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Vol.28No.3
Mar.2012
浅谈中医基础知识的学习
程国辉,白云峰
(赤峰学院医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
摘要:中医基础知识,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四门中医基础讲求方法,扎实熟练地掌握该部内容,是学习中医和学好中医的必备条件.学科的基本内容.端正态度,
关键词:中基;中诊;中药;方剂;学习方法中图分类号:R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2)03-0152-02
2
触类旁通学《中诊》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这四门中医基础学科,因各自从不同的角度阐释着中医基础知识,所以,对每一学科的认识与学习,也要相应采取不同的方式.1
温故知新学《中基》
《中诊》,即《中医诊断学》,是学生学习中医诊断技艺的必修基础课程.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是:望法、闻法、问法、切法.中医辨证的主要理论体系有: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辩证和脏腑辨证.对于每一处的学习与记忆,都不乏规律可循.例如,望诊望色之望面色,有面白、面赤、面黄、面青、面黑的不同.熟悉了此五色各自所主疾病,待到学习望目、望以及望舌的色泽主病的时候,就有了相应相对唇、
的方向性.如面白无华可主气血不足,目眦淡白、唇舌色淡,亦可见于气血不足(气血亏虚),就是这个触类旁通的道理.再如气虚证,其辨证要点为: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气短声低,自汗,脉虚.只要很好地掌握了这一点,无论是何脏腑引起的相关病证,但见上述症状,都能够“循规”予以把握.若临床患者出现上述气虚症状的基础上,又见腹胀、食少、便溏,那么,此证即多为脾气虚证;若患者在气虚证症状的基础上,又见咳嗽、喘促、咳痰无力,那么,其证即难辞肺气虚证了.可见,凡此类典型的、具有纲领意义的知识点,就有必要重点掌握,牢固记忆,以达到举一反三、以点代面的效果.3
求同存异学《中药》
《中基》即《中医基础理论》,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中医专业基础课程.能否端正态度,辩证地善待中医,直接关系到对这门功课把握的质量.毕竟,每“分子、细胞、位学生的思想深处,早已培植了诸如组织机构”等概念的种子.因此,对于那些贯穿中医“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等古老而又理论始终的
崭新的概念,势必产生莫名的困惑感、质疑感.理无陈旧,惑由心生.我们可以质疑“1+1”是否真的等于“2”,但是,如果事先对“十进制”一无所知,对加减法则毫不知晓,那么,也就谈不上什么困惑与质疑了.于《中医基础理论》的这种困惑与质疑,却又很难在渐进的学习中直接找到答案.不过间接地解惑方法,倒有两个:其一,利用反证,打消抵触.“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这些朴素的宏观概念,一被中医学引进,就成为中医诊疗疾病,保健养生的重要说理工具.历朝历代,上到宫廷御医,下到市井郎中,无不运用“阴阳、五行、气血津液”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由此看来,那其中定然有其科学合理的一面.我们大有“择其善者而从之”的必要.其二,时时复习旧课,温故知新.时时温习,反复巩固,这对学习任何一门功课都是有益的.对于《中基》的学习,也不例外.温故知新,不但有利于对所学新旧知识的衔接掌握,还能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认知中医,辩证中医并逐渐地感悟中医,发展中医.
-152-
初学者首次拿起《中药学》课本的时候,都未免会产生一丝繁杂少绪的惶惑.诸如防己、防风,紫苏、紫草,拳参、玄参,赤芍、白芍,名相似而用实殊;茯苓、泽泻,郁金、姜黄,海藻、昆布,甘草、大枣,功相近而名迥异.怎么去记?很多同学,依循《中药学》章节顺序,有条不紊的学习着.可是学来想去,竟发现越学条理越模糊起来,章节记乱,功效混淆,脑海
中惛然一片,清晰处所剩无几.这就是不求方法的结果.学习中药的方法很多,“求同存异”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与记忆方法.所谓“同”,就是不同中药,存在着相同或相近的主治功效;所谓“异”,就是那些主治功效存在相同或相近之处的中药,还有着彼此不同的个体功能.因此,我们就可以将那些主治功效大体相同的中药,以最简捷有效地方式,先行记忆下来.然后,再去分别记忆彼此功效的不同之处.例如,对于黄芩、黄连与黄柏,我们可以记忆为:“三黄芩连柏,清热燥湿,解毒泻火”.这样,就把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共同功效的黄芩、黄连、黄柏记住了.再分别注意一下它们的不同:如黄芩善清上焦邪热,并能凉血安胎;黄连善清中上焦热,并能厚肠止痢;黄柏善清下焦湿热,并能退虚热,除骨蒸,每与知母同用.据此,这三味药就达到很好把握的目的了.再如,止血药包括化瘀止血、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温经止血四大类型.很多同学在学习的时候,常常将此四类药物混淆.我们若能在每一类药物之中,分别选出一两味药物进行比较记忆,如记成“化瘀止血有三七,凉血止血大小蓟,收敛止血找白及,温经止血艾叶济”,那效果就好多了.4
弦歌妙语学《方剂》
学好《方剂学》也至关重要.先前,如能对中药知识掌握得足够好,那么,方剂学习的重心,就已不在组成方剂的各药味的主治功效上了,而在于方剂的药味组成与合方意义上.由四味或四味以下药物组成的方剂,相对是比较好记的,记得也比较长久.但由五味以上药物组成的方剂,不讲方法地机械记忆,时间久了是很容易忘掉的.众所周知,古代的诗词歌赋,现今流传最广的,当首推诗歌.为什么呢?那是因为诗歌脍炙人口的缘故.我们学习方剂,也可以仿效前人,借鉴和自创适合自己记忆的方剂歌
诀,恰当地融药味、主治于一炉,从而达到记忆深刻、经久不忘的目的.例如麻黄汤,方剂歌诀为:“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这首方歌,不仅包含了该方的药物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还囊括了该方所治病证———外感风寒表实证———的主要症状,即发热、恶寒、头项强痛,无汗而喘.再如小承气汤,方剂歌诀为:
“三枳二朴四两黄,小承微结好商量,长沙下法分轻重,妙在同煎切勿忘.”此方歌,不仅含有方剂的药物组成,还含有各药物的剂量与比例关系,“微结”又道出了该汤证尚属阳明腑实证之轻证;更可贵的是三药“同煎”,言明了该方剂的煎煮方法,提示煎煮时要同下大黄,来降低大黄的峻下之功以应“小承微结”之势.如此一来,小承气汤的方、证、功、用就都统括到一首歌诀中来,方剂也就变得容易学习和记忆了.
如果说《中基》是中医基础知识中的基础,《中诊》是审查疾病的方法与手段,那么,“方剂”就是治疗疾病武器,而“中药”,恰恰是那组装治疗武器的零部件.总之,
《中基》、《中诊》、《中药》、《方剂》,都是初学中医的人首先就要用心学习的最基础的知识.良好的学习态度,恰当的思维方法,定会有助于该部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参考文献:
〔1〕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1998.4.
〔2〕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4.
〔3〕雷载权.中药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8.
〔4〕连建伟.新编方剂歌诀详解[M].杭州出版社,
1998.1.
-15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