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信息时代下中小学生网络素养培养探析

2020-01-14 来源:好走旅游网


信息时代下中小学生网络素养培养探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普及率的持续提升,中国上网的公民人数每年都在快速增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网民中10岁~19岁人群占24.0%,达1.35亿。这一群体基本都是中小学生,他们是在网络和数字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数字原住民”,娴熟地穿梭于网络之中,享受着网络带来的便利。但是,网络中的信息良莠不齐,如娱乐八卦、暴力游戏、色情影视、网购陷阱、社交诈骗、反动言论等,令心智尚未成熟、网络素养薄弱的中小学生难以分辨优劣,沉迷于虚幻世界,误入歧途,产生消极颓废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因此,在日常网络使用过程中,如何提升中小学生的网络素养,提升他们自身的免疫力,使他们在网络环境中健康成长、快乐学习,是一个亟待探究的综合课题。

目前,学术界对“网络素养”概念没有统一的认识和公认的表述,而且类似的概念有“信息素养”、“媒介素养”等。通常,学者认为“网络素养”是指网络社会中人们在了解网络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正确使用和有效运用网络,理性地评价网络上的信息和利用网络上的信息创造性地生成信息的修养与技能,是人们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素养涉及的主要要素包括:网络的认知与判断;所具备的网络知识和技能、网络生活态度及网络行为习惯;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理解、分析和评价的辩证思维能力;网络沟通交往中的法理与伦理道德修养等。这种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动态发展、循序渐进的。笔者就如何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培养中小学生网络素养谈几点看法。

将网络素养教育植根于专题研究性学习活动中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主体自主建构的结果。对中小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应关

注其自身认知结构的发展,引导中小学生与自我开展对话。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我们的教育不能停留在举办一个专题讲座、出一期专题黑板报、召开一次誓师大会等简单的空洞说教层面。

目前,江苏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内容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涉及网络内容的知识较少,且知识点比较陈旧。高中虽然有网络技术课程选修模块,但开设的学校也只是应付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真正以提高学生网络素养,使其更好地适应虚拟世界生活为教学目标的内容较少。信息技术教材中涉及青少年使用网络,提到最多的就是团中央等部门发布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而这只是一个笼统的简单约束条文,虽然提及青少年应具有的网络素养,但缺乏实质的操作。因此,依靠学校开展专题研究性学习,让学生通过实践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是十分必要的。英国学者大卫?帕金翰指出,“在网络世界中,不必对儿童进行保护,而应让儿童参与实践对话与研究。”学期伊始,结合学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我们针对中小学生在网络上主要从事的信息获取、网络娱乐、交流沟通、商务交易等活动,通过访谈和调查本校学生使用网络所遇到的问题与困惑,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精心设计系列研究主题,在每个年级开展1~2个关于网络的专题研究性学习活动。如在初中年级开展网络的伤害防护、虚拟世界人际交往应遵守的文明规范、如何规范使用网络信息等专题研究性学习等。在高中年级,由于学生有了一定的网络素养基础,我们可以开展较深层次的网络素养教育,如怎样维护网络安全及遵守网络秩序、网络病毒如何识别及防范、如何预防个人信息泄密等专题学习。学生围绕研究的主题,运用网络平台,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分组合作,按照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建构意义—交流表达—创造生成等步骤展开研究性学习。通过这种实际参与,使得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客观世界与中小学生心灵世界形成有意义的联结,从而让学生在自己实践的基础上明辨是非,提升认识,知道如何远离网络危险与威胁,如何与他人交往,如何合理规范地使用网络信息,如何维护网络安全,如何防范个人信息泄露。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提升了网络素养。

依托网络平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信息时代,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自由性,网络信息的发布缺少质量控制和管理机制,网络上的很多资源并没有经过严格审核,使得网络信息繁杂、混乱,质量参差不齐,给认知水平还不太高的中小学生正确有效地使用网络带来一定困难。面对信息狂潮,我们不能像海绵吸水一样,全部吸进,而要像淘金者一样,在沙中淘金。在网络信息的海洋里,我们要做理智的冲浪者,而不是信息的奴隶。《礼记?中庸》中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论述,其中就提到了在学习过程中应具有批判性思维。中小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是与生俱来的。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运用网络平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将有利于中小学生正确有效地使用网络信息,提升学生使用网络信息的思辨能力,使学生的网络素养更上一个台阶。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学生可以在民主的氛围中多视角、多方位地看待问题,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养成。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应积极营造活泼、民主的网络学习氛围。利用班级博客、微博、个人空间、BBS、QQ群等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质疑权威,对信息品头论足,敢于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索。每学期,教师精心挑选出辨识性较强、当前比较热门且学生较感兴趣的话题,让每位学生都能有话可说。教师组织学生利用班级博客、BBS等平台,积极参与发言,大胆交流、辩论。教师在交流过程中,注意倾听,并适时地主导交流辩论的秩序。学生在自由、民主、有序的网络环境下思辨问题,培养了勇于发表见解的优良品质、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敢于批判的勇气,提升他们理性评价和利用网络信息的修养。

将网络素养置于中小学生社会化需求角度培养

社会化是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学习和内化社会的信仰、价值、规范与社会角

色,由生物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既是个体适应社会的前提,也是社会和文化延续的需要。网络环境是中小学生生活和成长的重要信息环境、文化环境,是他们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就中小学生社会化来说,网络环境已经成为与现实环境同等重要,甚至超过真实环境的社会化空间。在教育教学中,站在中小学生社会化角度,培养他们的网络素养,将有利于中小学生社会化。

笔者通过对本校的1000名学生抽样问卷调查得知,他们使用网络功能最多的是游戏、视频、浏览新闻、聊天交友这四项。现实生活中,绝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学生社会交往的约束加之学业负担较重,学生社会交往空间与时间被大大缩减。因此,在被调查的中学生中,大部分人更愿意在虚拟环境中不受约束地进行人际交往。传统的中小学生社会化,学校、家长和社会起了很大的作用,学校和家长对学生社会化过程中所接触的人和事都可以把关,从而顺利完成学生的社会化。但是,伴随网络成长起来的“数字原住民”,他们的社会化受虚拟环境的影响很大,学校、家庭等现实场所对中小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在被弱化。我们应积极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作用,正视网络环境对中小学生社会化的影响。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应首当其冲,立足课堂,积极探究中小学生的网络素养培养,提升学生对网络环境的适应能力,帮助他们顺利完成社会化。中小学生每个学期都要到社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社区可以请学生中的“网络高手”帮社区居民解决电脑问题,让学生“在做中学”,发挥他们的正能量,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的网络素养。

网络环境被人们称之为除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外的第三类环境,现代的中小学生对网络环境的依赖程度较高。信息技术教师依托课堂,从多个角度促进中小学生网络素养的提升,让其在网络环境中健康成长、快乐学习,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围绕中小学生网络素养提升这一课题,有待解决的问题还很多,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希冀广大教育工作者集思广益,进一步深入探讨这一课题,研究出更多切实可行的中小学生网络素养培养途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