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3年音乐调查报告

2023-08-04 来源:好走旅游网

  一、静乐简介

  静乐县地处晋西北汾河上游,位于忻州地区南部,隶属于忻州市管辖,县城东、南、北三面环山,与岚县合成一个小型盆地,形似天鹅腾飞,故此地又称“鹅城”。全县共辖4镇10乡,人口16万,面积2085平方公里,20__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静乐历史悠久,风光秀美,是三晋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这块土地上,不仅有荒蛮古时台骀治水的遗迹,战国时赵武灵王的古城墙,也有北魏石窟及唐王李渊屯兵地等著名历史遗迹。

  二、道教音乐历史沿革

  道教是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道教音乐是我国传统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吸收了中国传统民间音乐和宫廷音乐的精粹,渗入道教自身的传统仪式和特点,形成了道教音乐独特的艺术风格。道教音乐又称道场音乐或法事音乐,最早萌芽的道教法事活动是古代的祭神仪式,诵经是直诵,无音乐记载,到东汉时道教的斋醮仪式,以祈求神明降妖驱魔和超度亡灵为主要功用。早期的斋醮仪式表演形式较简单,音乐行为也很简单,缺乏规范和逻辑。之后到北魏时期,寇谦之制定了《乐章诵戒新法》《云中音诵新科经戒》,遂有了《华夏诵》《步虚辞》这些最早的道韵。道教音乐之后越来越趋于成熟。

  道教音乐初期以使用打击乐器为主,到唐朝后期才增加了吹奏乐器、和弦乐以及弹拨乐。明朝《茅山志》中有记载,皇家斋醮仪式中乐器使用的种类比较丰富,道士成员有30人之多。一直到近代,道教音乐的演奏形式仍以管类和打击类乐器为主要演奏形式,辅以弦类和弹拨类乐器。道教在斋醮等宗教仪式中使用的音乐,无论诵唱还是器乐演奏,均由道士担任,在斋醮中使用的音乐独唱(通常由高功担任)、齐唱、吟唱、吹打乐以及合奏等多种形式,经过数百年的实践改良,道教音乐传承了民间音乐的精华和养分,各个地方结合当地的民间音乐形成了当地不同特色的民间道教音乐。

  三、静乐道教音乐的历史及现状

  中国的道教音乐历史久远,从西汉开始在华夏各地传播开来,静乐是三晋文明发祥地之一,西汉时始置县,名“汾阳”,西晋永嘉年间称“三堆戊”(三堆指三座山,即风神山、天柱山、岑山),北魏武帝年间道教由寇谦之天师传入静乐,静乐道教音乐也因此扎根,流传到现在,静乐道教经师班与民众关系最密切的活动是丧葬仪式与寺庙开光仪式。笔者通过田野采风,从这些仪式活动中探究静乐道教音乐在民俗仪式中的文化内涵。

  (一)静乐道教宗派及道观的分布

  静乐道教历史悠久,高道辈出,文化底蕴深厚,静乐的道教宗派在唐宗时期主要为天师派,其后在金元交替之际,全真派大兴,北方道派皆以全真派居多,静乐也不例外,元朝年间全真派大真人宋德芳在天庆观内刻碑立石。到清末民国时期,境内有二十多人,抗战结束后道教活动停止,目前道教教职人员有七名,均系正一派玄裔弟子。

  县内宫观宇星罗密布,早在春秋战国到两汉时期境内的风神山、天柱山、悬钟山、巾字山等就有道家方士入山修炼,《元朝一统志》《中国道经总论》里同时记载,山西管州(现静乐县)县城天庆观内存《政和万寿道藏》,共五百多函,后道经存于朝阳山的朝阳洞内。朝阳山的吕祖庙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是现在静乐保存比较完整的古庙之一,晚清时期,香火鼎盛,常住道人7名。

  (二)静乐经师班的构成

  静乐道教经师班一般由八人组成,身着暗红色法袍,成员中王耀文现为天柱山熙真古观,玉皇庙主持,于20__年在江西龙虎山嗣汉王师府授箓为道士,现任山西省道教协会理事,其余人员为居家道士,他们平时做自己的工作,有法事活动时再召集而来。静乐的道士有专门的道士协会,属于静乐县宗教局管理,现有200多人有皈依证并登记在案的道士,有重要节日需要做法事活动时,道士协会会向全县人民发起募捐,在天柱山为全县人民做祈福道场。经师班的活动贯穿于民间的各种寺庙开光和丧葬等仪式中,其中器乐在各种仪式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道士们所用乐器有大锣、小锣、堂鼓、大铙、小铙、大钹、小钹、木鱼、笛子、二胡等,经师班做的道场也分大小法事,重大节日为全县做的道场有十多个道士,平时一般小的丧葬道场会少些,有七八个道士。

  (三)道士的基本状况和师承关系

  静乐的道士成立了自己的道教协会,统一受县宗教局的管理,经师班的道士成员除了两位有道士证、授过箓,其余均为居家道士,大都来自静乐当地,平时都有自己的工作或生意,他们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但都能各尽其职,演奏自己擅长的乐器。逢重大节日,在道士协会接到“事”后,再委派经师班做法事活动,活动细则及收入与开支统一由道教协会统筹划和管理。

  静乐道教音乐流传到现在,能一直保留自己的一些规范和特点,离不开好的一个传承体系,经师班的道士入道,均需举行正式的拜师仪式,拜师后,经过师父的传授,学习如何做道场,传授是道家成仙证道的必经之路,故道教把授道传密之事看的很重要,不能乱传乱泄为戒。静乐经师班的成员大都是年富力强的中青年人,他们从小受家族亲戚影响入道占大部分,从小在各种斋醮道场受到熏染,慢慢心境也融入其中,他们从事这个职业不仅仅为那很少的收入,最重要的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虔诚信仰。

  (四)静乐经师班承办的主要仪式及相關音乐

  静乐道教的法事道场有阳事道场和阴事道场之分,阳事道场有祈福谢恩、去病延寿、祝福迎祥、祈晴祷雨、解厄禳灾、祝寿庆贺等属于太平蘸之类的法事,阴事道场有摄招之魂、沐浴渡桥、破狱破湖、炼度施食等,属于济幽度之类的法事。经师班所用音乐都来自代代传承的工尺谱。信徒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的道场,不同的法事活动所用音乐也不同,

  阳事道场一般用的音乐有《六句赞》《澄清韵》《慢澄清》《大赞韵》《转天尊》等,阳事道场也有赞、偈等声乐形式,器乐以行乐为主要形式,边走边奏乐。阴事道场用的音乐有《五供养》《放食》等。阴事道场的斋醮法事科仪以坐乐演奏形式为主,在演奏音乐时中间环节也会穿插打法器、默念、韵白这些环節。斋醮道场举行的规模大小根据仪式的大小和经济状况而定,像每年端午节在天柱山举行的为全县人民祈福的道场,规模很大,有时会做整整七天法事,其他小型丧事会做一天法事,道士人数也较少。

  (五)静乐经师班的业务联系与酬劳分配

  静乐道教协会成立后,县城举办重大节日的祈福活动一般会采取向全县人民募捐的形式。每年端午节、六月十五赶庙会这些节日,县城里有信仰的人士会主动募捐为全县人民共同祈福。其他法事活动如寺庙开光、求雨禳灾,会由寺庙所处的村子向村民发起募捐,募捐来的钱由道教协会统一管理,统一筹划。遇上民间的阴事道场,事主会请道教协会出面,道教协会会安排经师班将丧葬仪式办好,在酬劳方面,主持法事的道士薪酬要高些,其他乐器的道长一样的薪酬。

  四、静乐道教音乐的基本特点

  静乐道教音乐是静乐的民间信仰与当地民间音乐相互融合的产物,它因其历史人文的丰富文化内涵而独显其特殊。静乐道教音乐在音乐方面由两个部分组成,即人声诵唱和器乐演奏。在祭祀、请神、祈愿时,都按经书相关的经文来进行,用人声来表述经文的方式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默念”式声腔。这种声腔常常用在仪式开始时或中间环节的衔接处,旋律比较简单,以重复为主,以轻声吟唱为主要特点,娓娓道来,意境平和而安详。

  第二种声腔是“朗读”式声腔。这种声腔基本接近念白,在唱法上基本和说话比较接近,没有明确的调式调性感,内容一般是对神明的介绍,和逝者的介绍等,也包括一些咒语。

  第三种声腔是“歌唱”式声腔。此类声腔运用的仪式场合比较多,旋律大都来源于当地的民间歌曲,有一定的调式调性,在仪式环节中,叙述上用这样的声腔,再结合伴奏乐器的烘托,很接地气,和民众的心理能产生认同和共鸣感。

  静乐道教音乐的器乐有吹奏乐器、打击乐器和丝弦乐器,吹奏乐器主要是管子和笙;打击乐器包括锣、木鱼、鼓、铙、钹等;丝弦乐器配有二胡。在音乐风格上,静乐道教音乐保持了其纯朴、肃穆、静谧的特点,同时也融入了民间音乐的元素,使得在音乐表现上更能与听众有共鸣和认同感。在乐器的分配上,经师班主持主要负责念咒语和打法器,其余人演奏各自的乐器和行使各自的职责。器乐演奏一般用在仪式进行的开头和结尾,乐器演奏队道场仪式的氛围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曲目的选择上,也要选择不同的曲目。

  五、结语

  本文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对静乐道教音乐的法事道场仪式做了跟踪采风,对道教音乐相关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在关注道教音乐本体的同时,也观察到道教音乐与历史、风俗、传承的关系,静乐道教音乐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研究此课题,以期对保护传统音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