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衡》的文气思想及其影响
2023-04-27
来源:好走旅游网
2009年第3期 (总205期) 中文自学指导 Reviews and Research on Chinese Literature NO.3,2009 Sum NO.205 论衡 的文气思想及其影响 _王治理 内容提要: 《论衡》继承先秦以来关于“气”的学说,从宇宙生成论的角度提出天地合气而生万物的观点,由此推论 得出“文”生于“气”的思想理论。在此基础之上,他指出世间万物(包括人)存在着多样性,并探讨了人物 个陛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为“禀气”说。“禀气”说把文学创作与人所禀之“气”联系起来,同时说明由于创作 者禀气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文学样式。此外,《论衡 还把“气”与文人的创作力、创作主体的才能联系在了 一起,提出“气力”、“才力”等范畴,并对“才力”与文学的关系作了论述。 天文人文文气才性才力 关键词: 无论在中国思想史上,还是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 关于“气”的学说,从宇宙生成论的角度出发提出天地 史上,“气”都是一个重要的范畴。在《论衡))中“气” 合气而生万物的观点,如《自然篇 所云:“天地合气, 同样是一个重要的范畴。从万物源于“气”的观念出发, 万物自生”,“夫天覆于上,地偃于下,下气悉上,上气 王充推论得出“文”生于“气”的思想理论,这可视 降下,万物白生其中间矣。”…(pp・775—782)从万物生于“气” 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发生论。在此基础之上,他指出 的理论出发,他指出“人文”的产生和“气”有着很大 由于禀气不同而导致了人物个性差异的产生,进一步把 的关系,如 书解篇》所论的“上天多文,而后土多理。 “气”与创作主体的个性联系起来,提出了“才性”说。 二气协和,圣贤禀受,法象本类,故多文采”…(pl1150),《自 此外,他还把“气”与文人的创作力、创作主体的才能 纪篇》所言的“更禀于元,故能著文”[tl(p・1207),都认为 联系在一起,提出了“才力”说。“才性”、“才力”说 作为创作主体的人也是因为禀受了天地自然之“元气” 都属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主体论,其产生与时代、社 才能著述文章的。 纪妖篇》更是直接指出文是由气生 会的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有汉一代实行察举征辟的制 发出来的:“刻为文,言为辞。辞之与文,一实也。民 度,自然需要品鉴人物。东汉伊始,评论人物的风气逐 刻文,气发言。民之与气,一性也。”…(。・929)这段推论 步盛行,所评论的内容包括德行、气质、才能、风度等 中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王充认为刻出来的文字与 等。《论衡-佚文篇》说“文辞美恶,足以观才”…(p一863), 说出来的言辞是一样的,即书面语与口语实质上是一样 说明了才能的高低与文章的好坏有着密切的关系。于是, 的。关于这一点,王充在 论衡 的其它篇章中也表示 人物品鉴的风气自然又影响到了作家之文才的评论。在 过同样的看法,如 问孔篇》所谓“言出于口,文立于策, 中国文学思想史上,受时代和社会环境影响的王充是比 俱发于心,其实一也”[1l(p-406),((定贤篇》所谓“夫笔之 较早的探讨作者个性与作品风格、作者才能与文章水平 与口,一实也。口出以为言,笔书以为文”[1l(p・1116);其 问题的理论者,这对后世文论中的“才性”、“才力”说 二,王充认为气与人(创作者)的性质是相同的,也就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是说,人能刻写文字,气亦能发出言辞。此外, 纪妖篇》 还认为一些特殊的文学样式是由“气”形成的,“世间 文源于气 童谣,非童所为,气导之也”[1l(p-923),“《太公兵法 ,气 自先秦以来,许多哲学家就把“气”看作是万物 象之也。……气象生人之形,则亦能象太公之书。”…(pl9291按, 产生的本原和生命存在的基础。 论衡》继承先秦以来 此论虽然荒诞,但在客观上却把文学与“气”联系在一起。 一、【作者简介】王治理(197l一),男,内蒙古包头人,文学博士,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华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67 对于这种说法有人表示怀疑,问道:“气无刀笔,何以 和气不足,喜怒失时,计虑轻愚……人之善恶,共一元气, 为文?”王充回答说:“鲁惠公夫人仲子,生而有文在 气有少多,故性有贤愚。”[H(pp 80 81)为了说明这一问题 其掌,日‘为鲁夫人’。晋唐叔虞文在其手曰‘虞’。鲁 他用了许多比喻如以“天命”喻“性”,《命禄篇》说“天 成季友文在其手曰‘友’。三文之书,性自然老父之书, 性犹命也”【1J(p一26),《本性篇》说“禀性受命,同一实也。 气自成也。性自然,气自成,与夫童谣口自言无以异也。 命有贵贱,性有善恶”…(n・142{以地域水土喻“性”,《本 当童之谣也,不知所受,口自言之。口自言,文自成, 性篇》云“九州田土之性,善恶不均,故有黄赤黑之别, 或为之也。推此以省太公钓得巨鱼,刳鱼得书,云‘吕 上中下之羞水潦不同,故有清浊之流,东西南北之趋。 尚封齐’,及武王得白鱼,喉下文日‘以予发’,盖不虚 人禀天地之性,怀五常之气,或仁或义,性术乖也;动 矣。因此复原 河图 、《洛书》言光衰存亡,帝王际会, 作趋翔,或重或轻,性识诡也。面色或白或黑,身形或 审有其文矣,皆妖祥之气。”…( 929—930)他认为鲁夫人仲 长或短,至老极死,不可变易,天性然也。”川( 142) 子、唐叔虞、成季友三人手掌上的文字是天生就有的, 关于人的性格品质是由气决定的这一思想,早在 论衡》之前就已产生,但第一次把“性”与“气”联 黄石公传授与张良的书,是阳气自然形成的,“性自然” 与“气自成”是没有区别的,推而广之,太公刳鱼所得 系在一起行文的则是王充,他明确地把二者结合在一 1]( 59)。 之书、武王得白鱼喉下之文以及((河图》、《洛书》等怪 起,如《无形篇》所谓的“用气为性,性成命定”【异文字都是由“妖祥之气”产生的。总之,王充自觉且 不仅如此,在 本性篇》中他还进一步推论指出人之品 颇为深刻地意识到了“气”是“文”的根源。 性与人之才能一样有善恶、高下的差别,“人性有善有 这一思想对后世产生一定影响,如刘勰大量地结 恶,犹人才有高下也。高不可下,下不可高”,“谓性无 合文学创作来言“气”,在 文心雕龙 中他也多次指 善恶,是谓人才无高下也。 ・142)这样就把“才”与“性” 出“文”源于“气”,《原道 篇 “人文之元,肇自太 结合在一起,才、性在他限里可以相提并论,如《命禄篇》 极”_2J( ・ )是说“人文”肇始于天地未分时的混沌的元气, 云.“夫临事知愚,操行清浊,性与才也”…(m20)。 论衡》 征圣 篇“精理为文,秀气成采”f2]( 17)是说创作主体 中的这些思想正如杨明先生的阐释“王充则说禀‘天气’以其灵秀之气构成文章之辞采,Ⅸ杂文》篇“辞盈乎气”、 多者,便是道德纯厚的圣贤;禀‘天气’少者,便是不 “气实使之(文)”[2】( ・254)是说作者凭借自己充盈的才气 肖之 禀‘仁气’薄者,则残忍暴庭禀‘勇气’厚者, 来支配文辞,等等。又如明人彭时在《文章辨体序》中 则猛烈而无义。他还认为人之所以有不同的才能,…… 说:“天地以精英之气赋于人,而人钟是气也,养之全, 也都是由于禀气不同所致。”[4]( -26) 充之盛,至于彪炳闳肆而不可遏,往往因感而发,以宣 兴焉。”[3】{p 7 在禀气说的基础上王充还把文学创作与人所禀之 文学样式,同时也要求创作主体发挥个性创作具有个人 风格的作品,如K自纪篇》所云:“百夫之子,不同父母, 造化之机,述人物情理之宜,达礼乐刑政之具,而文章 “气”联系起来,说明由于禀气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 二、 “才性”说 殊类而生,不必相似,各以所禀,自为佳好。……文士 各有所从,或调辞以巧文,或辩伪以实事。”[IXp・12o1) 从万物源于“气”的思想出发,王充指出作为创 之务,作主体的人亦是由“气”化生出来的,如《辨祟篇》所云: 此外,他还从人物个性的差异性出发,对文学创作中因 “人,物也,万物之中有智慧者也。其受命于天,禀气 循摹拟、抹杀个性的不良倾向进行了批 “必谋虑有合,于元,与物无异”。…(。・lol1)他还认为,由于个人所禀受 文辞相袭,是则五帝不异事,三王不殊业也。美色不同 之“气”的不同,作为创作主体的形体、精神以至于个 面,皆佳於目;悲音不共声,皆快於耳。酒醴异气,饮 体才性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于是不同的创作者所创作 之皆醉;百谷殊味,食之皆饱。谓文当与前合,是谓舜 】(D.12O1) 的客体文学就会产生极大的差异。这样,王充就把文学 眉当复八采,禹目当复重瞳。”【其次,在强调“性”由“气”定的同时,王充提 创作与人所禀之“气”联系起来,提出了“才性”说。 性”之说,认为通过后天的教化、学 首先,王充认为人的先天禀性是由气决定的,是 出了以“教”改“为“禀气说”。如《本性篇》所云:“人生目辄吒晾,吒 习及环境的影响可以改造人性、提高文才。例如Ⅸ本性 )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辩证地指出平常之人(中人) 嘹禀之於天,不同气也;非幼小之时晾,长大与人接, 篇)乃更吒也。性本自然,善恶有质。”…( ・135)从禀气说出发, 的禀性是可以随习气而改变的,无法改变的只是“极 他认为人之性也是禀气而成,并以此来解释人性之差异。 善极恶”之人:“人善因善,恶亦因恶。初禀天然之姿, 率性篇》就从性善、性恶的两点论出发,论述说明人 受纯壹之质,故生而兆见,善恶可察。无分於善恶,可 的性格、个性的善恶、贤愚之差别与所禀受之气的关系: 推移者,谓中人也,不善不恶,须教成者也。故孔子日. “禀气有厚泊,故性有善恶也。残则受仁之气泊,而怒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则禀勇渥也。仁泊 U戾而少慈,勇渥则猛而无义,而又 告子之以决水喻者,徒谓中人,不指极善极恶也。孔子 68 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夫中人之性,在所习焉。 于古人之“才”、今人之“性”同于古人之“性”,对以 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至於极善极恶,非复在习。 时代的先后作为评判作者、作品水平高低的标准进行了 故孔子曰:‘惟上智与下愚不移。 陛有善不善,圣化 批判。汉儒尊古卑今,如 超奇篇》所云“好高古而称 lj(p.615),《案书篇 所云“谓古人贤今人”,“谓 贤教,不能复移易也。”…( -”7)根据这一思想,《本性篇 所闻”【认为对人性的分析不能一概而论,指出孟、苟及扬雄、 今之文不如古书”…(p一1173)。因而《超奇篇》中被称为“文 告子等人的性命论各有偏向:“余固以孟轲言人性善者, 士之雄”的周长生尽管“言之卓殊,文之美丽”【1](口.614), D.615)。 中人以上者也;孙卿言人性恶者,中人以下者也;扬雄 但因“俗好高古”,所以“论者犹谓稚於前人”…(言人性善恶混者,中人也。”…(pp・142—143),“告子……其 在《论衡》中王充对此观念多次予以驳斥。如《齐世 论性无善恶之分,……徒谓中人,不指极善极恶也。”[1l(p” ) 篇 所论:既然“天不变易,气不更改”、“气之薄渥,很明显,王充对性的理解比孟子、苟子、扬雄、告子 万世若一”、“元气纯和,古今不异”,而“上世之民, 等人更为通达。 下世之民”又“俱禀元气”,那么“禀气等,则怀性均” 1](p.803);既然“上世之人,所怀五常也;下世之人, 在此思想基础之上,王充以大量的事例比喻推论 [ 指出,后天的环境、教化和学习可以改造先天的禀性。 亦所怀亦五常也”,那“俱怀五常之道,共禀一气而生,1l(p・8。 。在 超奇篇 其一,就环境对人的性质的重要影响进行了探讨。如《率 上世何以质朴?下世何以文薄?”[性篇 所论:“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练 中他同样反问说:“天禀元气,人受元精,岂为古今者 1】( ・615)因此,正确的结论即《问孔篇》所谓 自黑。彼蓬之性不直,纱之质不黑麻扶缁染,使之直黑。 差杀哉?”[夫人之性,犹蓬纱也,在所渐染而善恶变矣”[1](pp.70-71), 的“古人之才,今人之才也”[1Xp・395),((齐世篇》所谓的“上 世之士,今世之士也,俱含仁义之性”…( s㈣。今人之 “楚、越之人,处庄、岳之间,经历岁月,变为舒缓, 风俗移也。故日:齐舒缓,秦慢易,楚促急,燕戆投。 性同于古人之性,今人之才同于古人之才,所以当代的 以庄、岳言之,四国之民,更相出入,久居单处,性 作者不一定不如古代的作者。王充由此推论指出,评判 必变易。”[1l(p 79)按,自先秦以来人们已认识到:同一 文章的标准应是“是非”、“伪真”,衡量作者水平的高 地域的人们其性质表现出一致性,不同地区的人们其 低要看才能的“高下”、“浅深”,如 案书篇》所论: 性质存在着差异性。到了汉代人们开始用地域之气来 “夫古今一也。才有高下,言有是非,不论善恶而徒贵 p一1173),“才有浅深,无有 解释这一问题,如扬雄《荆州牧箴 说荆州之地“风 古,是谓古人贤于今人也”…(飘以悍,气锐以刚”[51(p・252), 汉书・地理志》说:“凡 古今;文有伪真,无有故新”…(p一1174)。在这样的评判标 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 准下,他对当代诸多有成就的作家都给予高度的评价。风气”【6】(m1640),李巡注 尔雅》更系统地用九州之气 《案书篇》日:“案东番:51Hl ̄奇、临准袁太伯、袁文术、 的不同来说明各地人民的质性差异。王充无疑是受了 会稽吴君高、周长生之辈,位虽不至公卿,诚能知之囊 这种思想的影响,但所论却高于当代人,其进步之处 橐,文雅之英雄也。观伯奇之 元思 ,太伯之《易章 在于认识到了生活地域的改变会使人的质性发生变化, 句》,文术之《咸铭 ,君高之 越纽录》,长生之《洞 进而指出后天环境对才性、气质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历》,刘子政、扬子云不能过也。…・..广陵陈子回、颜 其二,辩证地指出通过后天的教化和学习可以改造人 方,今尚书郎班固,兰台令杨终、傅毅之徒,虽无篇 性、提高文才。如 率性篇》云:“:fLfq弟子七十之徒, 章,赋颂记奏,文辞斐炳,赋象屈原、贾生,奏象唐林、 皆任卿相之用,被服圣教,文才雕琢,知能十倍,教 谷永,并比以观好,其美一也。当今未显,使在百世之 训之功而渐渍之力也。未入孔子之门时,闾巷常庸无 后,则子政、子云之党也。”[1 ̄pp・1t73—1174)((超奇篇 日: 奇,其尤甚不率者,唯子路也……戴鸡佩豚,勇猛无 “长生之才,非徒锐於牒牍也,作《洞历 十篇,上自 礼,闻诵读之声,摇鸡奋豚,扬唇吻之音,聒贤圣之 黄帝,下至汉朝,锋芒毛发之事,莫不纪载,与太史公 耳,恶至甚矣。孔子引而教之,渐渍磨砾,阖导牖进, 表 、 纪》相似类也。”[1l(pp・613—614)“班叔皮续Ⅸ太史 猛气消损,骄节屈折,卒能政事,序在四科。斯盖变 公书 百篇以上,记事详悉,义浅理备,观读之者以为 性使恶为善之明效也”[1Lop一2~73),“凡含血气者,教之所 甲,而太史公乙。子男孟坚,为尚书郎,文比叔皮,非 以异化也”[IXp・78),“是故王法不废学校之官,不除狱理 徒五百里也,乃夫周、召、鲁卫之谓也。苟可高古,而 之吏,欲令凡众见礼仪之教。学校勉其前,法禁防其後, 班氏父子不足纪也。”[1l(p・615)通过对具体作家的评价,((超 使丹朱之志,亦将可勉”…(p一8o),“孟母之徙宅,盖得其 奇篇》指出,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都应该以“优者为 验。……由此言之,亦在於教,不独在性也”[1】{pp・82—83; 高,明者为上”,即要做到实事求是,所谓“实事之人, 又如《量知篇》所云:“夫学者,所以反情治性,尽材 见然否之分者,睹非,却前退置于后,见是,推今进置 成德也。”…(p・546) 于古,心明知昭,不惑于俗也。”…( ・615) 再次,从禀气说出发,王充认为今人之“才”同 王充的“才性”说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其一, 以气释性、进而以气释文的思想被后世的文论家所继承, 与创作主体的才能联系在一起,提出了“气力”、 “才 如《典论・论文》所云:“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 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 力”等范畴,并对“才力”与文学的关系进行论述。 由于“气”是化生万物、孕育生命的源泉,所以 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71( 158—159) 王充把“气”作为一种生命力看待,认为一切生物有气 曹丕认为文章之“气”是由作者不同的个性所形成的, 即生、无气则死,如K论死篇》所云:“人之所以生者, 而出现作者个性不同的原由是因为个人禀气之差别造成 精气也,死而精气灭。”fl_(。871)在此基础上,他把“气” 的,他以建安七子为例来说明作者之才、性与气的关系, 与“力”联系起来,突出“气”的造化属性,如《儒增篇》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应 i兑“人之精乃气也,气乃力也。”由“气”生力,以“气” 踢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7l(p・158)。 为力,进而把“气”与“力”二词合为一词,如《说日 可见由于个人禀性的不同造成文章风格的不同,而归根 篇》所云:“人物在世,气力劲强,乃能乘凌”…(p一505),《论 1】( ・879 】。 结底是因为先天所禀之气使然,这是人力所不能改变的。 死篇》所云=“人之所以能言语者,以有气力也”[深受王充影响的葛洪亦对才性问题进行过探索和研究, ((论衡》所言“气力”大体有二:一为体力之力, 如《抱朴子-尚博》说:“清浊参差,所禀有主,朗昧 不同科,强弱各殊气”[81(o・lO9),《抱朴子・辞义》又说 一为精神之力。王充常常把二者放在一起比较论述。如 《书虚篇 所=云:“秦武王与孟说举鼎不任,绝脉而死…… “夫才有清浊,思有修短,虽进属文,参差万品。或浩 今颜渊用目望远……发白齿落,用精於学,勤力不休, 灌而不渊潭,或得事情而辞钝,违物理而文工[8l(pp・394—395)。 气力竭尽,故至於死。伯奇放流,首发早白。 诗》 这说明,气之强弱自有差别,成分各不相同,赋之于人, ‘ 睢忧用老。’伯奇用忧,而颜渊用睛,暂望仓卒,安能 便显示出才性的差异、才气的高低,所谓气有清浊,才 致此?”[1Hm172—174)又如《效力篇》所云=“夫壮士力多者, 亦有清浊,正是由于作者先天气质和才性的差异而造成 扛鼎揭旗;儒生力多者,博达疏通。故博达疏通,儒生 了文章的风格的迥异。刘勰也从作者的先天气质与才性 之力也;举重拔坚,壮士之力也。” …(。・579)《论衡》所 出发,探讨才性与文章风格的关系,Ⅸ文心雕龙・体性》 讲到的秦武王等壮士所用之力是体力,亦即筋脉、筋骨 篇对才与性的问题进行了专节的论述:“才有庸偏,气 之力;颜渊等儒生所用之力是精神之力,或日“智力”。 有清浊,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性情所铄,陶染所凝, 二者相比,王充更强调的是人的精神之力,即 效力篇 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故辞理庸偶,莫能翻其 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各师成心,其异如面。”[21(p・505) 所谓的“筋骨之力不如仁义之力荣也。”tll(p・ ) 在论述精神之力的同时,王亢进一步把“气”与“文” 言辞之中不难看出刘勰与王充的相似之处。另外,黄侃 及文人的创作力、创作主体的“才”联系在一起,提出 对《体性 篇的阐释亦可说明刘氏与王充、曹丕有着一 了“才力”说。 首先,王充深入探讨了“力”与“文”的关系。((效 脉相承的关系:“性谓人性气有殊,缘性气之殊而所为 之文异状。……性由天定”[91(p・96)。现在一般认为是曹 力篇 引用《论语》的话并加以阐释说:“化民须礼义,行有余力,贝Ⅱ以学文’,能学文,有力之 丕第一个认识到创作主体的生理、心理因素的,即主体 礼义须文章,‘1l(p・580),尽管“学文”与“作文”有着本质的区 的禀性对于创作有重要的影响,其实在曹丕之前的王充 验也”[就已提出这样的看法,而且还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 别,但《论语 中把“力”与“文”相联的观点却开启 其二,王充认为后天的教化、学习及环境的影响可以改 了王充的思路。于是,他把“作文”与创作力联系在一 造人性、提高文才,这一思想抑或影响到后世的文艺理 起:“贤达用文则是矣。……谷子云、唐子高章奏百上,论家。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 篇说“夫才有天资, 笔有余力,极言不讳,文不折乏,非夫才知之人不能为 CK经》, 学慎始习,断梓染丝,功在初化,器成踩定,难可翻移。 也。孔子,周世多力之人也,作《春秋》,删(故童子雕琢,必先雅制,沿根讨叶,思转自圆,八体虽殊, 秘书微文,无所不定……贤者有云雨之知,故其吐文万 会通合数,得其环中,则辐辏相成。故宜摹体以定习, 牒以上,可谓多力矣。世称力者,常褒乌获,然则董仲 ・582 s3)“笔有余力”正 因性以练才,文之司南,用此道也。”[2】( ・5O6)此断主旨 舒、扬子云,文之乌获也。”…(正如黄侃所阐释的,“然性由天定,亦可以人力辅助之, 是创作力旺盛的一种表现,这里对创作力旺盛的作者予 是故慎于所习”[91(p・96),“言性非可力致,而为学则在人。 以高度赞扬。在此基础上王充提出了“才力”与“笔墨 或称“笔牍之力”)两个文论范畴,并对此二“力” 虽才性有偏,可用学习以相补救。如令所习纰缪,亦足 之力”( 以贼其天性,纵姿淑而无成。……若习与性乖,则勤苦 与作文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效力篇》日.“书五行之牍,书十奏之记,其才劣者,笔墨之力尤难,况乃连句结章, 而罕效,性为习误,则劬劳而鲜成。[91(p 100) 篇至十百哉!”[1】(p・583)《超奇篇》日:“岂徒用其才力, 三、“才力”说 游文于牒牍哉?州郡有忧,能治章上奏,解理结烦,使 从万物源于“气”的思想出发,王充还把“气” 州郡连事,有如唐子高、谷子云之吏,出身尽思,竭笔 70 牍之力,烦忧适有不解者哉?”[1](。・613)王充把“才力”、 尧仁在 张于湖先生集序》中说:“文章有以天才胜,有以 ”【ll】(。・1)明 “笔牍之力”与“游文”(作文)联系起来,说明了创作 人力胜,出于人者可勉也,出于天者不可强也。主体的个人才华对其创作成果(包括艺术性的文艺作品) 许学夷在 诗源辨体 中多处言及“才力”,指出:“才 起着相当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笔牍之力”和“才力” 力本于天赋”[12】(p一178)。其三、关于“气”与才力、作文 的提出不仅仅是两个范畴的提出,而且还体现为一种创 的关系,后人与王充有着相近的认识。如曹丕《与吴质 作思想:创作者把自己的才力运用到作文当中,其内在 书 评论王粲说“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据《文选》 的才力便外化为笔墨之力,“出身尽思”正说明了创作 李善注,“体弱”亦即“气弱”。可见,曹丕亦认为由于 的构思过程。此外,这里还说明了文人的创作力有高有 气弱少力,作文会受到消极影响。刘勰继承了曹丕的思 低、“才力”有强有弱,“才力”弱者“笔墨之力尤难”, 想,明确指出才力的高低与“气”的多少是息息相关的, “才力”强者作起文来得心应手,“游文”一词形象生动 如《风骨》篇所论:“故魏文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 地说明了这一点。 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并重气之旨也。夫晕翟 其次,在《论衡》中王充运用形象的比喻,反复 备色,而翱翥百步,肌丰而力沉也,鹰隼乏采,而翰飞 2】(pp-513—514) 说明笔墨之力要以旺盛的才力、精力作为后盾。如 效 戾天,骨尽而气猛也文章才力,有似于此。”【力篇》云:“苗田,人知出谷多者地力盛。不知出文多 综上所述,《论衡 中关于“文”与“气”思想对 者才知茂,失事理之实矣”【1J(p一58 J),“江、河之水,驰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产生深刻的影响,如金钟美所说: 涌滑漏,度地长远,无枯竭之流,本源盛矣。知江、河 “王充的气论对后代文学的影响就形成了王充一 太平 之流远,地中之源盛,不知万牒之人,胸中之才茂,迷 经》一曹丕一葛洪一刘勰这种相继的中国文学批评史 13l(p.189) 惑者也。”f-】( ・583)《超奇篇》云:“足不强则迹不远,锋 上的气论家谱。”[不钴则割不深。连结篇章,必大才智鸿懿之俊也。"【 -J61o) 王充以地力之旺盛、水源之旺盛、脚力之强劲和锋刃之 参考文献: 锐利比喻说明能连结篇章写文著书者一定是才能、智力 [1】黄晖.论衡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茂盛的杰出人物。 【2】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此外,((效力篇》明确指出,少文之人是少力之人, 中之思,必将不任,有绝脉之变。王莽之时,省 五经 章句皆为二十万,博士弟子郭路夜定旧说,死于烛下, 少力之人也是少气之人:“少文之人,与董仲舒等涌胸 【3]于北山.文章辨体序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4]王运熙.杨明.中国文学批评通史・魏晋南北朝 精思不任,绝脉气减也。颜氏之子,已曾驰过孔子于望 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矣,劣倦罢极,发白齿落。夫以庶几之材,犹有仆顿之祸, [5]林贞爱.扬雄集校注[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孔子力优,颜渊不任也。才力不相如,则其知思不相及也。 2001. 勉自什伯,鬲中呕血,失魂狂乱,遂至气绝。”[11(p・583)可见, [6]颜师古.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文人的才力、创作力是与“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7】郭绍虞.王文生.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 王充的“才力”说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其一, 海古籍出版社,1979. 王充认为著述者的笔墨之力源于才力,才力又源于精力, [8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8]M】.北京:中华书 精力正是由“气”化生而来的,所以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局,1997. 即在其思想中著述者的才力和创作力都决定于气,这对 [9黄侃.文心雕龙札记[9】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后世产生一定影响。如刘勰即认为创作主体的才力源于 2000. 生命本原的血气,作家笔下的言辞亦决定于气,即《文 【l0】章学诚.仓修良.文史通义新编[M].上海:上海 心雕龙・体性 篇所谓:“才力居中,肇自血气。气以 古籍出版社,1993. 实志,志以定言。”[2](。・506)又如清人章学诚亦认为“辞 【l1]张孝祥.于湖居士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章主于才”[10】(p.582),说“才,出于气也”[10】(p.80)。其二, 1980.王充认为“才力”是由先天决定的,因为“力”由“气” [12]许学夷.诗源辨体[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生,而人“禀元气于天”。因此,禀于天之“才力”不 1987. 是通过人为努力所能达到的,“勉自什伯”只会造成“鬲 [13】[韩国]金钟美.天、人和王充文学思想[M].北京 中呕血,失魂狂乱”的严重后果。这成为了中国古代文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 论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如《文心雕龙・事类 篇说“能 在天资”、“才自内发”、“才为盟主”[2](p.615)。宋代的谢 责任编辑:程华平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