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垭镇万寿小学
特色校园文化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发展目标:
以“竹”为载体,以“竹文化”为主体,通过开展有关竹子栽种、知识、趣闻、工艺等方面的学习和实践,开发校本教材,渗透美术、音乐、劳技、生物、体育、文学等学科知识和内容,并围绕“竹”开设拓展型课程,通过3--5年的努力,形成以竹子内涵“虚心、坚韧”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使之成为学校特色,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无形力量。
三、本项目可行性思考:
古往今来,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而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竹子均并列其中,可见竹子在我国人民心中占有重要地位。竹以它挺拔清秀、青葱翠绿、疏密有致、刚劲而富有韧性的形象,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同时被赋予幽雅、脱俗、坚贞、正直、谦虚、刚强、坚韧、不畏艰险、无私奉献、勇于突破等品质。这些品质正是学校教育所需要达到的目标。
同时,竹子自古以来就在民间广为运用,与人民的生活、劳动密切相关,那些简单的竹子工艺美观、实用,操作并不复杂,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极好的载体。
经过研究我们发现,“竹文化”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又与学校良好的行为规范传统相融合,我们期待通过竹文化活动,最终形成校园文化特色,使之能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和道德修养,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提供传统教育教学之外的动能和保障。
1、能体现科技与文化的结合;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3、能渗透诸多学科知识和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知识,有一定的师资力量,并能开展探究性活动;
4、能承载极其宽泛的人文精神,体现学校教育目标;
5、竹子在本地广为栽种,前期资料的积累和开发比较容易;
6、师生熟悉,有后续发展潜力,能在此基础上开发校本课程;
四、五年发展目标与措施:
(一)2013-2014年
1、成立学校“竹文化研究”活动领导小组,依托省级子课题《竹文化研究开发》成立课题组。课题组负责对“竹文化”课题进行实施和细化。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方案。领导小组负责在管理、资金、课程、人员等方面的保障工作。
2、着眼长远,立足现实,分析和研究,对规划作进一步的细化。
3、在校园中引进栽种5种左右有特色的竹子。
4、在三、四、五年级段开设拓展型课程,以劳技课为主进行竹子工艺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活动,尝试开发校本课程,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5、通过橱窗展示,版面展示,竹子工艺比赛等,对学校竹文化活动进行宣传,选择部分学生作品进行校园环境布置。
6、利用网站和刊物,对竹文化活动进行宣传和展示。
(二)2015-2016年
1、引进栽种10种左右有特色的竹子。竹丛环境逐渐形成。
2、在上一年拓展型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开发出比较完善的校本课程,争取获得上级审定通过。
3、在中年级段选择适当数量的班级开设“竹文化”课程。继续充实、完善校本教材。
4、尝试开展探究性活动。能积累一定的资料。
5、组织学生赴“校活动基地”考察,采集工艺活动材料。
6、争取举办以竹文化为主题的拓展型课程教学展示活动。
7、力争举办第一届学校“竹文化艺术节”。
8、规划并建成校园“竹文化长廊”。
9、继续在校园环境布置上体现“竹文化”特色。
10、争创市级“特色项目”。
(三)2017-2018年
1、栽种20种左右的竹子。形成点面结合的富有特色的竹丛环境。
2、成功举办“竹文化艺术节”,建成校园“竹子博物馆”雏形。
3、形成一种以竹子精神“虚心、坚韧”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在“竹文化”中提炼出与学校校风、学风、教风相融合的内涵,使之完全与学校的教育教学融为一体,成为体现学校教育教学思想的灵魂。
4、形成内容充实、体例完整、符合学生需要的比较完善的校本课程,通过上级审核并开始在合适的年级实施该课程。探究性活动的开展进入更深的领域,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5、形成有固定时间、内容的校内外主题活动,有较丰富的成果。
6、学校特色在县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争创市级“学校特色”。
五、学校“竹文化”建设框架构想:
1、建立校外活动基地
建立“竹文化校外活动基地”,依托自然生态景观、丰富的竹林资源以及由此而生发的竹文化,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究性活动,给予学生遐想的空间。以此为基础,以达到“陶冶学生情操,潜移默化影响师生的观念与行为,提高师生学校生活的质量”为基本目标,以“形成竹文化特色学校”为最终目标。
2、形成以竹为特色的校园景观
(1)在校园中栽种竹子。选择一些有特色,有文化、艺术背景的竹子品种在校园栽种。如:湘妃竹、方竹、毛竹、凤尾竹、龟甲竹、紫竹等,以后根据教育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增减,并保持与学校绿化建设的协调发展,使“竹文化”特色在校园绿化景观中逐步得到体现。
(2)是艺术作品的布置,在校园走廊、教室、办公室内布置的艺术作品中,处处体现“竹文化”身影。
(3)还可以在校园多种场所体现学校“竹文化”特色,如竹篱笆、竹吊蓝、竹盆景、竹亭子、植物标牌等。
3、建立校园“竹子博物馆”
学校建立校园小型“竹子博物馆”。以此为立足点,开展各种“竹文化”活动。
4、开展“竹文化”主题活动
以“竹”为载体,以“竹文化”为核心主题,开设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主要开展“诵竹诗、写竹文、跳竹舞、吹竹笛、绘竹画”五大竹系列活动。
5、开发校本教材,实施校本课程
在以上活动基础上,逐步积累资料与经验,开发校本教材。力争在适当的年级开设有一定课时的以“竹文化”为内容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资料的来源途径有:网络、图书馆资料、教学实践资料、学生成果积累、教学经验总结、农家实践学习资料等。
6、开展探究性活动
在“竹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主题活动的基础上,尝试与开展探究性学习。可行项目有:竹子与诗歌、竹子与人文精神、竹与民族文化、竹与生活、竹子历史、竹子与地理、竹子及其生态、竹子生态考察等。
7、开展竹文化宣传
可以通过如下形式在学生中广泛宣传竹文化:版面与橱窗展示,学生各类竞赛,建立竹文化专题网站,广播、小报宣传,举办现场会,举办年度竹文化艺术节等。
8、建设有特色的班级文化
围绕竹文化精神,结合班级实际,提倡特色化班级文化建设,布置适宜的班级环境,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把竹子精神融入到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培养学生具有优雅脱俗、正直谦虚、无私奉献、坚忍不拔、勇于突破、不畏险阻等竹子的精神和品格。
9、形成以“虚心、坚韧”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特色
通过上述各系列活动和研究,学校“竹文化”活动的开展逐步规范并制度化,最后在此基础上形成以“虚心、坚韧”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特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