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执行力强的人总能跑在时间前面。
朗费罗说:“头脑中想着行动,而不是信条,将有助于满足我们最大的需要。”执行力的第一要义是快捷高效。纪录片《二十二》是中国首部获得公映许可的慰安妇纪录片,投资方张香永在理解采访时说,《二十二》是他为数不多的纪录片投资,当时没想着挣钱,这是一部与时间赛跑的片子,遇上了就不能错过。在《二十二》上映时,片中出现的22位老人已有14位离世,其中,黄有良老人于影片上映前两日去世。
说得再多再漂亮,都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不如及时行动来得靠谱。
第二,不必须是本事出了问题,而是借口茫然放纵自我。
太多人的所谓迷茫,只是惰性的另一种体现,生活中太多选择不可能让人第一时间看清方向,但仅有上路了才能明白方向是什么.和很多人一样,T是个严重的拖延症患者,她在写毕业论文时,原本安排了三个阶段,循序渐进的完成,但几个月过去了,T的论文一点没动,于是他将第一阶段的任务累加在了后面,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依然没有开始写,时间从两个月变为一个月,再到两星期,最终离截止日期只剩三天,此时T仍然一个字没写,他只能选择熬夜整整两晚,拼命写完90页。
经过反思,T现所有人的脑中都有一个理性决策者,但拖延症患者大脑里多了一只及时行乐的猴子,理性决策者让人超越欢愉去做最值得做的事,而猴子只喜欢简单欢乐,每当理性决策者想要做一些实际的事时,如果猴子不想做,就会掌控方向盘,直到耗尽时间。然而,在不该休息的时候休息,不仅仅不会得到真正的欢乐,反而会让人恐惧、焦虑和自我怨恨。
热情递减法则说,当一个行为成为一个习惯时,你会变得没有刚开始那么情绪高涨,甚至开始感觉乏味无趣,最终完全丧失动力,人们习惯在困难时放弃,就会构成一种定势,以后的执行也会受到影响,最终成为“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第三,内驱力决定人的高度,行动才有价值。
和行动力同等重要的是它背后的内驱力,这是一种自我推动自我的力量。毕淑敏35岁时考上夜大,她白天工作,晚上还要穿过五条街道去上课,有一天晚上电闪雷鸣,下起了大雨,她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冲进了雨里,结果到学校后,守门大爷说,全校3000个师生,仅有她一个人来了,毕淑敏苦笑,仅有我最傻。大爷说:“不是你傻,而是你有胆识,不怕吃苦,以后肯定是一个有出息的人。”风雨是一个筛子,在这个世界上想要完成一件有挑战的任务,怎样可能没有困难?在客观环境给人松懈的理由时,牢记目标与本职,坚持努力,并要求自我做到最好,这就是内驱力。
人生来是为行动的,就像火焰向上腾,石头往下落,对人来说,不去行动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人是一根思想的芦苇,但毁掉一个人的,是用假装思考阻碍了行动。企业家彭蕾说:“无论领导的决定是什么,我的任务都仅有一个——帮忙这个决定成为最正确的决定。”应对工作生活中的每一个抉择,先别借口需要寻找“最优解”而犹豫,用行动干掉迷茫,做自我的领导,也做自我的靠谱干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