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金融学简答题,论述题

2024-09-15 来源:好走旅游网
金融学简答题,论述题

第一章

1 如何理解货币的支付手段?

(1)支付手段的职能最初是由赊买赊卖引起的,货币作为补足交换的一个独立的环节即作为价值的独立存在而使流通过程结束。

(2)随着商品交换和信用形式的发展,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在赋税、地租、国家财政、银行信用等支付中发挥作用。

(3)货币的支付手段作为交换价值的绝对存在,独立的结束商品交换的整个过程,是价值的单方面转移。

2简述金属货币制度的主要构成要素?

(1)货币制度是各国在货币方面的法令所确定的货币的流通的组织形式

(2)规范的金属货币制度主要包括:币材的确定;货币单位的确定包括货币单位和货币单位的值;规定金属货币的铸造;确定本位币和辅币;有限法偿和无限法偿;准备制度的规定。

3简述信用货币制度的主要特点? (1)贵金属非货币化

(2)信用货币主要采取不兑现的银行券和银行存款货币两种形式 (3)信用货币由中央银行代表国家进行统一管理和调控 (4)信用货币都是通过信用渠道投入流通中的 4、简述货币形态的演化。

(1)一般价值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后,有一个漫长的实物货币形式占主导的时期; (2)实物货币向金属货币形式的转换,其中贵金属被广泛采用作为币材;

(3)从金属货币向信用货币形式的转换,信用货币的主要形式有银行券、存款货币、商业票据等;

(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存款货币的形式又有了一些变化,比如电子货币的运用。 5如何理解货币的两个最基本的职能?

(1)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就是货币 (2)价值尺度为各种商品规定价格,表现商品的价值;流通手段是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的媒介;当这两个功能由一种商品来满足,这种商品就取得货币的资格 (3)货币的其他职能以及货币相关联的诸范畴都是从这点展开。 论述

1 试述你对货币本质的理解

(1)对货币本质的理解,许多学说各有论述,观点不一。货币金属主义把货币定义为财富,认为货币就是金属;货币名目主义则认为货币是国家创造的价值符号或票券;凯恩斯把货币定义为国家通过法律强制流通的国家创造物等等。这些观点多从经济现象的表面论证货币的本质,虽有一定合理的成分却缺乏科学的解释。

(2)马克思从货币的起源和逻辑分析的角度认识货币的本质是具有科学性的。马克思认为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认为货币是一个历史的经济范畴,起根源在于商品的产生和交换的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从商品内在矛盾的冲突中可以得出交换是解决矛盾的唯一途径;从交换的发展所引发的价值形态的演变中可以看出货币是价值形态发展的必然结果。

(3)马克思的货币本质观表明货币与商品世界的对应关系,这一分析有助于理解货币的外在形式的不断变化并不改变货币的本质。

2、试述货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货币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它是社会生产力得以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

(2)货币是商品实现价值的媒介物,现代经济活动中的生产、流通、交换、消费过程都离不开货币的作用;

(3)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实际交易过程发生大量的债权、债务关系,货币成为重要的支付手段和结算工具,它对市场的正常运作,债权债务的清偿具有重要作用;

(4)货币也是现代经济发展中储蓄和投资的重要工具。现代信用活动基础上产生的银行业及整个金融业都是货币信用关系发展的的产物,对储蓄资源的分配和投资活动发挥了巨大作用。货币也能够通过利率机制对投资活动的进行刺激和对国民经济发挥作用。马克思称货币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第二章

1说明常见的汇率种类

(一)按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划分

1.固定汇率。固定汇率指的是一国货币对另一国货币汇率相对固定.只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浮动。

2.浮动汇率。浮动汇率指的是各国货币之间汇率的浮动不受限制,而随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动。

(二)按银行买卖的角度划分

1.买入汇率。也称买入价,是银行向客户或同业买人外汇时所使用的汇率。 2.卖出汇率。也称卖出价,是银行向客户或同业卖出外汇时所使用的汇率。

3.中间汇率。也称中间价,它是买入价和卖出价的平均数,中间汇率主要用于对汇率变化进行经济分析。

4.现钞汇率。现钞汇率是指银行买卖现钞时使用的汇率,也称现钞价,它不等于外汇汇率。

(三)按汇率计算方法划分

1.基本汇率,基本汇率是一国货币与关键货币的比率,它是确定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汇率的基础,其他货币汇率可通过这个基础汇率计算出来。

2.套算汇率。又称交叉汇率,是两国货币通过各自对第三国货币的汇率间接计算出来的,它可以通过基本汇率套算。 (四)按外汇汇付方式划分

1.电汇汇率。它是指银行卖出外汇后,以电传方式通过其国外支行或代理行付款时使用的汇率。

2.信汇汇率。它是指银行卖出外汇后,开具付款委托书,以信函方式通过邮寄通知付款地银行转付款给收款人所使用的汇率。

3.票汇汇率。票汇汇率是银行买卖外汇汇票时使用的汇率。 (五)按国家外汇管理方式划分

1.官方汇率。是国家机构,如财政部、中央银行或外汇管理当局确定并调整和公布的汇率。所有外汇交易都以这个汇率为基础。

官方汇率又可分为单一汇率和多重汇率,

单一汇率指一个国家货币只存在官方汇率这一种汇率。

多重汇率是一国政府除了规定官方汇率以外,又规定了用于各种场合的汇率,它是外汇管制的特殊形式。如用于国际贸易及从属费用结算时使用的汇率叫贸易汇率,用于资本流动及其他非贸易支付的汇率为金融汇率。

2.市场汇率。顾名思义,市场汇率系自由外汇市场买卖外汇的实际汇率,它是由外汇市场上外汇的供求关系决定的,随外汇供求关系变化而自由波动。

(六)按外汇买卖交割日期划分

1.即期汇率。即期汇率是外汇买卖当日或者两个营业日内交割时使用的汇率,它是现汇汇率。

2。远期汇率。远期汇率是交易双方签定远期交易合约,达成协议,事先确定将来某一确定日期进行外汇交割时使用的汇率。 (七)按银行营业时间划分

1.开盘汇率。又称为开盘价,它是外汇银行在营业日开始时,首次交易时所报的汇率。 2.收盘汇率。又称收盘价。外汇银行每日营业将结束时外汇买卖的汇率。 2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有哪些?

汇率,就是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 1、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的顺差或者逆差的状况通过影响外汇市场,从而影响汇率形成。国际收支顺差就意味着外汇的供给暂时大于外汇的需求,即外汇的供大于求,那么外汇汇率就应下跌(贬值),而与其相对的本币汇率就应上升(升值)

2、通货膨胀 一方面,通胀率表现在物价的变化会影响一国商品劳务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当一国较另一国发生较高的通胀时,其国家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就上涨,从而使出口相对减少、进口相对增加,从而国际收支出现逆差的压力。另一方面,通胀率还会通过影响实际利率而影响外汇市场的供求和汇率。

3、利率 当一国的利率高于其他国家尤其是国际利率水平时,往往会引起大规模短期资本的流入,使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暂时出现外汇汇率下降而本币汇率上涨的压力。

4、经济增长率相对别国来说上升较快,会使该国增加对外国商品和劳务的需求,结果会使该国对外汇的需求相对于其可得到的外汇供给来说趋于增加,导致该国货币汇率下跌. 5、财政赤字扩大,将增加总需求,常常导致国际收支逆差及通货膨胀加剧,结果本币购买力下降,外汇需求增加,进而推动汇率上涨。

6、外汇储备。如果一国外汇储备高,则该国货币汇率将升高。 7、各国汇率政策和对市场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汇率的变动。

8、市场心理预期。当人们预期某国的经济状况将会恶化,或者可能遭受重大打击,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低,该国货币就会在市场上被大量抛出,其汇率就会下跌;反之,就会上升。

9、政治与突发因素。当国际政治局势出现剧烈动荡时,处于不利地位的国家货币汇率表现为下跌,处于有利地位国家的货币汇率表现为上升。 3简述外汇的特点

(1)外汇是一种金融资产; (2)外汇必须是以外币表示的金融资产; (3)用作外汇的货币必须具有较充分的可兑换性;

论述 1浮动汇率制度与固定汇率制度各自的利弊是什么?汇率市场化是否意味着实现完全的浮动汇率?

(1)固定汇率制的利弊: ①固定汇率制的优点是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②固定汇率制的缺点:

第一,汇率基本上不能发挥调节国际收支的经济杠杆作用。 第二,固定汇率制有牺牲内部平衡之虞。

第三,易引起国际汇率制度的动荡与混乱。 浮动汇率制度的利弊: ①浮动汇率制度的主要优点: 第一,汇率能发挥其调节国际收支的经济杠杆作用。

第二,只要国际收支失衡不是特别严重,不会以牺牲内部平衡来换取外部平衡的实现。 第三,减少了对储备的需要,并使逆差国避免了外汇储备的流失。 ②浮动汇率制度的主要缺点:

第一,是汇率频繁与剧烈地波动,使国际经济交易的经济主体难以核算成本和利润,并使他们面临外汇风险损失,从而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第二,是为外汇投机提供了土壤和条件,助长了外汇投机活动,这必然会加剧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与混乱。

(2)汇率市场化并不意味着实现完全的浮动汇率。由于汇率对一国经济和政治的重要作用,政府对于汇率通常是或多或少会加以适度调节,不进行任何有目的的干预是少见的。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完全的浮动汇率是不存在的。 第三章

1 信用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1)商业信用:指企业之间在商品交易中相互提供的信用,其基本形式是赊销商品和预付货款。

(2)银行信用:是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提供的信用。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3)国家信用:是国家(政府)以债务人身份筹集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

(4)消费信用:指工商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对消费者提供的信用。提供的对象可以是商品、货币,也可以是劳务。

(5)租赁信用:租赁公司、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通过出租设备或工具而收取租金的一种信用形式。

(6)国际信用:是国际间相互提供的信用。 2 简述商业信用的作用与局限性

(1)商业信用的作用:在商品经济中发挥着润滑生产和流通的作用;加速资本周转等; (2)局限性:商业信用在方向、规模、期限上具有局限性。 3简述消费信用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

(1)消费信用的积极作用:促进消费商品的生产与销售,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有利于促进新技术的应用、新产品的推销以及产品的更新换代等;

(2)消费信用的消极作用:过度的消费信用会造成消费需求膨胀,在生产扩张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会加剧市场供求紧张状况,促使物价上涨的繁荣。 4 简述直接融资的优点与局限性 (1)直接融资的优点在于:

①资金供求双方联系紧密,有利于资金的快速合理配置和提高使用效益; ②由于没有中间环节,筹资成本较低,投资收益较高;

③资金供求双方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加强了投资者对资金使用的关注和筹资者的压力;

④有利于筹集具有稳定性的、可以长期使用的投资资金。 (2)直接融资的其局限性:

①资金供求双方在数量、期限、利率等方面受的限制比间接融资多;

②直接融资的便利程度及其融资工具的流动性均受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的制约; ③对资金供给者来说,直接融资的风险比间接融资大得多,需要直接承担投资风险。 5简述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区别

(1)商业信用是工商企业之间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典型的方式为赊销。典型的商业信用中包含着两个同时发生的行为:买卖行为与借贷行为。商业信用属于直接信用。商业信用在方向、规模、期限上具有局限性。

(2)银行信用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属于间接信用。银行信用突破了商业信用在方向、规模、期限上的局限性。

论述:1 从各种信用形式的特点出发,论述我国应怎样运用这些信用形式

(1)信用的经济含义。现代信用的形式主要包括: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等。

(2)商业信用是工商企业之间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典型的方式为赊销。商业信用在方向、规模、期限上有限制。银行信用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它突破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国家信用是以国家作为债务人或债权人的信用,可以用来调节财政收支和宏观经济。消费信用是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上述各种信用形式所涉及的经济主体不同,具体的形式也不同,但都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3)我国要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对各种信用形式有重点、有管理地加以引导和运用:规范商业信用,发展直接融资;加强对银行信用的风险管理,提高货币资金的使用效益;适度发展消费信用,配合住房改革等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满足消费者的合理需求,注意防范盲目消费和信用膨胀;安排好国家信用的规模和结构,使其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

总之,在发展各种信用形式的前提下,针对其各自的特点与作用,有所侧重、协调并举地对各种信用形式加以运用。

2 试比较分析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优点和局限性,你认为我国应怎样运用这两种方式 (1)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之间的融资活动,有两种基本形式──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二者各具优点,也各具局限。 (2)直接融资的优点在于:

①资金供求双方联系紧密,有利于资金的快速合理配置和提高使用效益; ②由于没有中间环节,筹资成本较低,投资收益较高。

③资金供求双方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加强了投资者对资金使用的关注和筹资者的压力; ④有利于筹集具有稳定性的、可以长期使用的投资资金。 但直接融资也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①资金供求双方在数量、期限、利率等方面受的限制比间接融资多;

②直接融资的便利程度及其融资工具的流动性均受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的制约;

③对资金供给者来说,直接融资的风险比间接融资大得多,需要直接承担投资风险。 (3)与直接融资比较,间接融资的优点在于: ①灵活便利; ②安全性高;③规模经济。 间接融资的局限性主要有两点:

①割断了资金供求双方的直接联系,减少了投资者对资金使用的关注和筹资者的压力; ②金融机构要从经营者的利润中收取一定的利息,从而减少了投资者的收益

(4)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并行发展,相互促进。它们在充分发挥自身优点的同时,也互相弥补了各自的局限。因此,对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必须给予同样的关注和重视。

(5)市场化融资不等于直接融资,而是按市场原则进行的融资。从各国的经验看,经过银行为中介的间接融资始终是市场化融资的主体。我国在现阶段尤其需要充分发挥银行间接融资的优越性,除了历史的延续性和各国的共性外,很大原因是我国直接融资市场的建立、完善尚需时日,短期内难以成为市场化融资的主渠道,故在一个不短的时期内,以金融机构为中介的间接融资将是我国市场化融资的主体。

为此,必须加快金融体制特别是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建立以中央银行间接调控为主导的商业银行融资体制。同时,多策并举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使二者协调发展。 第六章

1、存款货币银行的表外业务

银行所从事的未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以及不影响资产和负债总额的经营活动。狭义的表外业务通常专指金融创新中产生的一些新的业务:如互换、远期利率协议、期权和票据

发行便利等业务;广义的表外业务还包括传统的中间业务,如承兑、汇兑、代理和各类信用保证等业务。

2、简述商业银行经营的流动性原则

是指银行应能随时满足客户提取存款及各方面的资金需要:一方面要求资产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另一方面则必须力求债务结构合理,并拥有较多的融资渠道和较强的融资能力。银行缺乏流动性会降低自己的竞争力,甚至面临挤兑而陷入破产清理的境地,故保持必要的流动性对银行经营是至关重要的。 3、简述商业银行的负债管理理论

这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金融创新中发展起来的理论。由于直接融资的发展,商业银行深感资金缺乏、竞争激烈、加之流动性的巨大压力,商业银行不得不从货币市场引进资金来保证资产流动性的要求。负债管理认为银行的流动性不仅可以通过加强资产的管理来获得,也可以通过负债管理,即向外借款来提供。其核心是:银行主动借入资金来保持自身的流动性,从而扩大资产业务,增加银行收益。但负债管理也有明显缺陷:①提高了银行的融资成本。②因为金融市场的变幻莫测而增加了经营风险③忽视自有资本的补充,不利于银行的稳健经营。 4、简述资金缺口分析。

资金缺口值浮动利率资产与浮动利率负债之间的差额,一般用资金缺口来衡量银行净利息收益对市场利率变动的敏感性。当资金缺口为正,则利率与银行净利息收益呈同方向变动;当资金缺口为负,则利率与银行净利息收益反方向变动;当资金缺口为零,则净利息收益在整个利率周期内是不变的。

5、商业银行何以有信用创造能力?影响商业银行信用创造的因素是什么?

在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基本区别在于:商业银行是唯一可以经营活期存矿的机构。商业银行通过经营活期存款,可以创造出派生存款,从而创造出了货币,这个过程称为信用创造。部分准备经制度和非现金结算制度是商业银行信用创造的两个前提,影响商业银行信用创造的因素有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两者与信用创造规模正相关。 1论述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是金融业迅速发展的一种趋向。其内容是突破金融业多年传统的经营局面,在金融工具、金融方式、金融技术、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市场等方面均进行了明显的创新、变革。

(1)避免风险的创新。如针对利率风险,创造可变利率的债务债券工具,发展金融期货交易、期权市场等;

(2)技术的创新,主要反映在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高度发展给银行业带来的巨大影响,如银行卡的发展以及银行服务的电子化;

(3)规避行政管理的创新,如美国为规避不准对活期存款付息的自动转帐制度(ATS)、为规避不准储蓄帐户使用支票的可转让支付命令(NOW)以及为规避定期存款的利率有最高限制的货币市场互助基金(MMMF) 第七章

1、中央银行产生的必要性

①银行券的发行问题,由于商业银行资金实力、经营范围的限制,其发行的银行券的流 通往往受到很大限制,这就需要一个资金实力雄厚且具有权威性的银行来统一发行银行券并保证兑现;

②票据交换问题,随着商业银行间互相支付量的增加,有各自银行自行轧差清算已非常不方便,客观上需要有一个统一的票据交换和债权债务清算机构,为各个商业银行间的票据交换和资金清算提供服务。

③最后贷款人问题,单个银行由于资金有限,支付能力不足而产生即对于破产事件,为此

有必要集中各家银行的准备金,对某一银行的支付困难实施救助。

④金融监管问题,随着银行业与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活动需要政府进行必要的管理,而这种管理的专业性与技术性很强,必须有专业性的机构来实施。 2、中央银行的制度类型包括哪些

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是指由国家建立单独的中央银行机构并使其全面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制度。

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不专门设立专司中央银行的职能机构,而是由一家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职能于一身的国家大银行兼行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

准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不设通常完整意义上的中央银行,而设立类似中央银行的金融管理机构执行部分中央银行的职能,并授权若干商业银行也执行部分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

跨国中央银行制度是指由若干国家联合建立一家中央银行,由这家中央银行在其成员国范围内行使全部或部分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 3、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有哪些

资产业务包括再贴现和贷款、金银外汇储备、证券买卖等。 4、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有哪些

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主要有货币发行、代理国库和吸收财政性存款、集中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清算资金等 5、中央银行的特殊性

(1)地位的特殊性。中央银行是居于一国经济金融体系的中心地位的金融机构。

(2)业务的特殊性。中央银行的业务经营为以盈利为目标,业务服务对象是各商业银行、政府机构和其他金融机构,业务活动有羊特殊的法定权力、法定限制和业务范围。不经营一般银行业务。

(3)管理的特殊性。中央银行虽然经一国政府授权,享有各种金融管辖权,但更多地通过经济和法律手段实施监管,有较大独立性。

论述:中央银行的职能有哪些?如何看待我国中央银行的各项职能?

中央银行基本职责:三大基本职能: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政府的银行 发挥的作用(1)稳定货币,稳定金融。(2)调节国民经济,促进经济正常发展。 (3)集中清算,加速资金周转。(4)推动国际金融合作。 第十二章

1、怎样认识利息的来源与本质? (1)利息的概念;

(2)利息属于信用范畴,在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下,它所反映的经济关系也不同。 (3)高利贷的利息,体现着高利贷者同奴隶主或封建地主共同对劳动者的剥削关系;西方经济学家从资本的范畴、人的主观意愿和心理活动等角度研究利息的本质,脱离经济关系本身,无法揭示利息的真正来源与本质。(4)马克思关于利息来源与本质的理论说明利息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利润的一部分,体现了借贷资本家与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2、简述利率的决定与影响因素。

(1)平均利润率; (2)借贷资金的供求状况; (3)物价变动的幅度; (4)国际经济的环境; (5)政策性因素等。

3、简述利率在经济中的作用。

利率作为经济杠杆,在宏观与微观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表现在: 在宏观经济方面: (1)利率能够调节货币供求; (2)利率可以调节社会总供求; (3)利率可以调节储

蓄与投资;

在微观经济方面:

(1)利率可以促使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 (2)利率可以影响个人的经济行为

4、试述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对经济的影响。

(1)实际利率是指物价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率;名义利率则是包含了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通常情况下,名义利率扣除了通货膨胀率即可视为实际利率。 (2)当名义利率高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正利率;正利率会刺激居民储蓄。 (3)当名义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负利率;负利率对经济不利,它扭曲了借贷关系。

(4)当名义利率等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零利率。它对经济的影响介于正利率和负利率之间。

5、利息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1)借贷关系中利息是资本所有权的果实这种观念取得了普遍存在的意义; (2)利息率是一个事先确定的量,与企业家的生产经营情况无关;

(3)利息的历史久远,货币可以提供利息早已成为传统的看法被人们所接受 1论述古典利率理论的内容。

古典学派认为,在充分就业条件下,储蓄和投资的真实数量都是利率的函数,投资函数和储蓄函数共同决定了一个均衡的利率。一般情况下储蓄是利率的增函数,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投资代表的是对资本的需求,储蓄代表的是对资本的供给,利率就是资本的价格;因此当资本的供求达到均衡时,也就决定了资本的均衡价格,也就是均衡的利率水平。由于储蓄和投资都是由实物层面上的因素决定的,因此利息所得完全是由技术水平、劳动供给、资本和自然资源等真实因素决定的,而不受货币因素的影响,货币就像覆盖在实物经济上的一层面纱,与利率的决定全然无关。因此,古典学派的储蓄投资理论也被称为“真实的利率理论”。

2、结合利率的功能和作用,论述我国为什么要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

(1)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是其核心机制,利率作为金融市场的价格,在宏微观经济运行中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利率在宏观与微观经济运行中的作用;

(3)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价格的调节作用日益重要,利率的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但利率充分、有效发挥其调节作用的基本条件就是市场化的利率决定机制,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形成一个适当的利率水平,一个合理的利率结构。因此,我国应该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 第十三章 货币需求

1、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的区别。

(1)重点不同。费雪方程式强调的是货币的交易手段职能;剑桥方程式则强调其资产功能。

(2)费雪方程式重视货币支出的数量和速度;剑桥方程式则重视以货币形式保有的资产存量占收入的比重; (3)强调的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不同。费雪方程式用货币数量的变动来解释价格;剑桥方程式则从微观角度分析货币需求,认为货币需求主要由利率等多项因素决定。

2、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1)第一次明确提出货币需求的三个动机,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2)推出货币需求函数,即:Md=M1+M2=L1(y)+L2(r), 说明的是,由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决定的货币需求是收入水平Y的函数,且与收入正相关;而由投机动机决定的货币

需求则是利率水平R的函数,且与利率负相关。 3、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理论认为,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三类:规模变量、机会成本变量和随机变量; (2)列出货币需求函数式;

(3)影响因素中,由于恒久收入、货币流通速度等相对稳定,因此货币需求也相对稳定。 4.简述流动性陷阱的主要内容。

流动性陷阱是指当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时,人们便预期未来利率会上升,从而对货币的需求弹性趋于无穷大,此时扩大货币供给不会再降低利率。货币供给的增加会被公众所吸收。 试述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因素

1、收入。收入与货币需求总量呈同方向变化。

2、价格。价格和货币需求,尤其是交易性货币需求之间,是同方向变动的关系。 3、利率。利率变动与货币需求量之间的关系是反方向的。

4、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总需求是反向变动的关系,并且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二者之间的变化存在固定的比率关系。 5、金融资产的收益率。

6、企业与个人对利润与价格的预期。企业对利润的预期同货币需求呈同方向变化,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同货币需求呈反方向变动。

7、财政收支状况。当财政收大于支且有结余时,货币需求减少;当财政支出大于收入出现赤字时,则表现为对货币需求的增加。 8、其他因素:

(1)信用的发展状况。若信用关系不发达,信用形式单一,则对现实的货币需求就大。 (2)金融机构技术手段的先进程度和服务质量的优劣。先进的技术手段和高质量的服务往往能提高货币流通速度,减少现实的货币需求;反之,则增加货币需求。

(3)国家的政治形势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此外,一国的民族特性、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也对货币需求有一定的影响。 第十四章

2.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H为基础货币量,Rd为法定存款准备金,Rc 为超额存款准备金,Re 为现金对存款的比率 3.影响基础货币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基础货币的因素主要有再贷款,再贴现,购买有价证劵,购买黄金外汇储备等资产业务,这些资产业务的规模大小又主要决定于商业银行信贷的收支情况、财政收支状况、国际收支情况。

4.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主要有:现金漏损率、定期存款活期存款比率、超额准备金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而现金漏损率和定期存款活期存款比率高低决定于社会公众的行为;超额准备金率高低取决于商业银行的行为; 准备金率的低决定于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 5.简述基础货币的构成。

基础货币=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银行系统的库存现金+社会公众手持现金 第十五章

1、货币层次划分的依据和意义。 依据:流动性;

意义:A、有利于宏观经济运行的监测; B、有利于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C、客观上促进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 2、我国货币层次的划分。

我国的货币供给主要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即 M0=流通中现金; M1=M0+企业单位活期存款+农村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

M2=M1+企业单位定期存款+自筹基本建设存款+个人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划分货币层次的口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划分货币层次的口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划分货币层次的口径有两个,即货币和准货币。 “货币”等于存款货币银行以外的通货加私人部门的活期存款之和;“准货币”相当于定期存款、储蓄存款与外币存款之和。

4、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过程及效果。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货币当局在金融市场上买卖财政部门及其他政府机构有价证券(特别是短期国库券),用以影响基础货币的业务。中央银行通过购买或出售有价证券,或是增减流通中现金,或是增减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其结果都是基础货币的增加或减少。

不过,基础货币中增减的是现金还是准备金以及二者增减比例的变化都会导致不同的乘数效应,最终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减规模的不同。 5、再贴现政策的内容及作用机制。

再贴现政策主要是指货币当局通过变动再贴现率来影响贷款的数量以及货币供应量的政策。 提高再贴现率,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随之提高,它们就会相应减少贷款的数量;反之则会扩大贷款规模。但在存在更为强劲的制约因素时,如过高的利润预期或对经营前景毫无信心时,再贴现政策的作用则极为有限。 七、论述题 结合我国实际论述三大货币政策工具 1、三大货币政策的定义:

a.存款准备率: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可以迅速改变商业银行的存款扩张倍数和货币乘数,以调控货币供给量。调节效果猛烈,不宜经常使用。我国的存款准备率一直存在偏高的问题,虽然1998年以来两度下调,13%到6%,仍偏高,还存在下调空间。

b.再贴现政策: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所作的政策性规定。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再贴现率的决定、调整,短期调整货币供给量。二是对申请再贴现的资格规定,其作用着眼于长期,改变资金流向。 商业银行借入资金成本—商业银行对社会提供信用量—货币供给总量;改变再贴现资格的条件—改变资金流向—抑制或扶持部门经济。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卖有价证券:—直接增减基础货币—调控货币供给量,影响有价证券价格—调节社会信用量。调节主动性差,调节作用有限。其政策在我国一直未能发挥应有的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商业信用不发达。因此,我们应大力发展商业信用,加快商业信用票据化的进程,并简化再贴现的票据及机构限制。

c.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具有主动性强、灵活性高、调控效果和缓、告示效应好、影响范围广特点。我国公开市场业务工具的效果并不理想,原因之一,公开市场的对象规模有限;其次,中央银行用以展开公开市场业务的有价证券的品种非常少。因此,增加证券是完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重要措施。 第十八章

1、如何理解通货膨胀的定义?

(1)通货膨胀是指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2)它是一种货币现象,与纸币流通相关;

(3)强调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为考察对象,关注的是商品和服务与货币的关系 (4)强调物价总水平和总水平的持续上涨。

2、简述有关通货膨胀产出效应的争论。

(1)争论主要分为促进论、促退论和中性论; (2)促进论是指通货膨胀具有正的产出

效应; (3)促退论认为通货膨胀会损害经济成长;

(4)中性论认为通货膨胀对产出、经济成长既无正效应也无负效应; 3、简述恶性通货膨胀的危害。

(1)恶性通货膨胀会使正常的生产经营难以进行;

(2)恶性通货膨胀会引起突发性的商品抢购和挤兑银行的风潮,甚至引发政治动荡; (3)最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会危及货币流通自身,可能导致货币制度的崩溃。 4、怎样运用宏观紧缩政策治理通货膨胀?

(1)运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主要手段包括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出售政府债券、提高再贴现率和提高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率;

(2)运用紧缩性财政政策治理通货膨胀,主要手段包括削减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3)运用紧缩性的收入政策治理通货膨胀,主要手段包括确定工资—物价指导线、管制或冻结工资以及运用税收手段。

5、如何理解通货膨胀的强制储蓄效应?

(1)强制储蓄效应是指政府向中央银行借债所造成的直接或间接增发货币,会强制增加全社会的储蓄总量,带来物价上涨。

(2)在充分就业条件下,若名义收入不变,则公众按原来模式消费和储蓄的实际额均减少,而减少的部分就相当于政府运用通涨强制储蓄的部分;

(3)在未充分就业条件下,政府运用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来扩张有效需求,虽也是强制储蓄,但不引发持续的物价上涨。 论述题

1、试析通货膨胀的成因。

1)直接原因:货币供给过多,无法与既定的商品和服务量相对应,必然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2)深层次的原因:

①需求拉上,即总供求处于供不应求时过多的需求拉动价格水平上涨。从实际因素考虑主要在于投资需求增长过快,从货币因素考虑主要在于货币需求减少或不变时货币供给过多;

②成本推动,即从供给或成本方面分析,归结为一是工会力量对工资的提高要求推进通货膨胀;二是为追求利润制定的垄断价格推进通货膨胀;

③供求混合推动,即通涨形成的原因来自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拉中有推、推中有拉”; ④结构性原因,即从经济结构、部门结构来分析物价总水平的上涨

2、通货膨胀治理是各国政府和人民的重大课题,试全面论述通货膨胀的治理措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