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元代张弘略及夫人墓清理报告

2020-10-17 来源:好走旅游网
元代张弘略及夫人墓清理报告

作者: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保定市文物管理所,满城县文物管理所 来源:《文物春秋》 2013年第5期

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1保定市文物管理所2满城县文物管理所3

(1.河北石家庄050031;2.河北保定071000;3.河北满城072150)

【关键词】河北;满城;元代;张弘略墓;清理报告

【摘要】张弘略乃元代蔡国公张柔的第八子,德才兼备,英勇善战,在元朝的征战中,战功卓著。其与夫人墓位于河北满城县大册营镇岗头村九龙庄自然村东,系张柔家族墓地中的两座墓葬。1998年因墓葬被盗掘而进行了清理发掘。2012年6月,对这两座墓葬进行了勘测,并对其形制、结构进行测绘以及文字记录。这两座墓葬均出土了墓志,尤其张弘略墓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瓷器,品类丰富,较全面地反映了元代瓷器的风格和制作工艺水平,极大地丰富了元代的瓷器种类,为中国陶瓷发展史的进一步研究增添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张弘略墓及其夫人墓系元代蔡国公张柔家族墓地中的两座。1996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张柔家族墓地进行了调查[1],1997年,原保定地区文化局和满城县文化馆再次对该墓地进行了深入调查。1998年,该墓地被盗掘,满城县文物管理所及时上报河北省文物局。河北省文物局责成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派员到现场了解情况,并对被盗掘的两座墓葬进行了清理发掘,通过出土的两方墓志铭确定了墓葬主人,一座为元代蔡国公张柔第八子蔡国忠毅公张弘略之墓,编号为M2;另一座是张弘略夫人清河郡太夫人花氏之墓,编号为M3。由于盗掘分子是从墓葬封土顶部盗入,两座墓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M2清理后进行封顶、封门保护;M3因遭到严重的破坏,清理后回填。因种种原因,现场清理工作较为仓促,未留下任何文字、现场照片等考古档案资料。2006年,张柔家族墓地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7月,满城县人民政府委托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编制张柔墓地的文物保护规划。为此,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保定市文物管理所、满城县文物管理所于2012年6月对张弘略墓及其夫人墓进行了勘测,并对墓葬的形制、结构进行现场测绘以及文字记录,完善了考古档案资料。现将其情况报告如下。

一、位置及概况

张柔墓地位于满城县大册营镇岗头村九龙庄自然村东,距县城西北7.5公里。该墓地坐北朝南,位于九龙山坡地,北倚九龙山,南望八宝嘴山,左眺日光庵,右顾月明寺,漕河从墓地南部东西穿过,故有“头枕九龙,足蹬八宝,左揽日光,右抱明月,腰耳银茶玉带”之说(图一)。目前尚存墓葬四座,其中M1为张柔墓,M2为张弘略墓,M3为张弘略夫人花氏墓,M4的墓主人身份不明(图二)。

张弘略墓(M2)位于该墓地中部,在其东北20米处为张柔墓(M1),西侧为花氏之墓(M3)。其上有夯土筑成的不规则半圆形封土,高约5米,封土平面呈方形,整体形状为覆斗形。四边用花岗岩条石垒砌,每层收分至角筑石的高度,呈梯形,边长18~18.5米,高约5米。该墓神道两侧原有马、羊、虎、狮、文臣、武将等8尊石像生,多数移存满城县文物管理所院内。神道碑立于封土前8.5米的神道西侧,保存基本完整。

花氏墓(M3)位于M2西侧,已无封土。

二、墓葬形制

M2坐北朝南,方向180°。由墓道、甬道、前室、后室和左、右侧室组成(图三)。墓道位于南部,为土坑斜坡式,距地表深0.5~4.5米,长20米,宽2米。墓门由仿木结构建筑的券门、斗拱、门簪、女儿墙组成,通高2.9米,其门用条砖垒砌封堵。券门高1.8米,宽1.8米。墙高0.9米处起券,券顶上为高1.1米的女儿墙。甬道口用青砖平铺垒砌封门。甬道呈长方形,长2.2米,宽1.8米。前室用一合长方形石质墓志立式封门,将前室与甬道分开。前室及各室均为方形,顶均为穹窿顶,结构相同。墓墙横砖垒砌0.75米,叠涩砖角0.45米。前室边长3.6米,高2.7米,墙厚0.33米,穹窿顶尖部分用15块砖雕组成仰覆莲花瓣的圆形通风口。墓室四角用菱角子分五层叠涩,象征斗拱。后室券门高1.7米,宽1.2米,墙高1米处起券。后室内长3.1米,宽3.25米,四角在1.25米处起叠涩角。后室中部铺地砖下凿出东西向长方形墓穴,长2.2米,宽0.5~1米,深0.6米,再用0.04米厚的青石板砌成椁室。穹窿顶均用白灰抹平。东、西侧室结构及葬具与后室基本相同,边长3.3米,高2.7米。东、西侧室门高均为1.7米,墙高1米处起券。侧室内东西长2.5米,南北宽3米。东、西侧室中部铺地砖下凿出东西向长方形墓穴,长2.2米,宽0.5~1米,深0.6米,再用0.04米厚的青石板砌成椁室。墓墙高1.75米,券高1.15米,墙厚0.6米。墓底用边长0.6米,厚0.05米的方砖铺地。自墓门至后室南北长10.1米,东西宽11.75米,顶距地表约3米。其它各室墓门用长0.33米、宽0.16米、厚0.05米的条形砖平砌封堵,再用白灰抹里,从前室外观根本看不出通往其他三室的门道,也看不出封门的痕迹,盗墓人是靠敲墙的实空声音确定是否砸墙。据当时参加墓葬清理的满城县文物管理所同志回忆:墓室内共发现两具尸骨,均为仰身直肢葬,后室为男性,东侧室为女性,西侧室无尸骨,只随葬一件墓志砖。

M3据当时参加过清理的满城县文物管理所同志回忆:M3墓葬形制为一单室砖墓,方形,穹窿顶,有凌乱骨架。仅出土一合墓志以及少量的破碎瓷片。

三、M2出土遗物

在M2的前室发现较多不同窑系的瓷器残片,有景德镇窑、龙泉窑、钧窑、磁州窑、吉州窑等窑系,器形有香炉、尊、盘、碗、钵、玉壶春瓶、双耳瓶、高足盘、盏托、枕等,共复原71件。另外,还出土一件滑石花口盘、一面铜镜、一合石质墓志和一方墓志砖。

月白釉菊瓣盘5件。M2∶30、31、32、33、55,形制相同,大小不一。菊花形口,浅腹,圈足,盘内腹部为菊花瓣状,内底饰一周弦纹。内外壁施月白釉。小者口径18厘米,底径9厘米,高3厘米(图四,1—4)。大者口径24.4厘米,底径14.4厘米,高3.4厘米(图四,11)。

青花瓷盘1件。M2∶59,尖唇敞口,平沿浅盘,折腹,假圈足微凹,内外饰青花釉,有碎小开片。口径14.2厘米,底径5.3厘米,高3.5厘米(图四,5)。

白釉碗6件。M2∶38-43,形制相同,圆唇,敞口,斜腹,圈足。白胎,内外壁施白釉。口径20厘米,底径8.2厘米,高9.6厘米(图四,6—10、16)。

卵白釉碗1件。M2∶48,圆唇,敞口,弧腹,圈足。内外壁施满釉。胎质细腻、较厚。口径20厘米,底径8.3厘米,高9.4厘米(图四,17)。

月白釉盘4件。M2∶34—37,形制基本相同,大小不一。直口微敛,浅弧腹,圈足。内外壁施月白釉。大者口径19厘米,底径10.8厘米,高4.4厘米;小者口径18.6厘米,底径10.6厘米,高4.2厘米(图四,12—15)。

白釉高圈足盘1对。M2∶44、45,圆唇,盘口微敞,斜直腹,高圈足,呈喇叭座,圈足中部有一周凸弦纹,内外壁施月白釉。口径18.5厘米,足径11.7厘米,高12.5厘米(图五,1、2)。

青白釉三足炉1件。M2∶49,圆唇,直口微侈,有颈,垂腹,平底,下承三象鼻形足,口至颈部附对称的两个长条形附耳,耳下有一乳钉扣环,腹部正面有一铺首衔环。口径10.5厘米,腹径10.5厘米,高11.5厘米(封三,3;图五,3)。

青白釉高足杯1对。敞口,收腹,下承一小喇叭口高圈足。胎质粗糙,釉色偏青,有开片,内外壁施青白釉,高足内壁无釉。M2∶46,内壁饰简化的莲花图案,口径15厘米,底径5厘米,高10.9厘米(图五,4)。M2∶47,内壁饰云鹤图案,底径5厘米,残高8.4厘米(图五,5)。

卵白釉三足炉1件。M2∶29,方唇,平口折沿,直颈,圆腹,圜底,下承三象鼻形足,沿面置一对半环形立耳。素面,胎体厚重,内壁施釉至颈部,外壁施满釉。口径17.9厘米,腹径17.8厘米,高19.2厘米(封三,4;图五,6)。

钧釉花口碗1对。M2∶20、21,完整,花口,敞口,斜直腹,平底。内外壁施青白釉,近底足处流釉聚集成釉浪,内壁底部有窑变蓝斑。口径20厘米,底径10.6厘米,高7.2厘米(封二,1;图六,1、2)。

钧釉大口罐1件。M2∶17,直口有领,圆肩,收腹,平底,圈足。外壁施月白釉不到底,有流釉痕迹,圈足露胎,露胎处呈深褐色。口径12.6厘米,腹径22.1厘米,底径10.5厘米,高20.5厘米(封二,2;图六,3)。

钧釉小口罐1件。M2∶14,直口有领,圆腹,平底,圈足。外壁施月白釉不到底,有流釉痕迹,圈足露胎,露胎处呈深褐色,腹部有紫红色斑。口径12.6厘米,腹径29.5厘米,底径13.1厘米,高26.2厘米(图六,4)。

钧釉双系罐2件。直口微敛,有领,圆肩,圈足,领与肩部有两个对称的桥状系。M2∶16,鼓腹,外壁施月白釉不到底,圈足露胎,露胎处呈深褐色。口径16.8厘米,腹径21.1厘米,底径8.1厘米,高16厘米(图六,5)。M2∶15,圆腹,外壁施天蓝釉不到底,圈足露胎,露胎处呈深褐色,腹部有多处紫红色斑。口径15.2厘米,腹径19.7厘米,底径8.2厘米,高16.5厘米(图六,6)。

钧釉紫斑钵1件。M2∶61,敛口,深弧腹,圈足,内外壁施天青釉,外壁近底足处流釉聚集成釉浪,圈足底部露胎,呈褐色,口部、腹部多处有条状紫红色斑。口径18.3厘米,底径8厘米,高17.3厘米(封二,3;图六,7)。

钧釉紫斑盆1件。M2∶60,宽折沿,弧腹,矮圈足,圜底,沿部、腹部、底部多处有条状紫红色斑。内外壁施青白釉,口部、圈足露胎,呈红褐色。口径43厘米,底径25.6厘米,高14厘米(封二,4;图七,1)。

钧釉双耳连座瓶1对。M2∶18、64,形制、大小相同。圆唇,敞口,长颈,弧腹,横截面呈椭圆形,颈肩部有对称兽形双耳,高座镂空。内底部露胎,呈褐色。口径8厘米,底径11.2厘米,高34.2厘米(封三,6;图七,2、3)。

钧釉紫斑碗1件。M2∶19,圆唇敛口,弧腹,圈足,内外壁有突起的花瓣,呈酱釉色。内外壁施天蓝釉,近底足处流釉聚集成釉浪,圈足底部露胎,呈褐色。口径9.1厘米,底径3.6厘米,高4.4厘米(封二,6;图七,4)。

钧釉盘3件。M2∶26、27、28,形制相同,有大小之分。敞口,浅腹,平底。内外壁施天青釉,近底足处流釉聚集成釉浪,底部露胎,呈褐色。大者口径14.4厘米,足径8.8厘米,高2.8厘米;小者口径14厘米,足径7.2厘米,高2.6厘米(图七,5—7)。

钧釉紫斑盘1件。M2∶25,折沿,尖唇上翘,曲腹,圈足。内壁施天青釉。沿部、底部有两处紫斑。口径16厘米,底径8.7厘米,高3.1厘米(图七,8)。

钧釉紫斑盘3件。M2∶22、23、24,形制基本相同,有大小之分。完整,圆唇,直口微敛,浅盘弧腹。内外壁施釉,盘口釉色呈褐色,盘内底部均有紫红色斑,外壁施釉不到底,有流釉痕迹,圈足露胎,呈红褐色。大者口径21.8厘米,底径14.4厘米,高5厘米;小者口径21.6厘米,底径14.2厘米,高4.3厘米(图七,9—11)。

钧釉香炉1件。M2∶62,方唇,平口折沿,高直颈,鼓腹,平底,下承三象鼻形足,口至颈部附对称的两个长方形冲耳,冲耳中部至肩部有动物形耳相连接,颈部饰有对称的四朵葵花和两朵宝相花,上腹部饰对称的四朵葵花,腹中部贴附有两个对称的兽面装饰。灰白色胎,胎体厚重,内外壁均施月白釉,内壁施釉至颈部,外壁施釉至足中部,足根露胎,露胎处呈深褐色。口径16.5厘米,腹径20厘米,通高24.3厘米(封二,5;图七,12)。

青釉莲瓣纹碗3件。M2∶12、54,形制、大小相同。尖唇,敞口,弧腹,小圈足。内外壁施青釉,圈足底部露胎,内壁刻有花草纹饰,外壁刻成莲瓣状。口径20.4厘米,足径4.8厘米,高8.5厘米(图八,1、4、5)。

卵白釉印花碗1件。M2∶57,圆唇,敞口,弧腹,圈足。内外壁施卵白釉,内壁底部、圈足露胎。灰胎,胎质粗厚,内外壁有印花,纹饰不清晰。口径17.7厘米,底径5.4厘米,高7.4厘米(图八,2)。

青釉双鱼盘1对。M2∶2、3,形制、大小相同。折沿,弧腹,内外壁施青釉,外壁呈花瓣状,内底饰贴塑双鱼纹,双鱼的鳍、尾较大,脊背相对,首尾相逐。口径21.8厘米,底径12.1厘米,高5.2厘米(图八,3、6)。

青釉玉壶春瓶1对。M2∶1、63,形制、大小相同。圆唇,喇叭口,细长颈,溜肩,垂腹,圈足。胎质细腻,施青釉,腹身贴塑龙纹,腹下部饰水波纹。口径7.1厘米,底径7.5厘米,高27.6厘米(封三,5;图九,1、2)。

青釉莲瓣纹盘3件。M2∶4、5、6,形制、大小相同。尖唇,敞口,浅盘,弧腹,圈足。内外壁施青釉,圈足底部露胎,外壁刻成莲瓣状。口径17厘米,底径6厘米,高3.9厘米(图九,3—5)。

青釉尊1件。M2∶10,口沿内折,沿面微凹,斜直腹,小圈足,下承三矮兽蹄状足,口下部、腹下部各饰一周凹弦纹,腹部贴塑有对称的牡丹花,内外施青釉。内壁底部、圈足露胎,呈红褐色。口径12.7厘米,底径4.3厘米,高6.4厘米(封三,1;图九,6)。

青釉盘1件。M2∶9,菊花形口,浅腹,圈足,底部中央突出一红色菊花,周围刻有云鹤图案。内外壁施青釉。口径15.4厘米,底径4.5厘米,高3.2厘米(图九,7)。

青釉小碗1件。M2∶11,圆唇,敞口,圆腹,圈足。内外壁施白釉,内壁印花草纹饰,不清晰。口径12.4厘米,底径5.2厘米,高5厘米(图九,8)。

青釉盏托1对。M2∶7、8,完整,盏盘为圆唇直口,浅盘;盏足为直口,圆腹,圈足。内外壁施釉,圈足底部露胎,呈红褐色,盘内壁印有云鹤图案。口径17.2厘米,底径6厘米,高5.5厘米(封三,2;图九,9、10)。

酱釉碗1件。M2∶51,敞口,浅盘,曲腹,圈足。内壁施灰白釉,外壁施酱色釉。口径11.3厘米,底径4.4厘米,高2.9厘米(图一○,1)。

酱釉双耳罐1件。M2∶52,小口,束颈,溜肩,垂腹,圈足,颈与肩部有对称的附贴双耳。圈足露胎,呈褐色。口径4.3厘米,底径7.6厘米,高15厘米(图一○,2)。

灰白釉碗1件。M2∶50,敞口,弧腹,圈足。内壁施灰白釉露底,有三周酱色弦纹,外壁为半挂釉。口径16.2厘米,底径6.1厘米,高5.5厘米(图一○,3)。

酱釉大盆1件。M2∶53,圆唇,口微敞,弧腹,圈足。胎质粗糙,胎壁较厚。内外施酱色釉,盆口露胎呈灰白色。口径24.6厘米,底径13.6厘米,高11.2厘米(图一○,4)。

吉州窑瓷枕1件。M2∶65,长方形,中凹,两端呈正方形,一端有一圆孔,全器六面均用酱褐彩勾绘折枝石榴花纹与波浪、织锦几何纹图案,布局均匀,笔法流畅。长48厘米,两端正方形边长12.1厘米,中部为9厘米(封三,7;图一一)。

滑石花口盘1件。M2∶58,用青灰色滑石雕刻而成,花口外敞,浅盘,平底。盘内壁底部刻有葵花纹饰。口径18.7厘米,高2厘米,底径14厘米(图一二,1)。

铜镜1件。M2∶67,圆形,带柄。圆钮,圆钮座。内区为内向八连弧纹,其外一周齿纹。外区一周铭文带,铭文为“内而青而光而明而以而古而忠而主而日而月而出而止夫”,外一周齿纹,再外饰一周双线锯齿纹,素窄平缘。直径13厘米,厚0.7厘米,柄长12厘米(图一二,2)。

墓志1合。M2∶66,石质,长方形,分为墓志和墓志盖两部分。志盖为盝顶,阴刻篆书“大元故中奉大夫参知政事张公墓志铭”。志文为楷书,共计1838个字。长151.5厘米,宽80厘米,厚34厘米(图一三,1)。

墓志砖1方。M2∶68,为一长方形砖,正面阴刻楷书“蔡国夫人李氏”6字。长47.4厘米,宽21厘米,厚6厘米(图一三,2)。

四、M3出土遗物

M3破坏严重,仅出土一合墓志及少量的瓷片。

墓志1合。M3∶6,石质,长方形,分为墓志和墓志盖两部分。志盖为盝顶,阴刻篆书“元故清河郡太夫人花氏墓志”12字。志文计347字,主要记载了花氏的去世年龄等基本情况。长66厘米,宽43厘米,厚15.5厘米(图一四)。

青釉花瓣碗1件。M3∶1,口部残缺。弧腹,小圈足。内外壁施青釉,圈足底部露胎,外壁刻成莲瓣状。足径6.4厘米,残高3.8厘米(图一五,1)。

青釉碗2件。M3∶2、3,均残缺。M3∶2,弧腹,小圈足。内外壁施青釉,圈足底部露胎。足径5.8厘米,残高2.8厘米(图一五,4)。M3∶3,足径6厘米,残高3.5厘米(图一五,2)。

酱釉罐1件。M3∶4,斜直腹,圈足,圈足露胎,呈褐色。内壁有明显的泥条盘筑痕迹。足径8.8厘米,残高12.6厘米(图一五,5)。

酱釉碗1件。M3∶5,口部残缺,弧腹,圈足。内外壁施酱釉,足部露胎,呈褐色。足径8.4厘米,残高7.6厘米(图一五,3)。

五、小结

据神道碑和出土的墓志铭记载,M2与M3为元代名臣蔡国公张柔第八子张弘略之墓及其夫人清河太夫人花氏之墓。这次对两座墓的清理首先尽可能地弥补了1998年发掘资料的不足,建立了较完整的考古档案资料,同时为今后对张柔墓地编制保护规划以及对其家族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张柔祖籍为定兴河内村人,膝下有11个儿子,唯张弘略随父葬于满城岗头,可见张柔对其的重视,被指定为嗣。张柔第九子张弘范之墓与祖坟一起同在祖籍。张弘略在《元史》[2]中有记载:字仲杰,为张柔第八子,是诸兄弟中出类拔萃的一个,名望仅次于其弟张弘范,自幼甚得其父的钟爱。宪宗五年(1255)张柔入朝觐见时,就携弘略前往。宪宗非常器重弘略,特赐他金符,并授顺天万户。宪宗九年,弘略从大军入蜀,表现英勇,宪宗大加赞赏。世祖中统二年(1261),张柔请致仕,后张弘略承袭父职,屯驻亳县。不久,南宋趁元朝发生“李璮之乱”,进行北伐,宋将夏贵率军夺回亳、滕、徐、邳、宿、沧、滨七州之地。元军告急,身负重任的张弘略率军反击,迫使宋将夏贵南退,并在宋军后退时组织追击,水陆并进,直抵长江北岸,不仅收复失地,且将边界线向南推进了数百里,战功卓著。元朝平定“李璮之乱”后,张弘略因涉嫌而遭到审查,尽管查清他未参与其事,但还是夺去了他的兵权。后来,世祖又召他入京,担任宫廷侍卫,官位虽低,但荣誉和待遇却很高。其后又历任淮东道宣慰使、江西宣慰使、河南参知政事等职。成宗元贞二年(1296),卒于官,赐谥忠毅。张弘略为元朝的大业贡献了毕生精力。其父张柔与刘秉忠、郝经、姚遂、史天泽、耶律楚材等共同辅佐忽必烈,为元朝的开国元勋。至元三年(1266),张柔加封荣禄大夫,判行工部事,主持大都的城建工程,张弘略也佐其父为筑宫城总管。通过对张弘略及其夫人墓的清理,并对张柔家族墓地现场勘察与资料整理、研究,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1.张柔家族墓地位置选择非常考究,依山傍水,地势高峻,北有九龙山环抱呈圈椅状,南有八宝嘴山与漕河,整体环境浑然一体,完全符合前有照、后有靠的墓地选位传统习俗。这证实了张氏父子在对大都和保定府的建设中,积累了建筑学和规划学的知识,同时对堪舆术也颇有研究。

2.张弘略墓封土结构特殊,平面呈正方形,剖面为梯形,四角有汉白玉角筑石,四边用花岗岩条石垒砌至角筑石高度。角筑石正面刻有文字,记述了建墓年代。这种封土结构与吉林高句丽王陵[3]的封土结构相似,可见其身份之高贵,地位之显赫。如此高规格的元代墓群以及墓葬形制在河北省实属少见,在全国亦为不多。

3.张弘略墓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瓷器,其质量上乘,堪称元代瓷器中的精品。所涉窑系较多,品类丰富,有景德镇窑、龙泉窑、钧窑、磁州窑、吉州窑等窑系;器形古朴典雅,赏心悦目,较全面地反映了元代瓷器的风格和制作工艺水平,极大地丰富了元代的瓷器种类,为中国陶瓷发展史的进一步研究增添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4.张弘略墓志铭所载两位夫人均为王氏,先他而卒,后合葬。但是在清理其墓葬中,只在东侧室发现一具女性骨骼,西侧室只有“蔡国夫人李氏”墓志砖,未发现骨骼,而蔡国夫人李氏在张弘略墓志铭中未被提及。在其墓葬西侧的清河郡太夫人花氏墓中出土的墓志铭明确所载:花氏为蔡国忠毅公夫人,后被封为清河郡太夫人,所葬位置明确。根据出土的两合墓志和一方墓志砖推断,张弘略应有四位夫人,原配应为蔡国夫人李氏。据张弘略墓志铭所载其共有三子,张玠、张瑾、张琰,但只知次子张瑾为花氏所生,墓志所载与墓葬所反映的情况有所不符,还有待于今后的研究与新的发现。

5.张柔家族在元朝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尤其是对元大都和保定府的建设以及抢救保护《金实录》,功不可没,在河北有很大的影响,今后应加强对其家族的文化内涵及历史定位进行发掘整理和研究。

附记:本次清理发掘领队任亚珊,参加发掘人员有侯璐、赵春明、吕光远、梁艳东等。本文线图由徐永江绘制,照片由张羽拍摄,修复工作由杨永贺完成。

执笔:任亚珊

附录一:张弘略墓志录文

大元故中奉大夫参知政事张公墓志铭并序

元真元年二月二十三日中奉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张公薨于位享年六十其年闰四月五日己酉袝葬于保定府满城岗头里显考蔡国武康公之墓之侧前事之月其子玠录公行实衰经踵门再拜请曰先参政公扬历中外四十年矣忠勤为国子所知也今也奄弃诸孤窀穸之事龟筮既从葬宜有铭敢属笔于子贯非老于文者以公遇贯之厚而贯知公之深也义不敢辞公讳弘略字仲杰其先涿郡定兴河内襄人高祖讳溱曾祖讳辛祖讳福宽俱业农隐德不耀父讳柔字德刚金贞祐间授定兴令累迁骠骑街上将军中都留守兼知大兴府事本路经略使行元帅府事国朝授都元帅行军万户封蔡国公谥武康公其第八子夫人马氏出也性纯孝沈厚寡言尝学于翰林侍读学士陵川先生博通经史工翰墨长于骑射始蔡公为顺天路军民万户以河南诸路军马杞岁甲寅将还顺天留公权领军事号令严明士卒乐用是岁诏蔡公总诸道兵移镇亳州亳当大河涡涣之冲洪波浩渺东接长淮实宋人舟楫出没之所州自金亡荒圮岁久于是披荆棘城壁垒拓境土远斥候舟楫既治战具亦修民居官府河梁陆路截然一新南控淮淝北通曹郓冲要既固形势益张宋人不敢北向而渔公辅赞经度之力居多乙卯公被召北觐宪宗皇帝赐金符治顺天时年二十陛辞之日面奉圣训以谓在官当以明辨善恶为先善者进之恶者退之乃为政之本公在任以精勤仁厚见称车驾南伐道出西夏公驰赴行在请扈从以行上嘉之赐锦衣以归世祖皇帝御极诏公仍旧职中统二年蔡公以老乞致仕上赐优允锡公金虎符以袭爵制曰卿名公之子器识恢弘久摄雄藩深惬民望可授顺天路管民总管行军万户仍令兼总河南怀孟等路诸军时年二十有六公在亳诚以御众勇以先人罪在必罚功在必赏居则称阅武事出则震扬皇威守土制敌皆有成由是大得将士之心宋人畏慑不敢侵轶四年边将例更公入宿卫至元三年诏起蔡公以荣禄大夫判行于部董大都之役上以蔡公年老复命公充修筑宫城总管以佐之五年公丁蔡公哀毁逾制八年以朝列大夫同行工部事仍兼领宿卫亲军仪驾等局十三年赐佩金虎符授中奉大夫淮东道宣慰使十六年迁江西其抚摩罢残皆有政绩是岁遇疾而归北过亳社优游故居读书教子遂有终焉之志二十三年乘传赴召至阙下以疾得请居京师私第杜门不出者将十年三十年拜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公廉以自律不与物争义以制事不徇流俗时论多之薨之日同僚贤士大夫皆哭以临初公戍亳也李璮

叛于山东宋人乘此入寇邳徐宿蕲皆陷宋将夏贵率舟师治准入涡流而上欲窥汴洛公逆战不得进乃留裨将秦安抚者驻兵于蕲将为后举公侦知宋人虚实及其要害乃作图弥为指昼号令将士乘夜率劲卒水陆并进至城下宋人大惊焚城霄遁以轻舸追之剿戮殆尽获战舰百余艘宿蕲等地皆复公始为此举及其成功向之所料一无所失其谋昼方险如此其治顺天也赵六十者诳诱乡民谋乱逮捕既得而连引甚众共政者乃欲尽穷余党公曰彼愚民无知扇惑至此必欲穷诘非惟惊扰恐滥及平民于是止戮一人而境内安其宣慰江西也都昌妖贼杜万一作乱众至数万公谓宣慰使贾公仲明曰都昌虽隶江东而与我为邻若待江东兵至恐贼势益大必犯我境且难除也不如出其不意以兵先之破之必矣贾曰公将家子宜敬图之公乃选将率锐卒直赴都昌生擒杜万一等斩首以徇贼悉平时有为匿名书者连及江西富民数百家公曰贼已就戮此书将何以质之乃焚其书而民间怗然矣其明断远识如此公在淮东也行省以东海极边重地命公以兵镇之先是宋人于东海积兵仗及廪米数百万斛且虑宋人反侧令公发戍卒输送淮安公谓兵离镇戍于时非便今濒海居民重罹兵荒饥饿不能自存者甚众乃建议募民运米至淮安者每十斛官给一斛与民以偿输运之力用此民多应募不逾月东海仓廪一空饥民赖以全活其为政之迹类如此其在宿卫也世祖以公勋旧特赐朝会宴享之服宫城毕工赐内府重币及金妆玳瑁酒卮旌其劳也公善弈棋尝召入内殿观棋夜分乃罢屡蒙顾问公亦竭诚奏对每至称旨其为上所知文如此公恬淡雅重虽身处富贵而能敬以持己俭以齐家动静有常设施有则好读书究心理学虽大寒盛暑手不释卷此其所以异于人也晚年遣子玠入侍内庭尽将为归老之计而志愿不果夫人二皆姓王氏咸有淑德先公卒今祔之子男三人长即玠也受中顺大夫卫辉路总管兼本路诸军奥鲁总管兼管内劝农事次曰瑾曰琰少未仕女三人未有过铭曰桓桓蔡公奋身草昧大勋用集光照来裔公嗣箕裘能世其家刚毅有文悃幅无华才德既充问学亦力施之为政游刃余地牧民总兵恩威兼明保障以宁边垂以清入侍环卫继领将作帝曰汝嘉汝惟勤恪翩翩旌麾淮瓀江西抚罢释冤神人其知被疾以归坚卧不起闭户读书趋庭教子天子眷顾惟河之南省堂既辟大政是参仁者必寿曰惟常理天不慭遗呜呼已矣绩伟而彰名硕而扬一门忠良百世芬芳幽宫虽閟贞石有章千秋万祀是或不亡

足岁闰月朔承事郎前监察御史佥岭北湖南道肃政廉访司事清苑郭贯撰并书

附录二:张弘略夫人花氏墓志录文

夫人花氏出涿郡范阳人年二十有三归张氏性贞而顺和而敬上下仪式弥久益孚一言一行必主行善曰我不能虚语取悦达正路以步一衣一食必叩额曰天福我我知天终日端居不逾闺户浮华侈靡一皆厌绝始子早夭继生瑾年十六蔡国忠毅公薨夫人训以义方虽贵如贱虽富如贫不使志骄夺学遂自京来居亳泰定元年夫人年八十六月六日生辰封清河郡太夫人三庆具贺颂者百人三年年八十二赐一帛至顺二年年八十七以高年耆德旌门至元元年年九十一赐二帛至正元年年九十七生之明日卒于亳第阖郡咸祭咸泣咸叹五福能具孤子瑾以十月廿八日奉柩葬于满城岗头里忠毅公墓西异穴边树石二柱一碣碣书之曰有元旌门赐帛生封清河郡太夫人寿九十七岁张族贤母花氏之墓躬泣血铭曰天之期我我则多有孰有其母近百之祀我之期天何斯可山勿使逾百虽我母子昔我母寿人不我似今边无母人皆有恃铭以告哀痛舆天始

刊者高远

[1]孟繁峰,孙待林:《张柔墓调查记》,《文物春秋》1996年3期。

[2]《元史·张柔传》卷147,中华书局,1976年,第3471—3476页。

[3]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集安高句丽王陵》,文物出版社,2004年。

〔责任编辑:张金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