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2期 (总第181期) 学 术 论 坛 ACADEMIC FORUM NO.2,2006 (Cumulatively NO.181) 论哈贝马斯的语言观 种海峰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西安710049) [摘要】哈贝马斯的语言观是理解他的“交往行为理论”乃至其整个思想体系的逻辑前提和基础。 从语言的角度规定人的本质、从经验语用学的角度理解语言的功能、对语言在人的不同的行为类型中作用 的分析,以及通过“语言理性”来拯救现代性危机的学术意向,构成了哈贝马斯语言观的基本内容。 [关键词】哈贝马斯;语言;交往行为;交往理性 [中图分类号】1351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06)02—0024—05 便由以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1](P485) 在当今世界哲学领域,德国哲学家尤尔根・哈 贝马斯无疑是引人注目的领军人物。他的“交往行 为理论”,在当今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各个方面产生 了极为广泛的影响,也成为其所有学说中最富有特 色、最吸引人的理论。1985年,哈贝马斯获得“格 文斯特・朔尔奖金”,在授奖仪式上,法兰克福市市 任何哲学理论都不是抽象的产物,离开前人所创造 的思想成果和某种历史背景,哲学家就不可能形成 属于自己的思想体系。从此角度来看,哈贝马斯的 语言观,与现代西方哲学发生的“语言学转向”之间 存在着密切的理论关联。他关于语言的论述,既是 对声势浩大的“语言学转向”的积极回应,又是对传 统西方语言观的合理析取和扬弃。 西方的主体性哲学肇始于苏格拉底,中间经过 笛卡尔和康德,至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达到极致, 他们渐次把主体精神抬举到越来越高的地位。在 此期间,传统的主客体认识关系式得以确立,并因 此形成了近代哲学中以人自我为中心的主体性原 长称颂他“对理解我们这个时代作出了贡献”。的 确,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在对当代西方社 会的诊断、对理性主义的重建,以及对现代西方哲 学的学术贡献等方面,都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 令人深省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从哈贝马斯的致 思逻辑上来看,他的语言观是其整个交往行为理论 不可抽取的基础;从而,理解他的语言观也就成为 把握其交往行为理论的前提和关键。本文通过系 统地分析哈贝马斯的语言观,使我们在弄清它的基 本内涵的基础上,以便进一步分析其在整个交往行 为理论体系中的功能和影响。 一则。尽管主体性原则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推进了 人类超越自身的相对性和有限性,并极为有效地改 变了人类周围的客观物质世界,但却造成了对人具 有片面性和消极作用的工具理性。主客体关系式 中,主一客体之间基本上是一种双方地位不对等 的、占有性的“独自”关系,而不是一种“对话”或者 、哈贝马斯语言观的思想溯源 交流的关系;此地语言被看作只是作为说话者主体 恩格斯说过:“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 一人的活动,是“我”说着语言,客体作为被言说的对 象为“我”所认识、把握;我是主动者、能动者,而客 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 【收稿日期】2006—01—10 [作者简介】种海峰(1966一),陕西白水人,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博士,成阳师范学院政法 系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与研究。 24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体(他或它)则是永远的被动者、受动者。可以说, 传统哲学的这种语言观点与传统哲学的主体性思 维公式之间存在着不可割离的因果联系;同时,这种 语言观和人们常识上对语言的看法也是相一致的。 随着传统西方哲学的式微,作为批判立场的现 代西方哲学脱颖而出,开创了西方哲学新的历史阶 段。现代西方哲学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最重要的理 论成果恐怕要数所谓的“语言学转向”了;其结果产 生了为后人津津乐道的“语言哲学”。语言哲学从 近代哲学家关注认识对象(客体)的内容,转向研究 如何用语言去描述、解释、说明或表达对象,这充分 突出了自我意识在语言表达中的主体意义。“综观 整个现代西方哲学,几乎所有的哲学家都和语言结 下了不解之缘,作为‘话语偶像”之消解的语言学批 判已经成为一切现代哲学学说理论发现的活水源 泉。”【2J(P49)自弗雷格和罗素开创了语言哲学的时 代之后,维特根斯坦明确地提出哲学就是语言批判 的口号。在维特根斯坦看来,以往哲学是不可思的 而只可体验。因为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线,所 以,为了确定哲学的本性,我们就必须得首先确定 思想的界限,以确定哪些是可思的,哪些是不可思 的。哲学力图去说那不可说之物,但这是不可能 的;为此我们只能求助于思想的表达——语言。语 言的本性乃是由它所具有的逻辑结构决定的,它是 由所有可以为命题所描述的事实或事态所组成的 封闭的、完成了的整体;同时世界也具有相应的本 质结构。至于事实或事态之外的世界.尽管它是存 在的,也是重要的,但却属于只能为形而上学主体 体验的“神秘之域”,这种东西由于在语言之外因而 不可说;我们对于凡不可说的东西只能“保持沉 默”。后来,维特根斯坦终于发现了自己哲学的独 断性质:语言和世界并不存在以前他给出的本质结 构,语言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它所处的语言实践、生 活实践的用法,语言植根于生活形式之中,它归根 到底是一种人类生活现象,这就是所谓的“语言游 戏说”。在此基础上,维特根斯坦令人信服地批驳 了“私人语言”,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任何语言 游戏都是一种公共可理解的活动。在语言游戏过 程中,所谓私人语言是不可能的。语言之成为语 言,它不仅能够交流和理解,而且应当有概括某些 情形的价值和功能;但私人语言涉及的只是私人的 感觉和心理,不能表达他人的感觉和心理。我们既 不能进入他人的心灵,又无法得到对任何情形的概 括,只能根据他人的外在行为判断他人的话语,然 而却无法判断这些所涉及的心理内容。因此,私人 语言其实不是真正的语言。 维特根斯坦对私人语言的否证无疑是对传统 哲学的重要批判和颠覆。承认私人语言的存在是 传统哲学尤其是近代哲学的特征之一,它的基本特 点就是认为每个孤独主体自己的思维、精神或语言 才是不证自明和无可怀疑的真实本体,例如笛卡尔 “我思故我在”的命题从纯“思”的“我”推导出世界 的存在,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外化出包括自然界、 人在内的一切。可以说,否定私人语言实际上也就 等于否定掉了近代传统哲学的基础和前提,消除了 先验意识无条件的主体性。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维特根斯坦无疑在继承前人批判精神的同时,也开 辟了现代西方哲学反对传统哲学的新时代。尽管 有人对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给予了否定性的评 价,但不可否认他“对本世纪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 了非常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之深之广在本世纪其 他思想家之中是罕有其匹的”C3](P48)。 二、哈贝马斯语言观的基本内容 循着维特根斯坦等人的批判思路,作为法兰克 福学派第二代主要人物的哈贝马斯力图修正和改 造霍克海默、阿多诺和马尔库塞的理论方向,使社 会批判理论朝向“语言哲学”的范式转型;与此同 时,他又实现了工具理性批判转向交往理性,奠定 了“交往行为”理论的社会文化基础。 对以主客二分为特征的工具理性的批判,构成 了早期法兰克福学派整个社会批判理论的基点。 但在哈贝马斯看来,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没有 认真对待分析哲学中发展起来的理论思想,反而以 一个批判工具理性的方式蜷缩到一个抽象的层面 上,其结果由于缺乏批判的规范性根据而丧失其科 学性的基础地位,因而,早期法兰克福学派本质上 还是从主客体关系中把握人的主体性、理性能力的 哲学,它仍然是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意识到这个 问题以后,哈贝马斯开始强调经验对于哲学研究的 重要性,致力于把带有实践意向的社会理论建构作 为自己的学术旨趣。但应当注意的是,与以往的社 会批判理论家们不同,哈贝马斯是一个“乐观”的理 性主义者,他不赞成简单地否定理性,认为不是从 孤立的认识主体出发而应当从主体际“交往行为” 人手,用“交往行力”去重建传统理性,重振理性主 义的雄风。那么什么是“交往行为”呢?在哈贝马 斯看来,交往行人是一种主体之间通过符号协调的 互动,它以语言为媒介,通过对话、交谈和协商,达 2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一致。交往行为不以 自我反思的主体意识作为出发点,而是以一个说话 者和至少一个听者构成的互主体关系为基础的、运 用语言进行交往的行为。脱离语言研究人类行为, 其结果势必把人的行为单纯同行为主体的主观意 识联系在一起,势必把行为同社会上其他行为主体 相割裂,终将使对于行为主体行为的研究变成在孤 立状态下行为主体在主客体关系范围内的研究。 这种研究方式不仅无助于解决认识论问题,而且对 认识论以外的更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也无法解决。 透过哈贝马斯的解释,我们不难看出,语言的相互 理解功能被视为交往行为的基本机制,语言对交往 行为的协调可看作现实的交往行为得以有效进行、 实现的关键所在。 具体地说,哈贝马斯的语言观可以概括为以下 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哈贝马斯反对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人的 本质的观点,认为人的本质在于人的语言性。他 说:“使我们超出自然的只有一个,这就是我们能知 其特性的东西,语言。”[ ](Ⅲ 一 )语言的地位高出 于劳动,语言、交往对劳动具有重要的优先地位。 我们知道,在马克思那里,劳动是人类所进行的最 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此范畴在整个马克思历史唯 物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但哈 贝马斯认为,马克思在自己的学说中过分突出劳动 作为人类特质的作用,赋予劳动生产以基本前提的 地位是错误的。“劳动”实际上是一种工具行为,这 种工具行为反映了人基于“技术旨趣”而对自然进 行的一种宰制、工具的关系,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 在人类物质生产过程中的广泛、普遍的使用日益加 剧了人与其外部之间的紧张关系。在他看来,虽然 劳动和工具理性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层面,但单纯是 社会组织中的劳动,并不足以区别人与其他动物。 哈贝马斯由此认为,根本不重视语言、交往问题是 历史唯物主义挥之不去的重大缺陷,语言与人的行 为的关系被马克思抛弃了。 我们认为,哈贝马斯在剖析“劳动”概念时,强 调语言和交往在社会进化中的作用是有一定道理 的。应当说,语言和语言行为的发展水平,不仅对 社会交往活动,而且对社会本身的发展也起着重要 的制约作用。研究社会的进化和发展,不能不重视 语言因素,但哈贝马斯一味强调语言对于生产劳动 的优先地位则失之偏颇。在社会系统中,劳动对一 切社会关系、社会活动包括社会交往活动都是基本 的前提。另外,在已发现的马克思的文献中,虽然 26 我们似乎很少直接搜寻到“交往行为”这样的文字, 但没有理由说马克思思想中就不存在有关的、同样 的思想。只能说,马克思认为,在一切社会性交往 (包括经济、政治、精神、人际生活交往)中,最根本 的还是“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人类行为通过语言 的社会性交往、乃至整个人类活动的世界历史性的 互动仍然是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重点。 第二,哈贝马斯认为,应当从语用学而不是单 纯地从语义学的角度来理解语言的特性。哈贝马 斯的语言学是语用学,其实质又是一种经验语用学 而非形式语用学。但不可否认,后两者之间的确存 在着内在的联系。众所周知,语义学的分析方法主 要依据的是语言的基本功能,比如描述事实、表达 经验和建立人际关系等;语用学分析方法则主要依 据的是一些与语言语境的一般因素(例如时间、空 间、实际)有着密切关联的标志性因素。哈贝马斯 认为,真正能够对行为理论发生积极作用、有助于 对行为进行合理分类的是经验语用学;而语义学和 形式语用学则缺乏理论的穿透力,无法启迪我们的 直觉。另外,形式语用学为了重建资质理论集中关 注沟通的条件,因而似乎已经远离了语言的实际应 用。只有经验语用学可以让纯粹类型的语言互动 逐步地适应复杂的自然语境、在不断地消除交往行 为概念当中的理想化成分之时,而不必失去分析行 为协调过程的理论视角。 很显然,哈贝马斯的语用学学说受到了塞尔 (J.Searle)、奥斯汀等人的深刻影响。比如塞尔认 为,在交往行为中,说话者和听众共有的背景知识 和语境知识,严格决定了对他们表达的解释。如果 从命题表达上的规定来看的话,任何命题所具有的 只是一种字面意义,离开一定的语境,这种意义是 不可想象的。哈贝马斯进一步认为,一切交往无非 追求的是具有协调作用的共识,在这里语用学发挥 出了它应有的作用。他认为,“我们所说的交往行 为,主要是一些互动,其中,参与者在通过交往达成 的共识基础上,把他们自己的行为计划毫无保留地 协调起来。”[ ](P291)语用学把意义理解的语义学层 面和进一步深化共识的经验层面结合在一起。因 为,在一定的语境中,进一步深化共识对于互动的 结果有着深远的意义。然而,以往的语义学在它的 核心内容中把语言用于独自式的思考,没有使语言 和听众依靠交往达成沟通,因而是有缺陷的。 第三,语言的目的有效性要求。哈贝马斯认 为,在交往行为的互动过程中,所有的参与者通过 他们的言语行为所追求的都是以言行事的目的,而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且只有这一个目的;以言行事的核心是人际沟通。 “沟通是人类语言的终极目的。语言与沟通之间的 关系尽管不能比作是手段与目的,但如果我们能够 确定使用交往命题的意义,我们也就可以对沟通作 出解释。语言概念与沟通概念可以相互阐 释。”[5](n75)在交往行为中,参与者主要关注的不 是自己的目的,相反,如果他这样做,他就是通过语 言手段操纵别人,使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动, 这样也就把另一方变成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因而 就陷入到工具理性行为的模式中。交往中的参与 者,也追求自己的目的,但遵守这样的前提:他们在 共同确定的语境中对他们的行为计划加以协调。 因此,在哈贝马斯那里,通过以语言为中介的参与 主体间的协商来确定语境,这是交往行为所需要的 解释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 哈贝马斯熟练地运用语言哲学、行为主义和结 构主义的观点,严格地区分了四类人的行为:即目 的行为、规范调节行为、戏剧行为和交往行为;并分 别考察了语言在其中的作用。目的行为所涉及的 是认识主体与事件、事实的关系,它集中表现了社 会行为中主客体的典型关系,语言被行为者当作一 种工具或手段加以运用,仅涉及“真实性”的有效性 要求;规范调节行为是一种社会集体的成员以共同 价值观为取向的行为,它涉及的是实践主体与其他 主体的关系,语言作为中介起着传播文化价值、建 立人际关系的作用,并相应地提出“正当性”的有效 性要求;戏剧行为是一种行为者有意识地在公众面 前表现其主体性的行为,它涉及的是实践主体与自 身的内在主体性本质的关系,在此,语言被片面化 为文风和美学表达的单纯手段,相应地提出“真诚 性”的有效性要求;交往行为是以上三种行为的总 和,只有在交往行为中,语言的各个向度都得到了 应有的考虑,语言的相互理解在其中才发挥了协调 行为的基本功能。当人们以平等的身份参与交往 的时候,他们基于各自的生活世界,反思地同客观 世界、主观世界和社会世界相关联,并涉及实情、人 情和心情三个方面,而这三个方面都得通过相应的 语言加以表现。在此,语言内在包含着主体间相互 协调一致之所以可能的充分条件;通过语言,主体 问达成交往对话中的相互理解。 第四,“语言理性”就是“交往理性”。如前所 述,哈贝马斯没有放弃理性,他是一个理性主义者, 他的交往行为理论就是为了理性的重建而作出的 学术努力。上个世纪60年代末以来,西方社会暴 露出来了各种社会问题。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 速度减缓并且日趋紧缩;以联邦德国为典型的西方 福利国家在妥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稳定的内在 关系,却越来越在社会心理和文化方面付出了额外 的代价;超级大国之间的不稳定关系虽然暂时有所 缓和,但从未彻底根除;许多人从理论上对这些社 会现象进行了研究,企图寻找出路;在此背景下, “尽管已经发生分化的生活世界中出现了一些理性 潜能,但不能说在于系统复杂性的增长”【 ]( 。因 此,为了克服危机,就需要另辟蹊径。 在哈贝马斯看来,传统意识哲学中的理性观念 并不是理性的唯一形式。黑格尔以后的哲学家们 对理性的批判虽是一种彻底的批判,但这种批判大 多走向了非理性主义或反理性主义的错误方向。 在当代,理性的客观性、基础性和进步观念虽然不 绝对成立,但这并不意味着理性主义必然倒向主观 主义、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传统理性的崩溃并不 是“理性”的终结。唯有重建理性,才能捍卫理性主 义;而语言本然地同理性联系在一起。因此,哈贝 马斯提出了“从语言哲学上来拯救一种怀疑主义的 和后形而上学的,但并非悲观主义的理性概 念”[3](v5o4)。这种理性就是“交往理性”。它不是一 种神秘抽象的、虚无缥缈的由精神构造出来的、某 种纯思辨的东西,而是具体的、存在并体现于人的 认识、言语和行为中的“语言理性”。 哈贝马斯认为,现代西方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 就是生活世界的殖民化问题,也就是所谓的“合法 化危机”。这种危机主要是由人的语言交流的阻绝 造成的。他认为,如今对人类社会构成威胁的,主 要不是马克思所说的经济剥削,也不是早期法兰克 福学派批判理论所诟病的政治专制和意识形态,而 是愈来愈扩大的系统优势(如官僚体制)对人的交 往结构的无情破坏。人们交往的过程,其实质就是 通过语言追问意义形成具体“共识”的过程。这种 在交往过程中所进行的普遍共识就是一种合理化 过程,这样,交往逐渐等同于语言,语言成为交往的 质点。然而,当今“权力话语”控制了人的交往,造 成了主体间的隔离和不理解,主体之间本来进行的 “对话”变成了一方的“独白”或双方的“争辩”。主 体间各自算计,另有所图,其结果是随意对待作为 行为基础的规范。在合法性要求下,哈贝马斯认 为,必须把阻绝主体间“言路”的后工业文化逻辑链 条打断,拆除屏障,使人们关闭的心灵敞开,通过合 适的语言使他们的争辩转变为平等式对话和交流; 使对话者进行没有任何强制性的、诚实的对话,在 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互为默契的基础上进行交往, 2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以此实现“人类的解放”。 的、非强制性的、和平的互主体性对话方式,虽然在 当前尚不完全具备付诸实施的条件,但它无疑会成 三、简短的结论 为一种在未来解决人类共同体内部的关系、冲突 时,值得人们参考或是向往的行为选择方式。 通过以上以对哈贝马斯语言观的系统阐发,我 再次,哈贝马斯的语言观不简单地是一种语言 们有理由得出下面的评价。 行为的理论研究,而是他的整个理论的核心内容。 首先,哈贝马斯的语言哲学在对现代西方社会 在哈贝马斯那里,语言观同时也是他的哲学观、道 的诊断、对后现代出现的合法化危机乃至对非理性 德观、理性观以及社会政治观等等。据此我们可以 主义的分析上,给人们指出了一条建设性的、颇具 说,掌握了哈贝马斯的语言观,就等于掌握了理解 有启发性的思路。现代西方社会诚如韦伯所言是 哈贝马斯理论的一个法门;通过它,我们就可以走 一个“世界解除魔咒的时代”,理性自身分裂为一个 进哈贝马斯博大、丰富的精神世界,全面而准确地 价值多元状态,并丧失其普遍性价值。对此哈贝马 认识他的思想,把握其思想精髓。 斯并不否认,但是他并没有把理性一棍子打死,而 [参考文献】 是抛弃理性的先验层面,回到语言实践的层面,肯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 定社会交往,企图使客观上分化为碎片的理性重获 版社.1972. 其统一性,从而体现了一种根植于生活世界交往结 [2]张再林.现代西方哲学的四大理论转向与当代 构中的主主式理性内涵。尽管至今仍不断地有人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J].教学与研究, 指出“交往理性”的空想性质,但哈贝马斯仍然强调 2004,(3). 坚持这种乌托邦理想的实际必要性。那种凡是放 [3]江怡.走向新世纪的西方哲学[M]、北京:中国 弃启蒙之理想者,都一概被他斥责为保守主义者。 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他认为,现代性是一项未完成的事业,人们应当把 [4][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 传统启蒙中有活力的遗产与当代文明结合起来,重 [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新继续这项事业,而不是消极地放弃它。可见,哈 [5][德]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1卷[M].上 贝马斯实际上对理性、文化事实采取了一种积极超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然的、辩证否定的分析方法,而不是不负责任地、简 [6]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 单地全部否定。 版社.2000、 其次,在当今日益发展的全球化背景之下,人 [7]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哈贝马斯在华讲 类社会正在日益突破民族国家地域的狭隘界限成 演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为一种“无限制的交往共同体”,哈贝马斯的学说在 [8]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 一定程度上是对世界范围内那种霸权主义、强权政 版社,2o01. 治和单边主义“话语霸权”的否定和消解。非暴力 [责任编辑:张成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