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共享发展的思想内涵和实践导向

2020-06-21 来源:好走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共享发展的思想内涵和实践导向

作者:李占才

来源:《湖湘论坛》2016年第03期

摘要: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共享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共同富裕是共享发展的必然趋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民共享发展,共享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要共享发展,当前最重要的是调整利益关系,重点是要切实调整、平衡资本与劳动、贫富、城乡、先富起来的地区与欠发展地区、全局与局部利益关系。 关键词:共享发展;理念;内涵;实践导向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中,共享发展理念是首次上升为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这是一次重要的理论创新,同时也是党的指导思想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要充分认识和理解共享发展理念,并在实践中真正做到贯彻落实,首先有必要对共享发展理念的思想内涵和实践导向,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共享发展是共享发展机遇、共享发展成果、共享发展权利、共享发展过程、共享发展愿景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的概括和提炼。他曾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首先要体现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上,最根本的就在于它不是维护少数人的利益,而是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根本追求。“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质就是人民创造的发展成果,一定归人民所有。那么,共享发展与共同富裕是什么关系呢?共同富裕是追求目标,完全达到共同富裕要到共产主义阶段或者说至少要到社会主义发达阶段;共享发展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准则”,经由共享发展,也必须推进共享发展,才能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享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共同富裕是共享发展的必然趋势。正如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所言,

“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可能实现”。列宁也说,

“我们要争取新的、美好的社会制度:在这个新的,美好的社会里不应该有穷有富,大家都应该做工。共同工作的成果不应该归一小撮富人享受,应该归全体劳动者享受。”马克思、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恩格斯、列宁所推崇完全均等的“共享”,也就是共同富裕,将之视为共产主义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是有“差异性的共享”。

共享发展理念与其他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发展理念是什么关系?创新保持发展活力,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保障健康发展,是促进发展、保持社会安定的稳定器;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是保障发展可持续的基石;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主动融入“全球化”、利用国际资源、市场推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既是发展的目的,又是发展的动力。

共享,一般多表述为共享发展成果。其实,它不仅仅是共享发展成果,至少可以包括共享发展机遇、共享发展成果、共享发展权利、共享发展过程、共享发展愿景。

共享发展机遇,重在保障社会公正,打破机会垄断,防止阶层分化的固化,坚持机会均等,所有市场主体、所有公民均可享受到同等“规制”的发展机遇,发展机遇面前人人平等,没有市场、法规等一视同仁的“负面清单”之外的竟业和发展限制、歧视,有创业条件和创业意愿的尽可创业,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愿的皆可创新,并努力扩大就业,尽量减少失业。 共享发展成果,重在保障人人都有获得感,人人都能真正有看得见、摸得着真真切切的“获得”。我们要深化对“获得感”的认识。获得重点是物质利益的获得,但解决温饱基本达到小康以后,人们不仅仅注重物质利益获得,也注重文化、精神的获得,民主权利的获得,社会和谐、安逸的获得,良好人际关系的获得,休闲娱乐的获得,更注重优良生态环境的获得。在物质利益获得层面,由于传统文化基因的缘故,中国人对财产尤其是不动产有一种“痴恋”心理,多少拥有一点不动产,心里才“不慌”,才踏实,才有殷实的感觉;这是“获得感”的最坚实的基础。要想让广大民众拥有“踏实”的获得感,就要使广大居民个人、家庭拥有财产和财产性收入。传统资本主义国家,少数人拥有财产和财产性收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建筑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共同占有;依据中国国情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保障绝大多数人(家庭)拥有财产和财产性收入。

共享发展权利,使人自身获得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题和核心。社会主义制度下,人自身的发展是每一个人的权利,也是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必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不竭动力。人得到全面发展,提高人的能力、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这是发展的终极目的,也才能增强发展的持久动力。

共享发展过程,即发展依靠人民,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各尽其职、各尽其责,最大限度地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事业才会取得长足进步,十三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才能够顺利完成。同时,学习、工作、劳动,又是人“生活”的主要内容,也可以说是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生命的一部分,人生价值之所在,人人参与发展、投身发展、伴随发展、阅历发展,为发展做贡献,才能享受发展的喜悦,获得人生的成就感。也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发展成果。 共享发展愿景,重在启迪最广大人民对发展蓝图、发展目标的认同,树立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共同理想。规划发展愿景,将发展愿景化为每个人的奋斗目标,提炼为共同理想,凝聚共识,提振精神,鼓舞斗志,慰藉心灵。奋斗有方向,发展有动力,人生有价值。 二、共享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的,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

从人民主体性、共产党宗旨层面分析,发展就是为了人民。当前出发点落脚点都是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福祉,当然是为了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有更多获得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发展依靠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共享发展,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原动力。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以及当下中国关于共享方面的正反两方面案例,足以说明共享发展的重要性。比如,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没有做到做好共享发展是其最重要原因之一。特权阶层、既得利益集团形成,腐败严重,罔顾民生,失去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人亡政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注重“共享”促进稳定和发展的例子很多,如华为集团,企业实行股权激励机制,投资方管理层占股比例低、广大职工持股,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再如江苏省华西村,居民人人拥有财产和财产性收入,促进了华西的长足发展。共享发展,是社会稳定的稳定器,是保障社会发展、创新、创业的动力源,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基础工程”,是保障共产党执政安全、国家长治久安的“压仓石”。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民共享发展

第一,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决定了共享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的。全面小康社会,是不分地域、不分群体、不分层级、不分民族的小康社会,是改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口、更高水平、更大范围、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小康社会,最终受益者是全体人民群众,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在于“全面”,

“全面”体现在惠及全体人民,使人民能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全面小康社会的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就要使人民共享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成果,使人民切实感受到全面小康带来的实惠和福利,使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了共享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的。中国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小康社会建设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带领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历史,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共同富裕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列宁的“共同劳动成果归全体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动者享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尤其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代表的领导人从提出小康思想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直贯穿着“发展为了人民”“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理念。“以人为本”“人民至上”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人民富裕,由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第三,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样态必然能够为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提高生活水平创造条件。如果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解为一个也不能丢、一个也不能落下,那就是全体人民都要摆脱贫困,进入小康样态,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如果把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理解为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都有了长足发展,达到小康水平,那么人民的小康生活是全面小康的生活。

第四,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城市乡村协调发展的小康社会,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在这个小康社会中,人的发展机会、成果、权利乃至人的全面发展都成为可能。

2.共享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

第一,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必须依靠人民。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毛泽东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发展依靠人民,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各尽其责、各尽其能,才能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共享发展才能够激励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性。人民获得共享发展机会,就业、创业、创新机会均等,才能真正激发人民干事业的积极性,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事业。人民获得共享发展成果,有了切实的获得感,就必然能够激发其投身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热情和积极性。人民获得共享发展权利,使人自身获得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必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不竭动力。人民共享发展过程,人人拥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参与权,保障人人参与,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动员并保障人人参与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之中,既是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不竭动力,又为人人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也是锻炼人、发展人、愉悦人的物质基础。人民共享发展愿景,树立共同理想,凝聚人心,万众一心,奔向全面小康。既能激发动力,又能抚慰心灵,慰藉精神。

总之,人民共享发展机会、权利、成果、过程、愿景,才会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存在感、参与感、幸福感、归属感、价值感,才能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创新、参与活力,在共享中共建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三、共享发展需要注重公平,深化改革。调整、平衡各种利益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激发要素活力,确实方方面面都取得巨大成就,但“市场竞争”的非均等性尤其是不规范性,也确实积累了许多矛盾。分析这些矛盾不难发现,大都与利益占有、分配不公平、不均等有关。共享,说到底最根本的还是利益共享。当前群众反应最强烈的是获得感不足,甚至有人说有一种“被剥夺”感。劳动关系(许多情况下体现的是劳资关系),贫富关系,城乡关系,长远目标与眼前利益关系,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关系,全局与局部关系,发生许多不和谐现象,有些方面甚至有对立、冲突因子。这不仅仅事关“共享”的实现和人民群众对“共享”的实际感受,而且事关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因此必须高度关注,下大力气改善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 1.调整、平衡“资本”与“劳动”的关系

资本、劳动都是生产要素,发展生产力缺一不可。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各种市场主体逐步生成,各种生产要素,竞相绽放活力,推动了经济社会长足发展。其中,

“资本”的作用,确实不能低估。但是,30多年下来,由于“市场”具有的“资本”容易走强的本性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健全,资本已经处于强势地位,劳动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这是不争的事实。尤其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感觉”上,更是如此。

在国民收入中,由于资本收益大于劳动收益,资本持有者投资收益远远大于劳动力拥有者的劳动力价值收益,占比差距巨大。从比重看,改革开放初期,资本不足,鼓励投资,而剩余劳动力大军尤其是农村家庭联产责任制实行之后剩余劳动力队伍庞大,劳动报酬低是当时市场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30多年了,资本积累已经相当可观,进城务工的已经是第二代第三代农民工,依然属于低收入阶层,劳动报酬依然偏低。

与此同时,由于资本的强势地位,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呈无法遏制之势。更严重的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政府在资源配置中一直起决定作用,资本对权力寻租的诱发和膨胀作用强劲,助长吏治腐败。一旦资本与权力相勾结,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负效应极其严重。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影响劳动关系的和谐,影响社会稳定,也制约经济社会进一步健康发展。这是当下必须破解的重要课题之一。

全面深化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扭转资本强、劳动弱的利益格局,转变人们对这一格局的不真实感受,营造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又互相认同的和谐局面。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处理市场与政府关系方面,一种观点认为,当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未能够起决定性作用,主要原因并不是政府管的太宽太严,而在于市场垄断尤其是既得利益集团垄断窒息了市场活力,要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必须打破垄断,尤其是要打破既得利益集团的资源经营性和市场占有性垄断,在这方面确实需要壮士断腕。另一种观点认为,追求市场决定性作用、放松政府干预,是变种的西方经济学尤其是新古典经济学观点,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破解危机也是加大政府干预,不是放任市场恣意妄为。还认为凡是集约式垄断性行业,其质量价格都在可控范围内;凡完全放开的行业,比如食品加工、日用品生产,假冒伪劣盛行。我们不应该反其道而行之。

实际上,市场与政府关系背后,依稀可见“资本”的作用。很多不良现象都是因为市场体系不完善、无序竞争、恶意逐利和政府监管不力、不到位造成的。制约生产要素活力激发,确有政府干预过多的原因;但背后有“资本”(尤其是“垄断资本”)的影子。“垄断”,确确实实严重桎酷了市场和要素活力。充分发动要素活力,激发创业、创新,打破垄断,是非常必要的。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利用“资本”(包括所有资本)发展国民经济,发展文化社会事业,这是必须的;但限制资本“操纵”国计民生的负面效应也是必须的。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有共产党长期执政,国家性质和党的宗旨,都告诉我们始终不能忽视人民群众,维护好“劳动”利益是我们始终不渝的。当然,保护彰显劳动利益,也绝不能劫富济贫。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就是要平衡资本、劳动利益。 2.平衡贫富关系

从人类发展史看,适当的阶层分化,贫富有所差异,能够一定程度的激励人们上进,刺激生产力发展;但是,分化不可以悬殊太大,更不能固化,否则会使社会处于僵化、动荡之中。 第一,贫富差距产生的必然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我们必须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发展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了发展,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我们必须长期坚持注重效率的原则。无论是从客观条件方面、还是从主观条件方面来看,不同地区、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是确确实实存在的,因此也就无法保持“同步富裕”,平均主义尤其是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样态下的绝对平均主义,无法大力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曾明确指出:“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如果分配上一直吃大锅饭,干多干少、干好干坏收入一个样,那就不可能调动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发展的积极性,无法发展生产力,也就不可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了大力发展生产力,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有条件的个人率先发展,允许他们先富起来,先富者带动后富者,逐步达到共同富裕。选择“先富”“后富”梯度推进的非同步渐进式道路。这是因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仍然处在、并将相当长时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而且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人们在劳动技能、素质禀赋等方面存在差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只有通过市场交换才能得到实现,因而社会成员之间必然出现收入上的差别。承认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富裕程度的差别,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能够调动人们生产、劳动、创业、经营的积极性,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通过先富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入富裕行列者会越来越多。

第二,贫富差距过大既有失公平也存在极大潜在风险。改革开放30多年来,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而且露出“固化”苗头。根据联合国《2014年人类发展报告》数据,中国基尼系数,2014年为0.42。比较而言贫富差距有所缓和,但仍然超过公认的警戒线。根据中山大学社会科学调查中心最新发布的《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5年报告》,2014年全国平均总收入最高的20%家庭,收入达到153546元,而最低的20%家庭,平均总收入只有7155元,差距达到21倍。城市和农村内部的差距也非常大,城市最高收入组家庭平均总收入是最低组的约12倍,农村的差距则高达27倍。

居民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差距过大,社会阶层分化严重,阶层分化固化,不符合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也有悖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既不符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也建不成为全面小康社会。传统有一句话,叫做不患贫而患不均。其实既患贫也患不均。贫富差距过大容易引发事端,甚至会酿成灭顶之灾。对此,我们必须有忧患意识。无论是从执政为民的角度还是从巩固执政地位的角度,都必须切切实实地防止贫富差距过于悬殊,防止两极分化。这是中国长治久安之道,不可不警钟长鸣。邓小平曾经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

我们选择“先富”带动“后富”梯度推进方式的非同步渐进式发展道路,现在的严峻问题是一些人确确实实先富裕起来了,但并没有带动“后富”者也富裕起来。首先,“示范效应”失灵,阶层分化,阶层固化,仍然没有富起来的人再跟着先富者的足迹、按照先富者的路径方法去做,根本无法再富起来。“机遇”几乎被先富者用尽,留给后富者的机遇少之又少。“制高点”几乎全被先富者占领,后富者无法再与之公平竞争,很难再挤进富裕行列。其次,先富起来的,没有用自己富起来之后掌握的巨量财富,

“帮助”后富者致富。无论是在税收层面,还是在社会公益层面,用邓小平的话说让先富起来的人多掏一点钱帮助后富者共同富裕,做得远远不够。更为重要的是,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多数人收入没有大的提升,抑制消费提升,从而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障碍,给后富者就业、致富带来负面影响。在社会公益方面,从相关公益规制、社会公益治理,到公益文化建构,都做得很不够,未能真正促进先富起来的人多多投入社会公益,造福社会、荫福后富。 第三,关于“仇富”问题。贫富之间的矛盾,有人归结为社会仇富心理,这就掩盖了贫富分化是利益分享有失公允的实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国封建时代土地自由买卖,阶层分化但不固化,通过努力可以拥有土地,田地100年可以换80个主人,人人追求发家致富,活不下去才“铤而走险”,没有真正的仇富心理积淀。当下,贫困者对富者的抱怨在什么地方?一是“你小子是怎么富起来的”?二是“有几个臭钱看你‘烧包’的”!对致富者“为富不仁”,或多或少的使用“不正当手段”或者“钻政策空子”致富不满,对致富者炫富、不再瞧得起贫者的土豪做派不满。大凡仁义诚信、乐施好善的富者,口碑还是很不错的。贫富之间的隔阂、矛盾,实质上更多是利益分享中的不公平造成的。

当然,从当前整个社会居民收入状况分析,似乎可以认为居民收入差距还没有达到“两极分化”的程度。其一,近几年确实是“富的愈来愈富”,但绝大多数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没有形成“穷的愈来愈穷”,大多数人绝对贫困现象并没有出现。其二,更重要的是除了少数非常富有者、少数贫困者外,出现了大量处于中间状态的群体,社会上并不是仅有贫富两极,还形成了一个中间阶层,而且这个阶层日益扩大,那么就不能叫两极分化。要知道,有两极分化和没有两极分化,矛盾的表现形式尤其是解决矛盾的方式方法是不一样的。目前我国贫富差距确实存在,但并没有出现两极分化,那么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改革、调控,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化解各种矛盾,不至于也不应该使用“激进”手段“均贫富”。

第四,通过深化改革调适、平衡贫富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为了发展,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多种所有制并存、共同发展的状况,那么贫富差距必然长期存在,而且将会有所发展。我们新修订的宪法保护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那么我们不可能再通过“均贫富”“劫富济贫”的方式来剥夺富者济助贫者。不能设想,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富者愈富;另一部分人仍然贫穷,而且穷者愈穷,到了一定的时候,通过立法,剥夺富人,接济穷人,一个早上实现共享,达到共同富裕。这不仅有失公正,也难有成效。只有缩小收入差距,使贫穷者脱贫致富,才是走向共享、达到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如果对贫富分化听之任之,恐怕还没等到我们立法均贫富,就会出大乱子。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合理地使用分配政策杠杆,有效地调控收入差距在一个合理的、社会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不使贫富分化扩大到危险状态。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3.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点、难点在农村。我们长期实行扶贫政策,推行工业反哺农业,努力解决三农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确实取得长足进步,但任务仍然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分艰巨。农村落后主要在于基础设施落后,如果农村交通、通讯、供水供电、教育、医疗、卫生、生态环境治理、金融、流通等等生产生活基本设施完全达到城市化水平,农村宜居优势就会凸显,就能够吸引大批挤在大城市感觉生活不舒服又有经济能力的人“下乡”,一旦富裕起来的人下乡,乡村就有了造血功能,进入良性发展。那么,现在最应该做的就是真正改变农村面貌,能不能在国家社会基础设施投资分配上实行按照面积或者按照户籍人口的比例分配的机制?并鼓励社会资本下乡,给与最大优惠政策。这样就避免钱都积压在城市,造成拆了建、建了拆的极大浪费。同时又可以彻底改变农村面貌。

深化改革,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重心仍然是解决农村、农业、农民即“三农”问题。主要着力点是: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4.先富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地区

当前,地区发展不平衡凸显,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差距扩大。从GDP到居民收入,从基础设施到现代化产业,差距都比较大。人均收入差距也较大,仅以劳动力收入为例,2014年全国劳动力平均工资为30197元,中东部工资最高达到33624元,中部地区工资只有26960元,西部地区工资28246元。。’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提出,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到那个时候,发达地区要继续发展,并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

我们调查采访发现,欠发达地区不少人认为,发达地区的发展更多地利用了国家优惠政策和欠发达地区的资源,并利用先发优势,人才、资金、技术、设施高地优势,“剥削”欠发达地区。诸如源于欠发达地区的资源价格低,而主要资源又属于国家所有,被发达地区利用而给产地“提留”偏少,发达地区生产的工业品价格高,这是“新剪刀差”,就是对欠发达地区“剥削”。而发达地区对口支援欠发达地区,发达地区也有人不“情愿”,认为是背“包袱”,转嫁负担。 欠发达地区大都处在中西部地区或者边远地区、山区,基础设施落后、工业欠发达;发达地区大都处在沿海、沿江或边贸发展的地区,除了地理、交通优势外,确实享受了国家各种优惠政策,也确实利用了欠发达地区的资源和市场,反哺欠发达地区天经地义。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全国一盘棋,互相支援、协调发展是天经地义。更何况欠发达地区是中国水资源、优良空气等生态涵养地,不能够过度开发,发达地区更应该对他们“补偿”。

发达地区支持、补偿欠发达地区,已经有许多举措,但应该形成常态化机制。建立健全资金、技术、人才支持机制,在精准扶贫大形势下,全面规划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对口”援助,不留死角,不留空白。同时,深化改革,侧重对欠发达地区支持、扶植的可持续和生态化,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但绝不能再走发达地区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而是一定要在保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为我们这个“大家庭”留一片生态涵养地的前提下扶持、发展欠发达地区。

5.调整、平衡长远发展目标与民众短期获得效益的关系

当下,相当部分的人民群众获得感不足。这既有群众获得确实有待提升的问题,也有对发展愿景、对发展长远目标信心不足的问题,对完成两个百年目标、实现中国梦以致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共同理想未能达成共识的问题。

经历了“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和“文革”风暴使人民的物质生活长期处于困顿之中的惨痛教训,我们选择了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确实取得骄人成就。解决温饱、达到小康,发展战略很接地气,出发点、落脚点也确实主要是为了提升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这也是激发发展要素活力的最主要诱因。但是,挢扛过正,往往容易忽视另一个层面,也是邓小平说的一手硬、一手软。一直以来,我们忽视了理想信念教育,很少提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以至于现在有人竟然对少年儿童唱少先队之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进行嘲笑。失却对共同愿景的认同,失却远大理想,不能够真正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物质利益层面所得到的确确实实有了长足进步,已经得到很多了,却仍然“感觉”不满足,仍然感觉获得感较差,幸福指数不高。解决这一问题,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这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继续增强利益之“获得”,二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第一,增强人民群众物质利益之获得。我们认为,要想让广大民众拥有“踏实”的获得感,就要使广大居民个人、家庭拥有财产和财产性收入。对农民,尽可能地确立他们对承包土地的“占有感觉”和支配权,这是当务之急。对工人,尤其是国有企业工人,在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同时,推行股份制改造,让所有职工持有本企业的股份,管理者尤其是高层管理者与一般工人持有的股份不应该过分悬殊。这既有利于提高职工主人公意识,提高生产力积极性,又有利于企业职工退休养老。大大减轻目前企业职工退休待遇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职工待遇差别大而造成的社会不公平,对社会稳定大有裨益。当然,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不可能持有机关事业股份,那么收入和退休待遇高一些也就合情合理了。

第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一个民族,没有奋斗目标是没有希望的;一个人,没有理想信念是浑浑噩噩的。民族奋斗目标,为绝大多数民众接受,成为人民群众的共识,人民群众愿意为之奋斗,发展依靠人民,民族奋斗目标才能够实现。人是有精神有心灵有情怀的,人的生活需要物质基础,但仅仅是“物质”的追求,精神、心灵、情怀就会空虚、迷茫、失落,活得没有滋味。我们必须继续进行并持续进行永不止歇地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千万不要以为共产主义还很遥远而忽视共产主义理想教育,远大理想,是激励人奋进、增强人生意义和奋斗价值、宁静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厚实人的情怀不可或缺的基因。同时,我们又要对党和国家的长远规划、奋斗目标,进行大众化宣传教育,使之深入人心。 6.调整、平衡全局与局部利益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全局与局部关系,主要指中央与地方、地方上级与下级的关系,我们不是从政治学、行政学、管理学层面研究这一关系的,而是从影响共享发展的视角研究这一问题。勿庸讳谈,中央与地方、地方上级与下级关系还有需要进一步理顺的地方,治权、事权、责任还没有完全匹配,从而影响共享发展。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国防、外交、国家安全、关系全国统一市场规则和管理等作为中央事权;部分社会保障、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维护等作为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逐步理顺事权关系;区域性公共服务作为地方事权。中央和地方按照事权划分相应承担和分担支出责任。中央可通过安排转移支付将部分事权支出责任委托地方承担。对于跨区域且对其他地区影响较大的公共服务,中央通过转移支付承担一部分地方事权支出责任。保持现有中央和地方财力格局总体稳定,结合税制改革,考虑税种属性,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要进一步研究把这一深化改革的思路化为现实的路径方法,使之落地生根。

共享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依据中国实践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必将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尤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的健康发展。随着实践的深入和扩展,其思想内涵会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4]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中山大学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5年报告(中国人权)[DB/oL].http://www.humanfighu—china.org/html/2015/3_1207/12563.htn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