前,对黄河进行了怎样的描写?哪一个词总领?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明确:对黄河进行了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总写、纵向描写、横向展开;由“望”字总领,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展示黄河流向地图)

3.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明确: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黄河已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等等。

素材补充:

(1)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大约在80万年前,我国著名的蓝田猿人就生活在今天的陕西省蓝田县公王岭一带。此外,陕西的大荔人、山西的丁村人、内蒙古地区的河套人等,都证明了从远古时代起,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在黄河流域从事生产活动了。而先秦时期中央政权诞生在黄河流域,中国文字也产生在黄河流域,诸此史实充分说明了华夏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

表现特征:古国发源地;历史故事上演。 (2)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表现特征: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3)黄河属太平洋水系。干流多弯曲,素有“九曲黄河”之称,河道实际流程为河源至河口直线距离的2.64倍。黄河支流众多,从河源的玛曲曲果至入海口,沿途直接流入黄河,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支流共220条,组成黄河水系。支流中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有76条,流域面积达58万平方公里,占全河集流面积的77%;大于1万平方公里的支流有11条,流域面积达37万平方公里,占全河集流面积的50%。较大支流是构成黄河流域面积的主体。

表现特征: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4.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明确: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要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目标导学三:欣赏诗歌之美,感受直接抒情的魅力 1.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有什么作用?

明确:“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2.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明确: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伟大坚强精神的发祥地;黄河天险在地理位置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3.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明确:从全句看,这是一个拟人句,把黄河当作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如此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锐不可当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斗志。

4.诗歌中多次出现第二人称“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亲切、自然、直抒胸臆。

5.诗歌结尾处“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出现两次是否重复?为什么?

明确:否。这里运用了反复的修辞,增强了所表达的情感。表达了中华儿女有着坚强不屈、斗争到底的民族精神。

6.请你根据上述探究,总体说说本文的语言特点与风格。 明确:本文是一篇直接抒情的文章,风格豪放,气势磅礴,表达了对黄河的赞颂与热爱。之所以如此,正是综合用运了感叹词、呼告、反复等手法,才产生了强烈的情感表达效果。此外,本文节奏鲜明,音节洪亮。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读来错落有致;在韵脚上,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同时,文本注意刻画黄河的形象,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

课堂小结:《黄河颂》以它充满斗争性的激昂旋律与黄河般桀骜不驯的血性激励中华儿女与日寇英勇搏击,今天它仍然以其气势磅礴的史诗般的英雄气概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黄河颂》。

播放《黄河大合唱》歌唱选段,学习歌唱《黄河颂》。 三、板书设计

序曲 主体 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 望黄河、颂黄河 学习黄河精神

1.借助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指“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叶圣陶语)。诗歌,主要通过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语言的美和意境的美。 2.借助音乐。学生听后,激情澎湃,情不可遏,在其中激越飞腾,在其中濡染陶冶。 1.对于诗歌,尤其是现代诗的赏析,在课堂上学生很难主动融入。 2.因为时间有限,课堂有些环节引导不够,还是以老师讲授为主。 可取之处 不足之处 9 阿长与《山海经》

1.感受文本的情感变化,理清全文情感脉络,提升快速阅读以及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层次的能力。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选材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3.把握细节,多角度、多侧面地把握人物形象,感受文本中刻画人物的幽默笔调。 4.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感受彼此交错转换的特点。 5.分析关键词语,体会“大词小用”的词语运用之妙。

6.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思念和感激以及歉疚之情,从而学会关注并尊重生活中的普通人,使自己成为一个善良、重情义的人。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还记得上学期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吗?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段话中的故事是什么故事?说这个故事的人是谁?

对,是“美女蛇”的故事,说这个故事的人是长妈妈。长妈妈是谁?为何她能说出如此丰富有趣并让小鲁迅担忧一阵子的故事来?她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答案就藏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中,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阿长与〈山海经〉》。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梳理叙事事件,把握文本内容

1.快速阅读课文,说说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对于每一件事情,作者对于阿长的情感态度如何。请简要概述。

明确:①“常喜欢切切察察”,爱告状,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实在不大佩服);②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我”所不耐烦的);③讲长毛攻城的故事(有了空前的敬意);④谋害“我”的隐鼠(敬意消失);⑤“我”十分渴慕《山海经》,求而不得时阿长竟为“我”买来了(新的敬意)。

2.通过上述分析,你的眼里也一定出现了一个“阿长”的形象,阿长是怎样一个人呢?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可用“阿长是一个______的人”表述。(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方面说,可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各抒己见)

明确: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阿长是一个别人不注意姓名的人;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阿长是一个睡相不好的人;阿长是一个限制“我”行动的人;阿长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的人;阿长是一个烦琐之至的人;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阿长是一个朴实的人;阿长是一个热情为“我”着想的人;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

小结:长妈妈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着纯朴、善良、仁慈的美德。

目标导学二:分析叙事特点,领会作者情感

1.文章虽然围绕长妈妈写了诸多琐事,但并不是详细记述所有事件,而是有详有略,请同学们说说,课文略写了哪些内容,详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略写了“切切察察”的毛病、限制“我”的行动、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等,详写了她名字的由来、睡相粗俗和为“我”买《山海经》等事。叙事写人散文,若叙多件事,必然有详略之分,否则一概详记,不仅可能犯啰唆毛病,也可能导致逻辑上主次颠倒。本文略写部分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全面的多角度了解,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且部分略写内容,看似写长妈妈的毛病,实际也有诸多趣味,如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等,读来令人不禁莞尔一笑。这些略写事件,它们起着反衬作用,并不能削弱“我”对长妈妈的敬意。详写阿长的名字来源,则另有讲究,结合历史背景,这是为了更加突出长妈妈社会底层小人物的身份,有这一层介绍,略写部分长妈妈的诸多毛病不仅情有可原,且更让人对时代的缩影表示同情。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立即将略写的诸多毛病一律洗去,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也在详略得当之中得以适当表现。

2.文章所述的事件虽然有详略特点,却仍是诸多琐事,而文章读来完全不显杂乱,似乎有一条固定的线贯穿在其中,你觉得这条线是什么?

明确:是情感线,文章所述的事件虽然琐碎,但是由于情感变化穿插在其中,又使文章结构十分清晰,读来也十分自然。

3.请说说贯穿在文中的情感线主要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纵观全文,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敬意消失——新的敬意”。作者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这一封建社会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刻画出了一个纯朴热情、善良仁慈、关心小孩的长妈妈形象,抒发了自己对长妈妈的同情、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

三、板书设计 感情变化 (线索) 不大佩服 ↓ 不耐烦 ↓ 空前敬意 ↓ 敬意消失 ↓ 新的敬意 主要事例 ①阿长这个称呼的由来 ②“切切察察”的毛病 ③摆成“大”字的睡相 深切怀④令人厌烦的种种规矩和礼节 念 ⑤讲“长毛”的故事 ⑥谋害“我”的隐鼠 ⑦为“我”买《山海经》 详略得当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叙事写人散文,叙事上采取多件琐事并叙,详略得当,以情感变化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与怀念之情。在写人上,也初步把握了长妈妈的形象,我们似乎真看见了一个“切切察察”的长妈妈,在床上摆着“大”字的长妈妈,讲很多规矩的长妈妈。然而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都依赖作者高妙的作文艺术,就让我们深入学习课文,更加深入地把握长妈妈的形象特征。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多角度分析,感受人物形象

1.人物描写是最常见的表现人物形象的方式,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探究作者是如何描写阿长的。

明确: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形象:如“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这几个“恭喜恭喜”中明显藏着长妈妈无尽的喜悦,结合长妈妈前夜对小主人叮咛的话,可以看见这个不幸的人既藏有美好的愿望,而愿望又如此容易满足的形象特征。又如讲“长毛”故事时语言的荒诞,体现了长妈妈的无知可笑。

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形象:如元旦,她教“我”说恭喜的话和吃福橘的情节,作者通过“伸出„„按住„„看着„„”“摇„„笑„„塞„„”这一系列动作表现了她善良而又迷信的一面。又如“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竖”“摇”“点”三个字,十分生动地表现出一个“切切察察”的妇女形象。

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形象:如“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一句中,十分生动地体现了小鲁迅的无奈,又从这细节中见出长妈妈的胖与睡相的粗俗。

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形象:如长妈妈买回了《山海经》后“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个心理活动写出了“我”的吃惊。正是这种吃惊的心理,前文中一切反面描写都成了长妈妈伟大品质的反衬,引起了另一心理活动——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2.课文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将长妈妈买来的《山海经》说成是“最为心爱的宝书”,突出“宝”的特殊意义——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

目标导学二:品味语言,揣摩其中作用 本文的语言有的含义深刻,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感情浓烈,还有不少词语以“大词小用”的形式出现,细品味之,妙趣无穷。请找出相关语句,仔细品味,然后说出你的理解。

明确:含义深刻:“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这是“我”听了长妈妈给“我”讲了长毛的故事之后的心理反应的一段文字,作者以儿童的心理来认识长妈妈的“伟大神力”,实际上是对长妈妈的愚昧迷信以一种苦笑进行讽刺。当长妈妈给“我”买回了《山海经》之后,“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这段文字中“发生新的敬意”,是对长妈妈能做成“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的“伟大神力”——对青少年的关心爱护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的歌颂。

诙谐幽默:本文刻画阿长时常用幽默笔调,如“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的福橘”。这里的幽默来自对照强烈的心理描写。“但到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这里的幽默来自对人物缺点的夸张表现。除此以外,童言无忌的表述,一本正经的荒诞,对常识的荒诞

表述,都产生了一定的幽默效果。

感情浓烈:“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写作时的追忆与感慨,这其中是不尽的深情怀念。“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一句,是作者对长妈妈最深情的祝祷。

大词小用:文本中不乏夸张的语句,如“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中用到了“憎恶”“谋死”二词,并非真有这二词所表现的程度,只是为了夸张地体现儿童的心理,表达“我”对阿长的愤怒与不满;又如“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中“空前”与“敬意”二词,所包含的是两种视角的含义,从儿童视角来看,是“我”那时信以为真的天真;从写作时的成人视角来看,也流露着对阿长迷信的调侃。夸张性词语往往不仅有它表面的含义,更有其符合语境的深刻意义。

目标导学三:回忆性散文特点,“成年的我”与“童年的我”两种叙述角度 在谈及“大词小用”时,我们说“空前的敬意”一语中包含着两种视角的意义,一种为儿童视角,一种为写作时的成人视角。两种视角同时在文中出现是否合理呢?这恰是本文的特点之一,本文中不仅有“写作时的回忆”,也有“童年的感受”,请找出相关语句,谈谈这一特点。

明确:关于“写作时的回忆”,如“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这里“已经说过”很明显地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又如“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这里就是“童年的我”的叙述角度。

目标导学四:总结提升,学会人性关怀

1.“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时过境迁,当作者提笔写下“阿长”这一人物时,那个给作者说各种故事的人,那个让作者又“讨厌”又崇敬的人,那个给作者买“三哼经”的人却再也不在了。而作者,也仅能徒然长篇大论那个带着小人物标签的名字,而对她真实的名字不能着一字,这其中难道真的只有怀念与感慨吗?是否还有别的情感?

明确:还含有一份愧疚与歉意。

2.在我们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阿长这样的人在呢?

明确:有。比如有的爷爷奶奶,也会给我们讲“大灰狼”的故事,好像是在吓唬我们,实际上是在以他们自己的趣味方式爱护着我们;又如农村地区的爷爷奶奶中也有像阿长一样迷信的人,他们禁止孩子触犯“神灵”,以“迷信”的方式为孩子祈福,但是这背后,都是对孩子们的爱,应予以理解。

三、板书设计 语言 善良 动作 热情 人物——阿长 心理 纯朴 对比 憨厚 诙谐幽默 语言

感情浓烈

可取之处 2.重视个性化阅读,通过跳读、诵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与作者、人物对话。 不足之处

1.能紧扣住文本特点,在疏通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合理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在把握人物性格的时候,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有“包办”之嫌,个性化阅读不够到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