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论文
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成果显著,科技专利申请比率不断上升,航天、航海、铁路等大型项目的建设更是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同时,科技成果向产业的转化仍然停滞不前,给科技创新发展造成了极大制约。资料显示,科技成果在我国的平均转化率处于较低的水平,仅有15%左右;而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也仅有30%,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甚至比发展中国家还要低3个百分点。科学技术作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推力,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任何不成规模或没有形成体系的行业,是无法真正发挥其巨大潜力的。科学技术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的助推力,另一方面也是国民经济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造成科技成果转化艰难的原因,借鉴国外经验,尽快采取有效措施,为科技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对我国的科技乃至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科技成果转化瓶颈问题分析 1.1 起步时间晚
中国的科技发展从古代开始一直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印刷术、造纸术以及火药指南针的发明,为全世界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由于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统治者狂妄自大,实行封建锁国政策,使得中国最后处于落后挨打的位置,科技发展也一落千丈。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为科技的发展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先天环境的不足和起步的时间较晚,我国科技成果发展一直处于不成熟的状态,产业
化程度也较低。当欧美各国纷纷接受工业革命,进行技术的改进和创新的时候,中国还处在懵懂状态。起步时间晚,直接导致了中国科技成果研发的“先天发育不良”,因此后天的努力补给也显得苍白吃力,各种新型技术的接受和应用能力也落后于其他国家。 1.2 改革转型期,国内局势复杂多变
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都需要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但是,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动荡期和社会改革的艰难时期。在这时候,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比较突出,社会结构相当复杂,企业发展比较零乱,这些都大大地限制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发展。科技成果产业化由于不成熟的社会环境而导致其发展失去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社会依托,那么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难免会举步维艰。另一方面,社会的不成熟也造成了已研发的科技成果的应用率低,投入产出的比例严重不协调,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和民众对其的不信任性,在这种情况下,科技成果很难达成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1.3人才的流失
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流失也是制约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这里的人才流失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所谓的“素质教育”造成了人才成长的困难。人才成长的关键在于教育。中国现行的教育模式和中国社会环境的制约,使得中国现在的人才教育变成一种机械的教育。大部分人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以后找到工作而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催生一大批“高分低能儿”,动手能力差,
实践能力更是严重不足,这是中国的科研研发人才在后方补给上就已经严重的短缺。二是国外人才引进困难。这里的国外人包括外国的人才和中国留外的人才。由于中国的经济环境和接收背景的不同,许多国内培养的人才在出国深造后都选择留在国外,而国外的人才又因为中国的科研环境问题不愿意来到中国,使得两方面的人才引进都相当困难,人才流失严重。没有好的人才积累,科技研发也是难上加难,更别谈向着产业化方向发展。 1.4 中国制造多于中国创造
中国加入WTO以后,在经济方面的发展加强了与世界的交流。许多跨国公司纷纷来到中国进行投资,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级“大加工厂”。但是这些企业只是为了使用中国廉价的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中国难以掌握技术的核心,造成了中国制造多于中国创造。没有核心技术的所有权和研发权,我们只有进行一些二次加工,接受别人的剥削,导致中国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也是一场空谈。 2 采取有效措施,实现产业链和技术链的结合
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中第一次提出价值链(Value Chain)的概念,并给出了价值链曲线,用以表示整个科研成果的技术经济过程中各生产要素的分布状况。通过对价值链曲线的分析可知,即从技术到产业的衔接是间断的,这表明了并不是所有的科研成果都能实现产业化。科技成果转化必须将技术链和产业链有机结合,在这方面,国外有许多制度和经验可以供我们借鉴。 2.1 适应市场需求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决定了市场需求将会引导产业的发展。任何单纯的科研都比不上市场对技术的需要,这种需要更能推动技术的进步。社会对技术的需求决定了高新技术能否实现产业化,因此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的基本前提条件是社会市场的需求。总之,市场需求决定了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方向、时机、进度与规模。在美国,市场引导着科研应用研究,然而科技发展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前提又是市场机制。同样,日本的高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基本驱动力也是市场需求,二战后的日本经济跌入低谷,而后又经历了快速升温,跻身世界前列,这种转变的原因正是适用技术的开发和引进。 2.2 强化产学研合作,加强学企对接
科学技术成果发展的关键是要人才的开发。这里的人才包括国家的科研人员和企业的工作人员。两者在开发中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科技开发人才、实验设备、仪器等作为大学、科研机构特有的优点,与企业的资金优势结合可以形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局面。二战后日本的“产学合作”方式发展至今被称之为“科学技术立国”战略。学企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①联合研究;②企业委托大学研究;③企业研究人员去高校交流;④企业捐赠等。在英国,大学是其科技创新的主要推动力,围绕大学校园建成了中小高科技企业,这些企业具有相似、互补的特征,也促使了高科技企业的迅猛发展。
2.3 建立科学园,打造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良好环境 基础环境,即政治、经济、法律和技术等,是形成与发展一个
地区或一个国家产业的基础。这些环境因素影响着产业规模及经济效益,也是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比如经济萧条对于产业化发展会非常不利。各种环境的共同作用决定了产业化是否能成功。而科学园的建立可以有效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顺利进行。科学园的建立形成空间聚集,就是指大量与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某一特定领域的聚集,通过减少交易成本,形成强劲、持续竞争的优势。在科技成果产业化之路的探索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努力探索的方向就是科学园区设施的建立以及科学园区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如美国硅谷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 的资源优化配置是其成功的途径之一。 2.4 宏观政策调控
很多国外政府都对创新采取宏观的方式加以指导。加拿大政府对创新系列每个环节的帮助和扶持,主要依靠原有机构职能的调整或新的计划或机构的设立,设立了六个专门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组织或机构。德国政府通过加强科技立法的方式进行调控,具体说来是运用法律导向与政策导向等措施对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宏观调控。美国政府为了促进科技发展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使用了经济和法律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加强了对科技创新的宏观调控。 2.5 建立与实施专利制度,提高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西方国家为了提高科技人员进行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对专利制度的建立非常重视。如美国政府为了保护专利申请和专利使用,明确规定了申请专利应具备的条件。德国政府在专利制度不断完善的基础上,规定获得和申请专利是大学科研人员的权利。由此可见知
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
2.6 中介机构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形式多样是西方发达国家从事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中介组织的特点,然而其发挥的作用却是相同的。中介机构的作用是科研成果转化的中转部,不仅为高校寻找研究成果的市场,而且向学校介绍企业课题的经营动态。如美国为了便于企业的查询设立了各级政府科技成果和人才数据库。
2.7 完善风险资本市场,保护科技成果产业化资金 作为高科技投资的主要组成部分,大部分致力于投资高科技的投资者在发达国家中常常通过共同出资的方式建立创业投资基金,让专家或者多个投资者加以管理和运作。分散投资风险可以利用分散股权实现,从而形成其风险规避机制。同样,投资退出机制是通过实现资本增值或避免和降低财产损失的机制。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促进风险投资业的发展,保证高科技投资业的持续性。国外风险投资资金的良性循环主要表现在利用第二市场以及证券交易市场收回风险投资。
2.8 优化配置科技人力资源,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规模化 美国众多高校明文规定提倡教师和科研人员进入企业做兼职。英国的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的企业交流得到了政府及高校的鼓励,同时很多高校规定,系、院负责人回学校继续任教的必备条件是从事企业兼职。德国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采取了学校与企业双向流动的形式,且获得了政府的必要资助。我国台湾工业研究院提出了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最有效的办法是优化配置人才,且人才的流动可以利用控制离职率来调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