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初中化学新课标解读

2021-10-12 来源:好走旅游网
§1-4 初中化学新课标解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理解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研讨课标内容,了解课标的思想体系、结构层次。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新课标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化学新课程标准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

1.对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初步认识 2.化学新课程标准基本概念 3.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关键点

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第一卷)对课程标准的定义是:课程标准是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

一、对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初步认识 1.对课程标准的几点认识

● 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如教学大纲或教科书)

● 它是国家(有些国家是地方)制定的是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 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应该是尽可能理解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可望而不可及的。

● 它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 , 即教师是 “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 课程标准的范围应该涉及作为一个完整个体发展的三个领域: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要求。

2.课程标准的基本设计思路

此次课改的基本思路特别强调抓住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这一宗旨,根据这一基本宗旨,设计目标。确定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作为此次课程的基本目标,也是全体理科的共同目标。根据三个维度设计了课程标准和实施建议,以科学素养为一条红线,使所有方面都要服务于它。

现代科学的观点认为:科学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科学知识;二是认识科学知识的活动,即认识科学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是知识、过程和方法的统一体,其中,科学知识是科学过程和方法的产物。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有关公众科学素养的测量标准是测量公民对科学技术术语和概念、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科学的社会影响的了解程度。

3.怎样理解课程内容目标的表述方式

课程内容目标在《标准》中主要以二级主题下的目标或标准等字体呈现,一般来说,在具体阐述课程目标内容时,至少具备行为动词、表现程度两个要素。如了解(行为动词)使用合成材料对人和环境的影响(表现程度);“知道(行为动词)某些物质(如一氧化碳、甲醛、黄曲霉素等)有损人体健康(表现程度)”。 理解课程内容目标的首要前提就是分析、比较其中各个行为动词所蕴涵的含义。有关《标准》中课程内容目标表述使用到的行为动词的具体区分见表1-4。

表1-4 课程内容目表述中的行为动词解析 学习领域 认知 性学 习 初步学习 技能性 学习 体验 性学 习 行为动词 知道、记住、说出、列举、找到 认识、了解、看懂、识别、能表示 理解、解释、说明、区分、判断 初步学会 初步学会 体验、感受 水平层次 了解水平 理解水平 应用水平 模仿水平 独立操作水平 经历水平 举例 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能说出常见的变化现象,知道原子的构成等。 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等。 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等。 初步学会在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等。 初步学会根据某些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的物质;初步学会稀释常见的酸碱溶液;会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等。 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等 认识到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认识新材料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等。 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初步形成物质是变化的观点等。 意识、体会、认识、反应水平 关注、遵守 初步形成、树立、保持、发展、增强 领悟水平 4.化学课程标准的特点

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精神制定的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与现行初中化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本)比较,有以下的特点:

⑴课程标准的内容更加全面而详尽。课程标准阐述了初中化学课程改革的背景和课程性质,提出了初中化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标准设计的思路;对课程目标、学习主题、内容标准作了明确的规定。课程标准还就与实施新课程相关的教材编写、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教学和教学评价诸方面如何贯彻课程改革的精神做了具体的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这对教师、教材编写者正确理解和把握初中化学课程是十分有益的(见表1-5)。

表1-5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结构和基本内容 课程标准 前言:①课程改革的背景 ②课程性质 ③课程的基本理念 ④标准的设计思路 ⑤关于目标要求的说明 课程目标:①知识与技能 ②过程与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共14条,针对性较强 内容标准:(含5项一级主题,共18项二级主题)共100条 教学大纲 前言:对课程性质的简单说明 教学目的:共4条,比较笼统 教学内容:①确定内容的原则 ②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课程实施建议:①教学建议(7项) ②评价建议( 4 课时安排: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项) ③教材材编写建议(9项) ④课程资源的利用与题(4项) 开发建议(10项) 考核与评价 ⑵在课程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变化和调整。

①理念上的改变。第一,从目标来看:由过分强调掌握双基的化学课程向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化学课程转变。 第二,从目标的价值取向来看:由面向少数学生的化学课程向面向全体学生的化学课程转变。第三,从内容来看:由过分注重学科系统知识的化学课程向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体现 STS 教育思想的化学课程转变。第四,从实施来看:由以接受式学习为主的化学课程,向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化学课程转变。第五,从评价来看:由注重学习结果和知识获得的化学课程,向既注重结果又关注过程,既注重知识的获得又关注科学过程与方法的掌握,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形成的化学课程转变。

②目标上的改变。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构建了课程的总目标(见表1-6),与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相比,课程目标不再是一些抽象的术语,其操作性更强,更全面地体现了科学素养的要求,尤其突出了后两方面的目标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表1-6 《课标》与《大纲》在课程目标、内容主题和内容标准比较 课程标准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化学基本知识和重要的实验技能,化学与技术、社会发展相关的知识等)。②过程与方法(知识的形成,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与方法,思维能力,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交流和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和探究兴趣,科学态度,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创新精神等)。 学习内容主题:①科学探究 ②身边的化学物质 ③物质构成的奥秘 ④物质的化学变化⑤化学和社会发展 内容标准的数量:①知识、技能、观念等目标100条。②活动与探究建议63条。③学习情景素材建议(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科学史实等)60条。 教学大纲 教学目的:①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初步认识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②激发兴趣,培养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关心自然和社会的情感。③培养能力和创新精神,初步学会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简单现象、解决简单化学问题。④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 学习内容主题:①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②元素化合物知识。③化学基本计算。④化学实验。 内容标准的数量:①知识条目108 。②实验技能20项。③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44个。④选做实验和专题调研活动16个。 ③内容体系的更新。A、与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内容总量减少,删除了过于繁难或陈旧的成分,降低了化学计算的技能要求,增加了可供师生选择的活动与探究内容。增补了化学与社会、技术、生活相联系的学习内容和探究性的学习素材,注重内容的基础性、现代性和实践性。B、不再单纯依据化学学科的知识系统来描述内容目标,而是结合学生已有经验、社会生活实际、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学科的发展来选取和建构最基础的、学生发展最需要的化学知识。这些知识又是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C、在内容标准部分设置了两个栏目:一是着眼于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学习目标,除知识、技能目标外,还含有方法、观念方面的目标;二是与本单元目标相应的活动与探究建议,更全面地体现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D、内容标准更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学习过程的开放性。不仅从学习者角度叙述内容目

标,还列出了可供选择的活动和学习情景素材,建议的探究性学习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开放性,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④学习方式的改变。针对多年来形成的初中化学听、记、背、练的现状,课程标准提出将科学探究作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并强调:科学探究是重要的学习活动和实践过程;是一种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和探究乐趣的学习经历,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课程标准明确列出活动的具体形式,如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实验探究等。从教学大纲的静态要求到课程标准的动态建议,不仅是表述方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为变学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为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可实现的具体途径。

⑤评价体系的改变。过去将评价等同于考试和测验,将考试和测验全部集中在对知识学习水平的评价上,评价过于追求客观、标准、量化。在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既要评价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应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积极倡导多元化的评价,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通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针对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提供丰富多样的评价材料。在纸笔测验中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倡设置具有实际背景的、综合性和开放性的化学问题情景等。

5.如何评价

课程目标的变化决定了评价必须改革:由唯认知性评价转向对科学素养的评价;由以选拔为主要目的转向以激励和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宗旨的评价;由要素性评价转向综合的整体性评价;由静态结果性评价转向活动过程与活动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由只针对个体的评价转向对个体与小组评价相结合的评价;由追求客观性和唯一标准答案的评价转向重视个体的认识和理解的相对性评价。初中化学新课程所强调的认知评价的重点与以往相比有许多变化(见表1-7)。

表1-7 初中化学认知评价重点的变化 过去的认知评价重点 现在的认知评价重点 化学反应方程式和实验现象的记忆。 生活现象和实验现象的说明和解释。 概念定义的背记、针对定义关键字词利用概念分析和说明有关事实和现象。 的是非判断。 每一个知识点孤立评价,或人为进行对核心的具有组织性的重点内容组块进行整体考综合。 查。 化学计算追求形式和数学化。 用反应事实、化学概念和数学方法模拟解决真实的问题。 对实验操作的评价强调具体规范和在实验活动中考查操作,重视操作的活动功能和目细节。 的。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具体步骤和注意能够自己制取气体进行简单的性质探究活动。 事项的复述和是非判断。 选择题、是非判断题占绝大比例。 分析题、解释题、说明题、设计题将占相当比例。 题目数量很大。 题目数量很少。 二、化学新课程标准基本概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化学课标》)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基本理念。这些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化学教育目标的变化,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变为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我们应努力克服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定势,更新教学理念,逐步走进化学新课程。

1.转变教学行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初中化学课程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使学生能

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逐步建立起“民主、平等、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对话”不仅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流,而且是指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沟通。教师要将教材的情感因素、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的学习情趣融合并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学内容应当是源于学生生活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进一步发展需要的内容,应当摒弃那些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内容。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行为,要将过多的“自我表演”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动手操作、思考问题、口头表达、讨论问题、发表见解都要到位。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就不能包办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要多做暗示。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化学学习的主人

有效的化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是《化学课标》提倡的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注重知识的生活性和实践性。化学课题生活化,问题引入情景化是化学新课程的特色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设置一些问题情景,让学生从情景中获取信息,用化学思考方法去建立模型,然后进行解释,应用和拓展。要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化学活动,经历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科学探究与合作学习。要注意培养学生倾听他人的发言,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勇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当不同见解难以统一时,应学会各自保留自己的见解。在进行科学探究与合作学习时,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有秩序地发表意见,要控制音量,不影响他人的讨论。如果分小组活动,人员的组合要采取轮换制,使每个人接触面广泛。小组成员可以轮流代表小组发言,小组之间可以随机交流帮助。

3.改革化学学习活动评价的方法,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化学课标》中指出:“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可采取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的方法。可经常提出类似于“你是怎样想的?”“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等问题,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建立自信,表现自我。对学生的化学活动的评价应该包括评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除了最基本的知识目标外,还要对学生的化学思考方法,学生在参与化学学习活动时所表现的好奇心、求知欲、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勇于探索和创新的习惯评价。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化学意识、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化学意识包括化学学科感、符号感、时空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等;参与意识包括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意识包括创新的欲望、创新的素养等。

化学素质是公民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学习《化学课标》,深刻领会《化学课标》中的教学基本理念,改革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是每个化学教师的基本职责。

三、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关键点

《化学课标》是在继承我国化学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经过多年探索而形成的。

1.科学素养

《化学课标》确立了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要求“化学课程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体现对未来社会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并据此制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具体目标。化学科学素养是指参与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化学概念和化学探究能力。“化学科学素养”的提出,可以说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支撑这一核心理念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大支柱。它们构成了化学教育的主体空间,三者相互交融,贯穿于《化学课标》的各个部分。

2.科学探究 《化学课标》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列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应试教育下的“填鸭式”教学,改变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将科学探究列为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学生从被动获取知识向主动探究知识转化。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科学探究包括要素有:①提出问题;②猜想与假设;③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⑤分析与讨论;⑥评估;⑦交流与合作。针对科学探究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和多个要素,《化学课标》指出:“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要素,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在设计科学探究活动中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二是要注重课内和课外的结合。

3.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总结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学生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就能更快的获取知识,更透彻地理解科学规律。科学方法作为思维和行为方式,蕴涵着极大的智力价值,学生一旦将科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其智力水平会大为提高。因此,《化学课标》明确要求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要深入地研究教材,提炼教学内容中的某些方法要素,并在教学设计中予以渗透,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方法的运用,如让学生学会比较法、分类法,让学生体验分析、推理方法等。

4.自主学习

《化学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提出:“自主性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教师应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化学课标》所倡导的自主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习成为学生一种内在的需要和渴望,使学生从小养成自主性体验、自主性探究和自主性实践的良好品质。

教材中的知识为前人所留,但对学生来说,仍是新知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经历科学的初步探究过程,自主去发现、去实践、去总结,自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当前,随着科技报刊、杂志、光盘、网络、电视等媒体的迅猛发展,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途径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因此,化学教师应充分利

用这些教学资源,加强指导,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能更充分地释放出来。

5.合作交流 《化学课标》要求实施合作学习,它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是学生在小组团体内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式学习。这种合作主要指师生间的合作、小组内的合作和小组间的合作。交流是指学生将自己的思想、观念,用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在本小组或本班内进行表述的过程。 合作学习是以全员互动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团队成绩为评价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为基本目标,是一种短时、高效、低耗而又充满愉快的先进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合作者地位上,善于为学生提供合作的条件,创造合作的情境,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信息共享的快乐。

6.实践能力

《化学课标》指出,化学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其中的实践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有“轻实践重知识”的倾向,因此,《化学课标》就对实践能力加以强调。化学学科奥妙无穷,但如果在课堂上,教师一味地讲解,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增强学生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科学,这样才能培养真正的科学爱好者。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给学生尽量多的实践机会,去工厂、农村、科研单位调查访问,在实践中去探究,去思考;二是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开发新的资源进行实践活动,尽量开发网络资源、媒体资源,充分利用科技馆,少年宫等开展活动。

7.学习评价

《化学课标》指出 “ 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应注重强化评价的诊断与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选拔与淘汰功能;强化评价的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外在诱因和压力作用。”即对学生化学学习的评价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化学学习情况,鼓励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评价的功能在于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促进教师的反思和学生的发展。为了对学生作出全面的辩证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和谐健康地发展,应对学生的积极评价多于消极评价,发展评价多于静态评价,过程评价多于终结性评价。

8.创新精神

《化学课标》要求化学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它应该反映在化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应当渗透到教育的精髓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