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层稠油水平井采油工艺技术优化

2023-05-25 来源:好走旅游网
・12‘ 新 疆 石 油 科 技 2010年第3期(第20卷) 浅层稠油水平井采油工艺技术优化 陈容①栾海军江莉芦学惠徐明强 新疆油田公司重油开发公司,834000新疆克拉玛依 摘要 分析了浅层超稠油水平井应用情况、生产效果及影响因素,提出了工艺完善思路;对水平井段副管多点注汽进行数值模 拟,提出改善注汽均匀性建议;优化水平井注采参数,完善水平井举升技术,有效减少杆柱断脱,为后续特超稠油水平井开发提供了 技术支持。 主题词 采油浅层稠油热采水平井工艺技术 l 地质概况 要采用割缝(冲缝)筛管完井,水平段长度在90 ̄291m 之间,注汽生产后均具有较高的产能,原油日产较高; 六九区稠油油藏在区域构造上位于克一乌大断 生产情况较好,大部分达到设计日产能力,见图1。但 裂上盘,底部构造为一由西北向东南缓倾的单斜,地 部分井区由于原油粘度较高,生产工艺不配套,生产 层倾角4。~8。。主力油层为齐古组和八道湾组。 时效低,含水上升快,生产效果较差。 齐古组地层全区分布稳定,沉积厚度平均85m。 齐古组主要岩性为中一细砂岩、砂砾岩、粉砂岩,中一细 0.6 O.5 砂岩含油性好,其它含油性较差,非油层主要为泥岩 0I4丑 和砂质泥岩及致密夹层。油层厚度5 ̄21m,平均油层 o.3荛 孔隙度31%,平均渗透率1 900 ̄10 m。,含油饱和度 O.2 O.1 68%,20℃原油粘度35 000~320 000 mPa.s,原始地层 0 压力1.58 ̄2.45MPa,压力系数1.0,原始地层温度 17.4 ̄19 ̄C,油藏类型为受构造和岩性控制的浅层层状 超稠油油藏。 八道湾组油藏下盘油层中部埋深420~570m,平 图1各区投产水平井与直井生产效果对比图 均为490m。上盘油层中部埋深215~325m,平均为 270m。该区八道湾组下盘平均有效厚度8m,上盘平 均有效厚度4.7m,平均油层孔隙度27.6%,平均渗透 3水平井生产影响因素分析 率890 ̄10 m ,含油饱和度66%,20oE地面脱气油粘 3.1原油粘度高 度在3 500 ̄290 O00mPa・s之间,平均73 000 mPa・s; 由于原油粘度过高,造成水平井注汽结束后生产 原油密度平均0.946 ̄em 。断裂下盘油层原始地层压 时转抽困难;抽油过程中,原油在由水平段向抽油泵 力5.04MPa,压力系数1.O3,地层温度为21.1℃;断裂 入口流动过程中,由于距离过长,存在着较大的温降, 上盘油层原始地层压力3.0MPa。 水平段至井口温降大于50℃(见图2、3),原油粘度急 2生产现状 剧升高造成井筒举升困难,光杆不同步,需频繁伴热。 由于蒸汽入口距离泵吸人口距离过远,会由于伴热汽 2005年在九8区投入4口水平井,其中3口水 量过小使油井出现高含水或由于汽量过大造成汽锁, 平井平均注汽4966t,平均单井产油3653t,平均生产 严重影响生产。 天数350.3d,平均日产油lO.4t,平均含水60%,平均油 分析各区水平井生产效果(图4),可以看出,随 汽比0.74,总体生产效果较好。 着原油粘度的降低,单井累计产油及日产油水平呈明 2006年浅层稠油水平井投入规模应用,水平井主 显上升趋势。 ①作者简介:助理工程师,2005—07毕业于长江大学石油工程专业 浅层稠油水平井采油工技术艺优化 ・l3・ 的影响了水平井的正常生产及计量工作。 120 100 80 ^ 3.3抽油泵及杆柱故障 部分水平井在启抽后,出现杆脱及抽油机负荷变 化异常,造成部分井非正常关井,影响了生产时率及 井底热能利用。 赠 {赵6o 赠4【】 20 0 3.4井间汽窜、出砂 浅层稠油油层埋藏浅,地层胶结较疏松,油井注 汽过程中易发生井间汽窜干扰,造成部分生产井关 井,甚至造成个别井汽窜激励出砂导致泵卡直至砂 斜度,m O 10 2O 120 160 2oo 210 220 230 240 260 图2 HW9806测温曲线(长柱塞泵) 埋。目前尚无可靠的水平井井口防喷设备及冲砂手 段,对出砂井只能采取上提泵位的方式,无法根本解 12O 0 决问题,影响油井生产。 10o 50 80 100 4浅层稠油水平井采油工艺技术完善 6o 150 赠40 200赠 4.1注汽强度与吸汽均匀性的关系研究 20 250 为了研究沿水平井蒸汽的压力、干度、温度的变 0 3o0 化,以及沿着水平井吸汽速度和吸热速度的变化及其 O 50 10o 150 2oo 250 300 350 400 450 500 550 600 斜度,m 影响因素,采用平面均质模型进行计算(BASE模型)。 选择水平井始端位置的一个点和末端位置的一个点 图3 HW9629测温曲线(空心泵) (为了避免端点效应的影响,选择了从水平井A点数 第3个点和第73个点)进行注汽过程的对比,所选始 5oo 14 端位置的点距A点22.5m,末端位置的点距A点 0o0 12 碉j 5o0 652.5m,根据这两个点的吸汽速度和吸热速度等参数 是 ooO 10罨 {L 500 8咖l 随注汽时间变化,把水平井注汽过程分为4个阶段: 士 ooO 6 磷; 500 水平井开始注汽的初始阶段、差异吸汽阶段、补偿吸 4皿 O0o 汽阶段、憋压降速注汽阶段。 500 0 O 12000 u’o 22O98.65 60373.48 2619.77 1889.41 1293.71 339.82 O.7 —.-22 5m 10000 井筒 粘度,mPa.s I...——._ ‘ n6 压力 星8000 …。…’’ 0 5恤 —-●-652.5n 井倚 图4不同粘度区块生产效果对比图 奋6000 0.4W 压力 +22 5m j叵4000 0.3 井筒 压力 3.2地层气较大 0.2 —l 652 5Ⅱ 20o0 0・1 井筒 部分井地层含气较高,特别是九6区八道湾组水 监 0 n 平井情况尤为严重,加之缺乏较为可靠的自动放压装 0 1 2 3 4 5 6 7 8 置,导致水平井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套管放压不及时、 注汽时间,d 彻底,出现油井供液不足、出液含气高等问题,较严重 图5水平井不同位置井筒压力与干度对比图 表1 BASE模型第一周期注汽过程中沿水平井吸汽速度数据表 ・14’ 新 疆 石 油 科 技 2010年第3期(第20卷) 表2 BASE模型第一周期注汽过程中沿水平井吸热速度数据表 模拟结果表明,经过8d的注汽,其中第一阶段 (20 ̄C)的油井2 3/8英寸内接箍油管下至水平段a点 0.5d,第二阶段1.5d,第三阶段2d,第四阶段4d,最终 的水平井始端与末端的累计吸汽量之差为8.1%,而 累计吸热量之差为33。l%,说明经过上述四个阶段的 注汽沿水平井的吸汽量的差异相对较小,而吸热量的 差异相对较大,接近注汽口的吸热量明显高于远离注 汽口的吸热量。 因此,在优选水平井长和注汽参数时,应重点参 考第二阶段的吸汽特征。但实际油层并非均质的,注 汽参数等对井长的优化也有影响,因此水平井长的优 化还需同时考虑注汽速度,蒸汽干度,以及油层非均 质性的影响。 管鞋位置的影响: 2 ^ 霰 同I_j  : 礞 左 中 2/3处 图6不同管鞋位置注汽端点位置 累计吸汽对比图 4.2注汽方式优化 4.2.1逐层逼进式注汽 针对目前水平井注汽效果不太理想的现状,提出 了充分考虑了油层原油粘度,含水,含砂情况的逐层 逼进式注汽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首轮转注时应根据油井原油粘度确定副管管柱 位置: (1)原油粘度<5 ̄104mPa.s(20 ̄C)的油井2 3/8英寸 内接箍油管下至距离水平段b点20m处; (2)5 ̄104mPa.s<原油粘度<30 ̄104mPa.s(2ooc)的 油井2 3/8英寸内接箍油管下至水平段a点到b点2/3 处; (3)30x104mPa.s(20 ̄C)<原油粘度<60xl0amPa.s 到b点1/3处; (4)原油粘度>60xl04mPa.s(20 ̄C)的井2 3,8英寸 内接箍油管下至水平段a点后20m处。出砂严重或砂 埋的油井,冲砂后副管下全井段,在距b点20m处接 5 ̄8m筛管; 4.2.2限流法注汽工艺 为了提高注汽质量,改善水平井段受热不均匀的 情况,试验了副管打孔限流方式:在保证副管强度的 前提下,在泵下20m处N80—23/8英寸内接箍副管打 两排共8个孔径10mm的孔,流道面积为628.32mm2, 在注汽过程中,蒸汽由小孔进入水平段实现主副管同 注,有利于水平段均匀受热;抽油阶段可对A点附近 油层进行辅助拌热降粘。 4.3举升方式优化 4.3.1抽油泵优选 水平井主要应用了空心泵、长柱塞多功能泵、双 进油重球泵,这几种抽油泵均能满足水平井主副管同 注的需要。 表3水平井不同泵型使用情况对比表 双进油重球泵采用整筒泵设计,双重球凡尔具有 导向作用,在大斜度情况可有效强制关闭底凡尔,避 免底凡尔漏失,该泵设计在倾斜角750以内都可正常 生产,同时双重球可减少凡尔关闭时间;转抽时利用 注汽孔与环空相通,可排出泵内气体,有效防止气锁, 减少人工地面碰泵;同时在上死点实现双通道进油, 可有效提高泵充满系数,增大排液量。该泵结构如图 7所示。 浅层稠油水平井采油工技术艺优化 ・15・ 头 双进油重球泵柱塞总成 图7双进油重球泵结构示意图 推广应用双通道重球泵29井次,有效2O井次, 的双重目的,解决因油稠在井筒水平段内流动性差和 试验井平均泵效相对提高了4.4%,累积增产原油 4 248.4t。 入泵困难问题。此项技术措施可提高注汽后期泵效和 延长注汽周期,提高采油量。九8区HW9841进行了 该项技术的试验,电加热部分下深315m,连续钢管电 缆和加热器分四段组合:尾端部起始30m为集中加 热器,相对在水平段中部,285—225m为连续钢管电 4.3.2水平段电加热技术 水平段电加热技术利用SKR14—78 ̄52活动式热 采双管井口副管接口,悬挂连接 34金属密封空心 抽油杆至水平段中部,将特制的连续钢管加热电缆和 缆,225 ̄205m为集中加热器相对在泵下,其余205m 至井口,是连续钢管护套电缆,为集肤效应电加热段。 加热器,投放人空心抽油杆内至末端。实现对井下水 平段的原油集中加热降粘和连续钢管加热电缆伴热 图8水平段电加热结构示意图 5 认识 (1)分析了浅层超稠油不同井区水平井应用情 况、生产效果及影响因素,提出了工艺完善思路; (2)对水平井段副管多点注汽进行数值模拟,通 过优化注汽孔的位置分布,改善注汽均匀性; (3)优化水平井注采参数,提出了现场应用方 案;完善水平井举升技术,优选双进油重球泵、扶正 器、防脱器,泵效提高6%,有效减少杆柱断脱,应用效 果较好。 责任编辑:周江 收稿日期:2010—06-0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