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欣赏教学

2024-06-10 来源:好走旅游网


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欣赏教学

摘要:新课程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众多新观点、新方法推陈出新的今日教坛,学生是否得到发展是教学的最终目标,也已成为我们的普遍共识。社会的发展,使素质教育对音乐教学的要求不断提高,旧的课程已很难适应时代的需要,使得新课程诞生。但由于学生音乐基础和技能非常薄弱,在音乐教学中,特别是欣赏教学中,如果以传统的模式教学,则学生会索然无趣,使得新课程理念很难实现。要达成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从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合理的设计教学环节、积极的创设课堂情境、充分利用课堂评价等方面下功夫。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在培养学生音乐欣赏兴趣、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等方面努力探索,有效地实现了音乐欣赏教学与新课程标准的接轨。

关键词:欣赏教学; 接轨; 新课程; 素质教育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teaching music appreciation

Han Ya-qin

Abstract: The new curriculum is a concept, it is an action. With the curriculum reform, the deepening of the many new ideas and new methods introduce new Today in the pulpit, wheth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teaching, has become our universal consensus. Social development, to quality education in music education is ever increasing, the old courses have been very difficult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times, making the birth of the new curriculum. But because music is very weak base and skills in music education, especially

appreciate the teaching, if the traditional model of teaching, the students will dull boring, so hard to achieve new curriculum.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to achiev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objectives, a reasonable part of the design of teaching, create a positive classroom context, full use of classroom evaluation aspects. And the reality of the students, using various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methods, students develop music appreciation, music appreciation ability to improve and develop the good habit of listening to music and have endeavored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eaching of music and the new curriculum convergence criteria.

Keywords: enjoy teaching;integration;new curriculum;quality education

加强青少年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的需要,也是面向21世纪改革传统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那么,如何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适应21世纪的人才需求呢?音乐新课程标准从总体上体现了国家对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特别是在强调以音乐审美教育为核心,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情感世界、健全人格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突破。但是,新课程怎样教?新课程怎样设计?什么样的课堂是新课堂?这些问题都是走进新课堂的中小学教师经常遇到和思考的问题。怎样使音乐欣赏教学与新课程标准接轨,是音乐教师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怎样既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能体现课程新标准的精神呢?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合理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蓝图。是20世纪50年代后逐渐发展成熟的一门综合

性学科,它用系统方法研究教学系统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设计一套具体的操作程序来协调配置,使各要素有机结合,从而完成教学系统的功能。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最终达成的结果,是教学领域中为实现教学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的要求,它在方向上对教学活动设计起指导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一个比较核心的环节。每一学科的教学目标都不能忽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音乐欣赏课也不例外。学校音乐教育向学生提供的审美对象主要是以教材形式出现的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在欣赏教学中所采用的是审美艺术欣赏形式。审美艺术欣赏形式是一种综合体验形式,音乐欣赏除了在音乐形式方面获得审美愉悦外,同时也应把注意力放在对音乐内涵的体验上,在充分体验音乐情感内涵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去追求音乐所表现出的形象和意境,欣赏者应积极调动自己全部心理功能,力求对音乐进行全面的综合体验。

二、积极的创设课堂情境

全面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情境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由于时代和地域的不同,学生对于一些地方民歌、地方戏曲曲艺和抗战歌曲难以产生亲切感。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利用讲解乐曲创作背景、展览图片和播放与乐曲相关的录像片段等方法,在学生和音乐当中架起一座情感桥梁,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爱国主义情感。例如《长城谣》的欣赏:在学生初次欣赏这首歌曲时,会觉得“沉闷”、“不好听”、“没味道”。但经过简介历史背景,深情地朗读歌词,辅之于一组反映当年日寇在中国实行的冻伤实验和大屠杀等滔天罪行的图片和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日寇的录像之后,学生们内心深处的爱国主义情感就被逐渐调动起来了,对于乐曲的感情基调也有了初步的感受。再次欣赏时,学生们表情严肃,演唱歌曲感情真挚,觉得越听越有味,越唱越有激情。以此为基础,在欣赏同类爱国主义题材的乐曲时,学生就能很快进入状态,很容易和乐曲旋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从兴趣入手,保持学生的积极心态,从而实现素质教育

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早已被人们所认识。兴趣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也是学生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音乐的动力之所在。音乐教学应该创设一种能激发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环境,营造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指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在活动中,尽量给学生一个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使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活跃的状态。

青年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音乐作品又总是具有一定社会的政治和道德内容。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美与丑、光明与黑暗、前进与倒退,这些作品歌颂好的、鞭挞坏的,而欣赏这类作品,能帮助学生在感受生活的同时,教育他们对生活采取正确的态度,使他们在优美乐声的感染下,受到美好、高尚的情感熏陶,使情感得到升华,进而影响其人生观、世界观。正因为音乐的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视音乐教育,把它看作是道德教育的工具,而实际上音乐教育本身就是道德教育的内容。

四、充分的利用课堂评价。

任何的评价都不是随意的,从课改之前的吝啬赞美到课改之后到处泛滥的“你真棒!”教师们对课堂评价产生了许多误区,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也发现课堂的评价体系也越来越完善了,教师对如何使用好课堂评价也有了自己的妙招。但其中都遵循着几点原则:

1.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评价,根据学生的心理成长进行评价。如低年级的学生的自律性不太好,好奇心比较重,上课时容易做小动作或没跟上教师的课堂节奏,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奖励其他表现好的同学来引导表现不好的同学,并通过游戏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

高年级的学生虽然他们处于青春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但他们同样希望得到好的评价,善意的批评、用心的引导他们是能感受到的。

2.课堂评价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准确的学到知识,更好的开展课堂教学工作,所以评价的前提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怪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创新成果。

3.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课堂评价有教师评价、师生评价和生生评价,而在以往的课堂中运用最多的是教师评价,压抑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体现,所以在还课堂给学生的同时也应该还评价权给学生,他们更了解课堂评价与学生之间的重要关系。通过在课堂上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更积极的投入课堂,参与课堂,更好的实现课堂的有效性。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无论多媒体课件有多么详细、具体,全面,但都不能代替教师充满感染力的范唱,范奏。教师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更能鼓励和感染学生。因此精力不应用在教学形式上,而更应该注重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我们在运用多媒体的同时,应尽量把课件制作的更新颖、实用、互动、高效,并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多种教学方法、手段,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的兴趣。

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挑战,而正是有挑战才会有提高。作为新时期的音乐教师,相信我们会伴随着新课程一同成长,和学生一起感受美丽的音乐人生,世界也会因此而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 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音乐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

[3] 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4] 新课程教学设计.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5] 汪毓和.大学心理学

[6] 蔡勤霞、孙凌曦主编.中学教师课堂教学技巧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0-03-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