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花》;《哦,香雪》
《百合花》
百合花,色泽淡雅,香气清幽,白净纯洁,它几乎是一切美好的象征与代表。茹志鹃的小说《百合花》以解放战争为背景,选取斗争生活中的小事(开端:小通讯员护送“我”去前线包扎所——一发展:同去新媳妇家借被,新媳妇献被——高潮:“我”和新媳妇在包扎所救护小通讯员,小通讯员牺牲——结局:新媳妇为小通讯员盖上自己的新被子),刻画了有着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心灵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表现了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传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普通平凡的小事,反应人性美的大主题,这种以小见大的选材方法和细节刻画描写人物的手法,是我们这节课鉴赏和学习的重点。
《百合花》告诉我们表现战争并不一定要炮火连天、硝烟弥漫,今天我们将一起拓展阅读孙犁的小说《荷花淀》,感受激烈残酷的抗日背景下,白洋淀女性的温柔多情与坚贞勇敢。
小说是考试阅读的高频考点,这节课,老师将教会大家通过对小说标题的解读,学会在考场上以标题为突破口,快速抓住小说主旨。
《百合花》写于1958年,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时隔三十余年,作者以她的清新、蕴藉、委婉、细腻的艺术风格所培植的这一株百合花,仍然散发着沁人的幽香,充满了迷人的魅力。
一、重点研读:典型细节刻画描绘淡雅纯洁的人情美(人物表现手法)
运用典型细节是《百合花》的一个重要艺术表现手段。《百合花》的情节单纯,故事性不强,并没有多大的波澜起伏。但是正如作者所说的“故事越单纯,笔就越闲,就能集中刻画人物,也就有更多的篇幅放在人物的刻画上” 。
茅盾也说:《百合花》……人物描写也有特点,是由淡而浓,好比一个人迎面而来,愈近愈看得清,最后,不但让我们看清了他的外形,也看到了他的内心。
在她的笔下,丰富的细节是开展情节、刻画人物形象的有力的艺术手段。
如新媳妇要替通讯员缝上衣肩上的破洞这个细节,是贯穿全篇的鼎力之笔。
全文共有四处写到这衣肩上的破洞。
第一处:“我”跟新媳妇借完被子后——
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鉴赏:
挂破衣服并高低不肯让新媳妇补,表现了通讯员的腼腆、憨厚和执拗,并略带对新媳妇的愠意,毕竟自己第一次没能借出棉被。
而这里媳妇是“笑着”的,随着故事的发展,请你注意人物表情和心理的变化。
第二处:回到包扎所以后,通讯员送“我”两个馒头,就脚不点地地走了,“我”看到——
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鉴赏:
通讯员“已经走远了”而“我”却还能看见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这一方面呼应前文,说明这个破洞确实不小,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一直目送通讯员远去,加上下面对“我”的“后悔”心情的描写,简练而又细腻地表现了“我”对通讯员的惦念与关怀,并且隐隐约约地暗示小通讯员要出事,为下文写小通讯员负伤牺牲埋下伏笔。
第三处:战争打响,攻击开始后,不断有伤员被送下来——
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
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鉴赏:
第三次出现,不仅进一步证实担架抬来的这个重伤员确实就是通讯员,而且说明他从抱扎所回团部后一直无暇顾及这个破洞,并且到最后连这个破洞都来不及补就牺牲了,表现出小通讯员的大公无私。从新媳妇这一声短促的“啊”看出她一下子认出了小通讯员,这“啊”里是惊讶、震惊。
第四处:新媳妇认出了通讯员——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跟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
鉴赏:
新媳妇“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这中间包含着对当初使通讯员“受气”的懊悔和内疚,更包含着对烈士的痛悼和敬爱。
文字跌宕起伏,唤起了我们的种种回忆:借被子,门钩刮破衣服,高低不肯让人缝补……以上这些前后照应的细节描写,不仅对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使文章各部分的内在联系更紧密,使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加深沉,从而增强了对读者的感染力。这些看来似乎不重要的细节,在小说中,像一条纽带,使作品前后呼应,结构严谨,富有节奏感。
在这里,挂破衣肩如此平常的生活细节,却被作者描绘得细致入微、惟妙惟肖,发挥得淋漓尽致、委婉曲折。
茅盾称赞“作者善于用前后呼应的手法布置作品的细节描写,其效果是通篇一气贯穿,首尾灵活”。
而这个细节的处理,正体现了这种前呼后应,不仅圆满地完成了对新媳妇和通讯员的性格刻画,使小说的主题得也到了升华,产生了感人肺腑的艺术效果。
在《百合花》中,细节描写可谓俯拾皆是。如通讯员步枪筒里插上的几根稀疏的树枝,通讯员给“我”开饭的两个馒头,新媳妇低头咬着嘴唇笑的神态,和她那条印有百合花的新被子,等等。它们有的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主题,有的为人物形象的描绘添上精彩的一笔,有的渲染了环境氛围,有的为情节的开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百合花》中的细节描写独具匠心,富有表现力。乍看描写的是不起眼的细节,然而作者的笔触却是游弋在人物的内心世界里。在她的笔下,普通人物闪烁着熠熠光彩,革命战争年代里的军民关系被写得温馨、圣洁、诗意,富有情致,这一切着实令人神往。
【引申到学生写作中可以借鉴的点,结合示例简单说明】
二、深入探究:于平凡中见不平凡
茅盾指出:“我以为,小说的风格倘如暑天雷雨,淋漓尽致,读者抚掌称快,然而快于一时,没有回味。小说的风格倘近于静夜箫声,初读似觉平凡,再读则从平凡处显出不平凡了,三读以后则觉得深刻,我称这样的作品是耐咀嚼,有回味的。”
《百合花》就是如“静夜箫声”的佳作,请你选择一点或者两点来探究。
1. 选材:平凡小事表现革命战争、军民关系
1958年3月号的《延河》,温润的油墨香还没有完全干透,读者们就发现了这道清鲜的文学佐餐,他们争相传递着一个信息:茹志娟的《百合花》值得读。
为什么值得读呢?这得从当时的写作背景和茹志鹃的写作风格来说。
以往战争题材的小说往往穿着一个裁缝做的“铠甲”,往往靠描写紧张的场面来烘托主题。用黄钟大吕(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的调子来正面表现叱咤风云场面,歌颂英雄人物。
茹志鹃前期的作品一反当时盛行的这种风气,而是截取生活中的一些富有特征的横断
面,细致入微地镂刻伟大变革所引起的人民群众心理上的变化,以小见大,歌颂普通人民的美好心灵。
《百合花》便是这样。
《百合花》取材于人民革命战争的斗争生活。但是并没有着重描写战争的宏大场面、战斗的激烈紧张,而是将战争作为时代大背景,以“我”去前沿包扎所帮助工作为情节线索,以借一条印有百合花图案的被子为中心事件,精心塑造了十九岁的团部通讯员、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两个人物形象,表现了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歌颂了人性美和人情美。
《百合花》在表现革命战争、军民关系这类庄严主题时显现出了清新俊逸的风格,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2. 人物:普通人物反映纯洁高尚的革命情谊。
小通讯员和新媳妇都是普通平凡的战士和老百姓,她们有血有肉、个性鲜明,与通常那种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显然不同。
小通讯员年仅19岁,参军才一年。他涉世不深、天真质朴,不乏关心战友、体贴群众的爱心,又对生活充满情趣,枪筒里常用树枝和野花来点缀;他憨厚腼腆,与女同志一接触便浑身不自在,但在危急关头却能挺身而出舍己救人。
俏俊的新媳妇,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过门才三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她尽咬着嘴唇笑,好像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她善良纯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天然的
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唯一的最心爱的嫁妆敬献出来,对革命战士充满了诚挚的关爱。
小说选取的是革命战争洪流中的一朵浪花,它由小见大,没有正面描写战火纷飞、壮怀激烈的战斗场面,而是描写了前沿包扎所里发生的一幅动人景象; 小说也没有直接表现我军战士冲锋陷阵的骁勇斗志,而是刻画了和作者 “同过甘苦”,“一起面对过严峻的现实”的平凡而又崇高的人物形象。以小见大,意味深长。
【引申到学生写作中可以借鉴的点,结合示例简单说明】
作者用委婉、柔和、细腻而优美的抒情作为《百合花》的基调,把一个流血牺牲的战斗故事,写得意味隽永,充满诗情。一如一朵纯洁雅致的百合花。同时也表现了有重大政治意义的思想主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本质特点。这种空灵的抒情笔致,为我们创造了一种优美的人情和革命的哲理相结合的艺术境界。茹志鹃的艺术风格使她的小说成为小说的诗,诗的小说。因而,《百合花》读起来与其说像小说,不如说像抒情诗。
所以,当时的文学评论说:茹志娟是一个创新。清新扑面,这样的小说简直不是写出来的,是刚从山坡上采摘下来的,还带着晶莹的露水呢,嗅一嗅,鲜润透腹。
一、考点链接:标题意蕴理解
1. 考情分析:考什么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者起穿针引线的线索作用,也可能是人物身份或性格的突出体现。高考中,对小说标题的考查设置,往往会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标题意蕴探究,二是标题作用理解。
试题举例:
问答探究题: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为什么?(浙江高考《呼兰河传(节选)》)
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全国Ⅱ卷《窗子以外》)
选择判断题:小说标题为“有声电影”,既是指有声电影这一新奇事物,也可指二姐等人在电影院里一系列“有声”的喧哗表现,可谓一语双关。(全国Ⅱ卷《有声电影》)
我们今天就先对第一个考查点进行讲解。
那么如何确定考查的是哪一种题型呢?题干中一般有题目、标题等字样,再有含义、寓意等字样,就是标题意蕴理解类题目。
2. 答题技巧:怎么答——三步理解标题含义
第一步:点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
比如:双关、比喻、反讽(反语)、反问、引用等。
第二步:分析标题的表层含义。
把标题在文中所表示的最浅层的意思分析出来。
第三步:分析标题的深层义。
深层义的挖掘要联系小说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方面。
示例:课文标题“百合花”的象征意义。
第一步:白色“百合花”这种花卉的主要特点:色泽文雅,香气清幽,白净纯洁,即清丽,纯洁,高雅……
在这里是双关手法的体现。
第二步:找出小说中描写“百合花”的句子
“这象征纯洁的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纯洁的感情”是指谁和谁之间的感情?为什么说是纯洁的?
是纯洁高尚美好的军民礼之情。
第三步:作者赋予了它丰富的象征意义——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他们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军民之间的感情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战士和战士之间的情感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一句话,百合花象征着人性美、人情美。
由此,我们便总结出了标题“百合花”的意蕴了。
二、经典例题
锄
李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六安爷?”
六安爷已记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斜射的阳光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
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元,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留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
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在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题目: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明确:小说以“锄”为标题,具有双关意义,既是六安爷手中的劳动工具,又是六安爷的精神寄托;同时象征在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冲突中,农耕文明渐失的社会现状。
荷花淀
孙犁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很晚丈夫才回来了。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来。女人抬头笑着问:
“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水生坐在台阶上说:
“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胀,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
“他们几个哩?”
水生说:
“还在区上。爹哩?”
女人说:
“睡了。”
“小华哩?”
“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
“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
“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水生说:
“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低着头说:
“你总是很积极的。”
水生说:
“我是村里的游击组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他们几个也报了名。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公推我代表,回来和家里人们说一说。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水生指着父亲的小房叫她小声一些。说:
“家里,自然有别人照顾。可是咱的庄子小,这一次参军的就有七个。庄上青年人少了,也不能全靠别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爹老了,小华还不懂事。”
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水生想安慰她。因为要考虑准备的事情还太多,他只说了两句:
“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说罢,他就到别人家里去了,他说回来再和父亲谈。
鸡叫的时候,水生才回来。女人还是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她说:
“你有什么话嘱咐我吧!”
“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嗯。”
“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
“嗯,还有什么?”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
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第二天,女人给他打点好一个小小的包裹,里面包了一身新单衣,一条新毛巾,一双新鞋子。那几家也是这些东西,交水生带去。一家人送他出了门。父亲一手拉着小华,对他说:
“水生,你干的是光荣事情,我不拦你,你放心走吧。大人孩子我给你照顾,什么也不要惦记。”
全庄的男女老少也送他出来,水生对大家笑一笑,上船走了。
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集在水生家里来,大家商量: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水生的女人说: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于是这几个女人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马庄去了。
到了马庄,她们不敢到街上去找,来到村头一个亲戚家里。亲戚说:你们来的不巧,昨天晚上他们还在这里,半夜里走了,谁也不知开到哪里去。你们不用惦记他们,听说水生一来就当了副排长,大家都是欢天喜地的……
几个女人羞红着脸告辞出来,摇开靠在岸边上的小船。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可是青年人,永远朝着愉快的事情想,女人们尤其容易忘记那些不痛快。不久,她们就又说笑起来了。
“你看说走就走了。”
“可慌(高兴的意思)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见他这么慌过!”
“拴马桩也不顶事了。”
“不行了,脱了缰了!”
“一到军队里,他一准得忘了家里的人。”
“那是真的,我们家里住过一些年轻的队伍,一天到晚仰着脖子出来唱,进去唱,我们一辈子也没那么乐过。等他们闲下来没有事了,我就傻想:该低下头了吧。你猜人家干什么?用白粉子在我家影壁上画上许多圆圈圈,一个一个蹲在院子里,托着枪瞄那个,又唱起来了!”
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现在你知道他们到了哪里?”
“管他哩,也许跑到天边上去了!”
她们都抬起头往远处看了看。
“唉呀!那边过来一只船。”
“唉呀!日本鬼子,你看那衣裳!”
“快摇!”
小船拼命往前摇。她们心里也许有些后悔,不该这么冒冒失失走来;也许有些怨恨那些走远了的人。但是立刻就想,什么也别想了,快摇,大船紧紧追过来了。
大船追得很紧。
幸亏是这些青年妇女,白洋淀长大的,她们摇的小船飞快。小船活像离开了水皮的一条打跳的梭鱼。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假如敌人追上了,就跳到水里去死吧!
后面大船来得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哗哗,哗哗,哗哗哗!
“往荷花淀里摇!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她们向荷花淀里摇,最后,努力地一摇,小船窜进了荷花淀。几只野鸭扑楞楞飞起,尖声惊叫,掠着水面飞走了。就在她们的耳边响起一排枪声!
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她们想,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一准要死了,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
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就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
但是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
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水面上只剩下一团烟硝火药气味。战士们就在那里大声欢笑着,打捞战利品。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来的拿手戏。他们争着捞出敌人的枪支、子弹带,然后是一袋子一袋子叫水浸透了的面粉和大米。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包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
妇女们带着浑身水,又坐到她们的小船上去了。
水生追回那个纸盒,一只手高高举起,一只手用力拍打着水,好使自己不沉下去。对着荷花淀吆喝:
“出来吧,你们!”
好像带着很大的气。
她们只好摇着船出来。忽然从她们的船底下冒出一个人来,只有水生的女人认的那是区小队的队长。这个人抹一把脸上的水问她们:
“你们干什么来呀?”
水生的女人说:
“又给他们送了一些衣裳来!”
小队长回头对水生说:
“都是你村的?”
“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说完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一泅,又沉到水底下去了,到很远的地方才钻出来。
小队长开了个玩笑,他说:
“你们也没有白来,不是你们,我们的伏击不会这么彻底。可是,任务已经完成,该回去晒晒衣裳了。情况还紧得很!”战士们已经把打捞出来的战利品,全装在他们的小船上,
准备转移。一人摘了一片大荷叶顶在头上,抵挡正午的太阳。几个青年妇女把掉在水里又捞出来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战士们的三只小船就奔着东南方向,箭一样飞去了。不久就消失在中午水面上的烟波里。
几个青年妇女划着她们的小船赶紧回家,一个个像落水鸡似的。一路走着,因过于刺激和兴奋,她们又说笑起来,坐在船头脸朝后的一个噘着嘴说:
“你看他们那个横样子,见了我们爱搭理不搭理的!”
“啊,好像我们给他们丢了什么人似的。”
她们自己也笑了,今天的事情不算光彩,可是:
“我们没枪,有枪就不往荷花淀里跑,在大淀里就和鬼子干起来!”
“我今天也算看见打仗了。打仗有什么出奇,只要你不着慌,谁还不会趴在那里放枪呀!”
“打沉了,我也会凫水捞东西,我管保比他们水式好,再深点我也不怕!”
“水生嫂,回去我们也成立队伍,不然以后还能出门吗!”
“刚当上兵就小看我们,过二年,更把我们看得一钱不值了,谁比谁落后多少呢!”
这一年秋季,她们学会了射击。冬天,打冰夹鱼的时候,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船上,来回警戒。敌人围剿那百亩大苇塘的时候,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似的海里。
【名篇解读】
故事发生在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年代,作者没有描写残垣断壁、生灵涂炭的场景,也没有描写金戈铁马的厮杀,而是着意于荷花淀的旖旎风光,以妇女们的从容谈笑显示出风云的变幻。抒情的笔调,乐观的画面,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景物描写清新自如,情景交融,意境优美,富有诗情画意。
小说语言朴素无华,清丽畅达,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作品融小说、散文、诗歌为一体,具有散文诗式的独特小说风格。宛如带露沾水的荷花,既有绚丽多姿的风采,又洋溢
着沁人心脾的醉人清香。如作品开始描写水生嫂月夜编席的场景,作者用“雪地”、“云彩”比喻水生女人编成的大片苇席;又抓住薄雾、清风、荷香这样富有水乡气息特征的事物,寥寥几行就点染出荷花淀的风貌。这样优美的景色与主人公萦徊心头的思念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特有的气氛。接着写夫妻话别,话别语言则是质朴无华而感情真挚的深沉。
(答题时间:30分钟)
一、基础知识运用
1.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艺术家只有从抽象的角度去认识、捕捉物象的内在运行关系,才能抓住生命的活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能力是艺术家不可缺少的创造才能,它打通了事物之间的界限,视万物齐同。
①其间,主观、客观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演进,万物呈现出抽象的相似性
②艺术家作画的过程,就是阴阳气韵化生万物、巧夺天工的过程
③艺术的创造,就是面对共性创造个性,个性生于共性之中,别象生于总象里
④这种相似性,实际上是诸物象彼此的共性和总象
⑤真正的艺术家,不管万物有多么不同,总能找到它们之间的相似性
⑥在艺术的世界里,有阴有阳,有气有韵,常常是阴阳气韵化生万物
A. ③②①④⑤⑥ B. ③①②⑥④⑤
C. ⑥②①④③⑤ D. ⑥①②⑤④③
2.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随着城市化浪潮的加剧,农业人口的减少,①______________。因此,唤醒当代人继承和发扬乡村传统文化的热情是很迫切的。乡村传统文化的遗存不仅包括文物,②______________,如老宅子、庙宇、祠堂等,也包括农耕文明中一些日常的劳动工具,如马车、水磨、犁铧等。后两种虽然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文物,但是③______________,保留着人们对传统乡村生活的美好回忆。
二、阅读能力提升
荷花图
刘刈
陶章甫正待离开,只听“吱扭”一声门开了,但见门口站着位清瘦男子,面貌奇古,酡颜满面,微睁二目,恰似陈老莲画中人一般。
“在下陶章甫,慕名拜会!”
男子错愕不已,望着陶章甫脸色木然。
章甫笑道:“就让我这么站着吗?”
二人在阴暗狭小的东屋落座,章甫四下打量壁上字画,暗自道:果然高手!
没等章甫开口,男子涨红脸,高门大嗓地说道:“不错,就是我韩闻轩冒仿了您的画!”
二人不再说话。少顷,陶章甫打破沉默:“我在琉璃厂买了韩兄一幅荷花图,笔笔化刚为柔,功力已入化境!虽署着我的名字,画却丝毫不逊于我啊!”
原来,陶章甫在四宝斋看见一幅钤着自己印章的荷花图,越看越喜欢,却想不起自己何时画的,观看良久发现一处破绽——画上闲章他已不用,仿冒无疑。不过,他还是由衷佩服这个造假者。翌日,顺藤摸瓜,找到韩宅。
韩闻轩再次涨红脸:“先生言重。冒先生大名也是生活所迫,还望恕罪!”
陶章甫指着四壁:“韩兄画技如此高超,为何要去模仿别人?”
韩闻轩苦笑:“一言难尽呐!”
话说从头,这韩闻轩书画无师自通,年轻气盛到北京寻发展,但想在京城书画界有所作为谈何容易。为了生存,韩闻轩给人画插画、画海报,收入微薄,遭了不少白眼,心中郁闷无从宣泄,渐渐养成酗酒的毛病,蹉跎多年,不名一文。父母相继离世,妻子受人欺负,儿子体弱多病,韩闻轩赚钱养家的想法越发迫切。最终,他找到当初让他不齿的画贩子,以冒仿名人字画糊口。
陶章甫一声长叹。他拿出几张银票:“此来想订几幡韩兄的画,不知意下如何?”
“先生取笑!银票还请快快收起,否则就是打我的脸啊!”
陶章甫思量片刻,收起银票:“也好,君子之交淡如水。”
二人重新落座,相谈甚欢,竟有相见恨晚之感。此后,常在一块切磋书画,渐成莫逆。
“关于绘画,想对陶兄进一直言。”
韩兄但说无妨。”
“吾兄之画,苍浑秀润,笔法精湛娴熟,只是绘画至境画气不画形,先生这一段时期气局稍显局促。”
“韩兄一语中的!”陶章甫深知自己疲于应付客户,画艺停滞不前,这番话可谓真知灼见,肺腑之言。
陶章甫话题一转:“韩兄是怎么把画仿得如此真假难辨的?”
“唉,陶兄权当笑话听了:造假手段千奇百怪,第一种是以真迹为底本,真刀真枪拼实力。但每人画功不同,有人虽在构图、着墨类似,往往有形无神,稍加甄别,真假昭然若揭!”
“韩兄最擅此类啊。”
韩闻轩不好意思地摆摆手。
“第二种是换颜术,对照真迹改动增减,假画面目一新,很容易糊弄人。”
陶章甫点了点头:“颠倒是非、混淆视听反而更好欺世骗财。”
“这第三种是用印章骗人,利用人们崇拜名家的弱点……”
陶章甫瞠目结舌:“韩兄真是给我上了一课!”
此后,陶章甫越发认可韩闻轩的画艺为人,每有书画雅集也叫上韩闻轩一起,尽己所能鼎力帮助。韩闻轩心怀感激,振作起来,不再酗酒。
陶章甫给韩闻轩引荐了一个南洋烟草商人年启庚,年启庚很爽快,当下表示会出一大笔钱收购韩闻轩的画。韩闻轩喜出望外,把自己关在房里没日没夜地画。很快作品完成了,他请章甫来家里赏画,陶章甫看了也很兴奋、满意。
交画的日子到了,韩文轩这天穿戴整齐,庭院打扫得一尘不染。晌午,一个人提着个鼓鼓囊囊的包走进庭院:“我是年老板的秘书。”
“哦,是……画已备好,请您过目。”
“不必,画我们不要了!订金不需退,这是违约金,你拿着吧。”说罢,从包里掏出个纸袋。
韩闻轩一时张口结舌。
“我们老板说了,诚信是立身之本!既然当初他答应订你的画,我们就会按合同办事。年老板听说了你韩先生做过的一些事,虽说他大人大量,但我们老板向来不与苟且造假之徒有瓜葛。画如其人,自然也就不必收藏这些画了。”
见对方不接钱,他便放在画案上,转身就走:“韩先生好自为之!”
韩闻轩低下头,含着泪,紧咬牙关,直奔内房,取了酒壶,推门而去。第二天醉醺醺地回来,额头上还渗着血。他走进房内,把那幅荷花图撕个粉碎。此后,把自己关在屋内,不见任何人。
这两天陶章甫心神不宁,夜里梦到韩闻轩邀自己喝酒,伸手准备接过酒杯,韩闻轩却化作一缕青烟不见了。
翌日天明,陶章甫匆匆赶到韩家,只见韩妻泪眼婆娑地跪在灵前。陶章甫大惊,跌坐在地,痛哭失声。
韩妻拿出一张荷花图,乃是韩闻轩死前所绘。陶章甫凝视良久,悲叹道:“这幅荷花自成一家,无论茎秆花叶全以中锋行之,提得起,放得下,真是豪情满怀,书生本色,远超过我的啊!”
之后,有人多方求购韩闻轩的画作,但存世甚少。陶章甫提及此事,总是为之怅然。
3.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描写韩闻轩外貌,虽寥寥数笔,却形神兼备,勾画出人物清高孤傲、洒脱不羁的形象特点,同时又暗示了人物酗酒的生活习惯。
B. 陶章甫拿出银票向韩闻轩订画,思量片刻后又收回,细微的动作传达出陶章甫对韩闻轩微妙的试探,看他是否真是一个逐利之徒。
C. 韩闻轩对画艺与造假的分析,让陶章甫感到“上了一课”,陶章甫由此意识到,很多人对他的追捧只是崇拜名家,不辨真伪优劣。
D. 小说善于利用细节展示人物心理,“低下头,含着泪,紧咬牙关”“额头上还渗着血”表现出韩闻轩内心羞愤、痛悔、委屈的复杂心理。
4. 小说题为“荷花图”,这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5. 同样欣赏荷花的品格,但陶章甫与年启庚对待韩闻轩的态度却迥然不同。请谈谈你的理解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1. C 解析:本段文字是讲艺术创造的,根据材料开头所讲的内容,后面应该是解说“物象的内在运行关系”的,故第一处要填⑥;②举了艺术家作画的例子,具体阐释“阴阳气韵化生万物”的含意,应放在⑥之后;②中的“过程”和①中的“其间”相对应,所以第三处应填①;而④中的“这种相似性”承接了①中的“相似性”,且③进一步解说了“共性”与“个性”和“别象”与“总象”之间的关系,而这对应了④中的“共性和总象”,故第四处应填④,第五处应填③;最后一处应是总结性的语句,应填⑤。
2. ①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②还包括乡村中一些古老的建筑 ③寄托着传统乡村中人们的精神追求
3. B 解析:这一系列动作体现的是陶章甫对韩闻轩的同情与尊重。
4. 荷花图是小说的线索,由它引发了人物之间的交往故事,推动了情节发展。荷花图映衬出韩闻轩高超的画技,烘托了人物形象。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象征着主人公韩闻轩虽深陷生活泥淖、却用生命追求艺术的个性与人生经历,引发读者对小说主题的思考。
5. 陶章甫宽容大度不计前嫌,同情韩闻轩的遭遇,看重其画艺为人,是真正懂得欣赏荷花品格的人;年启庚鄙夷苟且造假之徒,但仅凭韩闻轩过往经历武断地评价其画艺为人,并不懂得荷花品格真正的神韵。
启示:人与人之间应该多一点宽容与理解。人应该遵守社会的道德准则,但不能以道德优越感夸示羞辱他人。
《哦,香雪》
《哦,香雪》是当代著名作家铁凝的代表作,1982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作品以香雪为主要人物,以香雪生活的山村台儿沟为主要地点,以火车在台儿沟停留的一分钟展开描写,以清新隽永的笔调表现了一个在闭塞山村中生活的少女香雪对都市文明的向往,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本节课的重点,我们要借助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分析香雪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及意义,借助人物的心理描写探究改革开放背景下作者对人情美和人性美的赞美。
铁凝在作协主席的就职仪式上说,她永远就是一个小女孩,站在文学的门槛上,将看到的美好记下来给人看。她这样说,也这样做。今天,老师要带你们一起品读铁凝的另外一篇小说《麦秸垛(节选)》,继续感受那柔软而坚定的美好。
一、重点研读:香雪的形象意义
在青年女作家中,铁凝的创作以清新自然的格调著称。她早期作品中的主人公多是天真纯情的少女,她和她们一起嬉戏,一道成长,一路跋涉,在人生长途中向着朦胧而美妙的目标一同追求与攀登。小说《哦,香雪》就塑造了这样一个天真、纯情的少女。她文静而朴实,既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又有着崇高的精神追求,并愿意为此而冒险。
1. 台儿沟的姑娘们
小说中虽以香雪为主要人物,但是那群台儿沟的姑娘们同样令读者印象深刻。短暂的一分钟打乱了她们平静的生活,扰乱了她们平静的内心。“从前,台儿沟人历来是吃过晚饭就钻被窝”,可如今,“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她们洗净蒙受了一天的黄土、风尘,露出粗糙、红润的面色,把头发梳得乌亮,然后就比赛着穿出最好的衣裳。有人换上过年时才穿的新鞋,有人还悄悄往脸上涂点胭脂。尽管火车到站时已经天黑,她们还是按照自己的心思,刻意斟酌着服饰和容貌”。她们对火车以及火车带来的山外的事物与人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她们真诚而幼稚地追问“(火车)开到没路的地方怎么办”“你们城市里一天吃几顿饭”。她们与香雪年纪相仿,与香雪一样的纯朴善良,有着共同的对山外文明的追求与向往。
2. 香雪
然而小说对台儿庄姑娘集体性格的描写,似乎是对主要刻画对象的必要的铺垫与烘托,凭着青春期的敏锐,同样是从五彩缤纷的车上世界里捕捉到自己的喜爱之物,凤娇们一眼看见的是“妇女头上的金圈圈和她腕上比指甲盖还要小的手表”,香雪发现的却是“人造革学生书包”。姑娘们对香雪的发现总是不感兴趣,她们更喜爱的是发卡、纱巾、花色繁多的尼龙袜,而香雪总是利用做买卖的机会向旅客“打听外面的事,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诵’”。火车停靠的短暂一分钟,她马上发现了那个“能够自动开关的铅笔盒”。“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会叫人瞧不起。
可见,铅笔盒能够满足的是比物质的需求更高一个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正是这样的深层需求,驱使着香雪为向车上的旅客打听能自动开关的铅笔盒和问它的价钱而追赶火车。
当终于在火车上发现了这种铅笔盒,便想都没想来不来得及,毫不犹豫地冲上车去,用一篮子鸡蛋与铅笔盒的主人交换,以至于被火车带走……被凤娇们认为“是一件值不当的事”。可香雪却并不这样认为。
因为虽然香雪与其他姑娘们一样,表现出她们对山外世界的关注,对美的向往与追求。但是所不同的是,“凤娇”她们追求的仅是物质方面的,香雪对城里生活的好奇超越了物质方面的需求,上升到了精神需求的层次。作为“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在公社中学的同学一遍一遍的故意追问中,香雪明白了台儿沟的贫穷与落后。她内心在渴望着改变,这样的文化知识与文化落差带来的追求使得她与别人不同,比别人的追求更高,显得比别人更勇敢,更突出。
台儿沟小山村十七岁的女孩子香雪,台儿沟唯一的初中生香雪。她纯真无邪,淳朴自尊,坚毅执著,渴求科学文化,渴望摆脱贫困,对新生活有着炽热的向往和追求。而香雪所代表的正是迈向现代文明的农村姑娘。
二、深入探究
香雪换到了铅笔盒,下火车后回家的路上,有几段精彩的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请你探究这些描写的作用。
探究:
(1)“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怕
(2)“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不怕
(3)“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犹豫
(4)“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坚定
选段写出了当她一个人站在陌生的西山口时,她的内心经历的一系列变化:怕——不怕——犹豫——坚定。
这一变化虽然是在30里的山路上完成的,但香雪却跨越了由自卑、封闭、落后到自信、开放、进步的巨大心理障碍。她害怕这暗茫茫的山路,可是得到了朝思暮想的铅笔盒内心却是压抑不住的兴奋,她想到了台儿沟的贫穷与落后,想到了爹和娘……对铅笔盒的追求,就是对文明的追求,能够主动追求文明和进步,才是她身上显示的时代意义。
这是一个山里姑娘对命运的思考,更是一个山里姑娘对现代文明的渴望,这山路从暗走向明,“铁轨在月亮的照耀下泛着清淡的光”,三十里山路也是香雪独自成长的过程。这其中的她和那山中月下景一样的美。
铁凝:我还是怀着一点希望,希望读者从这个平凡的故事里,不仅看到古老山村的姑娘们质朴、纯真的美好心灵,还能看到她们对新生活强烈、真挚的向往和追求,以及为了这种追求,不顾一切所付出的代价。
(《青年文学》1982年第5期)
所以小说标题中的“哦”应该读:ò,叹词,题目中加“哦”,真切地表现了作者对香雪用一篮子鸡蛋换来一只铅笔盒这一举动的理解与肯定,并由衷地赞叹了香雪的纯朴自尊以及对现代文明的向往。所以,“哦,香雪”是一个包含情感深意的标题,是一个有诗意的标题。
麦秸垛(节选)
铁凝
太阳很白,白得发黑。天空艳蓝,麦子黄了,原野骚动了。
一片片脊背亮在光天化日之下。男人女人们的腰朝麦田深深弯下去,太阳味儿麦子味儿从麦垅里融融地升上来。镰刀嚓嚓地响着,麦子在身后倒下去。
队长派了杨青跟在大芝娘后头拾麦靿儿捆麦个儿。大芝娘边割麦子边打靿儿,麦靿儿打得又快又结实,一会儿就把杨青丢下好远。
杨青咬牙追赶着大芝娘,眼前总有数不清的麦靿儿横在垅上。一副麦靿儿捆一个麦个子,麦个子捆绑好,一排排躺在裸露出泥土的秃地上,好似一个个结实的大婴孩儿。
杨青先是弯腰捆,后来跪着捆,后来向前爬着捆。手上勒出了血泡,麦茬扦破了脚腕,麦芒在脸上扫来扫去,给脸留下一缕缕红印,细如丝线,被汗蜇得生疼。
大芝娘在前头嘎嘎地笑。前头一片欢乐。
四周没有人了,人们早涌到前边欢乐里去。杨青守着捆不尽的麦个儿想哭。
要是四年以前,杨青就会在心里默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然后身上生出力气,或许真能冲上去。那时候她故意不戴草帽,让太阳把脸晒黑。那时候她故意叫手上多打血泡——有一次最多是十二个,她把它们展览给人看。大嫂们捏住她的手,心疼得直“啧啧”。杨青不觉疼,心直跳。那时候过麦收,她怕自己比不过社员,有一回半夜就一个人摸到地里先割起来,天亮才发现那是邻队的地块儿。
那时候就是那时候。现在她好像敌不过这些麦子,这块地。
日子挨着日子,是这样的一模一样,每一个麦收却老是叫端村人兴奋。人们累得臭死,可是人们笑。汗水把皱了许久的脸面冲得舒展开来。
太阳更白了,黑得人睁不开眼。队长在更远的地方向后头喊话,话音穿过麦垅扑散开去:“后头的,别懈着!地头上有炸馃馃子、绿豆饭汤候着你哩,管够!管饱!”
年年都一模一样。年年麦收最忙的几天,各队都要请社员在地头吃炸馃子。四年前,杨青插队的头一年麦收就赶上吃馃子。那时社员们在地头围严了馃子笸箩和绿豆饭汤大桶,杨青就躲到一边儿去。队长喊她,她说不饿;大芝娘把馃子塞到她手里,她说钱和粮票都在点儿上。人们被逗乐了,像听见了稀罕话儿。后来一切都惯了。甚至,每逢麦收一到,杨青首先想到的就是炸馃子。现在她等待的就是队长那一声鼓动人心的呐喊。在知青点,她已经喝了一春天的干白菜汤。
杨青没有往前赶,就像专等大芝娘过来拉她过去。大芝娘到底小跑过来。
杨青抬起脸,大芝娘已经站在她跟前。这个四十多岁的女人从太阳那里吸收的热量好像格外充足,吸收了又释放着。她身材粗壮,胸脯分外地丰硕,斜大襟褂子兜住口袋似的一双肥奶。每逢猫腰干活儿,胸前便乱颤起来,但活计利索。
杨青望着大芝娘,腿上终于生出些劲。她擦了擦眼,站起来。
“忙走吧,还愣着干什么?”大芝娘招引着杨青。
杨青跟上去,发现前边净是捆好的麦个儿。分明是大芝娘劫了她。
地头上,人们散坐在麦个子旁边那短浅的阴影里,吃馃子、喝汤,开始说闲话解闷儿。那解闷儿的闲话大多是从老光棍栓子大爹那双翻毛皮鞋开始。那皮鞋的典故,端村人虽然早已了解得十分详尽,但端村总有新来人。比如谁家从外村请来了帮工,比如谁家的新媳妇在场,再比如城里来插队的学生。
馃子笸箩被人们吃得露了底。众人四散开,一片脊背朝着太阳。
黄昏,大片的麦子都变成麦个子,麦个子又戳着聚拢起来,堆成一排排麦垛。那由远而近的一挂挂大车频频地托起她们,她们呼吸着黄昏升腾起来,升腾起来,开始在柔暗的村路上飘动。
杨青独自站在麦田里,只觉着脚下的大地很生。她没有意识到麦垅里原来还有这样多的细草野花。毛茸茸的野草虽然很细、很乱,但很新;大坂花宛若一面面朝天的小喇叭,也欢欣着响亮起来。被正午的太阳晒蔫了的她,现在才像蓄满了精力。那精力似从脚下新
地中注入,又像是被四周那些只在黄昏才散放的各种气味所熏染。又仿佛,是因了大芝娘那体态的施放。那实在就是因了不远处那些坚挺的新麦个儿,栓子大爹那半截故事就埋在那里。杨青身心内那从未苏醒过的部分醒了。胸中正膨胀着渴望,渴望着得到,又渴望着给予。
杨青在黄昏中挪动着脚步,靠了那矗立着的麦个儿的牵动。远的、近的、那被太阳晒得熟透的麦个子。她朝它们走去,一整天存进的热气立刻向她袭来。她感应到那里对她的召唤,那召唤渗透她,又通过她扩散开去。
【名篇解读】
黄昏之景,一天即将过去。麦垄里的细草野花很细、很新,大阪花宛如一面面朝天的小喇叭,欣欣响亮起来让疲惫的杨青充满了精力,产生渴望。那熟透的麦个子象征了人生的希望与人的成长,坚定了杨青继续劳动奉献的信心。
村民辛勤劳动,乐观开朗,他们冒着烈日割麦子,脊背都亮在烈日下,却仍高兴劳作,而且做事麻利。他们淳朴善良,关心别人;他们自然率真,愿望真切,只要看到丰收的麦子,就有了希望,愿望实在。
所有的一切,就如同台儿沟的香雪们一样,遥远而美丽,给人以生命美的启示。
(答题时间:3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1)在交通不发达的过去,对天各一方的亲友而言,书信是唯一的交流工具。字如其人,见字如面,这使得书信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纯粹的交流载体。
(2)数字时代,人们动动手指就能打通电话,发送短信,传递邮件……数字信息即时传输,沟通交流方便快捷。然而,我们又分明地感觉到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疏离。
(3)从中国邮政的运行数据中可知,邮政函件业务从2008年的73亿件缩减到2017年的31.5亿件。考虑到邮政函件业务还包括印刷品、商业信函、明信片等多种分类,在这10年时间里,中国人写的信很可能不止减少了一半。“80后”很可能成了最后一代写信人。
1.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则关于纸质书信的公益广告词,要求:语言简洁,意义明晰,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2. 刘星同学说话喜欢引经据典,下面他引用的诗歌恰当得体的一项是( )
A. 秋天,刘星去杭州旅游,在西湖断桥上遇到了自己的同班同学赵甲,刘星对赵甲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B. 刘星的好朋友钱艺喜欢读书,经常在课余时间阅读各种经典。刘星夸奖他说:“读书真能让你眼界开阔,可谓‘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啊。”
C. 圣诞节时,刘星看到了他们班的美籍外教在上课时有点黯然神伤,于是他对老师说:“您的感受就是我们中国人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吧。”
D. 刘星和同学去看电影《美丽人生》,大家都为主人公的悲惨命运流下了泪水,刘星感慨地说:“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二、阅读能力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船 歌
蒙福森
张德贵是抚河镇的把船老大,水性甚好,人称“浪里白条张顺”。他胆色一流,技术更是一流。在整个抚河镇的船工中,无人能及。他从13岁开始,就跟着他的老爹在抚河上行船,不到30岁就开始掌舵。几十年虽风雨坎坷,却一直都顺顺当当,从来没有失过手。
抚河镇因河而得名,站在抚河镇最高处的望江楼上远眺抚河,它就像一条银色的巨龙,流过抚河镇。抚河从西向东,一泻千里,波涛滚滚,直至苍梧。抚河发源于猫儿山山脉,水流一路平缓,江面宽阔。然而至抚河镇时,水道突然变得弯曲,怪石嶙峋,两岸悬崖峭壁,杂树丛生,飞鸟鸣叫,猿猴嬉戏。
过了抚河镇不远,就是一个险滩,叫乱石滩。乱石滩水情复杂,滩险浪急,江水轰鸣,漩流咆哮声似鬼哭狼嚎,斯时要攻上险滩谈何容易!非要请抚河镇的船工不可,否则,外
地人不知水情,十有八九翻船,葬身此地。
张德贵和他的伙伴们,接了工,在望江楼要了一坛白酒、几盘猪头肉,吃饱喝足,一抹嘴,一甩上衣,奔江边去了。张德贵把舵,指挥他的兄弟们,下船的、拉缆的,把船缆挂上肩头,把竹篙顶在肩上,扎紧脚步,开始过滩了。张德贵一声令下,大伙齐心协力把船向着滩面攻上去,这时,船工们的号子如轰雷般吼出——
“哎哟咦咦哎哟,哎哎哟,无呀无底深呀个潭,怎呀得呀上啰嗬!”
“哎哟咦咦哎哟,哎哎哟,无呀无底深呀个潭,怎呀得呀上啰嗬!”
那声音,悠扬动听,铿锵有力,在山崖间回荡着;那声音,充满了男人的阳刚之气,富有韵味……喊着一个号子,可过险滩几丈。
过了乱石滩,前面江面宽阔,一马平川,水流骤然变得平缓,老板递过钱给张德贵,道一声“辛苦啦!”,张德贵回一声“一路平安”,回去兄弟们分了钱,这趟攻滩就算完美结束了。
张德贵的老婆在镇上开了个裁缝店,两口子还有一个5岁的儿子和一个3岁的女儿。空闲时,张德贵在望江楼和兄弟们喝喝茶,聊聊天,或者在家逗逗孩子,教孩子念几个字。过几年,孩子就可以入学念书了。
日子就像抚河里的水,昼夜不停地奔流着。转眼,就到了1943年。
这年春天,日本人的枪炮声打破了抚河镇几百年来的宁静。一队队日本兵杀气腾腾地开进了抚河镇。
抚河镇的望江楼成了鬼子的司令部。鬼子以抚河镇为据点,四处烧杀淫掠,抢劫了大量的粮食,然后装到船上,准备运往前线。
鬼子占用了老百姓的帆船来运粮,可他们不敢过乱石滩。
一天,在汉奸的带领下,鬼子来到张德贵家——他们要张德贵和他的兄弟们帮他们运粮过乱石滩。
张德贵断然拒绝。
鬼子军官嗖的一声拔出军刀,架在张德贵的脖子上。张德贵冷冷地坐着,面不改色。鬼子军官恼羞成怒,嘴里叽里咕噜地骂着,眼珠一转,放下刀,带人走了。他们抓走了张德贵的老婆孩子,撂下话来:“哪天答应为皇军效力,哪天就放人!”
张德贵像困兽般焦躁不已,想了很久,终于,他到望江楼,跟鬼子说:“愿意替皇军效力。”
鬼子放了人。当天晚上,张德贵把老婆孩子交给他的徒弟赵小雷,让他连夜送他们去乡下避风头。
第二天,晨曦初露,江水苍茫,张德贵和他的十几个兄弟,像每次过乱石滩一样,有序分工,把运粮船带过乱石滩。
张德贵的几个徒弟像往常一样,要一起上船,张德贵不让,他一个人跟着鬼子上了船。
这一次,张德贵没有能够把运粮船带过险滩,在最危险的地方,运粮船撞到了一块大
石头,船沉没了。满满一大船大米和押运的十几名鬼子,连同张德贵一起,瞬间,就沉没在波涛汹涌的抚河中,再也不见踪影……
船沉下去的那一刻,张德贵的兄弟们的号子声猛然如雷声般吼出来——“哎哟咦咦哎哟,哎哎哟,无呀无底深呀个潭,怎呀得呀上啰嗬!”
两岸围观的老百姓不禁流下眼泪,那抚河上的船歌,铿锵有力,在山崖间久久地回荡着……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3.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介绍主人公张德贵水性好,行船技术一流,没有在抚河上失过手,意在为后文鬼子找他帮忙运粮埋下伏笔。
B. 第二、三段对抚河及两岸险象环生的环境的描写,渲染出此处河道之险以至令人惊心动魄,望而却步,故经此险滩非请当地船工不可。
C.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和老板互致问候、和弟兄们分钱等就体现出张德贵为人和善,做事公平,不徇私。
D. 答应为鬼子运送粮食,上船时,张德贵一个人跟着鬼子上了船,他知道这将是一趟有去无回的“旅程”,他已经决定与鬼子同归于尽。
4. 张德贵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 示例一:写信可以凝结人的思想,寄信可以传达人的情思,读信可以走进人的灵魂,书信传达的温度永存。
示例二:字迹能保存隽永刚劲、不拘而有趣的人格,书信能记录喧嚣平静、纷争而多变的历史,让书信记录时间的脚步。
2. C 解析:A.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两句诗是说诗人面对的是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慨叹的是与友人在颠沛流离中的重逢,引用不恰当。B.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两句词抒发的是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和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与夸奖钱艺眼界开阔的目的不相符,引用不恰当。C.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是说在异乡的游子,每逢佳节良辰,就倍加思念亲人,引用恰当。D. 这两句诗的表层意思是“江州司马”的眼泪多,实际是说诗人因与琵琶女有着相似的处境遭遇而引起的情感共鸣,所以流下了眼泪,引用不恰当。
3. C 解析:“做事公平,不徇私”错误,此处“分钱”仅是他们工作流程中的一环,不能体现这一点。
4. 张德贵是一个技艺高超、胆大心细、充满阳刚、勇而有谋、热爱家庭、英勇无畏、保家卫国、誓死反抗的船工领头人的英雄形象。(再结合文中语句进行分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