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评课123
这些年,听过不少课,也参加过不少评课会议,虽不能以偏概全,尽置否定,但对于许多的评课,倒确实不敢苟同,在这里也想说道一二三条,权当刍议。
一种现象:
每每听课之后,听课老师们大多会在评课会议上根据自己的所见所得,发表一些看法,听得多了,竟发现诸多老师的评课,似是一模所铸,相似之极。他们首先罗列出上课老师板书工整漂亮、语言生动得体、电教熟练恰当等来说明上课老师的基本功扎实,个人素质高。接着又例举出师生交流、分组合作、自主探究来说明教学中的新课程理念的实施。然后还根据少数学生正确的板演、熟练的回答以及成功的解决问题大加肯定教学效果。当然,最后还少不得要说几条无关痛痒的缺点,以示评课之中肯,言论之公正。当然,不同教师所评,也会有所差别,但都大同小异,难脱其彀。评课的模式化,已经成为一种现象。这种模式化的评课,有形无神、华而不实,研而不精、究而不新,必然会导致我们的课堂教学研究工作折进形式化的死胡同,大费人力物力,而毫无收获。
两点思考:
思考一,“模式化评课”现象从何而来?
笔者认为,“模式化评课”现象的产生,应该是教育“超速”发展的产物。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全面普及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
种教研活动遍地开花,论文评选、成果结集、教学竞赛、名师评比等等,名目繁多、层出不穷,直至泛滥。应之而生的是教育发展、教学研究上的功利主义,为达功利之目的,自然是走形式主义的好。就课堂教学研究来说,更要命的是研究目的不够明确,大多笼而统之、不够细致,模糊不清、难以捉摸,评课的不理解研究的目的,不知道评什么,自然不知道怎么评,只好走走形式,聊以交差了。还有就是把研究和普及混同了,纵观各次参加评课的教师,没有研究热情的、不具备理论素养的、缺乏实践经验的大有人在,这样的评课者评课,除了形式之外,还能有什么。以上三点,乃势、事、人三大弊端,正因如此,方才造就了“模式化评课”现象。
思考二:何为“评好课”?
评好课的标准是什么?笔者认为,一是要有针对性,看看课堂教学是不是针对日常教学工作中出现的普遍问题进行的,并且有没有解决这些问题。二是要有全局观,对于一堂课中出现的优势,不能哗众取宠、附庸风雅,要看这种优势能否普及推广、全面应用。毕竟,教学研究的目的始终是要将获得的成果,施之于更多的受教育者,不能推广应用的不能算研究成果。三是要有突破性,上课者高屋建瓴,评课者更要站在问题之外看问题,从而加深理解,融会贯通,得到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四是要有成果观,当然这更多的是教研组织者或说是由组织者、上课者、评课者三方组成的集体要做到的。课堂教学研究,不只是上课者单方面的展示,参与评课的也是创造者,他们留下的不能只是只言片语。只有全面整合上课者、评课者的创造和
发现,提出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使每一次课堂教学研究都能形成完整的研究成果,并付之于听课者,要求推广实施,才算是评好了课。
三条建议:
依上述可见,评好一堂课,看似课内之事,实为课外之行,正所谓课内文章课外做,因此,笔者也就走出课堂,略提三条建议。
其一,调查研究是前提。
课堂研究活动的开展,不是赶时髦,归根结底是要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创造更好的教学方法,服务于更多的学生。因而在此之前,必须对基层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根据实际现象,找出普遍问题,发现学生真正之所需,有针对性地确定课堂研究的目标。评课时,便能依照众所周知的实际,正确地判断有无解决问题,解决了多少问题,进而思考还应该怎样改进,真正做到评好课。
其二,目标明细是基础。
依据实际制定的研究目标应该是有现实意义的,但为了让评课者都能做到理解研究目标,围绕目标去评好课,必须分解目标,让目标细化,采取一个专题多次完成的方法进行。这样一来课堂教学研究的目标才会更明确,评课时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收获成功。
其三,组织得力是保障。
有力的组织是评好课的保障,一次课堂教学研究所有参与人选,应该形成一个有热情、高素质、有能力的集体。只有精心选拔、组织合适的人选参加研究,才能在评课中实事求是,求得突破创新。才能对课堂教学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整合,形成理论,普及推广,达到评好
课的最终目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