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剪纸的历史与传承发展

2021-07-05 来源:好走旅游网
艺苑论坛

浅谈剪纸的历史与传承发展

文 付明远

[摘 要]在现代社会剪纸的存在岌岌可危,急需新鲜血液的加入,培养后续力量和创作出顺应时代的作品

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关 键 词] 海伦剪纸;传承;改革;创新

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这一门传统的民间艺术渗透着浓厚的民族风情,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作为一种民间艺术,中国剪纸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接地气的艺术,根据各地的风俗不同,我国南北方对剪纸有着不同的称谓,北方多称之为窗花、剪花,南方多称为花样、灯花。

一、海伦剪纸

海伦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在清政府建都沈阳后海伦市被划为皇室的猎场,只有满族人、鄂伦春人、鄂温克人、赫哲人等少数民族在此地靠放牧打猎为生,直到1895年光绪皇帝谕示“通肯”,设驿站、建旗屯、招兵垦荒,山东河北等流民闯关东,数十万人迁居到海伦,带来了中原的文化,使得南北文化相融,其中就有剪纸文化,这便是形成海伦剪纸艺术的文化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剪纸主要是农村妇女在生产劳动之余的娱乐方式,由于当时思想贫瘠,所以生活中的猫、狗、家畜以及老一辈留下的传统纹样就是她们主要的创作形式,多数把剪纸运用到刺绣、印染枕顶、拨云子等生活用品上,也有把剪纸制成窗花,贴在窗户或墙上的,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促进了海伦剪纸的飞速发展,在老一辈剪纸艺术家的带动下,逐渐形成了海伦现代剪纸风格。

二、传承民族文化

1996年我出生在海伦市,在一个满族文化氛围浓郁的家庭里长大,从小就耳濡目染,见惯了剪纸、满绣、皮影、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早早的就对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7岁那年,作品《牛群》就参加展出并获了奖,在我大学毕业以后,就回到了家里,向我的爷爷傅作仁、姑姑傅清超与傅清泉学习剪纸,争取在剪纸的艺术殿堂早日闯出一片天地。

说起剪纸,我算得上是家学渊源了,我的高祖母傅王氏和曾祖母王玉珍都以能剪善绣闻名乡里,傅王氏的“拨云子”作品曾在报刊上多次发表,王玉芝的剪纸作品曾去外国展出,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我的爷爷傅作仁一生挚爱剪纸,在中国剪纸界享有盛誉,屡获荣誉:1965年,作品《北国风光》装饰于人民大会堂黑龙江厅;1969年,《东方红史诗》作为国礼,由周恩来总理赠送给大庆铁人王进喜和北海舰队;1979年,受到邓小

平同志亲切接见;1987年,他在北京举办“世家作品展”;1990年起,编写出版了《中国风俗剪纸》《中国剪纸艺术研究》《中国剪纸选集》《中国剪纸艺术家作品集》等大型丛书;此后,荣获“中国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民族杰出美术家”“中国世纪风采人物”等荣誉称号;2007年,经国家发改委审批,获得了我国工艺美术行业的最高荣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他和我的祖母董振凡共同创作剪纸5000余幅,收藏国内剪纸、刺绣、皮影等历代流传下来的工艺美术品上万件。他们的作品多反映风土人情、农民生活和社会题材,融合中原剪纸技巧,结合自身的民族文化,发展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满族剪纸。

近些年来,保护传统文化成为一种全球热潮,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国家对民族文化艺术空前重视,政府组织各种艺术活动、展会,海伦各家剪纸人积极参与,我也得益于此,在活动中向各家剪纸人学习剪纸设计思路与剪纸技法,拓宽了视野,以“傅作仁满族剪纸世家”第五代传承人的身份创作、学习、研究,发扬光大满族剪纸艺术。

三、后继力量不足

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国渐渐地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人们在茶余饭后有了更多的娱乐选择,传统文化仿佛在人们的脑海里被遗忘了,这就是现在剪纸行业新生力量薄弱的原因,笔者认为解决这种现象的根本之处就在于要从娃娃抓起,把民族的精神和传承灌输到孩子的思想里,在学校课程中加入民族文化课程,使得民族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开拓创新。

四、剪纸创作需要创新

剪纸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剪纸的创作也必须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将民族的传统文化浸润到创作中,更好地将传统文化传播出去。时代不同了,剪纸如何继承优秀传统,创作出适合时代需要、艺术性高的作品,这是值得我们大家共同去努力的,剪纸的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

以上是我在剪纸行业的体会总结,我认为我们大家要努力学习先进文化知识、突破剪纸的固有思维,创作出顺应时代而又不失传统的作品,早日使剪纸与其他艺术并驾齐驱,在新时代艺术创新的大潮中绽放出鲜艳的奇葩。

[作者单位]傅作仁满族剪纸工作室

152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