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林研究概述
2020-06-02
来源:好走旅游网
第35卷 第6期 四川林业科技 Vo1.35,No.6 2014正 12月 Journal of Sichuan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e.,2014 风景林研究概述 蔡小虎 ,马吉才 ,吴雪仙 ,谢大军 ,何建社 ,张 利 (1.1 ̄lJll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81;2.理县林业局,四川理县623100; 3.阿坝州林业科学研究所,四川汶川623000) 摘要:风景林作为特种用途林的一个亚林种,是满足人们生态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风景林的概念、 发展历史和研究动态等的分析,探讨了风景林的研究方向和前景,提出开展相关研究,对推动建设景色优美、健康 稳定的风景林和生态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森林经营;生态旅游;美景度评价 中图分类号:¥7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508(2014)O6—0027—05 A Summary of the Scenic Forest Research CAI Xiao—hu MA Ji.cai WU Xue—xian XIE Da-jun HE Jian.she ZHANG Li (1.Sichuan Academy of Forestry,Chengdu 610081,China;2.Forestry Bureau of Lixian County, Lixian 623100;3.Aba Forestry Research Institute,Wenchan 623000,Siehuan) Abstract:Scenic forest,as a kind of special—use forests,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eeting people’S ecological needs.Through an analysis of concept,development history and research trends of the scenic forest,dis— cussion was made on research direction and prospect of the scenic forest.It is suggested that it should be an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launch relevant researches on promo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a beau— tiful,healthy and stable scenic fores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Key words:Forest management,Ecotourism,Scenic beauty estimation 随着森林经营理念转变和森林旅游业的持续发 因此,了解国内外风景林的发展动态,针对我省 展,人们越来越追求良好的风景资源,风景林也已成 风景林现状,尽快制定和开展相关研究和试验示范, 为当前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尤其是以森林植被为 为建设结构合理、功能良好、景色优美的风景林,进 主体的森林公园,在森林风景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 一步推进我省生态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护、生态文化知识普及和生态旅游方面,发挥着重要 作用。截至2013年,全省森林公园总数为121处, 1风景林概念 总面积74.96万hm ,森林公园面积占全省国土面 积和林业用地面积比例分别为1.54%和3.13%,基 关于风景林,比较普遍的说法是“风景林是具 本形成与四JII省生态旅游业“十二五”发展相协调 有较高美学价值并以满足人们审美需求为目标的森 的发展格局(林纪,2014)。跟国内很多风景林情形 林的总称”(宋爱云、张大鹏等,2011;张丽君、刘永 类似,我省森林公园的风景林大多也是由国有用材 金等,2009;王超、翟明普等,2006;吴福明、唐敏, 林转变而来,同龄林多、结构单一、林分密度偏大、生 2008;),引用文献多指向Louise M.Arthur(1977)发 态效益低以及景观效果差(王超、翟明普等,2006), 表在Forest Science上的一篇论文。在引用文献中, 无法为公众提供优美的景观游憩空间。 其实没有提出明确的定义,主要是开展对“森林景 收稿口期:20144)8.14 基金项目:林业公益性行、I 科研专题(201 104026) 作者简介:蔡小虎(1973一),男,博士,剐研究员,从 植被恢复等研究。 28 四JIf林业科技 35卷 观(Forest landscape)的美景度评估技术”等的研究。 杨玉坡和李承彪(1990)认为,“风景林是以供观赏、 游览憩息为主要目的,具有森林环境的一种森林类 型”,并对主要风景林的特点进行了概述。也有将 德,2004)。 形成阶段(1885年一上世纪70年代),森林美 学研究趋于系统化,风景林已作为一种经营类型。 尤其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以美国为中心开展 的“景观评价”研究,也主要是就景观的视觉美学意 将风景林看成是风景旅游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 中自然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平、吴诗华,1995)。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风景林被列在“特 种用途林”中,2012年7月1日实施的林业行业标 义而言的,从客观的意义上讲,景观评价(风景评 价)是对景观视觉质量的评价。景观的“视觉质量” 被认为是景观“美”的同义词,Daniel等人将其称为 准《林种分类》中,风景林列为“物种用途林”的一个 亚林种,表述为“以美化环境和旅游休闲地,维护自 然生态景观为主要经营目的”。 随着研究的深入,风景林已经不再仅仅是风景 旅游区、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 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日益突显(蒋有绪,200;刘 俊琴、亢新刚,2011;翁友恒,2001;王瑞辉、马履一 等,2005;陆瑛、段渊古,2007;胡传伟,2009)。道路 景观美学研究也已成为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研 究内容(王云、崔鹏等,2006)。研究对象不仅包括 天然林,也包括人工林以及各种不同的人工景观营 建等方面。 因此,风景林可以理解为是一定区域范围内,主 要以美化环境和维护自然生态景观,满足人们审美 需求的森林植被。 2风景林发展背景 有学者将风景林研究划分萌芽、形成和发展3 个阶段(陈鑫峰等,2000;章志都,2007)。 萌芽阶段(18世纪一1885年),最早的对森林 科学化的研究起始于欧洲德国(陈鑫峰等,2000)。 直到19世纪中叶,伟大的地植物学家和自然地理学 家A.Von Humbold将“景观”作为一个科学的术语 引用到地理学中,并将其定义为“某个地球区域内 的总体特征”(Naveh Z.Liberman,1993)。随后,景 观生态思想的产生使景观的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 化,景观作为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质循环的载体,它 又是社会精神文化系统的信源而存在,这也正是园 林风景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从景观概念及其 研究的发展来看,森林植被作为景观的重要组成部 分,对于大多数园林风景学者来说,也主要是从视觉 美学意义上进行评价(俞孔坚,1987)。直到1885 年,森林美学创始人德国林学家Salisch出版了第一 本《森林美学》,标志着森林美学学科的诞生,为风 景林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陈鑫峰等,2000;钟永 “风景美景度评价”(Daniel,T.C.and Boster,R.S., 1976),风景评价(景观评价)实际上是风景美学研 究的中心,也是指导风景资源管理,合理地进行风景 区规划的基本依据。上世纪5O年代,国内学者曾将 风景林作为一类森林进行了探讨(周荣伍,安玉涛 等,2013)。 发展阶段(上世纪70年代后),随着生态学理 论与实践的不断完善,利用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 原理开展风景林植被恢复和林分改造研究(王希华 等,2003a;蓝振江等,2004)、抚育经营(马椿平, 2009)、保护(吴福明、唐敏,2008)。景观生态学在 自然资源管理、保护及开发利用等方面起着越来越 显著的作用(张俊国、张铁峰、王彪,2008)。随着景 观生态学的发展,开展了景观评价(Thomas C.Brown &Terry C.Daniel,1984;Thomas C.Brown&Ron S. Boster,1976;Louise M.Arthur,1977;Thomas C. Brown&Terry C.Daniel,1986)、森林景观结构(徐化 成,1994;郭晋平、阳含熙、薛俊杰等,1999)、森林景 观空间格局分析(郭晋平、阳含熙、张云看等,l999; 刘先银、徐化成、郑均宝等,1994;郭晋平、张云香、薛 俊杰,1999;郭晋平、王俊田、李世光,2000)、森林景 观动态及其群落生态效应(郭晋平、薛俊杰、李志强 等,2000;范兆飞、徐化成,于汝元,1992;徐化成、范 兆飞,1993)、森林边际效应及动态(彭少麟,l991)、 森林斑块动态与物种共存(藏润国、刘静燕等, 1998)、森林景观格局与生物多样性(Forman R.TT, 1995)等相关研究,通过森林景观评价,提出风景林 的经营目标和发展规划,结合风景区的自然、经济和 文化技术等条件,进行风景林区划,将经营目标和经 营措施落实到山头地块(张丽君,刘永金等,2009; 周肖红,2010),随着3s等研究方法的引人,开展了 林分景观管理(Chris et a1.,201l;William,2012; Tahvanainen et a1.,2001)、森林动态模拟(Crookston et a1.,2010;Chinsu Lin et at.,2012)等方面的研究 , 从风景林的发展历史来看.森林美学、森林景观 评价一直是风景林的核心研究内容,并成为景观规 6期 蔡小虎,等:风景林研究概述 29 划设计和风景林经营的主要参考依据之一。 3风景林美景度评价 视觉审美因素通常被称为“风景质量”、“视觉 质量”、“美景质量”或“自然风光”。Daniel和Boster (1976)以及Daniel和Vining(1983)提出“美景度” 一词最能体现在视觉上领会森林美学资源的意义。 也就是说,美景度既不是风景固有的,也不是单纯的 “旁观者眼中的景色”,而是观察者和美景二者相互 作用的产物。 由于在理论和方法上各具特色,国外森林景观 评价已形成四大学派,即专家学派、心理物理学派、 认知学派和经验学派(Daniel,T.C.and Vining,J. 1983;Zube,E.H.,Sell,J.L.and Taylow,J.G., 1982;Zube,E.H.1984)。尤其是美景度评价的 SBE法,大大推进了景观评价的定量研究。SBE法 的基本特征是Boster和Daniel(1972)及Daniel等 (1973)的早期研究中提出,Daniel和Boster(1976) 进一步阐释了SBE法的心理物理学理论基础,特别 是瑟氏量表模型(Torgerson,1958;Nummally,1978) 和信号检测理论原理(Greent和Swetts,1966),论述 了这种方法的理论是充足的,使得心理物理学派成 为采纳和使用最广泛的方法。国外大多数研究结果 表明:美景度随着林龄和林分平均胸径的增大、可透 距离的增加、林下草本或地被物的增多而提高,小径 木、倒木及采伐剩余物量大、密度过大则景观质量较 低(Buyhoff G L,Leusehner W A,Arndt L K.,1980)。 但Rudis(1988)等人认为有限的倒木有利于提高林 分的美景度(Rudis V A,Gramann J H,Ruddell E J,et al,1988)。大多数研究表明人为经营活动会降低林 分观赏价值,但Shafe(1969)等研究表明经择伐过的 混交林比没有择伐过的同类}昆交林具有更强的景观 吸引力。 在研究方法上,国内的森林景观评价一般采用 描述因子法(吴楚材,1995),多为定性评价或定性 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李世东,1993)。此外,系统 综合评价法、P—R法、粗糙集评价法、心理物理学方 法等也开始应用(黄建等,2006;陈秋华,2003;文益 君等,2009;陈鑫峰,2000)。褚泓阳(1997)对华山 风景区旅游资源评价时,将风景区划分成若干单元,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参数,采用综合因素评分确 定指标权重,分级确定各指标标准化值,计算出某区 域的综合评价指数。然后将各单元连接起来,并根 据评价指数级别划分标准,得出较大区域范围内旅 游环境质量评价结果。鄢武先等(2007)初步构建 了四川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 总的来看,国外美景度评价研究已经相当成熟, 相关成果在风景林规划设计和管理中已广泛应用。 国内风景林研究虽然起步于上世纪5O年代,但真正 的研究时间短,评价方法和评价研究水平相对落后; 定量研究少,理论研究较多,研究实例报道少;评价 因子筛选主观性大,客观性不够,可操作性差。 4风景林经营管理 对以提高景观价值为目标的森林经营技术方面 的研究,2O世纪6O年代以前几乎都是以集约经营 的工业用材林为对象,并集中在与采伐有关的各个 环节上,即研究采伐、道路及建筑物和其它设施对景 观视觉质量的影响等方面(陈鑫峰,2000),作业方 式以主伐乔林占主导地位,对抚育间伐较少应用。 2O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人们对森林作用认识的 提高以及生态保护的呼声日益高涨,皆伐作业方式 的缺点和弊端逐渐显露。为更好地保护人类赖以生 存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森林的各种功能,世界林业 发达国家已开始调整自己的森林经营理论与技术, 如德国的“近自然林业理论”、美国的“生态系统经 营”和加拿大的“综合林地管理系统”(张鼎华、林 卿,2002;刘东兰,1994)。这些理论已被实践证明是 适于风景林的经营的(林天喜、徐炳芳等,2003;邓 华峰,1998)。 国内风景林抚育时的林木分级一般采用定性描 述法,如将风景林划分为优良木、有益木、有害木、后 备木、多余木、伴生木等,将其中有害木、多余木和伴 生木作为间伐对象(徐国祯,1994;王爱珍,1994;王 超、翟明普等,2006;马椿平,2009)。张荣(2003)运 用数量化方法对抚育措施和合理密度及相关林型的 间伐木选择及间伐强度进行了探讨,王超等(2006) 应用惠刚盈引入的林分空间结构理论进行风景林的 空间结构分析,并结合风景林自身特点和功能要求, 探讨出一种全新的风景林抚育问伐方法,并进行了 实践应用。 但总的说来,尽管国内将风景林划分为特种用 途林的一个亚林种,但其抚育研究偏向理论性,缺乏 可操作性强的技术指标,没有配套的抚育技术,很多 方面借鉴于用材林,出台的相关技术规程仅提供原 则,难以指导生产实施(王超、翟明普等,2006;马椿 30 四川1 林业科技 35卷 平,2009)。 [13] 陆瑛,段渊古.城市综合性公园中的生态风景林营造——以 河津市九龙公园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72~ 74. 5结论 作为特种用途林的一个亚林种,风景林在推进 生态旅游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我省风景林相关研究 还处于起步阶段,要充分发挥森林公园森林植被尤 [14] 胡传伟.城市生态风景林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安徽农业 科学,2009,31:15541~15545. [15] 王云,崔鹏,等.道路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J].世界科技研究 与发展,2006,28(2):90~95. [16] 陈鑫峰.京西山地区森林景观评价和风景游憩林营建研究一 其是风景林的作用和生态功能,应根据我省森林公 园风景林现状和公众的生态旅游需求,划出一定的 区域,应尽早制定相关的研究计划,建立我省风景林 规划设计和管理理论体系。 针对我省主要的风景林类型,开展林分特征与 景观评价预测模型研究,并建立固定监测点,进行模 型验证,建立景观评价、发展规划、培育改造和经营 技术等的试验示范点,为技术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 持。 以美学研究为切人点和研究中心,同时融合当 前不同学科的发展前沿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为科学 合理的经营管理提供依据,从而建立既具有较高审 美价值又健康稳定的风景林生态系统。随着生态旅 游的篷勃发展和人们对优美环境需求的13益增强, 风景林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林纪.四川发展森林公园面面观[J].绿色天府,2014,161~ 19. [2] 王超、翟明普,等.国内外风景林研究现状及趋势[J].林业调 查舰划,2006,31(5):48~52. [3]宋爱云,张大鹏,等.风景林景观质量评价现状及发展[J].山 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2(1):155~158. [4]张丽君,刘永金,等.风景林区划原则与方法研究[J].中南林 业调查规划,2009,28(2):31~34. [5] 吴福明,唐敏.论风景林保护中的若干法律问题[J].安徽农业 科学,2008,36(18):7908~7910. [6]Louise M.Arthur.Predicting scenic beauty of forest environments: Some empirical tests,Forest science,1977,23(2):151~160. [7]杨玉坡,李承彪.四川森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l085~1095. [8] 孟平,吴诗华.风景林概述[J].中国园林,1995,11(4):39~ 41. [9] 蒋有绪.新世纪的城市林业方向一生态风景林兼论其在深圳 市的示范意义[J].林业科学,2001,37(1):138~140. [1O] 刘俊琴,亢新刚.城市风景林经营技术及经营效益评价研究 [J].林业调查规划,2011,36(6):64~67. [11] 翁友恒.厦¨市生态风景林建设与评价[J].华东森林经理, 2001.1:52—54. [12]王瑞辉,吗履一,等.城市森林规划的指导原则[J].林业资源 管理,2005,2:38~42. 兼论太行山区的森林游憩业的建设[D].北京:北京林业大 学.2000. [17] 章志都.侧柏刺槐林群落生态学特征及林内景观影响的研究 [D].2007. [18] 钟永德.森林美学的发展及其在森林景观规划中的应用,中 南林学院学报,2004,24(4):82~87. [19] 俞孔坚.论景观概念及其研究的发展,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87。9(4):433~439. [2O] Naveh Z.Liberman.Landscape ecology:Theory and application (second edition)[M].New York:Springer—Verlag,1993:1~ 9. [21] Daniel T C and Boster R S.Measuring landscape aesthetics,the seinie beauty estimation method.(USDA forest service Tesearch paper RM一167),Fort Collins,Colo.Rocky mountain fi)rest anti range experiment station,1976,66. [23] 王希华,王良衍,等.生态风景林构建技术的探讨:以东钱湖 为例,浙江林业科技,2003a,23(5):6l~64. [24] 蓝振江,蔡红霞,等.九寨沟主要植物群落生物量的空闯分 布,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4,lO(3):299~306. [25] 马椿平.风景林抚育问伐技术研究概述,黑龙江生态工程职 业学院学报,2009,22(3):19~2O. [26] 张俊国,张铁峰,等.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与展望,林业勘查 设计。2008.2:26~28. [27] Thoma. ̄C.Brown&Terry C.Danie1.Modeling forest scenic beau— J ty:Concepts and application to Ponderosa Pine.United States De— partment of A culture,Research paper RM一256,1984. [28] Thomas C.Brown&Ron S.Boster.1976 Measuring landscape es— thetics:The scenic beauty estimation method.USDA Forest Sew— ice,Research paper RM一167. [29] hTomas C.Brown&Terry C.Danie1.Predicting scenic beauty of timber stands,Forest Science,1986,32(2):471~487. [3O] 徐化成.大兴安岭北部林区原始林景观结构的研究[A].盛 伟彤、徐孝庆等主编森林环境持续发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l17~122. [31] 郭晋平,阳含熙,薛俊杰,等.关帝山森林景观异质性及其动 态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9,10(2):167~171. [32] 郭晋平,阳含熙,张云香,等.关帝山林区景观要素空问分布 及其动态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9,19(4):468~473. [33] 刘先银,徐化成,郑均宝,等.河北省山海关林场景观格局与 动态的研究[J].徐化成、邡均宝主编封l1I育林研究,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106~112. [34] 郭晋平,张云香,薛俊杰.关帝山林区景脱要素空问关联度与 景观格局分析[J].林业科学,I999,35(5):28~33. [35] 郭晋平,王俊田,李世光.关帝I【1林区景舭要素沿环境怫度分 6期 蔡小虎,等:风景林研究概述 31 布趋势的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000,24(2):135~140. [36] 郭 平,薛俊杰、李志强,等.森林景观恢复过程中景观要素 斑块规模的变化[J].生态学报,2000,20(2):218~223. [37] 范兆飞,徐化成,于汝元.大兴安岭北京兴安落叶松种群年龄 结构及其与自然干扰关系的研究[J].林业科学,1992,28 (1):2~lO. [38] 徐化成,范兆飞.兴安落叶松原始林年龄结构动态的研究 [J].应用生态学报,1993,4(3):229~233. [39] 彭少麟.边缘效应对森林景观的影响[M].肖笃宁主编景观 生态学理论、方法与应用,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191 ~185. [4O] 藏润国,刘静艳,等.林隙动态森林生物多样性[M].北京:中 国林业出版社,1998. [41] Forman,R Tr.Some general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and regional ceology landscape[J].Ecology,1995,10(3):133~142. [42] 张丽君,刘永金,等.风景林区划原则与方法研究[J].中南林 业调查规划,2009,31~34. [43] 周肖红.红叶风景区营建和管理策略的探讨(J].中国园林, 2010.87~9O. [44] Chris J K.Management of forest landscapes for biodiversity con— servation.Biotropica,2011,43(6):766. [45] William H R,Rolnad K,Rolf G,et a1.Landscape—scale forest management in the municipal watershods of Vienna,Austira,and Seattle,USA:commonalities despite disparate ecology and histo— ry,Natural Areas Journal,2012.32(2):199—207. [46] Tahvanainen L,.ryw?inen L,Ihalainen M.Forest management and public perceptions:visual veYsus verbal information,Land— 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1,53(1):53—70. [47] Crookston N L,Reheldt G E,et a1.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in the forest vegetation simulator to assess impacts on lnadscape for- est dynamics,Forest Ecology&Management,2010,260(7):1198 ~12l1. [48] Lin C,31aomson G,Hung S H,et a1.A GIS—based protocol for the simulation and evaluation of realistic 3一D thinning scenarios in recreational forest management,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 agement,2012,l13:440~446. [49] Daniel,T.C.and Vining,J.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the assess— ment of landscape quality.In behavior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Vo1.6,Ahman,l_Whohlowill,J.J.(Eds).New York,Plenum Press,1983,39~84. [50] Zube E H,Sell J L and Taylow J G.Landscape perception re- search,application and theory,Landscape Plan,1982,9:1~33. [51] Zube E H.Themes in landscape assessment theory,Landscape Journal,1984,3(2):104~11O. [52] BuffoffG L,Leuschner W A,Arndt L K.Replication of a scenic preference function[J].Forest Science,1980,26(2):227~230. [53] Boster,Ron S,.rerry C.Dianie1.Measuring public responses to vegetative management.P.38~43.In Proceedings 16 annual Arizona watershed symposium,43 P.一 ̄tHzon Water Commission, Phoenjx.】972 [54]Daniel T C,Wheeler L,Boster R S,et a1.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landseat)es:An application of signal detection analysis to forest management alterations.Man—Environment Systems,1973.3: 330~344. [55]Danile T C,Rons S Boster.Measuring landscape esthetics: Fhe scenic beauty method.USDA Forest Service Research Paper RM 一1 67.66 P.Rocky Mountain Forest and Range Experiment Sta— tion,Fort Collins,Colo.1976. [56]Torgerson,Warens.Theory and methods of scaling.46O P.John Wiley and sons,New York,N.Y.1958. [57] Nunnally,Jum C.Psychometirc theory.Second editon.701 P. McGraw—Hill Book Co.,New York,N.Y.1978. [58]Green,David M,and John A.Swetts.1966 Singal detcetion theory and psyehophysics,455 P.John Wiley and Sons,New York,N.Y. [59] Buyhoff,Gregory J,William A.Leusehner,and Linda K.Arndt. Replication of a scenic preference function.Forest Science,1 980, 26(2):227—230. [6O] Rudis V A,Gramann J H,Ruddell E J,et a1.Forest inventory and management—based visual preference models of southern pine stands[JJ.Forest Science,1988,34(4):846~863. [61]Sharer E L,Rutherford W.Selection cuts increased natural beauty in lwo Adirondack forest stands.J.Forest,1969,67:415~419. [62] 吴楚材.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环境质量评价[J].中国园林, 1995,10(3):32~38. [63] 李世东.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环境质量评价[J].南京林业大 学学报,1993,17(4):43~47. [64] 黄建,王碧琴.多种评价方法在景观评价中的综合应用[J], 江西科学,2006,24(4):151~153. [65]陈秋华.森林旅游资源P—R评价法的研究[J].福建林学院 学报,2003,23(1):57~60. [66] 文益君,等.基于粗糙集的风景林景观美学评价[J].林业科 学,2009,45(1):1~7. [67]褚泓阳.华山风景区旅游环境资源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 (工学版),1997.12(1):7O. [68] 鄢武先,王金锡,等.四川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 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2007,28(1):87~94. [69]张鼎华,林卿.近自然林业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J].生态经 济,2002,7:23—26. [70]刘东兰.美国国有林生态系统经营[J].世界林业研究,1994, 3(4):13~16. [7l林天喜,徐炳芳,等.欧洲近自然的森林经营理论与模式[J]. 吉林林业科技,2003,32(1):76~78. [72]邓华峰.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综述[J].世界林业研究,1998,4: 9~16. [73]徐国祯.在建立森林公园时如何对现有森林进行改造[J].中 南林业调查规划,1994,1:51~53. [74] 王爱珍.提高风景林美学价值建立森林公园的营建技术体系 [J].西北华北林业调查规划,1994,3(4):l3~16. [75] 张荣.北京西山风景游憩林抚育的研究[M].北京:北京林业 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