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第14期Science and Technology & Innovation┃科技与创新
文章编号:2095-6835(2016)14-0041-01
协同创新的平台与模式
高 玲
(山东科技大学矿业与安全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590)
摘 要:根据“2011计划”,建设分别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平台。结合郭菊娥、李圭泉提出的4类协同创新中心的治理模式,对协同创新不同治理模式的特点和选择进行了分析,以期创新组织发展的治理模式。
关键词:协同创新;2011计划;自主创新;治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6.14.041
完全以市场化的方式融合。这就要求各创新主体,尤其是高校和科研院所,选择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中亟待发展的理论、制度等,在全社会范围内搜寻具有研究此课题兴趣和人才、科研优势的合作单位,共同组建基于文化传承创新理念的协同创新平台。针对面向科学前沿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平台建设问题,可以采用高校中心型治理模式,企业作为资金支持者和成果转化基地,而国外的学术机构和事业企业可以作为合作伙伴与实习交流平台,以便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在人才培养、科研交流及扩大我国学术的影响力方面也更有优势。 2.3 面向行业产业
在行业产业内,企业往往比高校和科研院所更具有发言权,对于该行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市场前景以及瓶颈问题和需要克服的难题更加了解,信息也更加充分,与现实的联系更加密切。高校与科研院所在牵头组建协同创新平台时,一定要与企业积极沟通,利用好他们所掌握的信息优势、市场优势,以便更好地实现科研技术的成果转化。针对此问题,可以采用多中心型的平台治理模式,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实施混合所有制,从而发挥各自的优势,决策更加科学、公正,人才培养也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资本、知识和信息能够更好地融合,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基地。 2.4 面向区域发展
对于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问题,一定要发挥政府的主观能动性。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之后,政府要学会从以前的投资发展型转向民生服务型,做好顶层设计、区域规划、政策支持,并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之间构建多元化的成果转化与辐射模式,带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针对此问题,可以实施政府主导的事业单位法人制。但科学研究的主体是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研发部门,政府要做的是充当“发起人”和“保姆”的角色,在政策、资金与人才培养方面予以引导和服务。这样,分工明确,权责明晰,便可以使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各种力量发挥各自的优势。 3 结束语
不同的治理模式具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各个协同创新中心应该根据本身平台的需求和侧重点,选择合适的协同创新治理模式,准确把握“2011计划”的理念和要求,提升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的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教技〔2014〕2号.关于印发《2011协同
创新中心建设发展规划》等三个文件的通知[S].2014-04-05. [2]郭菊娥,李圭泉“.2011计划”的目标追求及其实现路径[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3]邵云飞,杨晓波,邓龙江,等.高校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研
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4).
〔编辑:刘晓芳〕
为了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提出的“推动协同创新”的理念和要求,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教育部、财政部联合推出“2011计划”。这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2011计划”的核心目标是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把协同创新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4种类型。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以自然科学为主体,以世界一流为目标;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主体,以增强我国文化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为目标;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体,以促进企业产业发展为目标;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目标。不同类型的协同创新中心有着不同的创新主体和目标。为了适应不同类型协同创新中心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的发展,需要构建不同类型的协同创新平台,并发展适合于不
同协同创新中心的治理模式。 1 协同创新平台与模式简介
根据教育部“2011计划”,坚持“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在国家的引导下,充分利用高校已有资源,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及地方政府深度融合,探索建立适合于不同类型的研究、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模式,构建一批相对独立、集人才培养和解决重大问题为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具体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平台。
郭菊娥、李圭泉提出了4类协同创新中心的治理模式,分别为以大学管理、教育、学术交流为中心的大学中心型,对现有资源进行分散化管理、集中性交流的多中心型,进行企业化管理的实业实体型,进行市场化管理的企业实体型。 2 平台与模式的特点和选择
这4类治理模式各有特点,需要根据具体的创新平台种类、社会需求等加以选择。 2.1 面向科学前沿
对于围绕科学技术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就要依托高校的优势基础学科,通过开展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科研院所以及与国外研究机构间的实质性合作,以某一个高校或科研院所为牵头单位,联合有特定学科优势的大学、有资源设备优势的科研机构以及国外走在该课题前列的学术机构等,建立一个资源共享、知识分享、协同创新的平台,更好地整合利用各独立创新主体的资源与设备,加强科研人员的交流,以“有形学院”的形式促进学术沟通,从而满足国家的重大需求与创新要求。
2.2 面向文化传承创新
对于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文化传承创新问题,需要我们对学校人文社会主义方面的学科资源和人才进行整合,构建多学科交叉研究平台,促进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的密切结合。由于文化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能
·4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