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教学课例
2022-12-02
来源:好走旅游网
第2卷第35期 教育观察 Vo1.2 No.35 2013年12月 Survey of Education DCC.2013 《詹天佑》教学课例 梁玉兰 (桂林市资源县第一小学,广西桂林,541000) [摘要]《詹天佑》这篇课文重点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迹——主持修筑京张铁路,说明了詹 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在教学中,笔者主要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 以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重点领会詹天佑的杰出和爱 国思想。 [关键词]语文;教学设计;詹天佑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5—0028—04 一、教学内容 生: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语文出版社S版十二册17 生:詹天佑对工作一丝不苟、严肃认真。 课《詹天佑》的第二课时。 生:詹天佑主持修筑了第一条完全由我国自己 二、教学目的 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京张 1.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 铁路。 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 师:说得对极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7课《詹 2.能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顺着作者的思路深 天佑》。 入理解课文。 (板书课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件出示“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 三、教学重、难点 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这句话,要求学 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各种困难,通 生在课文中找出来,并说说这句话在文中所起的 过具体事例体会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作用。) 四、教学过程 师:詹天佑不怕什么困难?什么嘲笑?接受怎 (一)复习导入新课 样的任务? (课件出示詹天佑像) (学生复习第一课时学习的内容并回答,教师 师:大家说说这是谁? 画京张铁路的线路图。) 生:詹天佑。 师:课文写了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哪几 师:詹天佑是一个怎样的人?说说你心目中的 方面的内容?请同学们运用快速阅读的方法,默读 詹天佑 课文4-7节,并旁注。 [作者简介]梁玉兰(1969一),女,广西桂林人,本科,广西桂林市资源县第一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28 (学生自由默读课文,边读边旁注。) 生:(汇报学习情况)这篇课文写了詹天佑的 容。(3)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开凿隧道的示意图。) (四人小组学习讨论,教师巡视并指导) 师:有谁愿意上台展示自己的杰作。 三件事: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 师i对极了。 (先后有三位同学上台展示自己所画的开凿隧 道的示意图)。 (随机板书三件事)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4-6节) 1.学习“勘测线路” 师: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朗读第4节。哪句话 师:同学们真棒,很快就把课文学懂了。请问: 你们小组提出什么问题来把课文学懂的? 生:我们组提的问题是:詹天佑用什么方法开 你最喜欢或让你最感动,你就多读几次。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把你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给同学们听。 并说明为什么喜欢? 生(读):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 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 ‘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这 句话说明了詹天佑对工作严肃认真的态度。 生(读)i“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 己修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 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这句 话说明了詹天佑是一位爱国的工程师。 (课件出示“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 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 行周密计算。”) 师:这句话写得好吗?好在哪里? 生:这句话写出了詹天佑工作的辛苦。 生:这句话写出了詹天佑对工作的认真负责。 生:这句话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用词精妙,读 起来朗朗上1:2。 (指导学生朗读,并用“哪里……哪里……哪 里……哪里……”说话) 2 币生合作学习“开凿隧道” 师:詹天佑克服了勘测线路的困难,又面临着 开凿隧道的困难。他是怎样解决的?请同学们按 自学要求学习第5节。 (课件出示自学要求:(1)小组合作探讨。(2) 小组各自提出问题并解决这个问题来理解课文内 凿居庸关和八达岭的隧道的? 生:詹天佑是怎样克服开凿隧道的困难的? 师:同学们真聪明。黑板上老师画有居庸关和 八达岭。有谁能上来画出开凿隧道的示意图。 (学生踊跃举手,教师请一生上台)假如你是 詹天佑,你能边画边讲解吗? 生:(边画边讲解)。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 我决定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八达 岭隧道长一千二百多米,是居庸关的三倍长,我和 老工人一起商量,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先从山顶 往下打一口竖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两头也同时 施工,这样一来,就能把工期缩短一半。 (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3.学生自学“设计‘人’字形线路” 师: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詹天佑 是怎样制服这个陡坡的?同学们大声齐读第6节。 (学生齐读) 师:谁来说说詹天佑是怎样制服陡坡的? 生:他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 (师在黑板上的线路图上画出“人”字形 线路。) 师:火车是怎样爬上陡坡的?请同学们读课 文,读懂了上台演示。 (师出示课前准备的青龙桥附近“人”字形线 路图和一辆小型玩具火车。) 师:老师请另一位“小詹天佑”上台讲解火车 爬坡的情形。 生:(边演示火车上坡的情形边讲解)。铁路 29 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火车怎样才能爬上 这样的陡坡呢?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 路。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 前边拉,一个在后边推。过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 进,过“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 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 进。这样一来,火车上山就容易多了。 (全班同学又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九十多年前,詹天佑能设计“人”字形线 路,使火车能爬上陡坡,这是一大创举。二十一世 纪的今天,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你能用更科学的方 法使火车上陡坡吗? 生:改进火车,加大火车的马力。 生:设计悬空的铁轨。 生:在铁路上坡的地方安装特制的电梯。 (学生各抒己见,老师予以鼓励。)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长大后一定会 干一番大事业。 (三)学习第四段(第7节) 师:京张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原来 的计划提早两年,京张铁路提前竣工的重大意义是 什么? (同学们饱含激情地朗读课文第7节。) 生:这件事给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有力地 回击。 师:回击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是有力地 回击? (引导学生理解“有力地回击”的含义。) 师:赞叹不已是什么意思? 生:赞叹不已的意思是:连连称赞,不住地说一 些称赞的话。 师:外宾会怎样赞叹不已? 生:原来中国也有这么优秀的工程师。 生:詹天佑真了不起! 30 生:中国人,真了不起! 生:China is very good!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希望你们长大后能像詹 天佑一样有所作为。 (四)质疑 师:学了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吗? 生:开凿八达岭隧道时,同时从四处开凿,隧道 最后能合拢吗? 生:京张铁路为什么能提前两年竣工? (生提出的问题,师组织全班同学讨论回答。) (五)总结全文 师:《詹天佑》这篇课文围绕“杰出的爱国工程 师”这句话,讲述了他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 “人”字形线路三个小故事,体现了詹天佑为国争 光,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他永远值得我们 学习。 五、教学反思 《詹天佑》这篇课文重点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 主要的事迹——主持修筑京张铁路,说明了詹天佑 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本课的重、难点就是让 学生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各种困难,并 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体会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 依据这篇课文的重、难点,笔者的教学设计旨 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重点领会詹 天佑的杰出和爱国思想。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合作 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以激活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本课中充分体现了教育家 陶行知先生的“五大解放”的教育思想,每一个教 学环节都让学生自己发现、探究。例如在教学“勘 测线路”这一环节中,笔者让学生读自己喜欢读的 句子,说自己想说的话,真正体现了以老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在教学“开凿隧 道”一环节中,笔者采用民主开放性原则,让小组合 作探究,小组共同完成居庸关、八达岭隧道开凿示 (下转38页) 英语的持久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释放 出课堂应有的生命韵律。无数的教学经验证明,充 分发挥游戏活动的能量,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 参考文献: 学效率,帮助孩子们轻松快乐地学习。小学英语教 [1]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 师要善用游戏教学,设计适当的游戏活动,选择最 学出版,2001- 佳的游戏时间,充分实现学生玩中学、学中玩的理 [2]沈小明.在游戏中学英语[J]./J、学教学研究, 想状态。 2003(3)・ (上接3O页) 意图,提供“人人动手、人人成功”的机会,使他们 生不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笔者一定加强自身基 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古人云“学以思为贵”,在教 本功的训练,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达到 学“设计人字形线路”时,笔者让学生想象利用现 最佳境界。 代的科学技术设计更先进的铁路干线。在学习结 束后,笔者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想象外宾怎样赞叹 詹天佑。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 参考文献: 想象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收到了事半功 [1]苏志宏.小学语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教学 倍的教学效果。 例谈[J].教育评论,2001(1). 然而,教无止境,这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有时 [2] 刘从华,王海军.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 对学生的信息反馈、调控得不够理想,有时启发学 案例解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